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死對頭",《三國演義》將之描繪得活靈活現,簡直是大致人心。諸葛亮在第九十四回曾說:"吾豈懼曹叡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可羅貫中筆下的司馬懿,有了諸葛亮的陪襯,不僅屢敗屢戰,且一再感嘆"吾智不如孔明也"。但歷史上的他們,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諸葛亮最為經典的戰略規劃,是人盡皆知的《隆中對》。時值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胸有成竹,認為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平庸軟弱,可伺機奪取,繼而憑藉天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即可爭霸天下。一席話令劉備茅塞頓開,而歷史的腳步也基本遵循了這一預判。《三國演義》稱"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小說的渲染雖當不得真,諸葛亮是超一流的戰略思想家卻毫無疑問。


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但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也是十分厲害的角色。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指出:劉備用詭計取得成都,蜀人尚未依附,卻與孫權爭奪江陵,這正是破蜀的良機。他預料在漢中駐軍揚威,益州就會震動,再進兵逼迫,勢必令敵方土崩瓦解。

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通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通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

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諸葛亮的知人術和《莊子·列禦寇》提出的"九徵"鑑人法有類似之處,是一種很實用的知人方法。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以借東風而揚名天下,被眾人奉若神靈,不可否認,諸葛亮是一個優秀的氣象學家,諸葛亮高臥隆中,長期生活在長江和漢水之間,對長江一帶的氣象變化一定是非常熟悉的。


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力均衡,最後卻是諸葛亮名垂千史?

諸葛亮另一個"妖"之處就是神秘性極高,行軍打仗前往往授予將領運用小技巧,或是附耳細語。卻不知軍事行動要的就是隨機應變,而不是僅僅於那所謂的錦囊妙計,這樣不但容易使屬下盲目追捧,也擋住了他們臨機應變的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