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後兩句、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該怎麼理解?

星空古路365


這首《桃花庵》在風格上可以理解成向李白致敬的作品,同時也是唐伯虎自己的個人宣言。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自己仁途的不得意而找的藉口。就像李白,明明是當不上官,所以只好說自己不喜歡當官。所謂藐視權貴者是也。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這一句實際上省略了一個字——“君”,應當是“君不見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五陵,就是漢代五個帝王之陵墓。即漢高祖劉邦之長陵,漢惠帝劉盈之安陵,漢景帝劉啟之陽陵,漢武帝劉徹之茂陵,漢昭帝劉弗陵之平陵。這五個陵墓都在長安以北(漢文帝的霸陵在長安以南),當時,每一個皇帝入陵之後,朝廷都要頒佈旨意讓各地的富豪和平民遷居到此處。比如長陵和茂陵遷了一萬戶,其它幾個陵遷居各五千戶。

這個富貴人家遷居到此地明顯帶有“供養”帝王之意。所以,這個五陵所在的區域太常縣便成為了富豪區。

這只是“豪”而已,但不是“傑”!

傑,指的是義氣遊俠,原型是谷口縣令原涉。因為其品德令人稱讚,所以20多歲就當了縣令,因為名聲好,所以當官時不需要管理,地方就路不拾遺了。後來因為報仇而逃亡,當過了風頭之後他的名聲更加響亮,於是廣交朋友,賓客盈門。

也就是說,“五陵豪傑”指的並不僅僅是富貴人家,而且還指的是交際廣闊的社會名流。

因此,這一句話可以翻譯成為,您難道沒有看到當年那些富豪名流死後墳墓所在的地方,現在既沒有花草也沒有美酒,都變成了讓人耕種的土地了麼?

其實這一句話可以理解為世事變幻,滄海桑田。但這卻不是唐伯虎的本意,因為結合上下文,這一句話只能理解為隱居之樂,閒居之趣,安居之志。

不得不說,這句詩難免有些酸葡萄效應,因為即使唐伯虎“桃花庵裡桃花仙”、“酒醉還須花下眠”,“他得驅馳我得閒”,可實際上這個桃花庵在若干年後,也會重蹈五陵豪傑的前轍,一樣會“無酒無花鋤作田”。

但唯一的區別是,唐伯虎有詩畫傳世!

因此,重要的不是住在哪裡,重要的不是富貴貧窮,而是這個人是否留下痕跡在這個人世間。

唐伯虎,以一種痛苦的方式做到了!


亦有所思


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閱讀的感性體驗尤為重要,“體悟”是品評詩歌的重要方法。而作為現代人,我們已喪失了古人作詩賦詞的環境感悟、背景體驗。現代人如何精準“體悟”一首古典詩歌,對作者的生平、成長環境的理解與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理解“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我們先了解作者唐寅的人生經歷。

唐寅出生於商人家庭,家境比較優越,少時就十分聰慧,“性極穎利……數歲能為科舉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盡稱之”,讀書也很努力,“幼讀書不識門外街陌,有一日千里氣”。他先師於周臣門下,後又拜沈周為師,並且與祝允明、文徵明等交好,可以說意氣風發,春風得意,29 歲獲得南京鄉試第一,更是名滿天下,時人稱之為“唐解元”。

可是,快樂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人生處處充滿著變故與挫折。就在唐寅 24 歲這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唐家一下子就沒有了支柱性的人物,這對唐寅的打擊是巨大的。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厄運總是接二連三的到來,彷彿天公是故意來考驗凡人的。在唐父去世後的不到兩年之內,唐寅的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去世,這世間就只剩下唐寅這個孤家寡人了。在其父母妻兒相繼去世之後,唐家也漸漸的衰落了下去,唐寅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一度對人生也失去了希望,終日愁悶悲傷,甚至放棄了他的學業,不打算再讀書了,也不打算參加科考了。他的好友祝允明看到他這個樣子,便日日規勸他,終於使唐寅重新拾起了對生活的信心,又開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

