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導言

1999年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年”,這一年誕生了《搏擊俱樂部》、《黑客帝國》、《美國麗人》、《綠裡奇蹟》等多部影史經典,小成本電影《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當時並不起眼,但上映後這部情節獨特、瘋狂怪趣的黑色電影得到業界和觀眾的認可,獲得多個奧斯卡獎提名。20年來,這部電影的魅力有增無減,對它的探討已經從電影拓展到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層面。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有趣的是,通過這部電影,戲外的演職人員們好像找到自己的靈魂通道一樣,都成為了他們想要的“約翰•馬爾科維奇”。編劇查理.考夫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電視劇場記變身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天才劇作家,之後的《暖暖內含光》、《紐約提喻法》、《人性》等都是公認的佳作。導演斯派克.瓊斯從一個不甚成功的龍套演員轉型為導演,隨後的《點球成金》、《她》、《我在這兒》等作品證明了成功絕非偶然。三位主演約翰.庫薩克、卡梅隆.迪亞茲、凱瑟琳.基納當時雖已走紅多年,但一直被批評“太過商業”,他們在這部小製作中的精彩表現,證明了實力演員所能到達的深度和廣度。至於約翰•馬爾科維奇,哪個演員不想要這樣一部“私人定製”式的電影呢?

01 一個關於“腦洞”的超現實主義故事,卻處處隱喻著現代社會的困境與荒謬


從《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到《改編劇本》、《紐約提喻法》,查理.考夫曼的劇本大概都圍繞一個主題:一個人到中年的知識分子受困於生活中的瑣事和困難,在創作上遇到了麻煩,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痛苦掙扎。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電影的主人公克雷格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木偶劇演員,但時代變了,再好看的木偶劇也已經沒有市場,為了養家餬口,他放棄了木偶劇表演,應聘到一家小公司做檔案管理員。某天, 克雷格誤打誤撞地發現櫃子後有一道暗門, 鑽了進去之後, 他發現這居然是一個進入美國當紅演員約翰•馬爾科維奇大腦的通道 ,能通過馬爾科維奇的視角,體驗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每次只能維持15分鐘。他與女同事馬克辛和妻子洛蒂分享這個奇聞,馬可辛發現了借地生財之道,他們推出了“成為名人馬爾科維奇15分鐘”的服務,每人每次200美元,沒想到大受歡迎。但當洛蒂沉迷於進入馬爾科維奇的大腦後,事情完全失控……

為了構建這個詭異荒誕與現實交互的“平行世界”,考夫曼沒有從結構和敘述方式上做文章,劇本採用傳統的直敘,電影的著力點是隨處可見的隱喻、象徵意味的人物設計、誇張離奇的故事走向。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電影裡大量的意象和隱喻是以空間為載體的。克雷格的公司像一個怪異的容器,在摩天大樓一個詭異的七層半樓層裡,設計得很矮的天花板,使得在裡面上班的人不得不彎腰駝背,健談的公司老闆萊斯特博士自稱有嚴重的語言障礙,聰慧的公司前臺不理解簡單的雙關語,隱喻著上班族無處不在的生活壓力與令人窒息的情感壓抑。通往馬爾科維奇大腦的是個黑暗、狹窄、溼滑的長通道,隱喻著進入他人精神世界的未知恐懼。結束體驗後在高速公路旁的定點掉落,則是編導的一個黑色幽默,象徵著分娩後的新生。

英文片名中的“Being”既是“成為”,也是“存在”之意。為什麼每個人都想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因為那個靈魂通道成為了人們逃避現實的臨時避難所,它是個抄近道的機會,給予參與者逃避自身的缺陷,體驗作為一個成功人士的富足、權威的機會,而它的方式,則滿足人性中難以抑制的窺視欲。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成為馬爾科維奇讓人上癮,生活不如意的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越多,對通道就更依賴,他們努力變成“存在”於馬爾科維奇體內的寄生蟲。克雷格和洛蒂這對夫婦就是一面鏡子,有的人像洛蒂一樣幡然悔悟,找到了離開馬爾科維奇、直面生活的勇氣,因此獲得了新生;也有的人卻像克雷格一樣迷失自我,永遠生活在縹緲幻想之中,無法自拔。

02 反傳統的人物設計,內核是現代人的精神扭曲與掙扎


嚴格來說,這部電影裡沒有一個正常人,他們都是表達導演和編劇思想的符號式人物。

克雷格在戲中有句點題的臺詞:

“我為什麼喜歡木偶戲?也許是因為可以暫時成為另一個人,進入另一具軀體,體驗不同的思考,動作,感覺。”


