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六國中並不是最強的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是什麼?

國學園


春秋戰國的背景下,當時六國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搞了商鞅變法式的改革,列如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搞的變法,都有。可是這些變法固然讓整個社會結構產生了變化,但是高層政治結構並沒有發生變化,至少在其他六國當中,仍然是貴族當政。那些改革家們通常下場都不好,吳起也死了,那商鞅也死了,都是死於貴族的反撲。

那這些貴族只要存在,對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它就是一個絆腳石。大家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故事,叫信陵君竊符救趙,信陵君是魏國人,他為什麼要救趙國呢?因為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的國王的弟弟,叫平原君的夫人。就是因為這樣的聯姻關係,導致國與國之間,它不是完全按照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它是按照親戚關係,親情、友情來考慮問題。

那如果在普遍聯姻的國際關係當中,你一旦考慮這個問題,那還滅啥國呢?那就只能搞攻伐戰,不能展開滅國戰。所以其他六國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的基礎,跟貴族勢力的堅定的存在是有關係的。

而在秦國,誰最後掃滅了貴族勢力呢?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就是幹這個。


破乞


且拋開歷史的是非對錯,客觀的來講,沒有秦始皇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中國,真正意義上可稱的上是華夏創始人了。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皇帝”第一人。


秦始皇上位後,在短短十年裡,就逐一攻破統一了六國,分別是:楚國、趙國、齊國、魏國、燕國、韓國。《過秦論》中記載:“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可見秦國當時是多麼的勇不可檔!那麼秦國為什麼可以統一六國呢?憑的是什麼?


① 注重民生,注重政治。那個年代,農業是代表國家的支柱,農業不興,則民不安生。秦時期,為了發展農業大興水利,開鑿河渠。

軍事與政治政一體化,就如我們現在的軍隊,有指揮官就有政委類似,文武兼備。軍政合一在戰國年代可謂是獨樹一幟的,這樣的話,軍隊的戰鬥力、響應力是相當強的。


②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商鞅”,他因魏國的懷才不遇投奔秦國,帶來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講的是,廢井田、興農業、獎軍功、郡縣制(縣長就是那時候來的)、度量衡等等。從而使得秦國越來越富強。


③ 有良才。大秦一統天下,離不開這兩關鍵個人物,一文一武;文者李斯,武者王翦。李斯的師父是荀子,學得帝王之術。他是歷史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就是他提出了法律制度管理國家。也是統一六國的主張者。王翦,歷史著名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其齊名的有:廉頗、白起、李牧。李牧人稱“常勝將軍”也敗王翦手裡,可見王翦在統一六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④ 秦始皇很有魄力,要打就挑最強的打!那時的楚國無論是軍事力量和國土面積都是當時六國中的第一。先打的就是楚國!經歷了四年,才拿下實力最雄厚的楚國!贏了戰爭後,其他幾國就手到擒來了。


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郡縣制度,區域給到你管理,但要絕對的服從國家意願。秦國注重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實現了思想文化同源,這個國家才會團結。那時便提出了“禮”這種概念。久而久之,老百姓得益於秦國的大好政策,國泰民安,就杜絕了有捲土重來之心了。

綜上所述,秦國在六國中並不是最強的國家,秦始皇能做到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善用良將,改革創新,有著高遠的政治眼光和魄力!


九步連環


秦始皇於公元前230年派內史騰率十萬大軍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都城新鄭,韓王安出降,韓國滅亡。至此拉開了秦統一天下,攻滅六國戰爭的唯幕。

秦能統一六國憑藉者唯~號稱天下虎狼之師之秦軍。

秦國本是偏於西北一隅與戎狄為伴的邊鄙之國,因衛鞅入秦助秦孝公推行變法,建立了一整套的軍、政體制,倡導耕、戰,重農抑商,數十年間變法大成,秦國國力強盛,經濟、軍事實力躍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為日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十級軍功爵制的貫徹施行,為秦軍成為虎狼之師做足了制度鋪墊。

秦軍軍事體制完備,實名制貫徹到每一件兵器之中,質量問責伴隨著嚴苛的秦法,使得翫忽職守在秦帝國境內不可能生存,軍隊的武備即軍事技能都是戰國後期之翹楚。

始皇帝任人為賢,繼續了秦國重用外國客卿之慣例,楚國人李斯為秦之丞相為統一天下助力頗多。從範睢時代就使用的遠交近功的外交策略為戰國時代最成功的外交戰略,為始皇帝的統一大業添磚添瓦,功在當時,利在千秋。