在二十八歲那年,唐寅參加應天府的鄉試,以其出色的才華最終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是為解元,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世人把唐寅又叫作“唐解元”了。得中解元之後,唐寅自然是非常高興,他也因此寫下了《領解元后謝主司》、《金粉福地賦》等詩賦來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可是命運總是要捉弄人的,唐寅捲入了有名的“會試洩題案”。 關於“會試洩題案”的說法不一,但是唐寅受到牽連是事實,被滴為小吏,寅恥不就,歸家。後又遭遇妻子的拋棄,弟弟的分家。最終,唐寅在友人的幫助下再蘇州城北桃花塢一帶建造“桃花庵”居住。

隱居桃花庵期間,得寧王朱宸濠的賞識,欣然前往應召,可惜不久便發現對方懷有異心,不得已整日飲酒,裝瘋賣傻,才使得寧王放棄歸家,如此才躲過一劫。逃回家的唐寅徹底斷絕仕途之心,開始信奉佛教,自號六如居士。可見,唐寅一生經歷並不如電視劇裡所描述的“風流”,其一生可謂是曲折難描的一生。

《桃花庵歌》也是在這之後所著,全文如下: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詩的語言帶有濃厚俚語色彩, 並且畫面感極強,詩歌開頭就由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畫面,引出“桃花仙人”這個形象,描寫他“種桃樹”、“摘桃花”、“賣酒錢”,並且通過“日復日”、“年復年”兩個時間詞將“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種狀態

延展開來,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就是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寧願“老死花酒間”,也不願“鞠躬車馬前”。接著通過“富者”的“車塵馬足”與“貧者”的“酒盞花枝”作對比,把這種人生態度推向頂峰,作者笑別人看不穿, 也就是自己已經看穿名利, 看淡人生。


在最後兩句詩中,代表富貴功名的“豪傑墓”,變成如今連花酒都沒有的田地,頗有一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


正經解事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後商周

五霸七雄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

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種粟後人收

說什龍爭虎鬥


一刀


唐伯虎豁達達觀的個性體現,對人生的一種極具哲理意味的思考和回答。人面對功名利祿等俗世情節應該有另一種人本真的選擇。中國古代文人的追求終極就是精神的自由,折射出的就是生活的現實和愉悅。走出套路虛假和欺騙的藩籬,最真實的自我,本真的自我,心中期望成為嘴自由的自我。


五月蒙子


這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或者“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意思差不多,你當年再牛逼,現在也就是一抔黃土,不如我及時行樂,醉酒當歌。


俊190277973


五陵豪傑墓句,是說古人不僅留戀世上,還貪戀地下的幽冥世界,把墓修的大而壯麗,中有 陪葬之物,極盡能事,唐寅在這裡笑的不僅是世人看不穿,亦笑古人看不穿,其實更多的是以所謂的陵墓最終鋤田地而警醒世人,一切的努力只是個徒勞的,一切只是個空,只是個夢。反映失落的文人痛定思定後,對於人生有種徹底的體悟。其實李白、蘇軾等人,都有這種體悟:人生無常,世事空幻。凡事不要太執著,放下就是一片新天地。

以下的文字也說明另一個問題,這些愚蠢的古人在客觀上還是 保存了古代的文化與文明:

漢代畫像磚保存漢代的畫跡

如果說唐代留下的繪畫作品少,那麼漢代的就更少了,好在有作古了的貴族墓葬保存原本不能保存的作品,比如馬王堆漢墓中的帛畫。當然而另一批同樣與古人墓有點關聯的畫像磚與石上保留的跡象,成為漢代繪畫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作品原本不是專門的繪畫作品,只是古人把自己的冥間裝飾得威武漂亮而設立的,請一些工匠把生前的生活場景刻錄在石頭上,就是一旦自己的肉身化為白骨時,讓後人還記得自己的樣子(尊容),實際上雕刻在石頭上的圖像其實很朦朧,而且還要拓印在紙面方看清晰點,就算是彷彿,或者得其形神一二,亦比完全不見形跡要強吧。

