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能阻擋氣溶膠嗎?

用戶8196835347774


固體或液體顆粒越小,空氣對它的粘性作用就越明顯。微米或納米級的顆粒在空氣中沉降速度很慢,你可以理解成水裡面懸浮的那些微小雜質,雜質越小渾水要清澈下來需要越長的時間。1nm的顆粒,在靜止空氣中沉降時間大約為6小時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會有風的擾動,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顆粒幾乎永遠不會沉降,始終停留在空氣中。

這種在氣體中分散懸浮的液態或固體小顆粒就叫做氣溶膠(aerosol)。之所以翻譯為“膠”,是因為這樣的氣體存在丁達爾效應,在定義膠體的時候通常用丁達爾效應來判定。

通常飛沫核尺寸就在微米和納米的範圍,人們噴出的飛沫在空氣中可以懸浮很久,同時在空氣氣流的燃動下飄向四面八方。非常不幸飛沫核中若有冠狀病毒,那麼這個病毒就會隨著空氣飄散到任何地方,其他人就有可能感染。

氣溶膠非常容易形成,我們常見的霧霾就屬於氣溶膠,因此在霧霾天外出感染病毒生病的幾率會增大。一般2-10微米級以上的氣溶膠顆粒是比較大的顆粒,一般的醫用口罩就可以防護。

特別小的氣溶膠微粒(半徑小於0.5微米),一般的口罩無法防護這種顆粒,此時需要N95級以上的口罩。病毒附著在這類顆粒上,不正確佩戴合格口罩,被呼吸到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對於非醫務人員的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病毒量閾值,病毒才能由黏膜入侵人體,少量的病毒在粘膜就已經被殺滅了。

帶口罩一定要注意鼻孔到眼睛的那個空隙,通常n95口罩正面防護是很強的,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是從空隙直接呼入呼吸道的空氣(沒經過任何過濾)。


科技時分


氣溶膠有可能傳播病毒這個消息,花朵財經昨天之前就看到了,有自媒體發文表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而且將氣溶膠描述得像鬼一樣神奇——“這種氣溶膠在人多的時候是看不見的“迷霧”,人少的時候則是看不見的“團霧”,即使在密閉無氣體流動的空間如室內、走廊,氣溶膠仍會藉助微粒的布朗運動特性長時間漂浮在空中。其流行病學意義在於,易感染者可以在未與患病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了懸浮在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微粒而被感染。”

擔心助長此類偽科學的氣焰造成更大的恐慌,當時就沒有發文駁斥,但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不少自媒體已經開始藉助這一波趕緊“科普”氣溶膠傳播的“恐怖如斯”了,他們未必都是出於惡意,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不懂裝懂,複製粘貼收割流量,令人鄙視。

花朵財經就氣溶膠相關問題採訪了包括上海、廣州、河南等地的多位醫學和傳染病學相關領域人士,在此正告各位:請不要恐慌,至少不要比昨天更擔心。

到底啥是氣溶膠呢?

把菸灰撣進蜂蜜裡面,把芝麻丟到麵糊糊裡面,菸灰和芝麻很難沉降到容器底部。

氣溶膠,就類似於上述菸灰與芝麻,只不過是在空氣裡。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氣溶膠既然名為一種“膠”,那恐怕是這樣的——

這是一種誤讀,氣溶膠是個翻譯詞,英文是aerosol,將之翻譯成氣溶膠,是取它和空氣難分難捨,黏黏糊糊之意。但氣溶膠並不是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見的膠體。

氣溶膠的真面目是懸浮在空氣中的液體或者固體顆粒,其尺寸是微米級。

越小的顆粒,在空氣中的沉降速度越慢,而且氣溶膠可以隨著空氣流動而流動,其移動能力很強。

這確實解釋了一小部分“莫名其妙”的新冠感染病例,但目前各省市的感染病例,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感染源,也就是說,氣溶膠傳播並非主流,新冠病毒傳播的主流依然是密切接觸,也就是這些天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另外一個途徑——飛沫傳播。

飛沫也是在空氣中的液體,氣溶膠則是懸浮在空氣中的液體,二者的區別在於,飛沫是一個相對宏觀的詞彙,它沉降較快,一般在1—15分鐘之內落地,但氣溶膠可能永遠漂浮在空氣中,漂浮十天半月,直到被別的物體表面吸附,這都有可能。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打一個噴嚏,病毒可以潛伏在氣溶膠內15天,直到找到下一個宿主呢?

當然不是!因為病毒在空氣中存活時間有限!一般在半小時左右。

也就是說,雖然氣溶膠很牛很厲害,是個超級旅行者,但病毒傳播力的時間上限,是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花朵財經還注意到,有自媒體甚至宣傳,氣溶膠無法被口罩阻擋住,這更是想當然的胡說了。

說這種話的自媒體,大約是注意到了口罩能阻擋的微粒一般在3微米—10微米以上,但是氣溶膠被解釋時,通常拿1微米的顆粒來舉例。

1微米比3微米還要小,所以口罩擋不住,這有毛病嗎?

有的!問題大了去了。

首先,1微米的氣溶膠顆粒為數不多,3微米以上直徑的氣溶膠佔絕大多數。

其次,即使真是1微米的氣溶膠,口罩也不是絕對擋不住,現在的口罩外層吸附能力都是比較強大的,之所以我們說不同類型的口罩能擋住3—10微米以上的顆粒,那指的是絕對抵擋,而不是概率性的抵擋。

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國人都戴上防毒面具出街,口罩是99.9999%的人唯一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口罩加上眼鏡等確實能將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這就夠了,不要說什麼氣溶膠有可能穿透口罩,喝涼水還有可能嗆死呢,在這種國難級別的大事件中,強調某些極小概率事件,除了能造成恐慌,還有什麼別的意義?

氣溶膠可以傳播病毒,其實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需要過分留意這一點,在這次的疫情中,絕大多數人都會戴著口罩出門,這就夠了。

氣溶膠當然可以傳播病毒,這是老生常談而不是新鮮事兒,我們隨便對著空氣打一個噴嚏乃至呵一口氣,都會創造無數的氣溶膠,說個不算太準確的定義,其實氣溶膠就是顆粒足夠小的飛沫,再強調一遍,不管是飛沫還是氣溶膠,其傳染時長的上限,取決於懸浮時間+病毒存活時間這兩塊木板中的短板。

宣傳氣溶膠的積極意義,一是再度給那些麻痺大意的人敲響警鐘,出門不帶口罩=真作死。二是給一線的醫療人員提醒,在做插管等操作的時候,務必加強防護措施,防護服+護目鏡。

還有一點,花朵財經前幾天就發文說過,上公廁須謹慎。除了衛生墊紙,最好帶著口罩上公廁。因為很不幸,如廁行為也會產生氣溶膠……

希望疫情快些過去,希望大家都健康!將這篇文章擴散,關鍵時期,希望某些自媒體停止不懂裝懂的瞎科普,你們這是在造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