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面積這麼小,為什麼這麼多國家,請明白人說說?

用戶673276812399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近代文明的發祥地、昔日國際舞臺的中心以及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歐洲卻始終以支離破碎的形態存在。而歷史上無論野心勃勃的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難以完成統一歐洲的目標。

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歐洲似乎是個例外,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歐洲面積小且國家眾多,不僅統一無望反而越發破碎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形限制

地形上的支離破碎,是導致歐洲國家和民族支離破碎的根本原因。

面積較小的歐洲,尤其是西歐,最典型的特點就是陸海相間,海灣、島嶼眾多,大陸狹小。

而即便如此,狹小的大陸依然不是通途。雖然歐洲大陸沒有青藏高原這樣高聳入雲的天塹,但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高山的出現,加上海洋的幫助,使西歐大陸分成了不同的地理單元,並分別孕育了各自的文明。

而被海洋孤立的島嶼或者半包圍的半島,也成為相對獨立的單元,這使得歐洲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為政的狀態。

因為沒有相對強大的統一核心,例如孕育強大民族和國家的大板塊,歐洲始終只能在分裂中齟齬前行。

2、位置尷尬

山海相間的地形,除了讓歐洲國家和民族“遍地開花”,更給了其他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入侵的機會。

歷史上的日耳曼人、維京人等的瘋狂劫掠,為歐洲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歐洲的民族多樣性。

因為歐洲地形向東方傾斜,例如面積廣闊的東歐平原,加上亞洲草原緯度高於中亞和東歐,這使得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包括匈奴、蒙古等多次自動向西入侵歐洲。雖然這些侵略者的鐵蹄並未踏入西歐,但被他們打敗的東歐逃難者大量西遁,這讓歐洲民族越發豐富。

而除了和亞洲大陸山水相連,不斷遭受亞洲遊牧民族的入侵。歐洲和非洲的距離也非常近,地中海作為歐洲和非洲的“內湖”,因為歷史上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等地跨三洲帝國的存在而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人口流動,他們也是歐洲民族多樣性的重要推手。

因為統一歐洲的強大帝國始終難以出現,加上即使統一也難以維持,這使得各民族只能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分裂下去。

3、宗教矛盾

相比於政治上長期的支離破碎,歐洲在宗教上的“統一”頗有建樹,基督教也隨著羅馬帝國的接受而最終在歐洲傳播開來。

而歷史上的歐洲各國也奉行“政教合一”制度,教皇凌駕於各國王權之上,理論上使歐洲有了統一的宗教基礎。

但,這種宗教統治的“穩定”,必然會隨著宗教的分裂而分道揚鑣。

隨著東西羅馬帝國的撕裂,基督教也逐漸分化為天主教和東正教,而天主教在後來的改革中又分化出新教。

因為宗教鬥爭的火熱,各國王權也開始了反抗教廷並奪取權力的鬥爭,因為宗教改革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勢必導致覺醒的民族更沒有了走向統一的可能。

而當分化瓦解到勢均力敵的程度時,為了各自的安全考慮,西歐各國無不實現渾身解數維持歐洲大陸的所謂平衡,典型如英國,這讓歐洲大陸更不會鐵板一塊。

相比之下,歐洲各國到其他大洲開闢殖民地反而顯得更加可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約有7.28億人,國家或者地區有50個。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歐洲擁有這麼多個國家,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地理位置適合於割據自立;其二、人文思想導致小國林立;其三,民族融合艱難導致國家難以合併。歐洲歷史上,只有羅馬帝國短暫的統一過大部分歐洲地區,後來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皆統一之心,但是力不從心,最終只能保持諸國林立的狀態。

歐洲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裡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亙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的陡峭峽灣。三面臨海,中有大山相阻,島嶼眾多,這樣的地理條件容易形成割據,畢竟古代要翻山跨海遠征,難度是十分大的。

歐洲人喜歡自由與平等,這跟中國人講究統一是相反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小國寡民,並不喜歡被統一。當年羅馬帝國征戰歐洲時,英國、法國、德國的先民進行了激烈抵抗,羅馬帝國一直沒有完全佔領英國。當羅馬帝國從英國撤走後,英國本島上小國林立,最終英格蘭王國一家獨大,英格蘭王國志在統一英倫四島,但是蘇格蘭王國一直抵抗。蘇格蘭的英雄威廉.華萊士多次擊敗英軍,最終被英軍斬殺時,他高呼“自由萬歲”!基於自由之念,歐洲諸國並不希望統一,他們認為小國寡民甚好。

