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系列之創業之君 二

大凡能夠從風雲激盪的亂世中脫穎而出,在遍地烽火,無數人傑的競爭中完成建國立朝宏圖偉業的創業之君們都會具有特別的才能和時運,因為這些有別於人的特殊之處,時人往往將之稱為天縱之資,在事實上,這種天縱之資也確實的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客觀力量上的不足,綜合來看,歷代有為的創業之君會表現出以下的一些特點。

首先,大多數開國之君會表現出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千古一帝的秦皇,軍事大家尉繚見過他後,評價他說,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最終,秦皇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因為秦始皇繼承了孝公等所謂的六世餘烈,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劉邦為泗水亭長時,一次率領役夫到咸陽,看到始皇帝出巡的儀仗,心嚮往之,喟然嘆息曰;嗟夫,大丈夫當如是。這是什麼概念呢,自己還是個村長,看見元首車隊,就心嚮往之,對自己說,這才是大丈夫應該乾的事啊,當然,最後劉邦也是得償所願,以至於在一次未央宮的宴會上,對自己的老父親戲謔的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孰與仲多?不甘人下,要為人君,這是很多開國之君奮鬥的出發點,縱觀歷史,我們找不到一個目光短淺、安於現狀的人物能夠建立偉大功業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經作詩表達年輕時候的志向,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即日高,志與秋霜潔。所以他十八歲的時候,就潛圖義舉,多次勸說父親李淵早圖大事,不要失去天授之時。宋太祖趙匡胤早年曾近四處遊歷,也作詩訴其志,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詩寫的很糟糕,就是一首打油詩,但是詩者,情動於內而形與外。這首詠朝陽的詩,充分表現了他的心胸和志向。在登基後,他還是覺得睡不著覺,覺得臥榻之側,皆他人在酣睡。他要逐退群星與殘月,於是他揮兵四方,滅掉四周的各個割據政權,南朝那個寫了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後主李煜派遣大臣徐鉉來質問他以什麼理由對南唐用兵的時候,趙匡胤直接厲聲喝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充分表現了必平天下的志向。

集眾人之力,容天下之人,這也是這些王者們很普遍的一個特點,什麼是君呢,君者,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也。什麼是群,就是團結人,能容納人。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的少少。這需要寬闊的胸懷和肚量,孤家寡人是登不上九五之尊的。劉秀在河北的時候,鎮撫州郡,巡查地方。他態度和藹,待人如沐春風,上至郡守,下至佐吏,都能夠俯下身去一一接見,安撫。又,用法平和,赦免囚徒,革除苛政,所以他能獲得廣泛的民心,以至於一起兵,則四海景從,在逐鹿天下時,他也注意採取分化拉攏,打拉結合的戰法,對降者以誠,推心置腹,逼降銅馬軍後,人人自危,劉秀讓各個首領各回營寨,安撫士卒,他則是輕車簡從,巡視諸營,以示不疑,所以銅馬各部都很受感動,稱其為銅馬帝。在降服赤眉軍後,他也能妥善安置,對其首領給予很高評價,如此,赤眉歸心。劉秀對自己手下的將領也是相當寬仁,不猜忌,不以邢殺立威,馮異久鎮關中,能安撫士民,百姓愛戴,尊稱其為咸陽王,所以有人告密讓劉秀警惕,馮異知道後惶恐不安,劉秀則以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妥善安撫。就連那些左右搖擺,甚至是仇家,劉秀都能寬大為懷,不咎其罪。消滅王朗後,繳獲了很多信件,有不少都是劉秀部下寫給王朗的,多有告密誹謗之事,劉秀故意不看,公開焚燒。朱鮪曾勸說更始帝劉玄殺劉縯,並勸阻劉玄不要派劉秀去河北,但朱鮪降後,劉秀不僅沒有懲罰他,還將其冊封為平狄大將軍、扶溝侯。要知道劉縯是劉秀的親兄,並且也確實被劉玄所殺,可見劉秀心胸。

另一個典型的開國之君就是劉備,他在漢末群雄中,最為落魄,崛起之路最為坎坷,無地盤,無軍隊。無人才,典型的三無將軍,流浪主公。但在曹操攻打荊州時,劉備寧可步行,也不願放棄追隨其南下的百姓,奪得益州後也注意團結本地人士,比如董和、許靖、李嚴等,都量才使用。李世民曾說,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尉遲敬德和尋相一塊降唐,他們都是劉武周手下將領,後來尋相反叛,李世民手下諸將皆要求囚禁尉遲敬德,他不同意,他相信尉遲敬德不會背叛他。魏徵原來是李建成的臣僚,多次勸說建成殺死李世民,玄武門之後,反而重用魏徵,成全人鏡美譽。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很典型,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只有守舊的蒙古諸王,但忽必烈卻得到了包括漢臣在內的諸族上層的支持,所以能聚眾,能胸懷寬廣是對王者必然的要求。

還有一個在諸多創業之君上表現很明顯的就是選賢任能,識人之長的特點,唐太宗說,明主任人要智者取其謀,貴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勇怯,兼而有之,故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不以一惡亡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始皇帝刻薄寡恩,雖不能共權,但可以共事,李斯有大才,擢其於呂不韋門客之中,水工鄭國入秦修渠,疲秦國之力,陰謀敗露後,秦皇也沒有驅逐鄭國,相反還讓其繼續主持水利工程。其他包括重用尉撩、蒙恬,以舉國之兵付王翦等等,都體現了始皇帝能識人,敢用人的膽魄。劉秀用人的準則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則是著名的求賢令,結果就是戰將如雲,謀士如雨。李世民更不用說,堪稱歷代用人典範,房謀杜斷、人鏡魏徵、李靖、溫彥博、王珪等等俱是一時之選。