秦國地理環境優越,乃四塞之國,有崤函之固,進可攻,退可守,又有鄭國渠之水利設施之建設,使得關中、巴蜀之地成了大秦帝國之糧倉,有了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

天下諸侯至戰國末期皆已被秦軍打殘,山東六國皆畏秦如虎,心理上秦統一天下的時機已成熟,自此,從公元前230年~221年十年的時間,秦始皇帝即掃平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之中央集權國家~大秦帝國。


賀拔嶽


秦國是嬴姓部族建立的諸侯國。相比較於齊、晉、楚等西周初期封建的諸侯國,秦國建國時間較晚。嬴姓部族與子姓商族或源出同祖,因此緣故,嬴姓部族與姬姓周族建立的西周政權,最初處於敵對狀態,也因此遭到西周的打擊與抑制。直至西周中期,西周政權與嬴姓部族的敵對狀態始逐漸消除,嬴姓部族逐漸投靠西周,為其效力。西周末年,邊患嚴重,嬴姓部族替西周抵禦戎族侵擾,地位日漸重要。

西周覆滅,周室東遷。在此歷史大轉折的關鍵時刻,秦襄公率嬴姓部族全力勤王,得到周天子的封建,國號為秦。春秋時期,秦國日漸崛起。至秦穆公時,躋身於“春秋五霸”行列。戰國時,秦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並逐漸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

在漫長的五百餘年的奮鬥歷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尤其是重用那些雖來自異國,且或無顯赫的身世血統,或無卓越的政績及工作經歷的無名小卒,甚至是罪囚,這成為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今天,咱們就來跟大家聊幾個關於“大秦人才工程”的故事。

一、秦穆公重用俘虜百里奚。

百里奚原是虞國大夫,頗有智謀。

晉獻公想攻打虢國,需途徑虞國的領土。晉獻公向虞國國君贈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作為賄賂,請求虞國國君同意晉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虞國國君利令智昏,準備答應晉國的請求。虞國大臣宮之奇、百里奚等紛紛勸諫,指出虞國與虢國唇齒相依,如果答應晉國,恐怕對虞國不利。可是虞國國君決心已定,宮之奇等人勸諫無效。晉軍途徑虞國,消滅虢國後,回師途中,順便將毫無防範的虞國也滅亡了。後人根據此事,概括出兩個成語:“唇亡齒寒”、“假途滅虢”。

百里奚等虞國大臣淪為俘虜,被押送到晉國,淪為奴隸。晉國國君嫁女至秦國,將百里奚等作為陪嫁的財物,一併送到秦國。百里奚不甘做奴隸,於是逃亡至楚國,被楚國邊境守衛抓獲。秦穆公早就聽聞百里奚很有智謀,聽說百里奚逃至楚國,最初欲以重金贖回百里奚。但秦穆公又擔心這樣做,會引起楚國的警覺。於是就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按照當時市場上奴隸交易的價格,用五張羊皮贖回了逃亡的奴隸百里奚。楚國人果然沒有重視此事,交易順利完成。百里奚被遣返回秦國後,秦穆公重用他為秦相。在百里奚等人輔佐下,秦國國力日益強盛,秦穆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時人也稱百里奚為“五羖(羊皮)大夫”


二、秦孝公重用無尊貴血統,無顯赫政績和資歷的商鞅

商鞅,本是衛國庶系公子,其祖本姬姓,公孫氏。少好刑名之學,在魏國丞相魏惠王的叔叔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之職,公叔座知其有才能,還未來得及向魏王推薦他,就患上嚴重的疾病。魏惠王親往探視,並詢問道:“您的病萬一不治,國家該怎麼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手下有一個小吏,名叫公孫鞅,年齡雖少,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重用他。如果我的病好不了了,希望您能讓公孫鞅接替我的丞相職位。”魏惠王沒有吭聲。公叔座讓其他人離開,房間裡只剩下他和魏惠王叔侄倆。公叔座對魏惠王說:“如果大王不肯聽從我剛才的推薦,不重用公孫鞅,那麼請您務必殺了他,不要讓他活著離開魏國,否則,他若投奔敵國,將來必然是我魏國的大患啊。”魏惠王答應了公叔座的這個要求,就率領隨從們離開了。

