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商鞅評價如何?請各抒己見?

風在川上曰


商鞅變法最為成功,商鞅死而法不滅,使弱秦變為強秦,為贏政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古今變法的佼佼者!


史東風


商鞅確實是個偉大的人物,他的貢獻雖然沒有給到底層人民什麼實惠,但是確實是為了推動了秦帝國的建立,為華夏政權的大統一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後來的秦國。

商鞅原是衛國人,氏公孫,因此又叫衛鞅、公孫鞅。他年輕時候愛好刑名之術,也就是法家那一套,學完了去了秦國,託關係見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見秦孝公,他講的是堯舜之帝道,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第二次,他講的是湯武之王道,秦孝公還是沒興趣。第三次,他講了春秋五霸的霸道,秦孝公興趣來了,跟他談論了一天一夜。然後就任用了他,命他採用霸道,變法強國。 帝道者,德行也。王道者,仁義也。霸道者,武力也。 三種方法,秦孝公選了最後一種。因為他覺得,凡是明君,誰不想活著的時候名揚天下呢,如果按照帝道和王道,就得等幾百年之後,國家才會強大,老子實在是等不及了。還是最後一種粗暴直接爽快。

大家看到這裡,要明白一個道理。陰陽平衡是到處存在的。秦孝公選擇暴力,這就是秦國的基調,也是它命運的底色。以暴力立國,就會以暴力亡國。如果以帝道和王道立國,國家就會長久得多。當然,大部分野心家是不信這個邪的。 那麼,就開始幹吧。 商鞅很快就動手了。欲要吞併天下,必須強軍。而想要強軍,就得先改革軍隊制度。商鞅就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其中一條耕戰法,就是以耕養戰,國中男子人人都是士兵,能種地,能打仗。敢打架鬥毆的,都重刑伺候。想顯擺力氣,就到戰場上去。這就是所謂的民怯於私鬥,勇於公戰。而且對於打仗的激勵機制搞得很好,不僅廢除了軍官子弟的世襲制,還明確規定,凡是在戰場上斬獲敵人首級的,不僅封爵位,自己家人也可以免賦稅,這對於每一戶秦民,都是莫大的鼓勵。

所以那時候人人爭先恐後上戰場,極少不願意去的,也會被家人孤立冷對。所以六國之師叩關而攻秦,秦軍一出他們就大敗虧輸,原因就是秦軍打仗就相當於搶錢,而不是送命。這是實實在在的戰爭機器。 靠著商鞅的法度,秦國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師,攻城略地,擴大地盤,國力也逐步攀升,很快就傲視東方諸國了。但是商鞅本人,不懂進退,秦孝公在位時,對他很信任,他立下莫大功勞的同時,得罪了秦國貴族。為了法令得到很好的實施,他甚至割掉了太子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因此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告謀反,不得已與前來抓捕的官軍力戰,最後戰死,屍首被拉回去五馬分屍。

商鞅雖然在這場變法中死亡,但是制度不變。秦國沿襲的還是他那一套,因此最終還是靠他的政策統一了天下。


回看歷史123


引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事物沒有原因是不會產生的,沒有變革發展是不會大成的。

因此,人在變化中求生存,國家在變革中求發展。

春秋管仲改革、戰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就是國家力求通過改革擺脫掣肘,尋求發展的方法。

成事在人,古代改革需要的是智慧、強權、果敢之人才能推進改革變法,而歷史選擇了商鞅。

商鞅變法順歷史潮流,奠定了秦朝日後一統天下的根基

商鞅年少從法邢之學,為法家的代表,後任秦國的左庶長,遵從秦孝公在秦國進行變法,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富裕強大,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推行縣制。

經濟上,推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和墾荒,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強制推行小家庭制度。

軍事上,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法治上,改法為律制定秦律,輕罪用重刑,增加連坐法,禁止遊宦之民。