中原古人重視死後的安排,由來十分的久遠,因為他們相信另一世界的存在,因為相信,所以死時亦安寧,也就是不知死亡是“千年不復朝”時,對於死亡的恐懼降低了多少個百分點,因人而異。筆者早年朦朧地讀西方那些哲人的著作,大半已經忘記,每當見一些教授寫文章,動不動就是尼采、弗洛依德時,心裡倒是折服,不過我寫東方藝術,不必再如此這般的,因為那些詞,其實難以與這些藝術寶藏沾上邊,而且不在其位,置身於民間,只能用平視的口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泛語言,來閱讀一批古穆皇皇的作品。

中原的古代其實是十分封閉的農桑社會,老死不相往來是常態,雖然戰爭會打破這種狀態,但輪迴的結果是復歸於平靜,當然有的甚至幻想秦人村,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往往在一個天下太平的短暫時間,都是自成系統的秦人村,沒有強勢的西方現代文化不影響漢朝明月照耀當時有子民,過著什麼都不懂的生活,什麼手機,電腦離他們還很遠呢,犯不著用那些花裡胡哨的詞語來裝扮不相干的文字。

穿越時光的千年到漢代不會是一個清晰的世界,這是那批藝術品的特質造成,當然還有時代的久遠,這些藝術品在當時不是藝術品,而是與古人作古時的意義相關,是古人到另一個世界去時的必需品,或者在當時是尋常的物品,只是時代的轉換,方使物品變為藝術品,有的西方哲人克羅齊就認為神廟裡的雕像進入博物館時的意義產生變化一樣,當我們拓印一批畫像磚石裝飾起來置於展廳時,意義同樣產生變化,也就是這些畫像的磚石與拓印本成為漢代藝術的一部分,讓我們重新的解讀。

儘管《漢書》、《後漢書》對於我們漢代的歷史寫得如何的生動,但我們今天的人習慣了有圖方有真相,所以一切圖像是彌足珍貴的,能從中追尋到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的真實跡象。漢代的人口不多,而且壽命又短,加上族群之間的紛爭,總會有人生苦短的無奈,晉代與漢代相去不遠,你如果讀陶潛詩,對於當時人生心理的理解就清晰得多了,至少對於死亡,死亡後是否還在陰間生活,其實陶潛自己是不相信的,他常常在鄉間走動,忽然不見熟悉的鄰居,打聽到全部的死亡,生出的感嘆是多麼沉痛的,草根民間的人經濟條件不好,自然對於死亡後的安排並不重視,但豪門(今天叫土豪)人家卻是對長生與陰間的生活懷著幻想的,不然就不會費生前的財富來構築自己百年後的居所,這也是能夠讓一些畫像磚石藝術流傳下來的原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25019_1.html/ ]

讀漢魏六朝那些詩文時,漢代的風情還是與漢前後有別,但文字終歸是抽象,至少我們如果要了解漢代建築的式樣,非圖像不可,這樣漢畫像磚石上的資料就非同一般,今天的人仿漢代宮殿,多半從漢畫像磚石的資料中來,這樣就不會是作偽,那怕是材料並不是當時的原質,但在精神形骸上是接近的。除了我們瞭解漢代人的居所樣式,當然其它豐富的內容是當時生活相關,雖然不很清晰但很真實的反映當時社會生活與風俗:田獵,騎行,宴會(美食)等等,這些內容在畫磚石中皆有表現,這些圖像簡明樸拙但十分的生動,讓人記憶深刻,加上這種簡明計白生黑的感覺,有一種穆然的意味生出,穆然,與古拙同行,而且與“暮”與“墓”相關(諧音),暮使想到烈士暮年,向晚的黃昏,想到墓門,其實畫像文化本與墓門相關,另外你會想到後來的墓誌銘,那些埋在土裡與死人相伴的吹捧文字,死者為大,墓誌文字儘可以把平凡的人說得如何的好,英雄或賢慧之人,不管其實身前名不合於實,那其實不是很重要了,後人讀這些墓誌銘文,其實不必太認真,只瞭解當時的風情就可以了,畫像磚石當然是與死人相伴的,在今天看來有點不吉利,但為了文化,顧不得那麼多了,也就是光輝燦爛的漢代文化文明的圖像留下,得感謝那些愚蠢的死人。

當然不必笑這些漢時土豪,皇帝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秦皇漢武,一樣對長生與神仙懷有幻想,生前花費與被騙不少,甚至把中華血脈流傳出去了,這其實在今天看來也不是壞事,就象無知的古人相信陰間的生活會花財力與精力裝扮自己的墓門一樣,皇帝的智慧其實與草根平民相同,沒有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有點運氣好罷。


雷家林書畫


好玩的國學,乾脆借一篇長文,談談我們為什麼喜歡唐伯虎,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到底寫了什麼!