《大秦帝國》中商鞅劇照

公叔座趕緊召見公孫鞅,向他道歉,並說:“今天大王問我誰可以接替我的相位,我向大王推薦了你,看大王的表情,他肯定不會接受我的推薦。我先君後臣,因此向大王提議,如果不重用你,就殺了你。大王允許我的建議。你趕緊離開吧,否則很快會被抓住殺死的。”公孫鞅曰:“大王不肯聽從你的建議和推薦重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了我呢?”果然,魏惠王離開後,對隨從們說道:我叔叔真是病糊塗了,一會讓我提拔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公孫鞅做丞相,見我不答應,又讓我務必殺了他。真是病得不輕啊。果如商鞅所言,魏惠王根本沒有派人來抓捕他。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招賢,於是離開魏國,來到秦國。此時的商鞅,既無顯赫的身份、血統,也無驕人的政績。但是秦孝公聽到他談論的治國之術後,便重用他主持國政,將他的變法理論付諸實施,推行變法。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貧弱的局面,國力一躍成為七國之首,為秦國滅亡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與商鞅

三、秦惠王重用張儀

張儀,魏國人。嘗與蘇秦一起拜鬼谷先生為師,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學業完成後,蘇秦遊說六國,飛黃騰達。

張儀卻只是在楚國令尹(丞相)手下混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一次,楚國令尹邀請賓朋宴飲,張儀也參加了。可是宴會結束後,楚國令尹發現自己很貴重的一塊玉璧丟失了。門下都認為是張儀偷的,理由是“張儀家裡貧困,素來德行也很不好,必然是他偷了令尹的玉璧。”楚國令尹派人抓捕了張儀,掠笞數百。

後來,張儀去了秦國,見秦惠王,得到了秦惠王的重視,被任命為客卿。張儀運用連橫之術,拆散了六國反秦同盟,為秦國對六國實行各個擊破的政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削弱了其他國家的勢力。

四、秦昭王重用範睢

範睢,魏國人,打算在魏王手下謀職,可是因為家貧,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於是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須賈奉魏昭王命出使齊國,範睢隨從前往,在齊國停留數月。齊襄王聽說範睢善辯,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須賈知道後,大怒,以為範睢肯定把魏國的一些機密事情偷偷告訴了齊國,才會得到齊國國君的賞賜。

《大秦帝國·崛起》中吳連生飾演范雎

回國後,須賈將此事彙報給魏相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範睢,打斷了他的肋骨,又打落了他的牙齒。範睢假裝昏死過去,魏齊命令手下用席子把範睢捲起來,丟到廁所裡。賓客有喝醉酒的,到廁所方便的時候,就直接尿在範睢身上,以此方式來羞辱他。範睢清醒後,對看守他的人說:“如果你放了我,將來我必厚謝公。”守者於是向魏齊彙報,說範睢已經死了,請求把他的屍體扔到野外去。魏齊也喝醉了,同意了看守者的請求。範睢逃出丞相府後,一名叫做鄭安平的魏國人帶著範睢逃亡,藏匿起來,改名姓叫張祿。

此時,秦昭王派使者王稽到魏國,聽聞範睢大才,於是偷偷將範睢帶回秦國。範睢向秦昭王獻策,削弱國內貴族權勢,強化君權。又獻“遠交近攻”、戰爭不著眼於土地的得失,而注重消耗敵國的國力軍力等計謀。皆被秦昭王採納,封範睢為秦相,封於應地,號曰應侯。為秦滅六國,制定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

昭王和范雎

以上就是為大家準備的關於秦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四個故事。當然,秦國最終崛起的因素很多,但誰也不能否認,這其中秦開放的人才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可稱為終極秘笈!你覺得呢?

參考文獻

1.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馬非百: 《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秦國的先祖只是一個養馬的,叫做非子,馬養的比較好,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封邑在秦,也就是今天的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地區,非子以封地為氏,號稱秦嬴,後人稱他為秦非子。這一塊封地很少,但是秦人從此在這裡為周王室養馬並且在此對抗西戎,也始終以是周的附庸為榮。

秦非子死後他的曾孫秦仲繼位,他被周王人命為大夫地位開始上升,他在位期間一直都在和西戎作戰,他死後他的長子繼位就是後來的秦莊公,莊公奉命討伐西戎,收復犬丘,所以周宣王把這裡封給秦仲的子孫,從此他們的地盤開始擴大。