當克雷格是個木偶劇演員的時候,他是充滿才華、擁有自我的藝術家。他懷才不遇,在生活的重壓下慾求不滿,在發現靈魂通道以後,他重新找到自己的藝術生命,他鑽入馬爾科維奇的大腦去操縱他,使其成為自己的木偶。他享受到了成為馬爾科維奇的快樂,憑藉其身份娶到了心目中的女神馬克辛,復興了木偶業,成為改變世界藝術的傳奇人物。時間久了,操縱者和木偶的關係已經完全模糊。克雷格沒有認識自己得到的一切其實並不真正屬於他,因此他離開馬爾科維奇的大腦後他回到了原點,依然一無所有。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克雷格的妻子洛蒂是個自我覺醒的符號。她原本是個每天按部就班的動物飼養員,這對小夫妻的生活如一潭死水般平靜,但偶然進入馬爾科維奇的大腦後,她有很多驚人的想法,想做變性手術變成男人,在被克雷格說服之後又愛上了馬克辛,她借用馬爾科維奇的身體與馬克辛求愛。當克雷格完全佔有馬爾科維奇的身體之後,絕望的洛蒂變得瘋狂,為了永遠得到馬克辛,她要殺死一切阻擋的人,包括馬克辛。在電影的最後,馬克辛告訴洛蒂自己與克雷格生的孩子其實是為了她,兩個女人達成和解,拋棄世俗壓力和眼光,組成了一個新家庭。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馬克辛是個看起來什麼都不在乎,又一切盡在掌握的神秘女人。她對所有進入靈魂通道的人報以輕蔑的微笑,彷彿知道進入他人大腦之後的後果。她隨心所欲的生活,沒有任何道德束縛。克雷格和洛蒂都受其蠱惑,對她進行瘋狂追求,最終丟掉了真正的自我。馬克辛是個代表慾念的符號。

如果說前面3個人物設計顯得較為刻意的話,約翰.馬爾科維奇這個人物才是神來之筆。他既是現實中的好萊塢大明星馬爾科維奇,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是電影構建的“平行世界”的核心,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觀眾和電影角色一起進入他的大腦,偷窺他的生活,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也Being了一把馬爾科維奇。我們並不比克雷格和洛蒂高尚多少,當我們擁有這個機會時,也許大多數都會心甘情願的失去自我,成為他人。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當馬爾科維奇進入自己的大腦會發生什麼呢?這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你不得不佩服查理.考夫曼和導演斯派克.瓊斯的奇思妙想。馬爾科維奇進入靈魂通道後,看到的男女老幼都是長得和他一模一樣的面孔,菜單上的文字、人物之間交流都不斷重複一個詞:“馬爾科維奇”,他開頭說話,也是同一個詞,馬爾科維奇驚恐地逃離自己的大腦。

什麼是真實的自己?到底哪一個馬爾科維奇是真正的馬爾科維奇?導演的潛臺詞是

:什麼樣的思想控制大腦,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慾望,我們所看到的主觀世界是不一樣的,所認識的自己當然也不一樣。


03 真正的精神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現實的自己


俄國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有句名言:

“精神自由”使每一個人都獲得了一種絕對價值,使其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使每一個人都成為無可取代的,因為作為“個性”的人無法被任何存在物所替代。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還有個經常被忽視的主題是討論精神自由。克雷格用盡一切手段,完全成為馬爾科維奇以後,他沒有延續馬爾科維奇的影星生涯,而是專注開拓自己的老本行木偶劇,這是他的初心。他並不想成為馬爾科維奇,他想要的是藉助馬爾科維奇的名氣、財富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和精神追求。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但是遺憾的是,作為優秀的木偶劇演員,他沒有逃脫自己木偶式的命運,他是一個漂泊不定的靈魂,只有在馬爾科維奇的體內他才擁有愛人,獲得事業的成功。他的愛人馬克辛並不愛他,他操縱著馬爾科維奇的身體,卻沒有發現自己身上的線被別人牢牢的掌握著,精神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那些輝煌成就不過是人生舞臺中一場縹緲的鬧劇。

他離開了馬爾科維奇又進入了自己和馬克辛女兒的體內,在苦苦守望著兩個愛人,他的一生都在成為別人,從一個通道進入另一個,當你妄圖控制他人的思想,干涉他人的生活體驗,就必須以失去自己為代價。電影開頭驚慌失措、垂頭暗自哭泣的木偶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洛蒂認清了自己,接受了自己是個雙性戀的事實,勇敢的接受了克雷格和馬克辛的女兒。她已經不再需要馬爾科維奇的皮囊,她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回歸。電影裡有一個值得深思的片段,因嫉妒而發狂的克雷格把洛蒂反綁住,和她飼養的大猩猩伊利亞鎖在一個籠子裡,洛蒂在籠中不斷的掙脫繩索,觸發了伊利亞對自己被抓住的回憶和意識,它幫助洛蒂解開了繩索。這個略為超現實又溫暖的片段,隱晦地表達了自由和獨立的主題。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真正自由不是成為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人人都想成為的馬爾科維奇是自由的嗎?

當洛蒂追殺馬克辛的時候,兩人誤入了馬爾科維奇的潛意識,我們看到了馬爾科維奇灰暗的童年,被同齡人霸凌,嘲笑為“同性戀維奇”,成名以後混亂的私生活和怪癖。導演親手把馬爾科維奇這個完美的載體摧毀,直白的告訴觀眾:你認為的完美人生並不存在。生而為人的我們,都難以避免人性弱點的侵蝕, 我們的一生都在被束縛、被傷害,想要達到精神的自由,只有不斷戰勝現實的自己,戰勝自己的慾望。

結語

這是一部看起來易懂,但仔細品味起來可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的電影,其主題和暗喻,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多次被評為最怪誕的電影之一,它並不是為了尋找人生的答案,它只是通過這個超現實主義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一種可能,我想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不管過去多久,都帶給我們思考的樂趣。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