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从颁奖季最靓的“后生”,到昨日奥斯卡的淡然一笑,虽然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但毕竟萨姆·门德斯和罗杰·狄金斯玩了一票大的。想来相比奖项,自己的突破更为重要些(又不是没拿过……)。

其实,早在2000年,萨姆·门德斯便凭借[美国丽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最佳影片奖(主演凯文·史派西拿下最佳男主角)。

这是门德斯从英国戏剧舞台远赴好莱坞首次执导电影后的成绩。

一晃这二十年来,他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甚远,俘获影迷无数。

包括2019 年年末,他大胆采用“一镜到底”拍摄手法,执导的电影[1917]。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1917],罗杰·狄金斯和萨姆·门德斯

从戏剧到电影

细数萨姆·门德斯的创作列表,最据商业气息的,毫无疑问是系列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和[007:幽灵党]。这两部电影在他迄今为止的作品中,口碑垫底。

他塑造和反思人物的保守方式,显然与工业电影制造出来的英雄,气质不符。

[美国丽人]、[革命之路]、[毁灭之路]里,充满家庭色彩的男性形象,是门德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2005年,他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自传性小说改编的反战电影[锅盖头],也加入了隐秘而沉重的家庭线索(女友/妻子)。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锅盖头]

观看萨姆·门德斯的电影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困难,故事基本都是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并且主题清晰,没有晦涩的隐喻,犹如阅读一本畅快书写现代人困境的古典风格小说。

很多时候,他的电影的结局并不光明,但是包含了走向光明的过程或思考。我们或许不能称之为门德斯在悲观地看待生活,他是在以自省的态度对待生活。

结果如何,门德斯的电影仅仅是说出了一种可能性。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英国/美国

但凡提到英国出生的男艺术家,不可免俗地就会想到英伦范儿,如同提到法国,就会往浪漫气质里钻。

这是词语提供的想象力,给评论一个人设定的框架,得跳出来。

萨姆·门德斯没有所谓的英伦范儿,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他只是戏剧和电影背后认真严肃的创作者。

现在的他,留着络腮胡子,身材偏胖,但依然是富有创造力的戏剧和电影导演。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门德斯与[1917]两位主演

英国对于萨姆·门德斯来说,是职业生涯的荣誉起点。

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他就是戏剧社团的活跃分子,钻研戏剧理论和剧本。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戏剧行业。

不得不提,英国的戏剧创作和产业在全球独领风骚,莎士比亚经典剧的光辉,奠定了他们骄傲的基础。

萨姆·门德斯能在这里迅速崭露头角,能力显而易见。当然,门德斯成长的一个客观有利因素或许也该提及一下。

他出生在书香家庭,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儿童文学作家。

虽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但他跟随母亲在牛津郡的生活还过得去,中学是在顶尖私立学校——牛津大学附属的莫德林学院学校完成。

这所学校的学生,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被牛津和剑桥大学录取,戏剧专业是该校的强项之一。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在英国戏剧界发展得顺风顺水时,眼尖的好莱坞电影人向萨姆·门德斯伸出求贤若渴之手,其中就包括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看过门德斯执导的戏剧《奥利弗》和《酒吧》,印象深刻。

所以在为[美国丽人]寻找导演时,门德斯被考虑进来,但他并不是首选,[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科尔斯、[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都在考虑之列。

好在这两位导演都挺忙的,门德斯才没错过执导[美国丽人]的机会,一炮打响好莱坞。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门德斯因[美国美人]获最佳导演奖

戏剧/电影

大学期间,萨姆·门德斯得以施展戏剧方面的才华,在戏剧社团接触导演工作,研读大学才子派和莎士比亚戏剧

后者,人人都知道,前者指的是16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批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戏剧家。

他们大多是中产家庭出生,受过大学教育,看不上下里巴人的戏剧,把严肃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戏剧中,提升了戏剧在知识分子中的地位。

大学才子派的代表人物叫克里斯托弗·马洛,跟莎士比亚同龄,无神论者,毕业于剑桥大学。门德斯在大学里加入的戏剧社团名字就叫马洛协会。 24岁那年,门德斯因为执导契诃夫的经典戏剧《樱桃园》,获得圈内广泛认可,正式开启舞台导演生涯。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1990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唐马仓库剧院的艺术总监,花了两年时间对剧院进行整修后,才在这里执导了首部戏剧。