歐洲居民有99%屬歐羅巴人種,但是民族成份複雜,大體而言歐洲有六大民族: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這些民族相互之間爭鬥不休,各民族內部也互鬥不斷,大家樂於小國林立,相互爭鬥。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巴伐利亞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荷蘭人,德國人,比利時人都是日耳曼民族演變而成的,現在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國家有德國、奧地利、英國等。


大秦鐵鷹劍士


我們先從國家形成的基本因素來看,無非就是:種族(民族)、集權的形成、聚合時間長短、外力。

一般來說,民族聚合時間越長,越容易形成一個穩定的國家。同時,集權越集中,集權保持時間越長,越容易形成一個國家。

我們再來看看歐洲的歷史,種族眾多,其中又沒有一個特別強大的民族,強大到可以長時間把其他民族都聚合在一起。基本上,這樣的情況就容易由各個不同的種族形成不同的國家(早期就是部落)。

另外,從古羅馬開始,歐洲就基本上形成所謂的民主民選意識以及實踐,這樣對高強度集權不利,對整個歐洲形成一個一統的國家不利。不管政治家說的多動聽,但說到底,或多或少都是有私心的,如果可以做雞頭,誰由願意做鳳尾?因此,基本上歐洲也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為一體的國家了。

至於外力因素,歐洲歷史上,也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外來民族入侵併能保持長時間的統治,因此,歐洲也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愚見,見笑。


歡樂東莞


歐洲的總面積大約為1016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大洲中算是面積非常小的一個洲。但是我們會發現這麼小的土地上卻有多達48個國家,平均21萬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國家。如果把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掉的話,整個歐洲還剩600萬平方公里。6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7個國家,平均12萬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國家。如果歐洲的地形有山河阻隔形成一個個小國家倒是可以理解,關鍵是歐洲的地形主要平原為主,地勢相對平坦單一。按道理說應該有利於國家統一,為什麼歐洲沒有形成統一國家,而是形成一個個小國家呢?



歐洲西方國家形成時的文明形態和東方國家不同。古代東方文明是農業大河文明為主,歐洲文明主要是以海洋文明為主。大河文明以傳統農業立國,古代大河文明建立的往往是古代專制王國或者是古代專制帝國。古代埃及形成了以法老為核心的專制王朝,夏商周形成了以君王為核心國家,古代兩河流域也形成了一系列王國。但是西方國家則不一樣。西方國家源頭的希臘和羅馬最初的國家形態是小國寡民的城市邦國,統治方式不是君主制而古代民主政治。這種古代民主政治下,國家的規模相對較小,而且中央政府的力量相對較弱。所以古代西方國家對地方的控制力量相對較弱,地方的分裂勢力則相對較強。一旦中央力量不足以剋制地方力量,國家就會分裂成一個個小國家。海洋文明下的人們追求自由,嚮往冒險,崇尚個人主義,他們不甘被固定在一個地方。因此人口分佈相對比較分散,這樣國家很難將這些人同歸到一個地方嗎,這些人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離心力。



歐洲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和歐洲的文化有很大關係。歐洲始終沒有統一的文化認同。雖然古代希臘和羅馬是歐洲文化的源頭,但是歐洲人並沒有因為共同的文化源頭而形成統一的文化。歐洲文化到了中世紀和近代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每一塊區域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每一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取向。雖然這些文化都屬於歐洲文化區的範圍之內,但是這些文化內部的差異卻讓這些地區逐漸有了自我的觀念。這些地區的民族在認同歐洲大文化的前提下,更注意保持自己本地區的文化。時間一長,便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也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己文化不一致的異族文化便被認為是異類,自己注意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國家民族文化。由於缺乏共同的文化認同,所以歐洲地區的自我民族意識非常明顯。比如波蘭已經亡國一百多年,波蘭人還是懷念這個國家。最終實現了復國。



