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養散土雞,過了一段時間山上只要雞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

無抗土雞


農村散養土雞,一段時間後,雞活動的地方就是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這個現象做為農村人,經常都看的到,不要說山上,如果一塊菜地,一旦雞群進去,好吧,跟鬼子進村沒啥兩樣,幾天時間就可以寸草不生。



那這個現象到底是為什麼?雞為什麼有這樣的生活習慣?

第一;為了生存,填飽肚子。農村的散養土雞跟養雞場的籠養不同,散養雞主要食物來源還是得靠雞自己覓食。山林野地裡面,有嫩草,草根,還有泥土表層裡面,掉落的果實,藏在土裡面的昆蟲、蚯蚓、螞蟻等等都是雞的主要食物來源,所以泥土裡就是雞的糧食庫,爪子一邊刨,嘴一邊啄,就是雞在自己的糧庫裡享受美食。


第二;尋找砂礫,以助消化。雞是沒有牙齒的,所以不能嚼碎食慾,食物只是經過初步的啄開,通過唾液軟化,就進入了胃裡面。剩下的,就得靠胃裡面的砂礫來增加摩擦力,磨碎食物。當吃進去的砂礫越來越小,失去了摩擦力,雞又得找砂礫來吃。

我們殺雞的時候,經常在雞胃裡看到很多砂礫,這都是雞自己吃進去的,如果山林裡都是泥土,那雞就得不斷的刨,尋找合適的砂礫來吃。

第三;用泥土洗澡,降溫,驅蟲。雞怕水,不能像鴨子一樣在水裡游來游去,但是雞也需要洗澡,那就只能用泥土來洗。我們經常看到雞在泥土裡面撲騰,這就是雞在洗澡,雞這個習慣,可以驅除羽毛裡面的蝨子和蟲子,在天氣熱的時候,羽毛鬆散也有助於散熱。


散養雞的整個生命過程,都跟泥土是分不開的,所以在雞群經常活動的地方,長時間的又刨又翻,又撲騰,草根、樹芽還有生長的可能嗎?所以我在一個山林養雞的問答裡面,提了一個建議,分區域放養,投放一塊,閒置一塊,讓山林土地有個休養生息的時間。


農民也優雅


在農村養散土雞,過了一段時間山上只要雞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

這是比較正常的,養過雞的人都知道雞對錶層土壤的破壞非常嚴重,尤其是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

雞是雜食類動物,而且還有刨食的特性。據我所瞭解雞的刨食特性一方面是為了尋找土裡的草籽、蟲子,還有一方面也是為了找一些小石子吞食以利於雞的消化。而且雞的爪子也特別適合刨食的工作。無論是在山區、林地、草地或者是耕地養雞,基本上過一段時間雞經常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地表生長的雜草等植物會被連根的刨起,對於地表土壤的生態環境和理化性質有著嚴重的影響。

記著以前看過一個報道說是要在內蒙的草原上發展土雞養殖業,在那篇新聞報道下面很多有識之士就在回覆“這是想把內蒙變成沙漠的做法”。由此可見,散養土雞對土地的破壞力是多麼的強悍。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在農村養散土雞,過了一段時間山上只要雞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


在農村裡我家原來是兩家的,村裡家數不多,哥家搬走後,自然繼承自留開荒地,我的地盤就比較大,房周圍約有六畝都沿著房子都是我的地,菜園吃食也不多,丈母家抓來了十多隻雞,大姨家又送來了二十多隻雞,加上哥哥留給的十來只,家裡差點成了小養雞場了,就象提主說的,除了高點的茶葉樹,原果樹,那雞到的範圍內的確是寸草難生,地下全是光禿禿的了。這是為什麼?

1,散放養雞,由於消化的快,多是吃到那隨地大便到那裡,雞糞經風曬一干燥,這些雞糞中微生物進入地下生存,大量微生物快速消耗著土壤中氧氣,而地上的幹糞隨著地面千釋放著氨氣,這土壤中缺氧氣,抑制著生長草本植物根系,而氨氣燻壞著根系,和地面上根物部分。這樣有雞糞落入,而未被收集的地方首先承受著極大危害。

2,別看著雞沒多重,但其腳爪觸地面卻是很小部分,地面所受經常性壓強是很大的,一旦雨溼後幾十上百隻雞經常性的觸壓在同一地方,這裡的土壤就非常之板結,地下缺乏空氣,草本植物就難生長出來。

3,雞是好吃各類植物種子的,無論是落入地面的,還是植物上生長的,這麼密度雞,己經沒有了地表面種子落入,就無法再生成種子繁殖的植物。就己經成在土壤表面低些植物,在飢餓時的雞,也面吃些葉子和啄食莖吃,不吃的植物也挨不過'以上1,2條情況。稍堅強點的地面上部分,雞走擠,翻曬翅,俯臥休息,打鬧調情,都將會被壓倒莖等,一旦倒下也就萬次啄踩,再強活的草本也挨不過了。