不過此時的秦始終只是一個不入流的諸侯國,或者根本不能稱之為諸侯國,只是幫助周王室抵抗西戎,他們一直和西戎在作戰,他們位列諸侯是在東周,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太子姬宜臼號召諸侯秦望,此時秦國是秦襄公當家,他帶人前來保護姬宜臼,並且護送他到了洛邑,姬宜臼就是周平王,後世成為他是東周的建立者。

秦襄公因為護駕有功,被封為諸侯,從此秦國終於成為了周王室承認的諸侯,地位上升,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他,並且承諾只要秦國能夠趕走犬戎人,那裡的土地就歸他們,秦國到這裡正式成為諸侯國*(伯國)(周朝的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

此後秦國開啟了子的擴張道路

公元前677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佔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為西方新興強國。到了秦穆公的時期還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強國,但是最後慢慢的衰落,到了戰國時期就慢慢的被其他諸侯國給欺負,看不起。

因為實力弱,所以秦國成了任人宰割,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魏國,一直想要滅掉秦國,甚至秦獻公也是和魏國在交戰中被射中,後來傷重死亡的,可以說秦國和魏國,和其他諸侯國都有仇。

其他諸侯國也看不起秦國,西部邊陲落後的野蠻人就是指的秦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秦國,最後將他們一一滅掉,完成了一統,到底靠的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說秦國統一主要說得意於商鞅變法,確實得益於商鞅變法,這也沒有錯,但是我們還是具體來說一下吧

一、經濟

秦國實行獎勵耕織,你地種的好,織布好,那沒有問題,,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甚至可以給予爵位,這就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加上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給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沒有這些東西,秦國根本不能喝六國一場場的爭鬥。

二、士兵的鬥志

秦國在商鞅變法中編練新軍,禁止私鬥,鼓勵公斗,何為公斗那就是戰場上和敵人廝殺,並且這還有好處,戰場上有軍功還可以被授予爵位,所以在秦國士兵的嚴重,敵人不是敵人,那是軍功,那是爵位,和他們的一輩子都相關,你說秦國軍隊勇敢不勇敢。

當然這些不是最主要的,但是在統一的過程中,這些恰恰最為關鍵,經濟可以給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軍糧,士兵的鬥志,可以讓秦國百戰百勝。

秦國能夠一統六國也有秦國曆代君主百折不撓的精神,秦國除了秦二世,幾乎都是明君,代代相傳,終於從一個邊陲小國,東出,一統天下。


天楓說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春秋時代佔用了近300年的時間,諸侯並起,群雄紛爭。到戰國時代又佔用了200多年的時間,七國逐鹿天下。500多年間,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最終由秦國統一天下,開創後世中國的新局面。那秦國是憑什麼統一六國呢?首先秦國的實力本身就不差,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經濟政治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地理環境方面,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壤肥沃,北、南兩“天府”為秦國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部分黃土高原及四川盆地西部山原廣闊,水草豐美,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秦國之山地丘陵森林密佈,物產豐富。在人才方面,商鞅在全國實行軍功爵制7度,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軍就能夠升爵,得到政府的補貼,免於勞役。在這種刺激之下,秦國的軍隊成了一群“虎狼之師”,秦國到戰國時期後,早有司馬錯,中有白起,王翦,晚有蒙恬等人,軍事名將輩出,秦軍在軍事上也是連戰皆捷,不可阻擋。戰術上秦採用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利用六國的不信任達到逐個擊破的目的。最終春秋戰國以秦王掃六合的局面結束。




遠錦樓


春秋戰國500多年間,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最終由秦國統一天下,開創後世中國的新局面。那秦國是憑什麼統一六國呢?首先秦國的是由周王因護駕有功親自分封,其地雖不及東方各國之沃土,且秦人好戰善戰,糾糾老秦,共赴國難,把守函谷關。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地理環境方面,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壤肥沃,北、南兩“天府”為秦國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部分黃土高原及四川盆地西部山原廣闊,水草豐美,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秦國之山地丘陵森林密佈,物產豐富。在人才方面,商鞅在全國實行軍功爵制7度,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軍就能夠升爵,得到政府的補貼,免於勞役。在這種刺激之下,秦國的軍隊成了一群“虎狼之師”,秦國到戰國時期後,早有司馬錯,中有白起,王翦,晚有蒙恬等人,軍事名將輩出,秦軍在軍事上也是連戰皆捷,不可阻擋。戰術上秦採用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利用六國的不信任達到逐個擊破的目的。最終春秋戰國以秦王掃六合的局面結束。


