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錦之戰中,明朝關寧軍主力為何會慘敗清軍?

庭州行者


松錦之戰,發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與後金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均超過十萬,歷時兩年(1640至1642)。

<strong>

戰爭最終以明軍慘敗而結束,傷亡近半,九關邊軍,精銳盡失!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清太宗實錄》

更為嚴重的是,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並與祖大壽先後投降後金,袁崇煥打造的關寧防線名存實亡,關寧鐵騎盡乎全軍覆沒。吳三桂和山海關成了明朝最後的防線,這便是為何後來吳三桂倒戈會讓李自成如此被動。

總而言之,這一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談遷

<strong>

事實上,單從兵力上和當時形勢來看,明軍並不劣勢。主帥洪承疇,軍事能力很強,關寧防線更是袁崇煥一手打造,作為防守一方,明軍更是有著城牆優勢。

那麼為何會敗得如此之慘?

首先一點,崇禎“不自量力”。

如果按照能力來說,崇禎是典型的才華撐不起理想!

這位君主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雖然不是什麼昏君,但實際的才能也就一般水平。

特別在作戰方面,崇禎跟先祖們根本沒發比,甚至一次正規的戰鬥都沒有參加過,對於戰爭局勢已經戰鬥策略等各方面部署,他的眼光都有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說他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完全把權利放給手下,那也能說崇禎是個有用人之明的好君主。不過後期洪承壽提出先穩定防守,而後尋找反擊機會的戰略以後,崇禎並沒有聽從這位將領的建議。

其實洪承壽本人很有大將之才,在前面鎮壓起義以及對抗清軍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大功勞。當初他把李自成打得僅剩18騎兵,闖王一度懷疑人生,就差出家當和尚了。

就算是松錦戰場上,在他的指揮下明軍也沒有落於下風。不過崇禎卻不接受他的戰略,不斷派人去前線催促他主動和敵人交戰,以至於大軍沒有找到合適的出戰時機,在決戰的時候被敵人打的打敗。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事兒崇禎沒少做,孫承宗一樣事載在自己這個老闆手裡。

當然,在硬實力方面明軍弱點也還是比較明顯。

在軍隊方面,清軍一直以來都是以騎兵為主攻力量,明朝的軍隊雖然在人數上高於對方,而且這些士兵還都是明軍中最頂尖的精銳,不過騎兵和步兵在開闊地帶交戰基本上沒勝算的。

前期的明朝眾將在抵抗敵人時,往往都是依靠著高牆和大炮做堅固的防守姿態,清軍面對這樣的戰術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不過鬆錦大戰之時,明軍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把被包圍的錦州解救出來,這樣就沒法避免和清兵在平原地區展開大戰,其結果自然是明朝落敗。

更何況當時明朝的軍隊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大明王師了,拖欠軍餉,腐敗滋生,士兵們都沒有勇猛作戰的決心,戰鬥力直線下降。

他們的思想普遍是反正國家會發放糧餉,活著回去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這些人打仗的時候往往都有退縮的行為。

而女真人在那時可沒有多少官方糧餉供應,所有的物資(也可以說是獎勵)都需要兵士們自己進行搶奪,雙方在對比之下,很明顯是清軍的作戰積極性更高。

這次大戰基本讓明朝認清了事實,雖然兵力完全不在下風,不過從具體的實戰中來看,雙方的實力有著不可填補的差距。

白話歷史君


松錦之戰對於明清雙方來說都是豪賭“國運”的一場關鍵性戰役,雙方都將舉國所有的有生力量。此戰清軍調動了滿、蒙、漢軍的全部能戰兵員約12萬人。明軍調動了全部九邊精銳,合步騎13萬,加上尚在錦州的祖大壽守軍約2萬人,合計15萬人。這場戰役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經過慘烈拼殺,最終以清軍幾乎全殲明軍而告終。

此役對於明軍來說可謂是精銳盡失,靠著壓榨出來的“練餉”,多年培養的重兵集團全軍覆沒,失去了僅有的戰略力量,再也無法與清軍相抗衡。

《清太宗實錄》崇德六年八月壬申條:是役也,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七百四十四,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飄蕩,多如鴈鶩。