4,雞還喜利用爪子爬地尋蟲,當一個尋到甜頭,能爬輕的地下蟲,土壤中原種子,植物地下嫩細根都是雞食了。

有以上四點大多數放養的雞多的地方,那是土結草無,光禿到只有雞吃不了的東西了。


老艾葉


現在農村散養土雞的很多,因為很多城裡人都覺得散養的土雞營養價值要超過超市裡賣的雞蛋的營養,尤其是家裡有孕婦或者嬰幼兒的都各種託人找關係買土雞蛋,我姥爺村兒就有很多在山上散養土雞的,人家就是為了養幾隻雞,好供給自己家吃雞蛋,老媽有位朋友每每都託她幫忙到村裡買土雞蛋,因為土雞不喂飼料,都是吃山上的野草、野蟲等等長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散養土雞的地方,只要有雞活動,那麼就都是光禿禿的。


其實這個道理也不難理解,就像某個地方哪怕是我們人去活動的頻繁了,那這塊地方估計也得是光溜溜的。當然了,不是因為人要吃野草野蟲,而是因為來回踩踏走動,大文豪不是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山頭也是這樣的,本來不光禿,被山雞扒踩多了便光禿起來。而且在山上散養著雞,那麼它們就要到處找食吃,首先就要用爪子刨,其次要用嘴啄,爪子刨完嘴啄完以後基本上草皮就被刨光了,露出泥土來。如果只有一隻雞還好說,但要是散養一群雞的話,不光禿禿的才怪呢。


其實在農村還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說找對象不能找屬雞的,因為屬雞的在農村人看來屬於刨著找食吃的,代表從土地裡找食吃,像只是靠土地吃飯的老農民肯定是掙不著大錢。這也正好解釋了為啥像題主說的,山上散養土雞的地方寸草不生。

不過好像這也不完全是件壞事,如果一塊地裡長了好多野草,那就可以散養一群土雞讓它們幫著“除草”。省時又省力了,不過也不要太投機取巧,養土雞時間久了也要輪作一下,不然真的就是光禿了。


一品小十六


以前在農村我家和大伯家以前挨的比較快,大伯家搬走後,我家門口附近的地更多了,家裡養的雞就跑的開了,我家那時大概養了30只左右!只要雞到的範圍內寸草不生,地下全是光禿禿的。為什麼雞到的地方寸草不生呢?我可以告訴你以下幾點!

散養雞活動量大,別看它沒多重,但它的抓子接觸地面確是很小一部分,地面所受的強壓是很大的,一旦雨溼後幾十上百隻雞經常性的觸壓著同一地方,這裡的土壤就非常的板結地下缺乏空氣,草木植物就難生長出來。

還有就是雞喜歡吃一些植物種子,無論是落去地面的,還是植物上生長的,一般都逃不過雞的嘴巴,所以植物就無法再繁殖!再加上雞喜歡打鬧,有些植物都被跳倒了,在強的植物都挨不過的!雞的爪子很厲害,還喜歡用那麼厲害的爪子爬地,找蟲子吃,植物蟲子都經不過它厲害的爪子撓!希望對你有用


嚮往的生活嗯


在農村養散土雞,過了一段時間山上只要雞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

農村現在特別流行一種叫做果園雞的放養方式,也就是找個適合的山頭,建個雞舍,把山頭圍起來,然後雞就放養在山頭裡,放養前的山頭,雜草橫生,放養一段時間後,整個山都能變得光禿禿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自然是放養密度大,密度大到一定的程度,雞每天活躍在山裡,跑來跑去跑步雞,山裡的每一寸土都有雞的腳印,就是踩也能把山頭的地給踩的結結實實,地表的土壤硬化後,雜草就不容易在長出來了。

雞也就是禽類,一雙雞爪還是很有力量的,記得以前家裡養的老母雞,偶爾闖進存放稻穀的房間,裝稻穀的尼龍袋都能給你劃破去,不比現在網上的“二哈”拆房子差,而放養在山頭的雞,每天就是用爪子到處地上亂刨,堅硬的雞嘴巴還啄個不停,別說雜草了,一棵小一點的樹都能給你弄涼菜。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雞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每天就是地裡找吃的,東看看西瞧瞧,腿還沒閒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長了,只要雞的密度沒有減,這山頭總有一天會變得光禿禿。

一件農村在平常不過的事,有人看到的是做人的道理:貴在堅持,也有的人看到的是商機,雞既然能把雜草都給吃掉,那果園裡套養雞豈不是一箭多雕?一來省了果園除草工作,二來雞糞還能成為果園的有機肥,果樹好了雞還能賣上個好價錢,美哉美哉!也難怪如今“果園雞”盛行了。


農人解說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散養的土雞如果密度大了,周圍的野草,蟲子都會被雞吃光。如果場地夠大就不會這樣,其實這樣也是有好處的。

在果園裡放養土雞,只要放養的密度適當,可以為你帶去不少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除草,雞糞還可以當成農家肥使用,兩全其美的事。