劍遊葉落


首先這個問題的前半段筆者需要糾正一下,如果說在春秋時期秦國可能還不是最強的國家,而到了戰國中後期,尤其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強國,不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蘇秦遊說山東六國聯合(合縱)抗秦一說了。至於說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是什麼,那因素就太多了,小編給您娓娓道來。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奮六世之餘烈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憑藉著他的先輩們給他打下的基礎,經過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東擴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著,到了秦始皇這一代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滅了東方六國,我們只看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豐功偉績,卻忽略了他的先輩們的默默付出,這是不對的。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個家族,他們的繁榮興盛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正如西漢才子賈誼所說“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分別是:

①、秦孝公

秦國的崛起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立國較晚,又地處西部,在戰國前期算是綜合實力較弱的一個諸侯國。此時,魏國憑藉著李悝變法日益強大起來,各諸侯國紛紛效仿,如果再不進行變法,別說兼併六國,能自保就算不錯了。秦孝公又是非常勵精圖治的一個君王,他的目標就是能恢復秦穆公時期的榮光,為此他在六國廣佈求賢令,以高官厚祿,甚至提出瞭如果能使秦國強大起來“與之分土”的條件,終於把商鞅招了過來。通過和商鞅的“四次談話”,秦孝公認定商鞅是個人才,極力支持商鞅在秦國搞變法,雖然在變法的過程中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但是秦孝公不為所動,最終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直線上升,為兼併六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②、秦惠文王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雖然為了替老師報仇車裂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黜商鞅變法時制定的一系列法令,這就使得秦國能夠一如既往的繼續發展。秦國的迅速強大使得六國漸漸有了威脅,於是蘇秦橫空出世,他成功說服山東六國國君合縱抗秦。此時,雖說六國中任何單獨一國都不足以對秦國形成威脅,但是如果六國合力攻秦,秦國仍然無法承受,那麼秦國一統中原的道路必定會更加艱難。在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以連橫之策成功瓦解了六國聯盟,解除了六國合縱對秦國的威脅,秦惠文王為秦國之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③、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只有僅僅三年的時間,因為時間短,所以存在感比較低,又因為武王是和別人比賽舉鼎而誤傷了性命,更讓人覺得此人是一介武夫,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其實不然,歷史上真實的武王實際是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年輕君王,他曾說過“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為了這個夢想他讓甘茂聯合魏國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最終成功拿下宜陽,設置了三川郡,打開了秦國東擴的門戶,秦武王為日後秦國的統一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④、秦昭襄王

<strong>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算是一流強國了。雖然在六國中實力強大,但是秦昭襄王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選擇繼續東進,進一步打擊六國勢力

。他在位前期重用魏冉為相,白起為將,持續攻打三晉。白起伊闋之戰,大敗韓魏聯軍,殺死二十四萬人。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精銳,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一舉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得六國之中再沒有誰能夠和秦國單獨過招,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更加明朗化。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為相,採納了范雎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使得秦國在吞併六國的過程中有了一個總體戰略方針。

⑤、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始皇趙政的祖父安國君,然而他在位只有三天,什麼都沒來得及做就撒手人寰了,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很幸運的從他早逝的哥哥手中搶到了皇位,才有了之後的秦始皇。

⑥、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秦始皇的父親異人,他原本是在趙國當質子,是個處境落魄的王孫,卻因為精明商人呂不韋的慧眼識才,認為他“奇貨可居”,對他進行了包裝,才讓當時的太子安國君封他為王儲,最終登上了君位。之後,

他任用呂不韋為相,攻打韓國軍事重鎮成皋、滎陽,這樣秦軍便可直達大梁,隨時都能直入中原腹地。不僅如此,秦莊襄王還利用趙燕之戰,攻佔了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

縱觀秦始皇之前的這六位國君,除了秦孝文王因為早逝沒有任何政績之外,其餘的五位都是勵精圖治、屢創佳績,不僅為秦始皇創造了良好的軍事條件和經濟條件,還為秦始皇一步步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道路,削弱了其他諸侯國的實力,可謂居功至偉。

