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導讀:蒙古族是一個馬背民族,戰時行軍打仗,平時養畜放牧。亦戰亦休,亦兵亦牧。牲畜即是他們的戰友,又是他們生存的依靠。因此,蒙古族重視牲畜的繁衍和畜群的安全。由於過去為牲畜看不了病,也沒有藥物,他們只好求助於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一套保佑牲畜、求祥納福的做法。人們在過年之後,也忘不了給為他們提供財富的牲畜過年。在遠古遊牧時期,因為牧民相互居住分散,不好聯絡,畜群也大等因素,興畜節只是各戶自己過。到了清朝末年,由於草原被墾殖,牧場日益縮小,就開始了幾戶一起過。

本文介紹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見到的興畜節。當時已經是人民公社下的生產隊,一個嘎查(村子)大約有十幾戶,三四百人的樣子。處在半定居半輪牧的狀態,我們當時基本在察罕淖爾居住,可有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1966年以後,停止了輪牧,當然,興畜節也就停止了。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牧場


01、人們過完年後就給牲畜過年

大多數人們知道蒙古族過祭火節等,不清楚過完春節時,還要為牲畜過節,蒙古語稱“瑪拉都 希尼 奧如拉那(興畜節)”

這個節日沒有固定的時間,有正月初五、初八過的,可鄂托克察罕淖爾牧民一般是在正月十六過。

米尼伊赫阿瓦嘎(我的大爺)是生產小隊長,他要在春節拜年時和各戶商量過興畜節時間,要選擇一處牧場,集中各戶牲畜,為牲畜過新年。與各戶主事的長者協商徵收慶典物品,如米、面、油、煙、酒、肉等,這些是要按照各戶畜群大小和參加人數來計算的。

生產隊各牧點牧民在這一天穿著過年時鮮豔的蒙古棉袍,騎著打扮漂亮的駿馬或駱駝,趕著牛、馬、羊、駝,勒勒車上拉著蒙古包、柴草、羊糞磚、炊具、奶食品和炒米等,向選好的牧場集中。在四面開闊的地帶裡,遠遠望去,甚是壯觀。

各牧戶到齊後,按劃分地域架起蒙古包,男人們安置鍋灶,婦女們生起火來開始做茶飯,我們小孩子們幫著抱柴填糞,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秩序井然。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勒勒車


02、給牲畜過年也有儀式

安頓好自家後,各戶主人要集中在我們氈房,因為我的大爺當時是隊長,又是組織者。他們見面後還要互相問候:“賽希納勒布!(過年好!)”,然後交換菸袋和鼻菸壺。大家儘管是一個生產隊的,由於各戶住點離的很遠,見面不易,所以顯得非常親切。推選年紀大、威望高的長者為主持人,並請喇嘛唸經,上香。這時人們都站在輔好的白氈上,面向擺好的供桌,看著喇嘛往各戶膘肥體壯的公畜角上和脖子上拴彩色哈達,脖子上掛上彩穗子。還用黃油抹在公畜的額頭上,祝福它們,聽他誦唱對兒馬、公駝、公羊的祝頌詞:“衝當乘馬之首,役牛之首,駝峰之首,肥美綿羊之首,雙羔山羊之首。”

主持人要帶領各戶主人,一邊向空中撒鮮奶、奶酒和奶食,一邊高呼:

“呼瑞!呼瑞!(來福!來福!)”祝福家家戶戶五畜興旺。最後將炸好的圈形油餅套在公牛、公羊的角上,慶祝牲畜過年。經過這種洗禮的公畜是不能宰殺的,也不能出售,一直飼養到老死為止,蒙古語稱為“斯特若太”。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草原


03、祝福老人、祭拜天地和祖宗一樣也不能少

儀式完畢後,要在場地中央立一塊儘量大一點兒的石頭,代表新年過後最長壽的老人,也為留作興牲節紀念標誌。把黃油、鮮奶撒在上面,年歲最長者會為這塊石頭敬杯酒,意為身體會像這塊石頭一樣硬朗。那年歲數最大的是德力格爾爺爺,人們都會為他祝福,說:“得勒格日 乖 那亞 嘎日齊哈 德 目恩拉 騰和 賽太 白薩 日。(德力格爾老人過了八十身體還很好。)”這樣即祝福了老人,也想沾上福氣,自己能長壽。

