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导读:蒙古族是一个马背民族,战时行军打仗,平时养畜放牧。亦战亦休,亦兵亦牧。牲畜即是他们的战友,又是他们生存的依靠。因此,蒙古族重视牲畜的繁衍和畜群的安全。由于过去为牲畜看不了病,也没有药物,他们只好求助于上天的保佑,逐渐形成了一套保佑牲畜、求祥纳福的做法。人们在过年之后,也忘不了给为他们提供财富的牲畜过年。在远古游牧时期,因为牧民相互居住分散,不好联络,畜群也大等因素,兴畜节只是各户自己过。到了清朝末年,由于草原被垦殖,牧场日益缩小,就开始了几户一起过。

本文介绍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见到的兴畜节。当时已经是人民公社下的生产队,一个嘎查(村子)大约有十几户,三四百人的样子。处在半定居半轮牧的状态,我们当时基本在察罕淖尔居住,可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1966年以后,停止了轮牧,当然,兴畜节也就停止了。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牧场


01、人们过完年后就给牲畜过年

大多数人们知道蒙古族过祭火节等,不清楚过完春节时,还要为牲畜过节,蒙古语称“玛拉都 希尼 奥如拉那(兴畜节)”

这个节日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正月初五、初八过的,可鄂托克察罕淖尔牧民一般是在正月十六过。

米尼伊赫阿瓦嘎(我的大爷)是生产小队长,他要在春节拜年时和各户商量过兴畜节时间,要选择一处牧场,集中各户牲畜,为牲畜过新年。与各户主事的长者协商征收庆典物品,如米、面、油、烟、酒、肉等,这些是要按照各户畜群大小和参加人数来计算的。

生产队各牧点牧民在这一天穿着过年时鲜艳的蒙古棉袍,骑着打扮漂亮的骏马或骆驼,赶着牛、马、羊、驼,勒勒车上拉着蒙古包、柴草、羊粪砖、炊具、奶食品和炒米等,向选好的牧场集中。在四面开阔的地带里,远远望去,甚是壮观。

各牧户到齐后,按划分地域架起蒙古包,男人们安置锅灶,妇女们生起火来开始做茶饭,我们小孩子们帮着抱柴填粪,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勒勒车


02、给牲畜过年也有仪式

安顿好自家后,各户主人要集中在我们毡房,因为我的大爷当时是队长,又是组织者。他们见面后还要互相问候:“赛希纳勒布!(过年好!)”,然后交换烟袋和鼻烟壶。大家尽管是一个生产队的,由于各户住点离的很远,见面不易,所以显得非常亲切。推选年纪大、威望高的长者为主持人,并请喇嘛念经,上香。这时人们都站在辅好的白毡上,面向摆好的供桌,看着喇嘛往各户膘肥体壮的公畜角上和脖子上拴彩色哈达,脖子上挂上彩穗子。还用黄油抹在公畜的额头上,祝福它们,听他诵唱对儿马、公驼、公羊的祝颂词:“冲当乘马之首,役牛之首,驼峰之首,肥美绵羊之首,双羔山羊之首。”

主持人要带领各户主人,一边向空中撒鲜奶、奶酒和奶食,一边高呼:

“呼瑞!呼瑞!(来福!来福!)”祝福家家户户五畜兴旺。最后将炸好的圈形油饼套在公牛、公羊的角上,庆祝牲畜过年。经过这种洗礼的公畜是不能宰杀的,也不能出售,一直饲养到老死为止,蒙古语称为“斯特若太”。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草原


03、祝福老人、祭拜天地和祖宗一样也不能少

仪式完毕后,要在场地中央立一块尽量大一点儿的石头,代表新年过后最长寿的老人,也为留作兴牲节纪念标志。把黄油、鲜奶撒在上面,年岁最长者会为这块石头敬杯酒,意为身体会像这块石头一样硬朗。那年岁数最大的是德力格尔爷爷,人们都会为他祝福,说:“得勒格日 乖 那亚 嘎日齐哈 德 目恩拉 腾和 赛太 白萨 日。(德力格尔老人过了八十身体还很好。)”这样即祝福了老人,也想沾上福气,自己能长寿。