二、讓聰明人為自己服務——任用六國人才

戰國末期的兼併戰爭與其說是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不如說是人才的競爭,通讀戰國史不難發現,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期間的這七位秦王都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他們重用的每個人都是唯才是舉,而不是任人唯親,這些人大部分都來自六國,如商鞅是衛國人、張儀是魏國人、范雎是魏國人、呂不韋是衛國人,而這些人為什麼能夠拋棄自己的國家千里迢迢來到秦國呢?能留住一個人才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許以高官厚祿。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只談感情不談金錢的老闆不是好老闆,想要人才都來為你服務,必須給人開出高價,讓人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值得,如秦孝公當年在六國招募人才的時候就說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而看到商鞅的確通過變法使秦國強大後,秦孝公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他加官、進爵、封土。無獨有偶,當初呂不韋提出要散盡千金幫助異人奪位時,異人也曾許他“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最後異人成功登基,立即封呂不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秦國的國君為了人才都能夠裂土封侯,這樣高的利誘之下六國人才紛紛來到秦國。

其二、給予最大信任。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得到了人才就得肯放手讓他去幹事,給與他最大的信任與支持,讓人家覺得跟著你幹踏實,而不是幹個什麼事還得戰戰兢兢、思前想後。例如秦武王在位時,派左丞相甘茂去攻打宜陽,去宜陽之前甘茂為防止出現什麼變故就和秦武王簽訂了“息壤之盟”,想讓秦武王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被他人左右。於是,宜陽之戰剛開始,甘茂屢屢敗退,朝中就有人說此戰必定會失敗,讓秦武王趕快下詔令甘茂回來,結果秦武王沒有聽信大臣們的意見,而是派兵支援甘茂,最終宜陽之戰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君臣互信的力量。

其三,能夠禮賢下士。《論語·八佾篇》曾寫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對待臣子時要以禮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時才會忠誠勤勉。如秦孝公“四次面試”商鞅,剛開始商鞅給秦孝公講“帝道”、“王道”、“霸道”之術時,秦孝公一點兒也沒興趣,聽得是昏昏欲睡,等到第四次商鞅給秦孝公講“強國之術”時,秦孝公一下子來了精神,不知不覺一個勁往商鞅跟前湊,連續聽了幾天幾夜都不夠。秦始皇對待謀臣尉繚也相當恭敬,會見尉繚時允許他不跪拜,還與他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能夠聽得進去你說的話,態度謙卑,人才自然願意為你服務。

三、秦始皇自身的努力——能力非凡知錯能改

除了先輩們給秦始皇打下的基礎,六國人才齊聚秦國為其出謀劃策,更重要的還是秦始皇本人具有非凡的政治頭腦,超強的處事能力,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以及知錯後立即改正的處事態度,使他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基本沒犯什麼錯誤。

第一,鞏固皇權。公元前247年,13歲的趙政即位為秦王,由於年齡小,國政由丞相呂不韋把持。八年之後,趙政21歲已經成年,即將親政,可當時朝中局面非常複雜,一方面丞相呂不韋把持朝政多年,在朝中根基深厚,另一方面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情人嫪毐,仗著和太后的關係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又一股龐大勢力。在嫪毐知道秦王趙政對自己不滿後,非常害怕,企圖發動政變趕趙政下臺,不料卻被趙政派出的精兵打敗,最後車裂致死。而呂不韋也被趙政流放到巴蜀,最後一杯毒酒結果了自己的性命。除去了呂不韋和嫪毐兩個政治集團,趙政終於執掌了秦國大權,這才開始了統一六國的任務。從這件事能看出趙政做事雷厲風行,精明果斷。

第二,從諫如流。歷史上賢名的君王從來都是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的,在這點上秦始皇做的也非常到位。如因為嫪毐和呂不韋的事情,趙政異常憤怒,認為六國之人都信不過,就頒佈了逐客令,驅逐各國人才。李斯知道後,立馬上了一道《諫逐客令》,給他分析了利弊,秦始皇才恍然大悟立即廢止了逐客令。大梁人尉繚也曾建議秦始皇出重金賄賂六國大臣,打亂六國的計謀也被秦始皇採納,在滅六國的時候,秦國多次花重金使用反間計使得自己的陰謀得逞,種種例子都說明秦始皇對大臣們好的建議都能夠認真聽取,悉心採納,堅決執行。

