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過節日燃燒鞭炮有什麼實際用途和意義?

灝生仔


要說意義嗎,我覺得凡事都需要有儀式感,過年了過節了,放些鞭炮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預示著來年有個好的開始,今年過年回了老家,包完餃子就想著去放鞭炮,去去不好的運氣,聽到鞭炮噼裡啪啦的聲音,開心的像個孩子,所以說,大人有的時候也感受一下孩子的童真,卸下包袱


婉婷流浪者


中國民間有“開門”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過年放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現今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放,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春風CCS


隋末唐初醫藥家孫思邈,為驅散瘟神,煉製出驅散瘟神丹方,把丹方放到火藥中,通過炮仗發揮作用,所謂藥丸散瘴。

炮仗裡有硝酸,硝酸具有強氧化性,醫學上用來消毒殺菌,還有硫磺,硫磺可成為懸劑,用於防止病蟲害,它對人畜安全、無害。

放炮仗時的震動和響聲,類似於現代的消磁作業,通過震動使濁氣下沉,清氣上升。

過年你放炮了?


創靈輕遠


風俗習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那麼做好,都認定了,大家就照著辦,是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

古時,相傳一種"年"的怪獸,每到年關除夕夜晚老百姓都宅在家裡,趁此機會侵犯老百姓,把老百姓攪得不安靜。老百姓發現怪獸"年"怕火光,怕響聲,就用火光驅趕,放些燒起來能發出響聲的物材。發覺竹子遇火燃燒發出響聲,就把竹子砍成一段段,一筒筒放在燃燒的火裡,怪獸"年"見到火光還伴有聲響,便逃之夭夭,這就是爆竹的由來。

後來有了火藥,用紙捲成筒裝上藥,點燃引線,發出很大響聲。把原來竹子燃爆換成了紙筒裝藥燃爆,就原用了"爆竹"這個名稱,一直流傳了下來。歲月沉澱,經過改進,製做小鞭子,燃放起來響聲接連不斷,響聲激烈。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增加喜慶氛圍,添彩熱鬧。

平時過節、娶親嫁女、生兒祝壽、喬遷新居、老死喪事、燃放鞭炮,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熱鬧。鞭炮一響,驚動鄉鄰,前來祝賀,前去賀喜,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燃放鞭炮既是一種儀式,又是熱鬧的象徵,是勞動人們嚮往熱鬧,嚮往喜慶的體現。

歷經朝代的變遷,歲月的洗禮,有些陳舊陋習革新了,有些習俗相傳甚遠,發揚光大。過節日燃放鞭炮,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不是環境太惡化,國家下決心治理環境,加大力度治理環境,不準燃放鞭炮一下還難以適應,只是時間問題,都不燃放鞭炮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習慣成自然。為了環境保護,可以用別的音樂樂聲,電子鞭炮代替,一樣有喜慶,一樣熱鬧。


馬遠國


放爆竹是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日月星辰喵視頻


當你知道鞭炮的由來是什麼就能知道了。

鞭炮起源至今上千年的歷史了。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也就是俗稱爆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是驅逐瘟神,有的叫年獸,甚至是山魈等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也就開始產生了更多的含義,也開始的驅魔辟邪到後來的慶祝祈求美好願望。

而爆竹本身也開始了華麗的轉身。人們開始通過使用火藥來增加竹筒的燃燒和聲響,最後漸漸用捲紙代替了竹子。花樣也開始越來越多,簡單的燃燒和爆炸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好的追求,更加漂亮奪目的煙花被創造了出來。

到了現在,只要是有喜慶的時候,人們都會點上煙花和鞭炮,以此增加自己或者節日的歡樂氣氛。鑼鼓喧天已經漸漸消失在了歷史中,新的聲響代替它們發出了不一樣的動靜。



堂堂棒棒糖


除了過年放爆竹是以前沿襲傳統,說是驅趕年獸外,其餘的節日和紅白喜事,更多的是一種熱鬧吧,尤其是現在,已經攀比成風,很多地方都是看誰家鞭炮放的多,鞭炮放的多,說明你家客人來的多,說明你人脈好,說明你條件不錯。百事放鞭炮更多的是提升人氣,你想想大晚上的,現在坐夜的人少了,不是放一通鞭炮,熱鬧下,免得主人家覺得淒涼


國祥


主要是增加這個節日的氣氛。這個意義吧就是,來年紅紅火火的。



小飛看生活


就是湊熱鬧的!聲音大點兒,好顯得熱鬧!

不過今年京津冀限制取消燃燒鞭炮對環保有利!

不過替代品還沒有出來!呼喚


風清雲淡2020


怡情嘛![微笑][微笑][微笑]人人都有娛樂的權力[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你為何還要拼死拼活呢?[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