題記:唐伯虎的出現,滿足了我們對晚明那個縱慾的時代,一個風流男人的風流事業的所有幻想。在紅粉的生活面前,男人女人,一本正經的假裝正經的人,我們都在喜歡唐伯虎,但我們喜歡的又不是唐伯虎,說實話,我們喜歡的是晚明的情色。

我們為什麼喜歡唐伯虎?也許你說不出理由,就是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莫名我就喜歡你,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

但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樣,這世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都有一個根源,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都是冥冥中無法擺脫的魔咒。

問題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到底為什麼喜歡唐伯虎?

淺薄一點講,喜歡唐伯虎,也許是因為我們窺探隱私的慾望。傳說中的唐伯虎,一生縱情酒色,不是在去往青樓的路上,就是躺在青樓的床上;傳說中他有三個老婆,八個小妾,簡直是五倍以上的齊人之福。唐伯虎還是色情出版業的大佬,據說當時的人們,為得到唐伯虎的一副春宮畫而爭破腦袋。

唐伯虎是那種自帶話題自帶IP流量的明星,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躲在暗處的攝像頭,急切地想偷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的私生活。他與風姿綽約的九孃的生活,他風流萬種地撩撥萬種風流的秋香的鏡頭,他和那些青樓的姑娘們的縱情聲色,特別想親眼看到紅樓夢中讓薛蟠都流口水的春宮畫,都香豔到何種地步,以此來檢驗我們荷爾蒙的成色。

我們喜歡唐伯虎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個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出現,滿足了我們對晚明那個縱慾的時代,一個風流男人的風流事業的所有幻想。在紅粉的生活面前,男人女人,一本正經的假裝正經的人,我們都在喜歡唐伯虎,但我們喜歡的又不是唐伯虎,說實話,我們喜歡的是晚明的情色。

這是我們庸俗的崇拜,也是對唐伯虎一生最大的誤解。要是唐伯虎就是個色情明星,那麼上天為什麼還要給他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要知道,在明朝,唐伯虎的藝術成就,是比肩於李白的浪漫,媲美於蘇軾的全才,是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永一較高下的青樓藝術家,他是個道教徒,是個童心未泯的孩子,他是被上帝詛咒的倒黴蛋,是莊子的門生,是看透了功名利祿的人,是陶淵明的粉絲,是中國古代隱士中純粹的隱士.....

我們為什麼喜歡唐伯虎,因為唐伯虎的一生是個悲劇。而人們喜歡悲劇勝過喜歡喜劇。喜劇博人一笑,看起來一點都不深沉,一點都不哲學。而我們,總是假裝思考有深度,行事很哲學。

我們喜歡悲劇,因為我們喜歡看美好的東西被當場撕裂的樣子,當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美好的愛情最終分手,牛逼的人物跌下神壇,當年富可敵國現在當街乞討,當年的白馬少年現在鶴髮雞顏,這些血淋淋的對比,能讓我們產生快感,荷爾蒙多巴胺急速上升,好玩、激憤、同情等複雜的感情如潮水般湧來,我們終於在別人的失敗中獲得了快感。也許,這就是對悲劇的另類解讀。