而對清朝來說,經過此次戰役,不僅殲滅了明軍大量野戰兵團,還正式佔據遼西走廊,打通了進兵明京師的戰略通道。所謂“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北京可得矣”。



其實縱觀整個松錦會戰,明軍的失敗雖然有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相對於清軍確有不足,洪承疇確實也犯過一些錯誤,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在崇禎十四年八月松山大崩盤之前明軍打得也有聲有色,讓圍錦清軍遭受了相當的損失,可見明廷徵收練餉抽練精兵的政策還是很有效果的。

就在崇禎十四年松山會戰爆發前五個月,明軍對圍錦的清軍發動一系列攻勢,讓清軍蒙受了重大損失。

《國榷·卷九十七》崇禎十四年三月辛丑條:……,祖大壽合諸軍擊建虜於錦州,斬三十六級。明日再戰,建虜退。

《國榷·卷九十七》十四年四月庚午條,……,官軍擊建虜,斬三十九級,以水師奪朝鮮餉道。

《國榷·卷九十七》十四年五月戊戌條:官軍擊建虜,斬四十一級。

而在戰鬥趨於白熱化的七、八月份戰鬥最為激烈,明軍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就在八月初,明陽和總兵楊國柱與清軍進行激烈的交鋒,在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也趁勢突圍,此役據明軍戰報共斬殺固山、牛錄二十餘人,斬首130級。而陽和總兵楊國柱戰歿。(從側面反應出清軍戰鬥力確實厲害,明軍優勢兵力裡應外合,居然還無法破圍)。附圖。


以後,在松山會戰之前,明清雙方迭有勝負,但佔據優勢的依然是明朝一方,隨後幾番接觸之後,清軍乾脆閉門不出,固守待援。

從清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戰爭的激烈程度,以及在這一時期清軍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士氣不穩,軍心不振等問題也不斷凸顯。

多爾袞在入關後回憶當時的情況就傳遞出松山鏖戰的激烈情況,清軍所遭遇的兇險局面躍然紙上,“洪軍門於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壽從城頭向南放炮,我兵存身無地,神器實為兇險”。而在崇德六年(崇禎十四年)七月份的戰鬥中,清軍在明軍的攻勢下失去三營駐地,“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令右翼兵擊之,失利,山頂立寨,兩紅旗、鑲藍旗駐地為敵所奪”。在戰鬥過程中,不得不承認人馬死傷慘重,“人馬被傷者甚眾”。




皇太極在松錦會戰時期也不經意間透露,當時身處前方八旗主帥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對洪承疇所率領的明軍有畏懼之心,或欲逃跑,或欲遠避。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且和碩鄭親王、多羅武英郡王、豫郡王,爾等明知洪軍門十三萬兵來援,竟急走還,甚屬不合。

所以如果沒有松山之戰的慘敗,明軍在這一時期的戰鬥真的是打出了威風,至少可以算是寧錦之戰之後打得最好的一次。但是這次戰役,最後以虎頭蛇尾而告終。明軍慘敗。


我認為松錦之戰明軍最後慘敗的原因有如下兩點:

首先從根本原因上來說,明朝的整個形勢糜爛,無法支撐正確的戰略戰術,被迫與八旗軍速戰速決,這是最為致命的。這個死結不能歸咎於全體明軍將士和洪承疇,甚至也不能歸咎於催兵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無奈。

就當時的主帥洪承疇提出的“守而兼戰”這個策略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可以說明軍在野戰水平無法與八旗軍爭衡的情況下,這是最為穩妥的方法,所謂“久持松杏,以資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即朝鮮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也”,主張以兵護糧餉輜重,由杏山輸松山,再由松山至錦州,步步為營,徐徐推進。

在正常情況下,清朝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與明朝相比擬,事實證明,洪承疇這個戰術在松山決戰到來之前搞得清朝捉襟見肘,確實掐中了清朝的軟肋,由於物資短缺,清朝不斷向朝鮮索取戰備物資,朝鮮早已不堪其苦,朝鮮國王不得崇德五年九月上書皇太極“雖欲勒調夫馬載運糧餉,而計窮力竭,無可奈何”。