我們現在看歐洲的主體大民族不是特別多,比較著名的有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等。但是這些民族只是一個大民族概念,他們內部其實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化使得這些民族內部分裂非常嚴重,比如斯拉夫人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等。南斯拉夫內部又分成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塞黑人、阿爾巴尼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日耳曼人可以分為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荷蘭人、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這些民族雖然都屬於斯拉夫人或者日耳曼人,但是他們由於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所以民族之間的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非常大,這些人他後來也就逐漸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民族。這些民族他們同屬於一個民族也就是僅僅是血緣上,其餘方面都不算是同一個民族。這些民族不僅失去了共同的認同感,而且民族仇殺情況非常嚴重。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同屬於東斯拉夫人,但是近些年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已經成為你死我活的仇人。除了這些民族之外,還有其他民族也生活在這一帶,比如高盧人、凱爾特人、拉丁人等。古代還有伊特魯里亞人、拉丁人、倫巴第人、哥特人等民族。這些民族都有建立自己本民族國家的需求,這些民族又不甘於被其他民族統治,所以導致歐洲形成一個個在本民族聚集地區建立起來的小國家。



歐洲平坦的地勢,既有利於建立統一國家,也有利於外族入侵。非常可惜的是歐洲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國家,歐洲歷史上幾次統一的嘗試也都以失敗而告終。統一歐洲的努力失敗之後,歐洲徹底限於分裂狀態。歐洲過於平坦的地形使得歐洲在古代幾乎沒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地形做為天然防守要塞。正是由於這樣,歐洲大陸上的征服者此起彼伏,每一個民族強大的時候都有可能征服歐洲的一部分領土。希臘人強大的時候征服過歐洲,羅馬人征服過歐洲,哥特人曾經在歐洲強大一時,日爾曼人也曾經做過歐洲征服者,甚至來自於東方的匈奴人、蒙古人都曾經征服過歐洲。古代歐洲不斷被不同民族征服,就難以形成長久的穩定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最終征服者過後,民族會重新洗牌,每一個民族都有可能佔據一塊土地形成一個新國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度。歐洲的中世紀則是實行分封制度,建立封建等級制度,公侯伯子男各個爵位依次分封。歐洲中世紀早期實行封建等級制度削弱了國王的權力,封建主的權力卻大大加強,最終形成封建主尾大不掉的局面。這些封建主的封建領地儼然是獨立王國,封建領地內部自稱一套法律體系,經濟上自給自足,獨立意向非常濃厚。歐洲中世紀國家概念相對比較薄弱,反倒是城市、城堡概念比較深。中世紀的巴黎人往往不會說自己是法國人,只會說自己是巴黎人,普羅旺斯人也不會說自己的法國人,只會說自己是普羅旺斯人。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國王的實力增強,國王開始在自己能力允許範圍內統一國家,並逐漸形成民族國家觀念。那些沒有被統一的地區也逐漸形成公國或者侯國,有的公國或者侯國逐漸強大以後建立王國乃至帝國,形成新的民族國家。



歐洲國家眾多也和歐洲傳統的國家民族觀念有一定影響。近代以後,在歐洲逐漸流行民族自決原則。在民族自決的原則下不少民族重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比如一戰後,滅亡了一百多年的波蘭再一次復國,捷克斯洛伐克也宣佈獨立,一戰前巴爾幹半島各國宣告獨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聯和南斯拉夫出現危機,國內不少民族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最終蘇聯分成十五個國家,南斯拉夫最初分成五塊。現在許多歐洲地區希望通過公投的形式脫離原來的國家,建立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國家。比如英國的蘇格蘭、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有可能出現更多國家。



宗教因素也是歐洲國家眾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基督教傳到歐洲之後很快就分成了兩大派,東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區的歐洲和天主教教區的歐洲,成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地區,兩個地區在各方面越走越遠。當時的西歐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羅馬教皇的控制。在歐洲形成了教權和政權相互牽制的局面,羅馬教皇希望歐洲維持各個封建主各自為政的局面。只有這樣,教皇才能最大限度保證自己的利益。比如教皇就希望德國永遠四分五裂,這樣才能讓德國繼續成為教皇的奶牛。在教權與王權相互重合的歐洲,王權一度被教權壓制,王權難以統一全國。等到教權衰落,王權具備統一條件的是,有些地區已經不可能再收回,獨立意識已經非常強。

綜合多方面因素,歐洲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形成一個個小國。


依稀說史


您聽說過“通天塔”(Tower of Babel)的故事麼?

