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志Vol.11

玩物志Vol.11 | 看山不是山

<strong> 玉印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談到“看山不是山”的問題,他說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卡死在這一關。——我這個朋友是業內高手,遠遠不是還停留在鑑定層面的那種選手。

他說的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我當然是能夠理解的,彼此心照不宣。我無法教會大傢什麼鑑定技巧,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傢什麼是“看山不是山”。

我接觸過很多人,剛剛開始的時候眼力我感覺還是可以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個人眼力突然下去了,看什麼東西都模模糊糊的,失去了最初的那種決心。這個狀況就叫做“看山不是山”。

二十年前我接觸攝影的時候,老師就跟我說過,第一層看山是山,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第三層看山還是山。這句話我現在理解了,並且我知道這個哲學的說法其實是在玩物的領域是互通而且適用的。

很多人剛剛開始玩物,對東西的斷代一竅不通,新老問題完全沒譜,這就是“看山是山”的境界——這個時候他雖然沒有基礎,但是什麼東西漂亮他是能夠區分出來的。他的原則可能很簡單:東西挺漂亮,拿回去能用,價錢不貴,買下無妨。

然而大多數人玩到第二步就卡死了,第二步的關卡叫做“看山不是山”。

為什麼會卡死呢,因為玩物進入一個執念的狀態之後,他就會糾結於這個東西到底新不新或者老不老——最初的時候他至少還能看清楚什麼東西漂亮,而執念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他連漂不漂亮這個原始命題都忘了。

更強烈的偏執狂,更習慣於把一切東西展示給別人,試圖去獲得天下人的一致肯定——結果你知道的,各有各看法,這個世界上不僅有二五眼,還有神經病。然後這個人不僅喪失了美學標準,而且還導致了心智錯亂。

“看山不是山”就是這麼一個狀態,他在山裡面,到處找山。他的眼睛裡面只有泥土和雜草,就是沒有山的樣子。——漫山遍野的人,在山裡面找山,就是不肯抬頭看一看天空,想象一下天空下面原來都是群山。

從第一關到第二關,就是從“看啥都對”到“看啥都不對”。第二關太難了,想要突破第二關,需要極強的心智。

第三關就到了“看山還是山”,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自己心裡面有杆稱,也不需要別人認同,更不需要別人解釋,玩物的樂趣從此開始顯現。

然而以上三關即使全通,不過就是滿足了玩家標準,算是剛剛入門。在財力豐厚的情況下,玩玩無妨,開心就好。山不山水不水,你一言他一語,神馬都是浮雲。

真正進入專業領域那就麻煩了,判斷東西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更嚴肅的問題其實是,這件東西在價格體系裡面處在什麼位置。——玩家看到的是一件,專業人士是對一件東西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他看到的是一堆東西,而眼前的這一件在一堆當中屬於什麼檔次,準確的價格定位應該在多少。

你不能看到大眾的車標就當成一路貨色,桑塔納、帕薩特和輝騰,多少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你得十分明確桑塔納只能到十萬,而輝騰可以超過一百萬。

理解到這一步,那就算真正入門,進入專業領域了。然而專業領域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是。

最好的狀態就是當你拿到一件東西,你不僅知道它準確的價格定位,還知道它將會如何進入流通——你知道哪個圈子哪些人會喜歡它並且有可能購買它。東西你也玩了,錢你也賺了,這就進入了玩物的新境界。

無數人買了一堆老垃圾,眼力似乎可以,對東西的判斷相對比較準確,但是它們就是沒有能力把東西進入流通環節——拍行不要,專家否定,圈子裡面的人嗤之以鼻。偶爾有看到流通希望的,結果仔細一看,又是一個圈錢的套路。

縱使你看清楚了東西,東西也能流通,然而這還不是真正的專業領域。繼續往上走,那兒還有好幾個層級,你能看得見的,至少有一個“藝術品+金融”。看到了你到不了,你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也就不說。

我經常看到有人守著一堆寶貝,喊著兩個億,嚼著方便麵,甚至連房租快要交不起——發生這種情況我覺得應該認真想一想,古玩的江湖真的是你以為的樣子嗎,你是不是把問題考慮得太簡單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若只如初見。

我給大部分業餘玩家的建議就是,少做一點春秋大夢,專業領域一般人根本進不去——剋制自己的貪心,把握自己的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玩物這種事情,開心就好。

當然,你要是覺得層次比我高,想跟我比比劃劃搞搞鑑定,我肯定是不會理你的。

知識是學到的,而道理是悟到的。

玩物志Vol.11 | 看山不是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