在他的努力下,该剧院成为伦敦最著名的剧院之一。

作为戏剧导演,门德斯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奇切斯特节日剧院和皇家国立剧院等地方工作过,执导了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斯和哈罗德·品特小说等改编的舞台剧,大受欢迎。

戏剧上的古典和人文主义偏好,影响了门德斯在好莱坞的电影创作。

从[美国丽人]开始,电影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门德斯不是自编自导型导演,但他的电影也流露出了明显统一的叙事和美学风格。

当然,创作者都会有意识地寻求自我突破,在[锅盖头][1917]里,我们可以看到门德斯为此所做的努力。

这些电影除了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外,还具有舞台艺术的紧凑和连贯性,鲜有纯粹抒情或自我表达的镜头。

门德斯的电影都有着连贯的情节,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到故事中,感受人物处境。

他的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好莱坞——不管是高深复杂还是简单俗套的主题,首先都会在故事层面讲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萨姆·门德斯与演员杰克·吉伦哈尔在[锅盖头]的片场。本片中,门德斯着重刻画了战争对士兵的心理影响,以及士兵在战争的迷惘和恐惧

讲述中年危机的[美国丽人],在门德斯的镜头下,被赋予了充满悲哀的诗意。他让角色既可爱又可恨,既积极又悲观,在平静的日常中,埋下坠入毁灭的种子。

2002年,他与汤姆·汉克斯合作了电影[毁灭之路],情节相当俗套——能力无可挑剔的杀手,带着幸存的儿子展开复仇行动。

不过门德斯对枪战和动作戏的兴趣,明显小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大量镜头用在处理父子关系上。

2014年,门德斯又回到戏剧舞台,执导了经典莎剧《李尔王》,2018年,又推出戏剧《雷曼兄弟三部曲》,反响热烈。

无论是执导电影还是戏剧,门德斯早已游刃有余地掌握其中的要义,很好地在其中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娴熟地游走在自己的节奏中,刻画精彩而富有思考价值的角色。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雷曼三兄弟》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一个家族企业的在几代人手中的兴衰史,由三个演员在一个变化极小的舞台上完成

人文主义者

截止2019年,萨姆·门德斯总共执导了八部电影,除去两部非常商业化的007电影,遮盖了他明显的个人趣味,[美国丽人]、[毁灭之路]、[革命之路]、[为子搬迁]四部,则让他的艺术兴趣得以施展;

战争题材的[锅盖头]和[1917],虽然跳出了中产/家庭的角色框架,但

其人文主义视角,仍是门德斯电影最清晰的标识

危机中的个体

通俗来讲,门德斯的[美国丽人]、[毁灭之路]、[革命之路]可以归为“家庭三部曲”。

他在这三部电影里,分别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好奇,一对新婚夫妻的婚姻危机。家庭已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门德斯对“危机”在故事中应该出现的节点,掌控得非常精准,剧情紧凑。[美国丽人]从头到尾呈现的就是处于危机中的一家人,渐行渐远的生活。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影片开始,女儿面对邻居儿子的DV镜头,倾诉对父亲的厌恶,甚至希望他死,邻居儿子表示可以帮他;接着父亲莱斯特的旁白出现,从中我们得知他已经死了,而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他死前一年的人生。

这个人生因为多年的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已经出现危机。

透过莱斯特的旁白,妻子卡罗琳、女儿简以及莱斯特自己,一一出现场。观众犹如访客,被介绍认识这一家。

此段人物出场戏,提前告知了莱斯特将死的命运,也暗示了一个可能的凶手。除此之外,莱斯特一家的关系,表明他们正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共同体。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随即,这一家的第一个外在危机出现——莱斯特可能要失业了

接着,比失业更“危险”的是,感觉自己是“活死人”的莱斯特看上了女儿的高中同学,像是麻木的神经突然渐渐被激活,他把对老板、妻子、女儿、甚至是自我的不满,一下倾倒出来。

辞职,吸大麻,健身,他又有了活着的感觉。

女儿的高中同学让他斗志昂扬,可是一切水到渠成之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危机并没有消失。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美国丽人]通常被认为是对美国中产家庭矛盾的一种刻画:丈夫已经不太可能有更大作为,甚至一脸碌碌无为样,招人嫌弃;妻子强势进击,企图创造更高工作业绩,实现更完美生活,所以变得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神经紧张;

青春期的女儿看他们当然是一脸不爽,父亲丢脸,母亲虚伪,如此叛逆的女儿,在父母眼里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一家人终究是一家人,彼此得过且过。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在文德斯接下来执导的[毁灭之路]