這個典出《舊約.創世紀》的故事說,古代人類想上天看看,就齊心合力修一座通天塔,上帝惟恐人類成功,就故意設法讓各地的人們說不同的語言,操不通的風俗習慣,結果修通天塔的人群很快就變得溝通困難、磨合費勁,通天塔也半途而廢。

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將歐洲的四分五裂稱作“通天塔怪圈”,即語言、文化、宗教和風俗的巨大差異,導致了歐洲很難捏合成一體。

歐洲有三個大的語言-民族區域,即斯拉夫、日耳曼和拉丁,而每個語言-民族區域又分為若干次區域,區域內部的各種語言差異相對較小,如同屬拉丁語族的法語和西班牙語,或同屬斯拉夫語族的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但區域與區域間就存在極大的差異,如大家都知道的英法(分屬日耳曼和拉丁語族)之間,東歐和西歐之間的不對付。

即便在同一語言-民族區域內,因為各種矛盾也會產生致命裂痕,如在小小的伊比利亞半島,葡萄牙和西班牙因後者曾多次吞併前者,世仇固結不解,再成“一家人”困難重重,甚至同樣在今天西班牙內部,原本屬於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國的馬德里等地,和原本屬於加泰羅尼亞王國的巴塞羅那等地,彼此間也齟齬不斷,能維持自己王國的統一就很不錯了——同樣說德語的德國和奧地利,同樣屬於南部斯拉夫人的前南斯拉夫各國,不就分家了麼?

即便羅馬帝國也始終無法解決行省坐大和蠻族入侵問題


原本就有“通天塔效應”,後天的種種操作又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天主教和那個啥教間的對峙,讓西班牙、尤其巴爾幹半島烏煙瘴氣;天主教和幾個新教教派間的血腥爭鬥,又讓原本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各邦國間亂作一團……中世紀的各種聯姻、政治陰謀和互相算計,讓“敵我友”不斷排列組合,加劇了彼此間隔閡,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又讓各國各民族間舊仇又添新恨。

目前整合較好的歐洲大國,如法國(內部方言基本上消失殆盡),意大利(其實統一不過一百多年曆史,但如今只有在戲臺上才會有人懷念那些小共和國和王國),其整合基本完成在一戰之前,且至遲在中世紀起就經歷過一段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權改革(如法國路易十四的改革),而1919年一戰結束後,凡爾賽和約確定了國家以民族自決為原則,這樣一來別說新的“大一統”難以建立,許多舊的多民族國家如奧匈、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也崩潰了,二戰和冷戰則進一步加劇了民族間矛盾,令許多原本由相同或相近民族建立的國家也再度分化組合,這樣一來整合就更難了。

當然,在上世紀60-90年代,西歐內部的“一體化”即所謂“歡樂頌願景”一度十分高漲,認為西歐各國的大一統,可以形成一個堪在各方面與美蘇分庭抗禮的“大國”,其高潮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簽署和歐盟的成立。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歐盟低下的運作效率讓大國、小國都感到自己吃虧,“高度一致原則”又讓任何改革或決斷都十分困難,結果歐盟的成立非但未能推動、某種程度上還減弱了歐洲一體化的熱度,構想中的“歐洲憲章”如今已經弱化,而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的改革也遲遲提不上議事日程。今天的歐盟有28個成員國(馬上就要減少到27個)和24種官方語言,十足一座“通天塔”,那麼它的一體化前景也絕不會比通天塔更好。

順便說,別覺得今天歐洲國家太多,事實上和200年前比已經少很多了——當時不論德國、意大利或中歐一些地方,都有上百甚至上千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邦國,既有君主制的,也有共和制和代議制的,它們中有一些一直孑遺至今,如聖馬力諾(歐洲現存最古老共和國)、摩納哥、列支敦士登、安道爾,在那個時代,它們這體量就不是小國了,而他們中最大的安道爾面積也僅468平方公里,最小的馬耳他醫院騎士團則只剩下0平方公里(在羅馬市區弄了座樓窩著),按500平方公里一個國家算,“不大”的歐洲曾經有多少個國家你們可以想象一下——然後還覺得現在的國家太多了麼?

1815年的意大利——還覺得現在歐洲太小、國家太多麼?