再有一個共通之處在於求諫納諫,不掩己過。詩經裡面有王欲用女,是用大諫。所以說諫議是臣子們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君主制度下,皇帝具有最大威權,以一人治天下,哪有不犯錯誤的呢,大約這些明君們都沒有雍正帝唯以一人治天下的自信,還親書高懸養心殿。納諫的本質在與帝王都夠不掩己過,敢於揭開聖明無過陛下的新裝,這對於獨裁君主來說是極為難得的,之所以史書會大書特書帝王納諫事,即因與此。

劉邦打進咸陽,看到秦宮壯麗,宮女婀娜,就想沉醉其中,好好享受,樊噲就說你想坐天下,還是想做個富家翁,劉邦說想要天下,樊噲說這些宮室、財寶、美人正是秦失天下的原因,你想取天下,就不要眷戀這些。張良也這麼說,所以劉邦就封存皇宮府庫,只讓蕭何帶走了秦丞相律令圖書等官方文件。事實也證明,劉邦這次納諫是正確的,否則鴻門宴上劉邦可就不好說話了。劉秀常下罪己詔,自稱無德、不明,要求臣子不說阿諛之詞,常做有用之諫,有一次,大臣宋弘看見宮中屏風上都畫著美女,而奏事的時候,劉秀老往上面瞄,宋弘就說我從沒見到好德像好色一樣的人,劉秀則問義則服,立馬撤下了屏風。還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很晚才回來,守門官郅惲據關不納,劉秀無奈從另一個門回宮,結果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劉秀不以天下為念,沉迷打獵非明君所為,劉秀也就下詔認錯,表揚了郅惲,懲罰了給他開門的中車門候,還有一個著名的強項令故事也發生在劉秀身上,當時洛陽令董宣殺了劉秀姐姐湖陽公主罪奴,湖陽公主找劉秀哭訴,劉秀雖然也知道錯在公主,但是為了姐姐的面子,要求董宣磕頭賠罪,董宣寧死不從,劉秀誇讚其為強項令,並賜錢三十萬為賞。其他如李世民、朱元璋、趙匡胤等都有很多事蹟表明其納諫之心,可見能不掩己過,能納人言,知錯能改對於這些傑出的開國君王來說都是必備的素養。

最後一個諸多開國之君都具備的素質是目光長遠,高瞻遠矚,這是作為一個決策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最重要的素質,選擇往往比努力自更重要,在戰爭年代,能夠把握全局,定下正確的戰略決策。在和平年代能夠定下適宜的施政綱領和政體制度。在本文,我們主要談在創業之君們爭奪天下過程中制定的軍事政治策略。

始皇帝時候,秦與六國在國力、軍力上已經拉開了明顯的差距,但是如果六國合縱抗秦,也會給統一之戰帶來巨大麻煩,於是,始皇帝在廣泛徵求臣僚的一統之策後,定下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這一戰略也是成功的,六國並沒有因為唇亡齒寒而合縱抗秦,而是被秦一一擊破。劉備的戰略方針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定下的,奪荊益二州,連東吳共抗曹操,根據這個策略,劉備也果然鼎力一方。北宋統一之戰,面臨著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的選擇,最後因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北面的北漢政權得到遼國的支持,力量強大還有外援,不易攻取,而南方政權腐朽衰敗,兵微將寡,不堪一擊。這個策略是趙匡胤、趙匡義和那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在雪夜定下的,一天夜裡,大雪紛飛,趙匡胤去找趙普,後來趙匡義也來了,三人圍著火爐吃燒烤,商議打北漢的事情,趙普說北漢當西北二面,如被攻下,那西北二面我們就要獨當,還不如先掃平南方各國,那北漢彈丸之地,還能跑哪裡去,趙匡胤深以為然,於是,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就形成了。

朱元璋的戰略眼光也是很突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著名的奪天下戰略,另外在兩件事情上也突出表現了他卓絕的戰略眼光,一個是在東西兩個方向上面臨湖北陳友諒和江浙張士誠的威脅,在先打誰的問題上,他做出了及其精彩的分析,他說士誠恃富,友諒恃強,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多麼精彩的分析,他說陳友諒志驕意滿,或者說有進取心,而張士誠全是小家子氣,只想自己的小日子,顧著自己的地盤,根本沒有大志,所以如果先打張士誠的話,陳友諒肯定傾國來戰,那麼我們就要被兩面夾擊,那就危險了,但是如果我們先打陳友諒呢,張士誠目光短淺,根本不會救援陳友諒。結果跟他說的一模一樣。還有一件事是北伐中原的問題,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北元能打的主力部隊都在陝西,那麼先打元朝首都呢還是先打陝西主力呢,他也做了很精彩的分析,他說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貼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氣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所以,朱元璋雖然少時坎坷,命運多舛,但從乞兒到帝王,遍觀青史,無出其右者,豈是偶然,清朝人編纂的明史也說,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如神,料敵制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云:“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

人們常常說王者自有天命,但在天命和人為之間,創業之君更相信人為,更相信人定勝天,王侯將相能有種乎,人為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要立大志、集眾人、選賢能、不貳過、定大略,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才可能讓天命歸於己身。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即使一代豪傑項羽,剛愎自用、委過於人、殘暴嗜殺,最後也要落得個眾叛親離,自刎烏江的下場。


帝王系列之創業之君 二


帝王系列之創業之君 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