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電影除了其獨一無二的視聽語言和敘事的功能之外,還有其記錄時代的作用。

電影裡的故事發生在那裡,那裡就會被光影雕刻,我們不僅就能透過電影感受到了敘事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色。

武漢,兩江穿城而過,三鎮鼎足而立,九省通衢之地,中國最著名的城市之一,這裡早就不是湖北的武漢,中國的武漢,而是世界的武漢。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如今武漢遭遇了自武漢保衛戰之後,最嚴重的困難時期,全世界的人民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這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衷心地希望武漢早一點地好起來。

當電影和武漢相遇,這座英雄的城市,在鏡頭之下,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是黃鶴樓承載的悠悠歲月,還是武漢長江大橋的巍然屹立?

其實都不是,而是熱乾麵的味道。

2015年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自制了一部以武漢市民生活為背景的電視電影,這就是《熱乾麵的味道》。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這部電影由幾位大眾不太熟悉的老演員主演,講述了一家武漢熱乾麵麵館在時代的洪流中面臨著如何抉擇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堅守老一輩的傳統的問題。

電影頻道的經常播放的電視電影,雖然是國家電影行業的第二梯隊完成的小成本電影,在質量上不能代表我們國家的的整體電影實力,但是其電影的故事性還算完整,在價值觀的取向上沒有任何問題,雖沒有高大主題的展現,有的卻是更加真實的生活,腳踏實地的生活。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熱乾麵的味道》表面上是講熱乾麵的故事,實質上其實講得是人的故事,賣熱乾麵的人的故事。

漢口區的勝利街,有一家名叫老碼頭熱乾麵的麵館,開了幾十年每天早上食客雲集,絡繹不絕,生意好到每天只買200碗,然後老早就關門了。

臨街的麵館一點也不大,也就10來平米,陳設極為簡單,小小的桌子,塑料的凳子,面不到十分鐘就燙好,麵條晶瑩透亮,芝麻醬摸得均勻,食客們三兩嘴一吃,順手把碗往桌子上一扔,就上班去了,武漢人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而他們把早起吃一碗熱乾麵,稱之為“過早”。

老碼頭面館和全中國的所有的街邊小店差不多,都是家族式傳承的小店,如今已經到了第二代手裡,但是家裡家外管事的依然是老一輩的創業者。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老碼頭面館的掌舵人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給街坊鄰居做了一輩子熱乾麵,出於自人們敬他一聲六爺,每天早上六爺老早就起床了,200碗麵一買完,就坐輪渡去大橋低下,也就是從漢口坐輪渡去對面的武昌,然後在武漢長江大橋低下和一幫老友們打牌。

日子久了,人總能遇到煩心事,六爺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人家房東沈老闆,決定收回自家的鋪面,這可要了六爺的老命了,做了一輩子熱乾麵,怎能說關門就關門呢。

六爺跟沈老闆講,鋪子在你爺爺手裡和我簽了契約,你不能說收回就收回,再說了你收回來,街坊鄰居去哪裡過早呢。

沈老闆講,時代變了,我爺爺是我爺爺,我是我,不一樣了,再說了離了你這一口熱乾麵,武漢人民就沒地方過早了?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兩人僵持不下,就相約打了個堵,說是麵館關門幾天,只要有人敲門,就讓六爺繼續開面館,剛開始敲門的人好多好多,可是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六爺在武漢生活了一輩子,把日子過得像時鐘般準時,臨街的小二樓裡祖孫三代住在二樓,一樓的就是那老碼頭面館了。一到夏天,天氣熱得實在不像話,六爺就和兒子,以及大多數的武漢人睡在了陽臺的竹床上。

六爺和兒子每天賣面,家裡的第三代早上吃碗熱乾麵之後,就去漢口到武昌的輪渡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我看這部電影時,總覺得這六爺一家子少點什麼,後來才發現他們家少女人,沒有女人的家總好像缺點什麼。

後來六爺的女兒從美國回來了,她那喜歡吃熱乾麵的洋老公則並沒有回來,六爺女兒的回來成為了六爺沈老闆之間的調和劑,她和沈老闆是一條街上長大的,還都是二十四中的傑出校友。

麵館終於再次開業了,美國回來的海歸,永遠是熱乾麵的忠實粉絲,因為熱乾麵可以天天吃,而洋麵包則不行,這是家的味道,所以她留了下來成為了麵館最有力的幫手。

電影裡的武漢:《熱乾麵的味道》

六爺的兒子是個好人,當初為了幫六爺開面館把工作辭了,然後老婆就跟人跑了,故事的最後兒子的老婆也回來了,一家人子終於團圓了,一個家因為女人的加入也更像一個家了。

她再也不嫌棄他是一輩子吃熱乾麵的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