李厚何


其實問題的核心就在於為什麼歐洲形成了均勢體系,而沒有出現龐大的統一帝國。

歐洲面積比較小,而氣候上並非季風氣候或亞熱帶氣候,緯度較高。因此,歐洲除了南歐可以發展出地中海農業之外大部分地區屬於牧區,而非優良的農耕區。此外,歐洲大陸在地殼運動中形成了深入大陸的海岸線,穩定的降水則讓歐洲有多條大型河流,因此在地理上,歐洲是較為開放的。另外,北非腹地的熱帶沙漠氣候也很難形成穩定的農耕區,只有尼羅河三角洲才有。

在這種地理環境下,歐洲的國家組織首先會面對一個缺乏穩定人口和強大供養能力的社會,控制土地就存在困難。同時,地中海到北大西洋,歐洲的地形開放,很容易形成龐大的海上和輻射內陸的貿易網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控制他們,如果一個簡單按照自上而下制度邏輯演進的龐大帝國的行政開支將會非常龐大,而且商人階層難以被控制,又擁有比農耕更為強大的財力,國家需要依賴,又有所忌憚。最終,歐洲社會維持了較強的自治傳統,這種傳統則繼續阻礙著橫貫南北的統一大帝國的建立。

當然,歐洲歷史上並非沒有大帝國存在,最典型的是羅馬帝國。但是羅馬帝國一方面相對於東亞帝國模式控制更松,另一方面也更難以防禦。西羅馬帝國最終被日耳曼人消滅,而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了千年,不過也談不上統一歐洲。查士丁尼一世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領土,對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和西哥特王國發起了進攻,但他同時不得不面對來自東方薩珊波斯帝國的壓力,因此最後也未能重回羅馬帝國輝煌。

基督教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廷國自己有著土地和財政,而且能夠對世俗政權進行對抗。基督教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情況也導致宗教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無法與世俗政權緊密結合,這也讓任何世俗權力試圖獨佔歐洲變得更為困難。

因此,無論是農民、領主、商人、手工業者、牧師還是貴族,權力都更為分散,面臨的挑戰也更多。正是在這種分散的權力模式下,歐洲大一統的格局並沒有真正出現過。接近實現這一理想的可能只有拿著民族主義大旗的拿破崙和納粹德國,但他們也沒有實現完全控制,時間也極為短暫。一個統一的歐洲面臨太多的困難,因此歐洲社會長期處於分散和多元的格局中,最後在這一稀鬆的權力結構裡誕生了現代性的萌芽。


怪蜀黍老囧曾


這第一個當然就是歐洲這個地區,它的歷史問題。

那時候,古羅馬帝國利,用著地中海發達的水陸交通燃燒出了燦爛的古羅馬文化締造了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石,但是那個時候作為現代歐洲人主體的祖先,他們是一群生活在整個歐洲北部山林裡的野蠻人,現在很多歷史學家都會稱稱這個時期,是歐洲人的文明開化時期。

這個時候,由於匈奴人的入侵導致了歐洲民族大遷徙浪潮的誕生古羅馬帝國在民族主義公式的浪潮之下,體力不支倒下了,但是在此之後,古羅馬帝國在拜占庭得到了延續,並且延續了近千年。言歸正傳,古羅馬帝國留給世界的一大遺產,或者說留給歐洲的一大影響力就是教廷的誕生。這個組織的誕生可以是歐洲中世紀近千年歷史上之所以會呈現出這種四分五裂狀態的罪魁禍首。

此時此刻,在歐洲的野蠻人的屠刀之下教廷表示瑟瑟發抖,但是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新的捷徑可以感化這一批野蠻人,或者說為它們所用,那就是讓他們保持爭鬥,這樣的話就可以讓自己的生存更加穩固,並且從中攫取大量的利益。

歐洲人雖然從羅馬人的手裡面,拿到了歐洲的控制權,但是此時的歐洲人,可以說是對於文明一竅不通,只記得自己手裡的刀,但不記得自己手裡還有書本紙張。相比較於古羅馬人泡溫泉的生活,這幫蠻子更加喜歡刀頭舔血的日子

因此教廷方面就一直對於歐洲之間不斷的內亂,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或者說在從中扮演著很不光彩的角色。與此同時,在古代歐洲交通並不發達,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傳信也極其落後,因此這個時候,各個國家之間流行的這樣。一句話,就是我的附庸,並不是我的附庸,這一點可以看作是歐洲當時的政治體制,但是同樣也折射出當時歐洲的主流皇帝對於自己附屬地內的領主管轄的是力量之弱。