而據記載,從清軍營地逃出的遼人所言,由於長時間圍錦不得,清軍缺糧狀況已經非常明顯,有力不能及之勢。

《國榷·卷九十七》:彼雲今秋不得錦州,議撤兵回,因朝鮮糧盡,騎日二餐,步卒一餐。

所以,從遼東戰局上來看,久拖有利於明,速戰有利於清。但是,俗話說“形勢比人強”,明朝偏偏在關內也不是太平盛世,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早已四處燎原,如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崇禎十三年六、七月間進入河南,崇禎十四年初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中原局勢也到了吃緊的地步,如果與清朝戰事久拖不絕根本就無法騰出手來解決農民起義軍,所以崇禎和陳新甲催戰也有他們的無奈。

形勢如此,洪承疇不得不將大量的糧餉在寧遠、杏山、塔山的筆架崗,全軍攜帶少量糧草與清軍速戰速決,這無疑就是一顆雷。而後率大軍參戰的皇太極正是奪佔了明軍糧草,切斷了明軍餉道,導致明軍軍心浮動。




其次,就是決策層的失誤加上諸將不服指揮,號令不一,導致全軍戰心頓失。當餉道被切斷的時候,明軍決策層不少人第一反應居然是回寧遠就食,當時擔任監軍的職方郎中張若麒說道:“我兵連勝,今日再鼓,亦不為難,但松山之糧,不足三日,且敵不但困錦,又復困松山,各帥既有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而洪承疇一開始決定既然被包圍,就應該死戰到底的決心,“當各敕本部力鬥,予身執桴鼓以從事”,在諸將的議論下開始動搖,輕率的決定去寧遠就食,明軍心懷去意,士氣陡然崩潰。這個事件談遷在《國榷》中評論道“大敵在前,豈有退師就餉之理”,可謂至論。


松錦之戰以明軍失敗而告終,明朝最後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從自己手中溜走。此後,再無力量可以阻擋清軍的步伐了。

引用文獻:《國榷》、《清太宗實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多爾袞攝政日記》


論史


一,在整個戰役中清軍一直掌握著戰場主動權,後金軍隊的戰鬥力要高於明軍,明軍處於被動的情況。由於清軍長於野戰,明軍長於依託防禦工事防守短於野戰。明軍既然在野戰中打不過清軍,於是依託城牆等防禦工事步步為營,以堆人的方式與清軍對峙。這點類似於三大戰役中國民黨年的情況。

二,明軍最高決策者指揮有誤。松錦之戰持續了幾個月,對雙方的後勤壓力在很大;崇禎皇帝聽信兵部尚書陳新甲的話,要求洪承疇與後金的軍隊速決速戰。本來洪承疇的戰術是正確的:無論是從後金逃過來的祖大壽還是其他與後金軍隊作戰過的關寧軍都主張避免與後金軍隊野戰,主張依託城池、將兵力集中在一起步步為營,與後金打消耗戰。事實上這個戰術是對的,經過長期的對峙後金軍隊的後勤壓力也到了極限。在崇禎皇帝的指揮下洪承疇不得不將大量的糧草放在寧遠、杏山、塔山的筆架崗,全軍攜帶少量糧草與清軍速決速戰,這無疑正中後金軍隊的下懷。

三,皇太極指揮得當:後金軍隊採取圍點打援的方針,圍困住錦州,打擊明朝的援軍。當洪承疇將糧草放在寧遠、杏山、塔山的筆架崗,皇太極抓住機會派騎兵突襲燒了明軍的糧草。

四,明軍不是鐵板一塊,在危險時刻各顧自己,不會顧及友軍和大局,當糧草被燒後明軍軍心大亂,各路總兵主張撤軍,而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最後商定好時間分批撤回寧遠城,大同總兵王樸貪生怕死,率部隊先行出逃,搞得明軍爭相逃跑,自相蹂踐無數;在清軍攻來時吳三桂率先逃跑。這樣貪生怕死的軍隊豈能有不敗之理?