我想,我們喜歡唐伯虎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吧。

唐伯虎的一生,就像是做驚險刺激的過山車一樣,一會兒直上雲霄,一會兒直墜谷底,然後在他的縱情聲色放浪形骸中,在他的窮困潦倒中,完成了悲劇的一生。

唐伯虎應該是被上帝詛咒的人,因為他的命運的曲折起伏,就是最高明的編劇,也編不出他一生的悲劇。年輕時唐伯虎像個呆呆的學霸,只知道讀書學習。他是個不世出的天才,連大才子祝允明都對他讚佩有加。祝允明科考好幾次都名落孫山,而唐伯虎在十六歲就已經成為江蘇省的高考狀元,可謂是一戰成名,併成功混進了高級文人的圈子。而唐伯虎也志滿意得,立志要做個為國建功立業的人。

但是,上帝對才子,一般來說都是很苛刻的,否則就沒有人間那麼多美好的作品。要是李白一直是玄宗的寵臣而不被攆走,李白是斷然寫不出那麼多偉大的作品的;要是杜甫每天都是吃的腦滿腸肥,怎麼可能有憂國憂民的詩史?要是蘇東坡仕途一路順遂,成了在北宋朝中整天罵來罵去搞來搞去的職業官僚,而沒有那些貶謫生涯,怎麼會有他詩詞書畫四絕的大師的美名?要是唐伯虎沒有即將到來的命運的轉折,我們將看不到春宮畫,看不到唐伯虎的桃花塢,看不到一個因為挫折而沉浸於聲色之中的一個寂寞的靈魂。

在中秀才的十多年後,唐伯虎和一個有錢的朋友去參加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心比天高的唐伯虎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對仕途心灰意冷,後期以賣畫為生。所幸,中國失意的官僚和文人,永遠都不會走投無路,他們最後的救贖,就是道家思想,他們最後的精神家園就是回到自然,回到桃花盛開的地方,回到陶淵明的桃花源,回到精神自由但身體貧困的地方。

唐伯虎開始迴歸了。他回到了莊子的懷抱。莊子說這世界萬物其實沒有什麼區別,你富貴,我貧困,你高官,我小民,你高樓,我陋巷,最後其實都一樣,都是來自於塵土,歸之於塵土。這就是齊物的思想。唐伯虎覺得莊子的話,那絕對是真理。不如意的人都會怎樣的生活,就是看透一切,放下一切,活在精神的幻想之中,即使餓到肚子乾癟,但精神是自由的是豐滿的。唐伯虎寫下了一系列的感嘆人生的詩,頗有點紅樓夢中唱的道情的味道:

富貴榮華莫強求,強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腳處須伸腳,得縮頭時且縮頭。

地宅方圓人不在,兒孫長大我難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憂煎不用愁。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不鍊金丹不坐禪,飢來吃飯倦來眠。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

鏡裡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閒人地上仙。

他還有列子、楊朱的及時行樂、縱情聲色的思想。他說生命有限,而遊樂的項目是無限的,生命那麼短,你還沒有想好怎麼去玩?這絕對是浪費。他偽裝成為重修玄妙觀的募款者,得500金,然後召集一幫朋友,在青樓歡歌達旦。

所以,唐伯虎的生活態度就是,來啊,來快活啊!《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熱最難當,寒則如刀熱如炙。

春三秋九號溫和,天氣溫和風雨多;一年細算良辰少,況又難逢美景何?

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賞心並樂事;不燒高燭對芳尊,也是虛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達哉,勸人秉燭夜遊來;春宵一刻千金價,我道千金買不回。

這裡面既有道家思想,也有佛家思想,而正是佛道思想的影響,才讓唐伯虎在每每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還活得相當快活。

他給人寫字,拍活人馬屁就寫書序,拍死人馬屁就寫墓誌銘,只要給錢,他都願意把文盲寫成文豪,把壞蛋寫成聖人。這種與世俯仰沉浮的功夫,都是拜生活所賜。

他既畫高雅的山水,也畫令人眼紅心跳血壓升高的春宮圖,這種在不同藝術種類中任意遨遊的功夫,也是拜生活所賜。

為了活下去,生活有多囂張,我們就可以有多流氓。

他像柳永一樣,出入青樓楚館,認識了好多青樓的小姐妹,甚至還認識了給了他後半生精神慰藉最多的妓女九娘。他與九娘同居了,在朋友的幫助下,唐伯虎終於在美麗的姑蘇城,建造了一座桃花庵。唐伯虎的桃花庵和杜甫的成都草堂蘇東坡在黃州的雪堂一樣,是大師們的精神家園。它們承載了他們並不長久的幸福,卻見證了唐伯虎生活的高潮。他與九娘恩愛在桃花庵,我想,浮生六記中的沈復與陳芸的快樂,頂比不上唐伯虎,因為,唐伯虎是個天才的詩人畫家,而沈復,不過是個庸俗無聊膽小怕事假裝有才的小市民而已。