此時此刻在巴黎的法蘭西皇帝有政令不出巴黎的尷尬,與此同時,歐洲的教廷也一直在不停地折騰,致使這個時候歐洲就如同神聖羅馬帝國一樣,可以說是三里一國五里一城與其說這個地方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不如說把它稱之為一個江湖。

這個時候基於歐洲如此落後的傳訊基礎,因此當法蘭克帝國拓展自己版圖的時候,也無可避免地陷入到了分裂的局面,因此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成為了現在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的祖先,這也就是現在歐洲之所以處於強國林立的一個伏筆。

在此之後,各民族不斷的融入到歐洲這個主體環境裡面日爾曼民族,古羅馬人還有匈奴人,突厥人整個歐洲,並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在主體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這就導致了各個民族之間相互抱團兒形成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語言。

新航路的開闢,加上回復新時代的到來使得歐洲人的思想開始開明瞭起來,真正叫囂著統一的帝國的時代統一歐洲的時代也真正來臨。

但在此之後,英國與法國之間爆發了百年。戰爭的起因是因為英國的皇帝是之前法國的諾曼底公爵,使得當時英國皇帝在法國與英國同時擁有的領地之後,英國與法國的皇帝在皇位的爭奪,上面出現了爭端,此時此刻兩個國家之間爆發出了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英國人退出了歐洲大陸,而法國人則迎來了中央集權的巔峰,照理來說,英國與法國之間爆發百年戰爭之後,法國人是最有機會拿下歐洲主體控制權的,但是這個時候英國人改變了主意,或者說此時的英國替代了當時的教廷,成為了歐洲統一的主要的阻力

這就要提到英國人一個著名的政策就是歐洲攪屎棍政策。英國人的政策很明確,就是讓歐洲不能出現太強大的帝國已威脅在海峽對岸生存在一不列顛島上的他們,因此他們積極的參與歐洲的內務之中,但是又置身事外,不停的挑撥,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使得各個國家之間可以說是利益矛盾,除此以外英國還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共同制衡那些比較強勢的國家,以保證某些國家不會太過於強大。就這樣,歐洲人迎來了維多利亞時代,此時此刻對於歐洲來說。各個皇室之間可以說是互相之間的親戚。大家都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就是去征服世界,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沒把太多的心思放在了歐洲自己身上,等到大家把這個世界分得七七八八之後,歐洲人再次回到了這個問題上,歐洲到底要不要統一,但是這個時候大家卻發現原先各個地區之間並不顯著的地區文化特色,此時此刻變得分明異常。即便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組成了當時歐洲的怪物,也就是奧匈帝國,但是。很短的時間內,這個帝國就立刻土崩瓦解,與此同時,各個國家之間都擁有相應的實力,導致如果不是某一個國家,開掛的話根本不可能,把另外一個國家單獨打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與法國人打了整整四年並未決出勝負的原因。

對於此時的歐洲而言,統一成了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已然形成,想要把它徹底消除,根本不可能。


漩渦鳴人yy


在封建時代想要統一大國需要一箇中央集權政府。這就要求皇帝擁有最高持政的權力。歐洲很難形成統一國家。主要是地理原因,其次是歐洲的社會結構和宗教體系削弱了皇帝的權力。等到民族的現代概念形成時,歐洲已經劃分為很多小民族。因此,歐洲一直被劃分為很多小國家。


首先來看地理原因,歐洲缺乏許多自然防衛。地中海的另一側是非洲,羅馬帝國征服了迦太基之後才得以安穩。烏克蘭以東是大片的草原。阿爾卑斯山脈並不是高不可攀。因此,歐洲的這一側是開放的。歐洲人一直以來都面臨諸多外來的入侵。歐洲的許多山脈形成了地理阻隔,使交通工具往來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語言。


另一個原因是河流。水源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國,有長江和黃河,所以,中國各民族從遠古時期開始就生活在一起。但是,在歐洲,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從一開始,歐洲各民族就分而治之。


地理原因直接導致了民族原因,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是漢族。但是,歐洲人被劃分為日耳曼人、拉丁人、斯拉夫人,因為有不同的族群,後來形成了不同的國家。並且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上是迥然不同的。這種差異超出了漢人和中國遊牧民族之間的差異。歐洲的語言形態各異,語法各異甚至發音也有很多不同,除了個別的一些是從不同外語衍生來的外來詞彙,在中國,我們只有不同方言,而書寫文字都是一樣的。