第三,知錯能改。古代的封建帝王從來都是高高在上,讓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簡直難如登天,而秦始皇卻能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給大臣登門道歉,實屬難能可貴。話說在趙政滅了韓、趙、魏三國後,準備攻打楚國。在攻楚之前他徵求了青年將領李信和老將王翦的建議,李信年輕氣盛說攻楚二十萬軍隊足矣,王翦卻認為滅楚非六十萬不可。結果趙政採納了李信的建議,誰成想李信大敗而歸。之後,趙政完全不顧及帝王的尊嚴、臉面,立即向王翦登門致歉,答應了王翦六十萬大軍滅楚的要求,並滿足的王翦提出的所有封賞的條件,最終王翦順利滅楚。

四、達達令說

綜上所述,秦始皇滅六國應該說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偶然性是之前的六位先輩們個個雄才大略、能力超群,而且秦國王位繼承製基本是嫡長子繼承製或兄終弟及制而非選賢任能,中途也出現過安國君兄長早逝,他意外繼承大統的事情,可見秦國的不斷強盛有一定運氣的成分。

必然性是秦國七代國君都愛才、惜才,才使得天下一流的人才都到秦國服務,英明的君主加上能幹的臣子,秦國想不強大都難。

而量變引起質變,到了秦始皇這一代,憑藉著先輩們打下的基礎,加上秦始皇個人的努力,六國終於全部納入了秦國版圖,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最終選擇了秦始皇一統天下。


達達令觀史


秦國雖然為戰國七雄,但在秦獻公之前連出四代昏君亂政,國勢衰弱。魏國在魏文侯時經“李悝變法”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任吳起為西河太守一舉攻取秦國河西之地,秦國有滅國的危險。

使秦國國君迫切的想要扭轉這種滅國之危的局面,也使秦君看到只用秦國貴族人才的侷限性,從而在各國發布“求賢令”,引起連鎖反應。那秦國是依靠哪些統一天下的呢?



一、自秦孝公連出七代雄主,廣納賢才

秦孝公繼位之初,國窮民更窮,在外面對魏國的持續打擊的環境下,秦孝公外分化魏國內部,使魏國在攻秦和爭霸間搖擺,對內任用山東士子衛鞅“變法”富國強軍;秦惠文王任縱橫家張儀為相連橫山東六國步步蠶食,向西攻滅巴蜀並使之成為秦國大糧倉;秦昭王得范雎“遠交近攻”,白起攻城掠地;嬴政得李斯強化內政,蔚繚子制定滅國戰略,王翦攻城滅國。

二、獨特的地理位置

秦國根本獨立於餚山之西,群山隔絕,易守難攻。遠離中原地區,也曾讓山東六國因此而鄙視秦國,視其為蠻夷。山東六國曾多次合縱攻秦卻被阻擋在函谷關之外,有“王業之地”的稱號。

三、獨有的軍功爵位制

秦國百姓想要富有起來只有種地和上陣殺敵而獲得爵位,在秦國士兵眼裡敵人就是爵位、就是錢糧,豈能不呈現出一種餓虎撲食之勢,成就“虎狼之師”!



四、山東六國驕奢和昏庸

正所謂“唇亡齒寒”,可惜山東六國卻是互相猜忌,落井下石。在秦國的蠶食各國時,其他國家經常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態勢相互攻伐,大家一起“互相傷害”,更是削弱各國實力。《孫子兵法》中就說過,敵人削弱一分,就等於我方強大兩分。



秦國自秦孝公到秦始皇這段時期,政通人和、君臣一心;反觀山東六國,君主昏庸,手下爭權奪利。如此,已經呈現出一種大一統的天下大勢!秦國又豈能放過這種機會!


嗜慾者


戰國時期秦國為什麼能征服六國,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得益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土地私有化等,這些措施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農業的發展為秦國強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有戰功的人得到土地和官爵,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前線作戰中的秦國將士,看到敵國的士兵就象看到金錢和官爵,奮力殺敵,以期獲得軍功。總之,商鞅變法核心是承認土地私有化,確立了先進的封建制度,使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快於東方六國。

二,得益於李冰修築的都江堰。李冰父子利用岷江之水,修築了舉世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免去洪勞之災且水旱從人。把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三,秦國幾代英明國君的持續努力。自秦孝公以來,幾代國君廣納人材,發展經濟,推行遠交近攻的連橫外交,促使秦國不斷壯大。

四,得益於地利,秦國的地形東有淆谷之險,退可守,進可攻,.易守難攻。可以憑藉地利,不受六國搔擾發展經濟,壯大了又可憑藉地利剿滅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