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英雄人雄最多的是哪個大爭之世?

光輝十萬


當然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競爭是國家間的競爭,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了思想領域的極度繁榮。


閒述史雲


凌煙閣來答。

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個時間太長、人物太多、事件紛雜,怎麼評價誰是英雄、誰不是英雄呢?我覺得得有一定的標準。

不論是以今天的眼光,還是古代的標準看,以下兩條一定是錯不了的:

  • 一個人發心是為天下安定、為百姓造福的,才能算英雄,否則就是梟雄。

  • 同時,以結果來看,最大程度地實現造福天下的目標,才是最大的英雄。

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好回頭看這三個時段,看看哪個時段是英雄人物最多的大爭之世。

我們先看離我們最近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起源於朱溫殺唐哀帝取代唐朝,建立後梁。之後在中原地區陸續又崛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五個朝代的建立方式,主要是下級軍閥為了野心或者自保而反叛當朝,重新建立新朝代。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些朝代的建立者,沒有一個人的發心是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

不但做不到這一點,還為了私利出賣民族利益,如後晉的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出賣了幽雲十六州。

史學界呂思勉評價五代十國就是軍閥當政史。這話是有道理的。

除了中原地區的五代以外,南方的十國怎樣呢?

十國也都是當時唐末各地的地方官乘天下大亂之勢而割據一方的。要說他們沒有個人野心,那時不可能的。關鍵是他們後來在面對天下大勢時的處理態度上。

當960年宋朝建立之後,各個政權對於天下統一的大勢態度不一。首先把北漢這個依附契丹的割據政權排除。其次是南漢也算不識時務,內政暴虐,最後還負隅頑抗。

其他如吳越、後蜀、南平等政權,基本上做到保境安民、奉中原正朔,最後和平歸順北宋,沒有給人們造成更多的傷亡。這些政權算是英雄。

客觀來看,五代十國多的是梟雄,英雄人物不多,後周世宗算一個,趙匡胤算一個;小一點的如錢鏐、孟昶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時間超過360年,人物太多,英雄多嗎?

三國的起因是漢末黃巾軍大起義。起義軍激起了各路人物起來爭奪天下。從客觀結果上看,曹操算一個英雄。他削平了北方各路梟雄,最終安定了中國北方。

劉備也算一個英雄,這應該把諸葛亮也算上。蜀漢在平定西南,開拓並穩定西南地區,如今天的雲南、貴州、川藏交界等地區,經過諸葛亮的經營,那時就與蜀漢政權建立了穩固的聯繫,為後來西南地區的疆域奠定了基礎。

孫權當然也算一個。東吳把中國南方的版圖基本鞏固,尤其還統治了今天越南的大部地區,有開創性。

後來,三家歸晉,司馬家算英雄嗎?我認為不能算。

司馬炎大肆分封,不考慮後果。最終他們司馬家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天下生靈塗炭。到了東晉,司馬家依然是治國無方,政局始終在動盪之中。

北方的前秦苻堅算一個。北方天下大亂了70年之後,苻堅第一次把北方統一了起來。他興漢學,推廣儒家文化,盡力消除胡漢矛盾。但可以淝水兵敗。

北魏的拓跋氏家族算英雄。尤其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後來的拓跋宏是英雄,大膽改革、漢化,為胡漢融合做了巨大貢獻,為隋唐帝國的勃興做了巨大貢獻。

南朝的宋齊梁陳沒有英雄,都是軍閥,與五代十國類似。

客觀來看,三國兩晉南北朝,英雄輩出。此時正處在分封制與郡縣制反覆的過程中,貴族與平民的競合、胡漢競合交織在一起,因此異彩紛呈。為中華民族下一個時段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代,時間跨度更長,英雄人物多嗎?

春秋戰國時代,縱觀550多年。

這個時間段最重要的因素是鐵器與牛耕的普及。最終貴族制度逐漸瓦解,地主階級登場,順帶著平民也登上歷史舞臺。

在春秋時期,那幾位霸主算是英雄。他們至少維護了當時天下分封的格局,讓各個諸侯國不要亂打,保持和平,尊重周王。同時像齊桓公,還帶領中原力量反擊戎狄,幫助弱小國家復國。孔子就大讚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們就淪為蠻夷那樣了。

但總體而言,春秋無義戰,大多數戰爭還是爭奪土地和人口、爭奪霸權。所以此時的英雄就那麼幾位。

戰國時期的英雄,要數秦國嬴氏家族。雖然秦國發動戰爭多、殺人多,但是秦國的目的是統一天下以止戰,而且最終秦國也做到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有一天丞相王綰等人請求分封皇子。清始皇認為,分封諸侯是天下戰爭的源頭,因此不能分封。最終秦國搞了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礎。功莫大焉!