長生天”是蒙古人的信仰,蒙古語為“騰格里”,意為“上天”,如西方人的上帝。蒙古先民認為,長生天延伸四方,無邊無際,主宰了整個地球上的萬物生靈。所以,蒙古族不管過什麼節,祭拜天是必須的。在進氈房吃東西前,先要跪拜天地,然後進氈房祀拜祖宗,之後就可以坐下來吃東西了。興畜節這天,各家畜群要由家人代替牧工放,牧工這一天成為各戶的上賓,與長者坐在主坐,也就是氈房的左邊,受家人敬菸、敬酒的禮遇。

鄂爾多斯蒙古族這一天吃喝的食品主要有:奶茶、手把肉、血腸、羊肉粥、炸饊子、馬奶酒等。

在向長者和牧工敬酒時,馬頭琴和歌聲響起,小夥子們跳起筷子舞,姑娘們跳起了頂碗舞和酒盅舞。還有小夥子們在外面比賽兒馬、走馬,我們小孩子們摔跤、玩布魯(一種扔甩的玩具)。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蒙古馬


04、過節孩子們高興,大人們還要算帳

其實,過什麼節,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我當時六、七歲,過年時買的幾板子小鞭炮,還有幾十個沒捨得響,在兜裡裝了十幾天了,跟我哥孟克和大孩子們一起在氈房外圍著爐火玩。從爐火中把著火的樹枝抽出來點小鞭炮,把炮響完了,拿著火枝用胳膊轉成火圈玩。

過年後的興畜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意圖,人們要利用聚在一起的機會,相互交流選用種畜、抗災保畜、保膘接羔、防病治病等經驗。還要對生產隊一年牧畜、收入、支出、分配等由小隊長給大家說明一下,並對各戶開春牧場進行協調。

我大爺小隊長當的特別認真,他要求各戶把冬季接羔情況都報到他那裡,說是要在蘇木(公社)“三幹”(小隊長、大隊長、社長)會上彙報。

鄂爾多斯蒙古族清點新羔的數目有個辦法,是用羊耳朵做個記號。做記號的方法是,要在羊的耳朵上剪下一小塊來,左耳右耳都可以,這樣就能認出自己的羊羔來。剪下的羊羔耳朵小塊是不能亂扔的,要用針線穿起來掛在外面涼幹,這樣,每年的羊羔數就清楚了。這樣做即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數可依,又好讓外人看到這家人的產生和日子過的清況。因為平時外人是不能到羊圈裡數羊的,看到剪下的羊羔耳塊心裡就有數了。如果這家人沒有掛出去剪下的羊羔耳朵塊串,那你說丟羊了,別人是不會相信的。

我們出來參加興畜節時,大爺讓我和孟克把今冬剪下的羊耳朵片串拿上。這和往年是不會搞錯的,往年的耳朵片都已風乾,提著“嘩啦啦”響,另外,它是一大串。當年的耳朵因為只是在臘月和正月剪下來的新生羔羊耳朵片,還軟著呢,而且,每年穿的繩子顏色是不一樣的,很好分清。

大爺在氈房裡到下午時會喊我和孟克名字,要羊羔耳朵片,我倆趕快跑到勒勒車上取下來,進氈房送給大爺。這時人們會笑著說:“啊,這麼多啊。”一般每年都會說這樣的話,因為,如果遇到雪災,年景不好,不僅年過不好,興畜節也不會過的。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羔羊


05、興畜節就如交流會

興畜節上許多人家還進行物品交換,有的人在東勝、寧夏石嘴山、陝西榆林、包頭、呼和浩特等地買回一些牧區需要的東西,有暖水瓶、手電筒、電池、毛巾、肥皂、洗臉盆等。我大爺用一張阿爾巴斯白山羊皮換了兩隻暖水瓶,米尼伊赫額吉(我的大娘)用她做的奶食品換了幾塊肥皂和牙膏等。

在察罕淖爾離我們住的最近的一戶有個小姐姐,叫嘎爾迪,她在西北民族學校上學,過年回來和米尼額格其(我的姐姐),還有我和孟克玩的很好。興畜節她也來了,手裡託著一隻我們從來沒見過的瓜。嘎爾迪介紹說,這是她從蘭州帶回來的哈密瓜,是新疆哈密出產的,特別甜,還不容易壞,她一直不捨得吃,想和大家一起分得吃了。大冬天還有瓜吃,太稀罕了,我第一次吃到這麼香甜的瓜。

後來問起奶奶新疆的事情。奶奶說新疆在西天邊,是唐僧和孫悟空去過的地方,那裡有火焰山,住著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人們想過火焰山,需要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滅了火才行,是個特別遙遠和神奇的地方。那裡盛產上好的水果,她小時候在察哈爾時就聽到過: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頂呱呱。

回憶我六十年代初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興畜節

哈密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