打松錦之戰的明軍主力是從九邊重鎮調集的精兵,關寧軍只是一部。關寧軍在野戰中基本上也不是後金軍隊的對手,不要過高的拔高了關寧軍的戰鬥力。松錦之戰耗掉了明軍最後的戰略力量,從此在與後金軍隊的對陣中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雄鷹展翅長空


松錦之戰的主力是洪承疇從陝西帶來的部隊,關寧軍並非主力。

關寧軍最有戰鬥力的是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大致也就是一萬三千人,崇禎二年北京勤王時,趙率教率領四千從山海關先行出發,袁崇煥率九千關寧鐵騎從寧遠(今興城)出發,結果趙率教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袁崇煥在北京廣渠門外與八旗兵搏殺,九千對數萬八旗兵,雖然取得勝利,但傷亡也不輕。



袁崇煥被殺,祖大壽帶關寧鐵騎回了山海關,後被孫承宗叫回對抗清軍。清兵撤退後,關寧鐵騎被一分為三,一部分由祖大壽帶,一部分由吳三桂帶,還有一部分留在關內剿滅農民了。遼東關寧鐵騎所剩不多。

袁崇煥被殺關寧軍失去主心骨,士氣低落,戰鬥力強的關寧鐵騎所剩無幾,基本沒啥作用了。祖大壽在錦州被七八萬清軍圍困,吳三桂的關寧軍大約三萬人,其中關寧鐵騎最多不超過三千,對付不了八旗兵,解不了錦州之圍,所以祖大壽才上書朝廷請求支援。



松錦大戰明軍投入兵力大約十三萬,洪承疇從關內帶來大約十萬人,其餘三萬就是吳三桂帶領的關寧軍主力。

大戰前期,洪承疇採取穩步推進戰略,明軍打了一些勝仗,形勢很好。後來,崇禎在兵部尚書陳新甲攛掇下,督促洪承疇主動出擊,力求速戰速決。洪承疇被迫帶主力到錦州一線與清兵決戰。



明軍所帶軍糧僅夠三天吃的,在筆架山的儲糧被清軍燒燬。明軍軍心不穩,洪承疇招集各總兵商議,他力主破釜沉舟,與清軍決一死戰,但各總兵都主張撤回寧遠,洪承疇只好同意撤兵。按計劃是第二天撤,結果吳三桂為了保存實力,晚上就帶頭撤了。有些部隊見有兵往回走,不明情況,以為兵敗,啥也不管了,撒丫子就逃,部隊一下子就亂了套,相互踩踏而死者不計其數。皇太極趁機追殺,明軍大敗。

我認為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不懂軍事的領導瞎指揮。八旗兵野戰是強項,明軍野戰是弱項,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讓洪承疇主動出擊,是拿自己的弱項對清軍的強項。

二、明軍將士普遍畏戰。八旗兵戰鬥力強,明軍主力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還可以,但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他們害怕與清軍交鋒。

三、明軍將士大多厭戰。洪承疇的部隊主要來自陝西,在陝西打仗他們是為了保衛家鄉,這些將士不明白,幹嘛跑到遼東來打。

不過,松錦大戰失敗,吳三桂逃回山海關,他帶領的關寧軍主力基本沒有損失。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豫有得


明朝後期至天啟皇帝去世以後,國力日下,與此同時,蝸居東北的女真人卻日益強大起來。崇禎皇帝繼位以後急切改變國家現狀,力圖重振國威。在袁崇煥許下五年平遼的諾言後,便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總督,總領遼東軍事。


在崇禎迫切的要求下,明朝與清軍在松山,錦州之地爆發了松錦大戰,最後明朝以失敗收場令人嘆息不止,那麼為什麼明朝的關寧軍主力會慘敗給清軍呢?