17年的時候,我在果園裡放養500只土雞,雞場周圍的地都沒有什麼草,因為有的雞吃飽了就不出去覓食了,就在房子周圍活動,慢慢的就造成土雞常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個人覺得這樣很好,還能省掉除草的工錢呢,支持的點個贊。。。。




愛上李了


農村散養的土雞,過一段時間只要有雞活動的地方都是光禿禿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時候家裡總共養了十多隻母雞,由於平日裡的農活都比較忙,所以爺爺奶奶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管理這些母雞。為了防止這些母雞偶爾下地禍害別人的莊稼,我爺爺便在後院的竹林裡用木頭和竹鞭圍了一大片養雞的地方。


剛建好的雞圈爺爺並沒有怎麼去整理,像什麼雜草灌木等一些東西都混雜在一起。剛開始奶奶還認為母雞待在這樣的地方會很不習慣,結果不成想這裡卻成了母雞最天然的遊樂場。大概只有半個月時間我非常驚奇的發現,怎麼養雞場裡的雜草都不見了呢?整塊地呈現出一片光禿禿的景象。那著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分享一下吧。

眾所周知雞天生就比較好動,總喜歡用爪子在地面上爬來爬去,彷彿是在找什麼東西。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雞喜歡在地面上爬來爬去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個。首先雞特別喜歡玩耍,其中爬也是它們最主要的興趣之一,其次爬來爬去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的食物,比如說蚯蚓、蟲子等一些高蛋白食物。



雞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什麼都吃,所以竹林雞圈裡的雜草肯定是留不住的,沒事的時候你啄幾下我啄幾下雜草很快也就乾淨了。由於雞長期在一個地方活動,總是踩來踩去的爬來爬去的所以對於植物的種子來說根本就沒有發芽的機會,久而久之這一片地也就變的光禿禿的了。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我們村子慢慢都搬到城裡去了 左右鄰居也陸陸續續的在搬走,就連隔壁老王也搬走了 ,現在我老家就那麼幾戶人家,人搬走了大量的田地山都荒廢了,我就在家裡慢慢養點雞鴨什麼的



剛開始做我沒有多大多技術,所以第一次養雞隻800只,我都是以散養為主,可是養一段時間養雞的區域都是光禿禿的,當時很納悶,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去諮詢了一下養雞的老行家,老行家跟我說了有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點雞的習性。雞天生就是走到哪裡啄到那裡,一啄一狍習性,好比人工再除草一樣。小一點的樹苗也被雞爪子抓起來了,而草雞把葉子吃了,地下的根會被雞爪連根拔起,小樹苗沒了 草也沒了,就剩光禿禿的泥土。

第二點雞的排洩物。雞都是走到哪裡就在那裡排洩,而雞的排洩物裡面氨氮的含量特別高,如果雞的糞沒有經過發酵處理,而直接排在草上分量過多,會出現有雞糞地方都是沒有其它植物了,所以雞的糞便過多的地方也會光禿禿。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進行場地調整,選擇輪流養殖,讓地閒置兩個月時間,草植物就可以很快的恢復起來,而且雞糞在土壤裡發酵過,使草長得更好更茂盛。把場地面積擴大點,能讓雞有足夠的空間,地方大了,吃的東西多了,對草就不那裡在意了,草植物傷害就小了,雞排洩物也分散了,糞便的減少還可以轉化有機肥,還能讓雞和草循環轉化。


荊楚陽哥


在農村散養土雞的現在並不是很多,因為沒有地方,現在農村除了宅基地就是耕地,要麼就住滿了人,要麼就種滿了糧食,哪有空閒的地方來散養土雞,不過有的承包山頭的,會在山上輔助養些土雞,尤其是以自養家禽自種蔬菜為特色的那些農家飯店,定然都是自己散養的土雞。

就在上個周,我和幾個朋友一起駕車十幾里路,來到了我們這裡一個村子,朋友說在村子裡有一家飯店,最出名的是做雞和魚,來到山上一看,果然是純天然散養的土雞,雞和鵝隨處亂跑,而且所到之處都寸草不生,一片光禿禿的景象。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不難理解,雞成天在草裡吃草籽,啄蟲子,再加上來回踩踏撲稜,草自然是不愛長了。

我看現在的這些草是越來越“矯情”了,除了在菜地裡、莊稼里長得比較放肆之外,在別處都不怎麼願長,尤其是那些專門移植的草坪,得精心呵護,禁止踩踏,才能微弱的生長,否則就又黃又弱,說死就死了。

農村山上的草也是這樣,被散養的土雞刨食,時間久了必定是光禿禿的,土雞這種愛啄食草籽、刨土的習慣被農村老人們稱為小家子氣的表現,之所以說小家子氣,是跟人的屬相品性聯繫到一起,因為雞成天對著黃土和荒草使勁,聯繫到屬雞的人,就是天天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裡活動,沒有大的作為,不局氣,所到之處還寸草不生,所以農村的老人們不是很喜歡雞這個生肖,即使是家裡生了屬雞的小寶寶,也都會取“小米”“大米”“米粒”之類的名字,好讓孩子有米可吃,不用去啄食草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