长生天”是蒙古人的信仰,蒙古语为“腾格里”,意为“上天”,如西方人的上帝。蒙古先民认为,长生天延伸四方,无边无际,主宰了整个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所以,蒙古族不管过什么节,祭拜天是必须的。在进毡房吃东西前,先要跪拜天地,然后进毡房祀拜祖宗,之后就可以坐下来吃东西了。兴畜节这天,各家畜群要由家人代替牧工放,牧工这一天成为各户的上宾,与长者坐在主坐,也就是毡房的左边,受家人敬烟、敬酒的礼遇。

鄂尔多斯蒙古族这一天吃喝的食品主要有:奶茶、手把肉、血肠、羊肉粥、炸馓子、马奶酒等。

在向长者和牧工敬酒时,马头琴和歌声响起,小伙子们跳起筷子舞,姑娘们跳起了顶碗舞和酒盅舞。还有小伙子们在外面比赛儿马、走马,我们小孩子们摔跤、玩布鲁(一种扔甩的玩具)。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蒙古马


04、过节孩子们高兴,大人们还要算帐

其实,过什么节,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我当时六、七岁,过年时买的几板子小鞭炮,还有几十个没舍得响,在兜里装了十几天了,跟我哥孟克和大孩子们一起在毡房外围着炉火玩。从炉火中把着火的树枝抽出来点小鞭炮,把炮响完了,拿着火枝用胳膊转成火圈玩。

过年后的兴畜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人们要利用聚在一起的机会,相互交流选用种畜、抗灾保畜、保膘接羔、防病治病等经验。还要对生产队一年牧畜、收入、支出、分配等由小队长给大家说明一下,并对各户开春牧场进行协调。

我大爷小队长当的特别认真,他要求各户把冬季接羔情况都报到他那里,说是要在苏木(公社)“三干”(小队长、大队长、社长)会上汇报。

鄂尔多斯蒙古族清点新羔的数目有个办法,是用羊耳朵做个记号。做记号的方法是,要在羊的耳朵上剪下一小块来,左耳右耳都可以,这样就能认出自己的羊羔来。剪下的羊羔耳朵小块是不能乱扔的,要用针线穿起来挂在外面凉干,这样,每年的羊羔数就清楚了。这样做即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数可依,又好让外人看到这家人的产生和日子过的清况。因为平时外人是不能到羊圈里数羊的,看到剪下的羊羔耳块心里就有数了。如果这家人没有挂出去剪下的羊羔耳朵块串,那你说丢羊了,别人是不会相信的。

我们出来参加兴畜节时,大爷让我和孟克把今冬剪下的羊耳朵片串拿上。这和往年是不会搞错的,往年的耳朵片都已风干,提着“哗啦啦”响,另外,它是一大串。当年的耳朵因为只是在腊月和正月剪下来的新生羔羊耳朵片,还软着呢,而且,每年穿的绳子颜色是不一样的,很好分清。

大爷在毡房里到下午时会喊我和孟克名字,要羊羔耳朵片,我俩赶快跑到勒勒车上取下来,进毡房送给大爷。这时人们会笑着说:“啊,这么多啊。”一般每年都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如果遇到雪灾,年景不好,不仅年过不好,兴畜节也不会过的。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羔羊


05、兴畜节就如交流会

兴畜节上许多人家还进行物品交换,有的人在东胜、宁夏石嘴山、陕西榆林、包头、呼和浩特等地买回一些牧区需要的东西,有暖水瓶、手电筒、电池、毛巾、肥皂、洗脸盆等。我大爷用一张阿尔巴斯白山羊皮换了两只暖水瓶,米尼伊赫额吉(我的大娘)用她做的奶食品换了几块肥皂和牙膏等。

在察罕淖尔离我们住的最近的一户有个小姐姐,叫嘎尔迪,她在西北民族学校上学,过年回来和米尼额格其(我的姐姐),还有我和孟克玩的很好。兴畜节她也来了,手里托着一只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瓜。嘎尔迪介绍说,这是她从兰州带回来的哈密瓜,是新疆哈密出产的,特别甜,还不容易坏,她一直不舍得吃,想和大家一起分得吃了。大冬天还有瓜吃,太稀罕了,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甜的瓜。

后来问起奶奶新疆的事情。奶奶说新疆在西天边,是唐僧和孙悟空去过的地方,那里有火焰山,住着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人们想过火焰山,需要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灭了火才行,是个特别遥远和神奇的地方。那里盛产上好的水果,她小时候在察哈尔时就听到过: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

回忆我六十年代初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过兴畜节

哈密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