廟堂決策不當,指揮失誤

一場戰爭是否能夠勝利除了軍隊本事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決策了,就算你打的再好,可是如果朝廷不明局勢,胡亂指揮,也會以失敗收場。而松錦之戰就是重複了這樣的敗例。

本來主帥洪承酬率領明軍於松山下於清軍混戰,明軍以小勝收場,保持著一些優勢。可是後方御史卻以兵堅響少為由勸皇帝督促洪承酬迅速出兵,崇禎竟然還相信了這種不知軍事的鬼話,一再督促出兵。


前方明軍迫於旨意不得不匆忙出兵,而清軍則以逸待勞,正等著明軍送上門來,明軍的這次出兵正中他們下懷。於是在敵優我劣的情況下,被譽為精銳的關寧軍主力就這樣敗給了清軍,造成後期明軍再也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軍事戰役。

明軍各自為戰,不聽號令

明朝末年的中央權威大幅度下降,軍隊裡面派系林立,每次打仗時候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主,爭取保存自己實力,根本不把國家存亡放在心上。松錦大戰時也是這樣,各路將領見有功可拿則爭先控後,輕兵冒進,只怕別人把功勞搶完了,可是一遇到逆風或者不順利的時候就畏首畏尾,跑的比誰都快。


而清軍則是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明軍,適合打順風戰的明軍在清軍面前敗的也不冤枉。

全軍畏戰,缺乏勇氣

明朝自從薩爾許大敗後便沒有什麼像樣的勝戰,整個明朝軍隊中談敵色變,對清軍形成了一種恐慌的情緒,全軍上下瀰漫著這種氛圍。每次朝廷用兵征戰的時候大家不是想到如何勝利,而是如何在失敗後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跑回老家。

松錦之戰的時候,洪承酬明明佔據了很大的優勢,卻因為畏敵情緒不敢進攻,此時清軍首領皇太極聽說明軍擊敗清軍後反而急得要命,帶病支援。

雙方一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巨大的差距,這樣的精銳關寧鐵騎不敗才怪。


歷史評說


松錦大戰對大明來說,是關乎國運的一次戰役,好比後世的遼瀋戰役。大明十萬精銳之師,無數名臣良將非死即降,從此再無與清軍野戰的能力。清軍經此一戰,便奠定了飲馬長江的堅實基礎。按理來說,明軍十萬,多是九邊精銳,不會那麼容易就全軍覆沒,但是造化弄人,時勢比人強,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僅供大家參考。

一,崇禎末年,吏治腐敗,武備廢弛,各級將領貪生怕死,只會吃空餉,喝兵血,軍隊戰鬥力低下。

二,崇禎崇尚軍隊三權分立,每逢大軍出征,必有督臣領軍,內閣委任監軍,司禮監派出內監,三方都有臨機決斷,密摺奏事的權利,政令不一,令出多門,導致指揮混亂,前功盡棄。

三,崇禎皇帝性格操切,多疑,喜歡不顧實際情況,直接指揮部隊,這點和常凱申何其相似。

四,明軍雖然有十萬之眾,但分屬於八總兵統領,八總兵手下的部隊,只有正兵營是直領,其他各營又分為給副將,參將,遊擊將軍統領,平時各不統屬,戰時才聚集到一起,基本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導致戰場表現極差,一有不敵,便是大潰敗。

五,皇太極戰術戰略運用得當,使用了圍點打援和斷其糧道的戰術,都取得了成功,導致十萬明軍後路被斷,缺糧崩潰,只剩吳三桂收攏殘兵退守寧遠。

六,天道輪迴,每個新興勢力崛起時,都會化身錦鯉,勇不可擋!

以上六點,便是大明松錦之戰大敗的主要原因。請大家斧正!