客觀來看,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角是各國諸侯。到戰國後期平民才逐漸崛起。因此,此時的英雄人物不多。

結束語

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其實是貴族下沉乃至消亡、平民上升乃至崛起的過程。

五代十國時期,是貴族被徹底打光的時期,其後中國沒有貴族,只有此起彼伏的地主、官宦。官宦人家,因為當官不能世襲,要靠考試,因此很難有一家連續幾代維持低位的。地主也是這樣,富難過三代。

要論英雄人物輩出的大爭之世,在這三個時段,當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最。

這個時期階級之間鬥爭激烈,胡族與漢族之間從鬥爭到融合的過程也很激烈。然而,正因為參與反應的元素多、過程激烈,最終產生的結果也無比輝煌,中華古代文明的頂峰--隋唐盛世--就是在這個融合過程之後產生的。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我認為英雄最多的應該是在三國。論武將的武藝,三國多不勝數;論謀士的智謀,三國遍佈天下;論梟雄的權謀,三國群星璀璨。

先談談未分三國的時候吧。呂布,大家耳熟能詳,雖有點好謀寡斷,也有些急功近利,但是武藝冠絕天下,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何其壯闊!他手下的八大將也都是人中翹楚,其中張遼更是成為三國時代的舉世名將,高順的陷陣營也是舉世無雙。袁術袁紹,雖說在大多數人們看來是草包,但試想一下,你是否能做到雄踞中原,虎視天下?不以成敗論英雄,也不要目空一切,否定所有的人。孫堅劉表,能夠在亂世,打下自己的土地、堅守自己的城池也是難能可貴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可以說,三國前期,所有的英雄幾乎都敗於曹操之手,張繡,呂布,袁術,袁紹,劉備,馬超等都是曹操的手下敗將,上述所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名英雄,只是曹操太過耀眼了。劉備,以仁治天下,禮賢下士,義結關張,三顧諸葛,理收子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堅守本心,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何其震撼!實則英雄太多,舉不勝舉,若有興趣的同仁,可以關注我,然後我們再相互討論!

再談談分了三國以後,魏先稱帝,曹丕,是有多大的勇氣!司馬懿,大智若愚,堅韌不拔;陳群,九品中正制,為大魏收納人才;滿寵,嚴刑峻法,為一國之公正;鍾繇,書法大家,冠絕古今;荀彧,王佐之才!魏後期的司馬昭、司馬師、夏侯玄、鍾會、鄧艾更是人中翹楚!蜀國在魏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天下第一奇才!關張趙馬黃,五虎神將!蔣琬、郭攸之,輔世能臣;關興張苞姜維等後輩小將也是雄姿英發,等等。吳國最後建立,孫權,制衡吳國文武,固守江東!前期周瑜羽扇綸巾,傲世天下;魯肅,大智如愚;呂蒙,勤學苦練,飽讀兵書;陸遜,十年磨劍,不露鋒芒;張昭,內事穩操;太史慈、周泰、程普、丁奉、甘寧也都是強將。

對於上述所提,還有很多沒有細說,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切磋,如果對歷史感興趣,我們彼此互關,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謝謝閱讀!






乜苶


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生產力發展到那個時節,人類開始尋找更合理的看待世間萬物的標尺,諸子百家此時出現,多數是開創之學(能被冠之以“子”的都是開一代學問之大宗的)。現在能被我們耳熟能詳的儒墨道兵法刑等各門學說之外,還有更多湮滅在歷史潮流中的學說。這並非是因為那門學說無用,而是經由秦始皇焚書之後,漢武又搞了一次獨尊儒術,其他家的學問就漸漸不那麼出名了。


(諸子百家奠定中華文明的底色)

中國自周王朝建政始,就是一個相當世俗化的政權。商朝其實也在逐漸世俗化,商紂王在進行這方面的改革,所以招致了商朝貴族的反對。周武王可能也是擔心商紂王改革成功之後,就不可能再滅掉商朝了,才選擇在商朝空虛的時候一擊得手。

世俗化在周朝繼續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以至於中國的各種學問都是直接服務於民生政治的,經世致用的實用性很強。這就導致了當時的士大夫和士子們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衝動。《戰國策》、《東周列國志》、《春秋》等書都記載了當時的人們的社會活動,產生了很多成語和典故。那個時候的人們做的事,樣樣都有道德和理論的支撐,所以史書留名。而且當時列國紛爭,每個國家都留下了很多故事,不僅僅是征戰謀略,還有經濟金融、帝王權謀等,是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教科書級別的模式。

以後的文人墨客但凡用典,春秋戰國的典故遠遠多於其他時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時社會文化的開放進取。
(春秋時的國際社會)

至於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三國演義》類的通俗文學的影響,在民眾中有較高的知名度,可是在社會經濟政治各個方面並沒有太多的建樹,所謂的英雄人物多數是沙場征戰的猛將武夫,少數的幾個開國之君具備一些政治才能,在史書上做了一些春秋筆法罷了。

至於五代十國,則是對中古世界的大破壞,不僅是在疆土、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是,這也導致了宋朝立國後,用了百年時間重新建立了一套思想文化體系:程朱理學,中國歷史進入近古時間。

所以,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英雄人物眾多,缺少建樹;五代十國多是武夫治國,於社會秩序和文化建設破壞居多,草莽人物登臺,貴族風流自此遠去,而他們實在難稱英雄人物。

(南北朝時期缺少建樹)

只有先秦時期的春秋戰國的文化,雖然質樸,卻有強大的生命力,直到穿透時間的迷霧到達現代社會。

這番說法這倒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在歷史發展中,很多人會因為各種需要對文化進行改造,我們所瞭解的可能已經不是原本的信息了。所以,回到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重新檢視中華文化的原來教旨,來發現我們出走2000多年,是否歸來仍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