戰爭問題也是導致國家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戰前歐洲還有一些同盟國,那之後奧匈帝國分裂成5個以上國家,冷戰時期中南斯拉夫又一分為五,如果奧地利當年統一德意志,那德國、奧地利就可能成為一個國家了。再來看社會結構問題,在歐洲,皇帝只是更高層的貴族。其他貴族和望族對國家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舉幾個例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就是“皇帝”。玫瑰戰爭:兩大貴族家庭影響了整個國家。在關於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和文官制度,用選擇官員和保持國家穩定的方法遴選出來的官員對付地主和農民很有一套,從而維護了封建帝王的中央集權。


歐洲的宗教和中國的宗教截然不同。宗教勢力擁有很大的權力。神職人員,甚至與貴族地位相當,他們有自己的地區掌控權。在中國,至今中國人還抱有這種思想“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有宗教信仰”。


奧國那些事兒


這件事情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遠古吹一下,我們國家在封建制下確實是世界中心,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根本原因是我們本質上打破了分封的限制,我們是科舉制,是中央集權制。是我們的先主用強大的智慧,早於其他地域的人用相對於當時更為先進的制度,穩定了我們大一統的局面,形成了我們的中華文化 。

回頭說為什麼歐洲小國家多,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封建制啊,分封啊,查閱一下各個國家的皇室,整個歐洲,甚至俄羅斯都是一個家族,至少是表兄弟(妹 ),分封之下我們所謂的權利鬥爭就開始了,我們曾經的歷史也是一樣,周朝分封了幾代也落得被宗族和貴族瓜分,每一次王朝的沒落都是藩王割據。他們沒有我們打破封建的根本,沒有建立中央專治,沒有科舉制度,無限的分封,各地的獨立認知,沒有人對歐洲實行文化/語言等強制統一,所以各處是分封的小王囯,偶爾出現壓力山大這樣的君主,也是短暫的統一,武力的統一,思想上和人民的認識還是自己是自己。

再有一點,可能大多數人不太認可,我們的殺戮文化,現在有一種觀點,我們這個民族曾經也是好戰的,唐是一個轉折點。唐朝之前,我們也是一個反抗性極強的民族。特別是秦之前,也是民風彪悍,各種刺客/俠客不計其數,一言不合,打一架再說,看似統一之下,各地其實也是獨立小王國 。漢朝之後,開啟真正的大一統王國,為了鎮壓人民起義,殺伐過於兇殘,輔助於““改良 ”版的儒家皇權文化,民族血性在歷代統治之下,為了生存確實慢慢消減,以至於明清之後,國人之於中庸,存世之道,反抗等幾乎近於奴性。

我們在兩千年前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人民萬歲,大一統的國家,也讓我們有了自己更偉大的文化,更偉大的國家,略表愚見。


luman


第一,地理的分裂性。

我們看到歐洲大陸,從地理來看,整個就是一盤散沙,地理上歐洲大陸的集中性不強。往西有大不列顛,北愛爾蘭島,整個南部區域還伸出了巴爾幹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意大利半島等。即使歐洲大陸,也是分解態勢明顯,歐洲東部是平原,中部多山脈,將大陸直接分割了。

第二,主體民族的分裂性。

歐洲主體民族應該是羅馬拉丁人,但是這批人數量太少,對周邊的野蠻民族形成不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在周邊崛起之後,沒辦法迅速的消滅他們,反而被打的七零八落。這跟我國不一樣,自古漢族在人口和綜合力量上佔據絕對的優勢。而歐洲主體民族弱小,導致整個歐洲民族的分裂性特徵明顯,民族越分越小,越來越具分裂性,都想獨立,而主體民族管不了,所以就越分越小了。

第三,文化上的分裂性。

在歐洲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基礎,而且歐洲文藝復興,講究的是個人價值,小群體價值的最大化,也就是所謂的民主。這種文化具有天然的分裂性,講究自我價值,不管整體價值。這跟我國的大一統思想具有本質的區別,在這種文化指導下,歐洲能統一才怪呢,只能是繼續的分裂和分解。所以地理上的分裂,主體民族的分裂,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歐洲的整體繼續分裂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