秦時明月照我還


松錦之戰為何會戰敗,究其原因就是朝廷的錯誤干預。明明應該往東,朝廷卻偏偏要往西,而且朝廷眾人不懂戰術,以自己的意願隨意指揮,這是松錦之戰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松錦之戰與其他戰役不同,他們兩軍已經行成對峙,所以實際上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國力強弱了。所以當時洪承疇的戰略也是十分的明確,他們通過輪番出戰,不斷的騷擾清軍,給他們造成壓力。


洪承疇這樣的戰術就是要兩個國家比拼國力,當時無論怎麼算大明都是要遠強盛於清軍的,所以即使拼消耗,過不了多長時間也就會取得勝利。但是這樣的消耗卻給朝廷帶去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朝中的反對聲也是不斷,久而久之,那些個歪門邪道也就衍生而出。


明朝軍隊是由八鎮集聚而來的,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各自為戰,互相不服管教,以至於相互內耗,最後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但是後來洪承疇明確了戰術之後,皇太極也是瞭解了他的意圖,他就希望明軍可以全部壓上來,終於明朝還是沒有忍住,最後洪承疇被架空,明朝十萬精銳一朝喪盡。


是阿維啊


松錦之戰明軍是敗了,可吳三桂指揮的關寧軍的主力倒沒有受到多少損失。關寧鐵騎指的是被圍在錦州的祖大壽部和前來解圍的八總兵之一的吳三桂部。

清軍為入主中原,皇太極決定先控制遼西走廊。皇太極於1640年開始圍困錦州。將明軍祖大壽部困在城中。1641年,錦州告急,明朝調集九邊諸鎮人馬,共計八總兵十萬人馬,號稱一十三萬,由洪承疇率領前往解圍。

洪承疇採取且戰且守的戰法,步步為營,逼迫清軍。在開始的戰鬥中,數次擊敗清軍。但崇禎皇帝心情急切,逼迫洪承疇速戰速決。洪承疇被迫放棄自己的方案,急進解圍。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將輜重放置在寧遠、杏山和筆架山等地,親率八總兵十萬人馬北進,擊敗多爾袞部。

皇太極得知前線危急,將全部可上陣人員全部帶領增援錦州。經過觀察,他發現明軍大眾集前,後隊頗弱,有前權,無後守可破也。對明軍進行包抄包圍。並挖三道壕溝圍困明軍。然後又奪取筆架山明軍的糧草。明軍因糧道斷絕,糧草將盡,喪失與敵決戰的勇氣,決定突圍。但在突圍時損失慘重,只有吳三桂所部三萬人損失較小,突出重圍。洪承疇退入杏山,城破被俘,後降清。錦州隨之投降。此戰後,清軍控制了遼西走廊。

此戰,明九邊兵馬喪失殆盡,倒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損失最小,成為明朝最後的支柱。


歷史笑春風


松錦之戰原本就算明朝就贏不了,也至於輸的太慘,而主要失敗的原因在於崇禎皇帝的擇戰的時機不對,以及明末官場黑暗,雖然,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國內的情況相對穩定,但是在崇禎十四年的時候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又再次起義,導致關內環境再次陷入混亂的局面,而這個時候崇禎應該要先和清軍議和安穩北部邊疆後迅速將機動部隊調動到關內平亂。

因為,那個時候明朝末年遇到了小冰河時期,天災頻繁,另外苛捐雜稅嚴重,造成農民紛紛破產,成為流民,為李自成和張獻忠得到大量兵員,造成起義軍的不斷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大明的統治,這個時候把唯一的機動部隊拍到關外和清軍交戰是十分不明智的。

關外的局勢由於皇太極擊敗察哈爾部,林丹汗戰敗,其子額哲稅部民歸降,並且獲得了傳國玉璽,而皇太極徹底解決了蒙古這個心腹大患後清除了明軍關外最後的盟友,從而統一了中國北方,緊接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做好了明朝爭天下。

而這一戰起因:明朝方面為救出祖大壽旗下的關寧軍,另外就是可以保住錦州這個遼西走廊戰略據點,想同時完成這兩個目標。

清朝方面:皇太極想趁機包圍錦州,打破明朝的關寧錦防線,佔領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而他選擇了錦州作為突破口,作為皇太極入關的第一步。

由於此戰關係到明清兩朝的戰略決戰,因此,雙方都憋住力氣,做好決戰準備,

第一,清軍在圍困錦州時候,先是將明軍外圍的據點逐步拔除,然後給清明挖壕溝圍困,而祖大壽立馬派人突圍求救,雖然,明廷及時排出大軍馳援錦州,洪承疇也吸取了薩爾滸之戰的教訓,要大明步步為營,。

