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詐降之王閃亮登場

公元1606年“詐降之王”張獻忠出生在陝西的一個窮山溝裡,我嚴重懷疑張獻忠出生時接生婆是用白布裹的他,否則張獻忠怎麼會一言不合就投降。

似乎每個牛哄哄的人物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前都要經歷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的悲慘生活。天啟末年,陝西鬧了大饑荒,張獻忠召集十里八鄉那些曾經跟自己一起把尿的好兄弟拿起鋤頭跟著大部隊起義去了。

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第一次詐降有點興奮

還在發育階段的張獻忠剛出陝西就遭到明朝正規軍的迎頭痛擊,六十一路反王集體嚮明朝軍隊投降。年輕的崇禎皇帝笑的合不攏嘴,可惜帥不過三秒,沒多久起義軍就打著詐降的幌子偷渡黃河,陝西農民起義軍成功在四川、河南、安徽等中原地帶建立了分部。

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好景不長,等明朝軍隊回過味兒來,張獻忠等反王又被抓了。自認為聰慧過人的五省總督陳奇瑜聽了張獻忠的鬼話對他的詐降深信不疑,甚至還想用愛感化這些反王...

結局顯而易見,反王們都跑了,只留下陳奇瑜偷偷抹淚,下次還騙你!

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刨了朱元璋的祖墳

數次躲避圍剿的張獻忠一路高歌猛進攻佔了鳳陽,大明皇室被偷了老家。張獻忠砍光了大明皇陵的松柏樹、拆了朱元璋出家的龍興寺、將皇陵刨了個底朝天,崇禎皇帝聽到噩耗後跑到太廟哭的梨花帶雨。

公元1637年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策略,大明王朝上下同心協力重挫起義軍,張獻忠被打的抱頭鼠竄。一招鮮吃遍天,厚顏無恥的張獻忠又向朝廷投降了。故事的結尾總是驚人的相似,大明王朝再一次被騙了...

人們總是想跟無賴講道理,跟老實人耍無賴,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朝廷為何不反抗?

明朝末年各地階級矛盾、匪患猖獗,即便明朝軍隊能打贏起義軍也頂多是慘勝,並不能形成絕對實力的碾壓。而且當時的朝廷腐敗,國庫裡掏不出幾個銀子,想詔安匪患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能指望那幫只會吃皇糧的庸才,雙方最多就是互相拉扯。

此人刨了明朝的祖墳,一生詐降十幾次,朝廷為何不剿滅他?

其次就是地方官員敷衍中央,偶爾殺一批匪患跟中央交差就完事了。不僅官員敷衍,連手下的兵也怕死,國家動亂,大家脫下軍裝都是普通百姓,沒人願意給中央賣命。

而張獻忠本人也是狡詐惡徒,一打敗仗就投降,除了丟點臉面之外自身實力保存完整,朝廷想打也得掂量掂量輕重。

關注人字拖,這個冬天不得jio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