里,家庭危机表现为父子关系的疏离。

两个儿子对身为杀手的父亲知之甚少,父亲几乎跟他们没有亲密接触。影片从大儿子的旁白和视线引出父亲。他只敢在远处观察父亲,不敢靠近。

小儿子还不太懂事,但大儿子却很想知道父亲的工作。于是在一个夜里,他偷偷藏到父亲车内,偷看父亲“工作”。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另一个危机出现——黑帮老大的儿子为了不让事情败露,杀了杀手的妻子和小儿子。他本想杀掉他们全家,但没有成功。

父亲和大儿子被迫逃亡并展开复仇行动,大儿子不仅知道了父亲的工作,还同他一起体验了一回。

他们从疏离渐渐亲近,在一对穷苦老夫妻家里,家庭生活的平凡性被放大。那是他们此刻想要的一种归宿,但已成了奢望。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相对而言,[毁灭之路]并不是典型的家庭剧,之后的[革命之路]则回到了[美国丽人]那样的纯正家庭路线。

一对在浪漫中相识的男女,陷入了失去生活方向的泥沼中,彼此疏远,但仍在努力维持正常的夫妻关系。

妻子建议搬去巴黎,她出去工作,丈夫去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丈夫虽然对生活现状不满,可也不知道做什么能感到满足,突然升职后,他又对生活做了妥协——不去巴黎。

在那里,他也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人生。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门德斯很善于在这类情感危机中,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形象。他们立体化地映射了每个人可能面临的家庭和生活问题

即使是黑帮片[毁灭之路]也是如此,本质上那是两个大佬维护自己孩子的故事。

在谈论危机时,门德斯始终把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即通过故事塑造人,而非仅仅让人完成故事

因此,他总是以特别的方式展现人的个性。除了以上提到的三部电影中的主角,在战争片[锅盖头]里,镜头始终引导观众进入主角心理层面,对于战争本身的表现,退居其次。

这些影片,主角的出场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是结合了之后剧情的一种形象暗示,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站在主角的旁边观察和体会他的一切。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战争片中,门德斯仍然将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努力用画面刻画角色心理,[锅盖头]如此,[1917]亦是如此。后者中,他以一个“长镜头”跟随两名士兵奔波在战场,对角色的心理刻画更上一层楼

疯子更懂生活

当我们说门德斯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时,实际上正是强调了他的作品与现实的紧密连接。

透过他的电影,我们能够看到对现实及人性问题的反映和反思

这些作品基本都用写实与写意兼具的画面,刻画我们熟知的现代生活。某种规范束缚着我们的生活,冲破它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深陷其中,也是充满痛苦。

那些真正冲破生活的人,则都被当成了疯子。

不过,门德斯只是借这类“疯子”角色阐释一种生活形态或观念,并非借此类角色实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讽刺。

更多时候,他们只是说明了生活本身具有的可悲性。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莱斯特找回活着感觉的方式,恰恰包含了某种自毁。

作为一个有家庭的中年男人,他不可能像邻居的儿子那样,一直不工作,吸大麻,所以在最终有机会同女儿的同学发生关系时,他反而退缩了。

莱斯特邻居的儿子是父母和他人眼中的“疯子”。

他的父亲是个退休军人,严厉专横。他表面顺从父亲,背后做的却都是父亲厌恶至极的事情。

被生活磨得精神麻木的莱斯特,却被他的“潇洒”吸引。他抽他给的大麻,看到他顶撞老板并辞职的样子,羡慕至极。

邻居儿子同周围人不合群,喜欢用DV拍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称之为美,陶醉其中。

对于活在正常规范中的人来说,他是个怪人,可有时也确实令人羡慕——只有他没有被压抑在主流生活中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革命之路]里也有一个疯子式人物。

他是个数学家,却更像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看破生活的虚妄,完全不把生活当回事,用自毁的方式对抗虚妄。于是,他成了“疯子”,父母的负担。

他理解年轻夫妻为何想去巴黎;他知道他们在逃避什么,那正是他自己所要逃避的。

他越看清生活,越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要逃避什么,却没有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这就是现代人最大的困境。最懂生活的人,不一定就能过好生活

门德斯这样的创作者也如电影中的“疯子”一样,透过他的角色道出满是荆棘的人生。如何避开荆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且看且思考。

萨姆·门德斯:道出荆棘人生的人文主义者

你最喜欢门德斯的哪部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