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舊貴族等反對變法勢力抬頭,商鞅戰敗死彤地,被五馬分屍,但變法繼續實行,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利與弊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推進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重視法紀,輕罪重罰,加重了對廣大人民剝削與壓迫,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

歷史評價

《太史公自序》: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諸葛亮: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

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點亮萬家燈火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戰國時期衛國人。他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賜予商於十五邑,姑號商君,史稱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分別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改革,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1、政治上對戶籍、軍功、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稅收、度量衡和民風民俗制訂了法律改革。

2、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3、軍事上收復河西失地。

春秋戰國時期正好處於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大背景的影響下各個國家都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制度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分分掀起了變法運動。

商鞅進入秦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醞釀變法,並與舊貴族勢力針鋒相對,這期間先後兩次變法:

《墾草令》成功實施後,第一次變法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輕罪用重刑。

2、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4、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5、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二次變法:

1、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

3、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4、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5、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6、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正如歷史上所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變法後對秦國乃至後世的影響都是深遠的,在變法維新中,這是一種利息關係的重新規劃,通過改革,建立了新的社會經濟制度,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有些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上也加重了底層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



釋界緣


商鞅變法把秦帝國推到了顛峰,變法把貴族利益分給窮人,縮小平富差距,使農民有地種,軍功獎勵提高了軍隊素質,徙木立信,讓全國人民看到國家的決心信譽,鼓起了全國人,齊心協力,憤發自己,窮人不再被壓榨,有了向上的機會,商鞅沒有把所謂的貴族,精英們當回事,而是把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全國人民把秦帝國推向歷史高峰,實現祖國大通一。


老楊皮382


先看商鞅生平: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的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

蔡澤: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劉歆: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

諸葛亮: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

司馬貞:①“裡奚致霸,衛鞅任刻。”②“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陳啟天:法學之鉅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澤東: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負面評價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舊唐書》:威刑既衰,而酷吏為用,於是商鞅、李斯譎詐設矣。

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 ,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賈誼: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趙蕤:夫商鞅、申、韓之徒,貴尚譎詐,務行苛刻。廢禮義之教,任刑名之數,不師古,始敗俗傷化。此則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下面運用毛澤東的話為商鞅的功過是非做總結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商君雖死,秦法未敗。參考眾多史論,我認為這是最普遍最公正的說法。

評價商鞅,實為評價商鞅變法,此次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不僅使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而且使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推動了宗法制向中央集權轉型,為秦國以後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商鞅變法觸及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肢解之刑,但商鞅變法的措施在秦國繼續下去,他主張的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佔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所以,總體而論,商鞅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功大於過!






匿名江湖一把刀


歷史上對商鞅評價如何?這個可以這麼回答,沒有商鞅,就沒有後來的秦國一統天下!

商鞅去秦國時,接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是一個十足的弱秦。經過商鞅的變法革新,秦國成了七國中最強大的,有了稱雄和掃平天下的資本,所以,商鞅的才能可以說得上是帝國無雙![贊][贊][贊][贊][贊][贊][贊]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於秦而言,商鞅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功臣,

商鞅的確是一個大人物,但不是偉大。他的貢獻,也不在於給了底層人民什麼實惠,而是推動了秦帝國的建立,為華夏政權的大一統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後來的秦國。

但是商鞅本人,不懂進退,秦孝公在位時,對他很信任,他立下莫大功勞的同時,得罪了秦國貴族。為了法令得到很好的實施,他甚至割掉了太子老師公子虔的鼻子。

因此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告謀反,不得已與前來抓捕的官軍力戰,最後戰死,屍首被拉回去五馬分屍。

不過個人認為改革,是逆流而上,是在造時代的反,是一定會觸及當朝權貴的利益,是很不討好的事情。歷來改革者,下場好的都不多。但是,需要改的時候,還是得改。有句很著名的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你覺得呢 ?請留言


笑看往事如雲


一、司馬遷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二、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毛澤東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