文人們喜歡桃花是有傳統的。桃花桃花逃之夭夭,逃出濁浪滾滾的紅塵,逃進心靈的桃花源。桃花之下最宜隱居也,這是陶淵明的經驗,也是李白的心得,這些都與唐伯虎高度契合。所以他的居所有了詩意的飄著仙氣的名字——桃花庵。

在桃花庵,唐伯虎真正進入了生命的思考期。他身上的佛道思想深刻影響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他的藝術風格。他在這裡寫下了一首他生命中最為精彩的詩篇:《桃花庵詩》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詩,表達了唐伯虎的幾層意思。

第一,我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活的跟桃花一樣明媚,你們應當羨慕我。

第二,我在桃花樹影裡吹笛到天明,我半醉半醒著,閒看花開花落。

第三,你高官你厚祿,你車馬赫赫,但你焦慮、你擔心,你身不由己。

第四,老子就是看透了世道人情,想讓我為五斗米折腰,絕不可能的。

第五,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哥的境界你們俗人不會懂。


好玩的國學


原詩為,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此詩來由,

此詩寫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這一年,上距唐寅科場遭誣僅六年。唐寅曾中過解元,後來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功名被革,在長期的生活磨鍊中,看穿了功名富貴的虛幻,認為以犧牲自由為代價換取的功名富貴不能長久,遂絕意仕進,賣畫度日,過著以花為朋、以酒為友的閒適生活。



翻譯意思,

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有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著很多桃樹,他摘下桃花去換酒錢。

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覺。

半醒半醉之間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們的車馬前鞠躬行禮、阿諛奉承。

車水馬龍是貴族們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這樣的窮人的緣分和愛好啊。

如果將別人的富貴和我的貧賤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為權貴奔走效力,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

別人笑話我太瘋癲,我卻笑別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見那些豪門貴族雖然也曾一時輝煌,如今他們卻看不見他們的墓冢,只有被當作耕種的田地。

釋義,

唐伯虎生活十分窘迫,“桃花庵”是他的朋友捐錢幫他買下的一間十分簡陋的小茅草房。

前八句,主要描述的是桃花仙寫意的平庸生活,文章多次提到“花”“酒”意向,卻沒有給人輕浮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輕鬆逍遙,讀來動感快意。

次八句,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詩人樂於歸隱的人生態度。

最後兩句點名主題:功名利祿皆是浮雲!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解析:世間的人笑我太瘋癲了,我笑他們都太膚淺。還記得五陵豪傑的墓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桃”與“逃”同音,表達的是詩人逃避世俗,樂於歸隱生活的強烈願望。


襄水環清志願者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意思是:歷史上的所為豪傑之士雖然也曾一時的輝煌,如今確墓冢不存,只能被當作耕種的田地,哪有我唐寅倚花飲酒這樣的灑脫,倜儻.

【全文翻譯】

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有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著很多桃樹,他摘下桃花去換酒錢。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覺,半醒半醉之間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一年又一年。(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們的)車馬前鞠躬行禮、阿諛奉承,車水馬龍是貴族們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這種貧窮者的緣分和愛好啊。如果將我的貧賤和別人的富貴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得到了縱意馳騁,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別的人笑話我很瘋癲,我卻笑別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見那些豪傑之士雖然也曾一時的輝煌,如今卻墓冢不存,只能被當作耕種的田地。


蘭若幽芷


早晨,我一熟人隨口問我一句:早餐吃的什麼?於是,我從古時大米的種植到如今的中國大米何地好吃,再到大米煮飯和煮粥放水的比例,講到搭配小菜的醃製及對人體的營養補充……後來,他問我晚飯打算吃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