第二,而洪承疇率領大軍出兵後雖然不敢冒進,駐紮寧遠,觀察局勢,但是,由於此時明朝的財政困難,兵部尚書陳新甲不斷命其迅速出戰,並取得了崇禎的認可,因此,崇禎下令出兵,洪承疇無奈率領十三萬大軍其八總兵出戰,雖然,在開始幾戰後明清兩軍均有勝負,此時明軍的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第三,由於清軍的失利,皇太極親自上前線指揮戰鬥,從而迅速改變了戰局,後明清兩軍決戰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派出阿濟格奪取了塔山,奪取明軍糧草,

因為糧草給清軍奪取,導致明軍軍心浮動,因此,決議突圍,而在突圍的時候總兵王樸,吳三桂逃入杏山,總兵馬科等至塔山,洪承疇等人未突圍成功,雖然,又組織了幾次突圍,但是均失敗,因此,糧草逐漸不足,後松山副將夏承德降清,導致城破,緊接著祖大壽的投降,導致清軍佔領錦州,而松錦大戰的失敗導致明朝在遼東只剩山海關吳三桂部,其餘均給清朝佔領,之後明朝再也無力對清軍組織有效的反擊作戰。

清朝方面:

這一戰中皇太極充分調動了人力和物力,並且順利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用兵方略和臨陣指揮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善於總結失敗和教訓,並且利用八旗軍善於野戰的戰鬥力,避免了清軍不善於攻堅之段,這戰後就是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不僅擊敗了洪承疇的十三萬援軍,並且圍逼松山,錦州,杏山的明軍的投降,從而正式打破了明朝在關外的十幾年關寧錦防線,未進軍中原做好了最後準備。

明朝方面:

這次松錦大戰的失敗,導致明軍關外的精銳全部損失,而造成這種戰敗的原因是因為明朝政治腐敗,主要在以下幾點。

盲目催戰,由於崇禎,陳新甲等人一味催戰,原本崇禎皇帝穩紮穩打的計劃給動搖了,派出了兵部官員催促其出戰,導致洪承疇將原來指定的戰略計劃,基本無法實施,只能速戰速決。

另外由於監軍張若麟和洪承疇的不和,其反對洪承疇的且戰且守,步步為營的,逐步推進錦州在解其圍,由於指揮的不和導致洪承疇在指揮上猶豫和動搖,導致了明軍的失敗。

將官畏死。明軍和松山清軍對峙時,兵員和火器均勝於清軍,如果,明軍絕死一戰本可解錦州之圍但是,手下總兵都想自保,導致,將官不是一條心,又有總兵王樸等一些將領為了自己的活命,不顧全軍安危,率軍先跑,導致明軍大敗。

總體說明軍雖然有不少能征善戰的猛將,但是,由於內部限制太多,導致不少將領戰死,而洪承疇在排兵佈陣的時候由有明廷內部的制約,想打勝仗又想保住自己,導致了最後的松錦大戰的失敗。


莫地方


洪是崇最欣賞的、洪領了一年糧四萬牲馬、百多門紅夷砲!崇可是下了血本!但是野戰並不有實質進步改善!而洪討闖流的經歷也只有坯事輕敵?兩者不同!由於重砲護城、清也奈何不了!由於洪不會爬山、便以為別人也不會!也拒絕部下建義帶入城!自己將糧屯在崖下、清派九十人高手爬山將糧烷了!正傷透的洪!圍城清兵突然跑了!喜出望外洪下令趕緊追殺、但是明在野戰並無編練反制新武器、清反攻、明兵敗退入城!細作穿明兵衣混入!找到某門貪財守將、漢奸李永芳告知皇太極此人貪財可用!半夜配合開門、睡眠中清兵衝入大完勝!洪被俘、反抗的曹變蛟不屈被殺害!崇親書祭文、又親自祭祀、自認定洪已盡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