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用戶50524370108


越王勾踐去世之後,越國在其三代之內國勢一直處於上升期,到越王朱勾時期達到頂峰。

越王朱勾是戰國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國君王,越王勾踐之後的兩代越王繼續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後遇到突變。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兩次出兵併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

當時墨子評價:

“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越王朱勾死後,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國在齊國、楚國的壓力下被迫遷都,放棄了爭奪中原的目標。其後越國陷入不斷的宮廷政變,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無彊決定再次北伐中原,其目標就是田氏代齊後的齊國,但是此時在位的齊王是齊威王,齊國並沒有直接與越國對戰,而是對越王無彊說:“楚國離你們這麼近而且國內空虛,應該打楚國才對啊”。越王無彊覺得齊威王說得有道理,於是率兵伐楚,結果被楚威王大敗而回,越王無彊被殺。
越王無彊由於死的突然,沒有指定繼承人,於是越國再次陷入內亂之中。《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率數千越軍征伐吳國,攻克吳都吳,俘獲吳國太子友。於此同時,吳王夫差在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退軍回國,而後因吳國力空虛,軍隊疲憊,夫差被迫與越合談。



前478年,越國再度發兵攻打吳國,吳在笠澤大敗於越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國徹底吞併吳國,自此走向鼎盛,勾踐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而後,越國在吞併吳國後,秉持著與鄰友好的國策,他將淮河流域送給了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了宋國,又將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自此“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國成了江淮地區唯一的霸主。



前465年,勾踐去世,子鹿郢即位,之後鹿郢勵精圖治,將越國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前458年,鹿郢去世,子不壽即位,而此時在他的統治下,越國一改往日的如狼似虎,開始變得默默無聞起來,越國收緊了對外侵略的步伐,開始傾向內部的治理,當然此時的越國依然是地方一霸。

而至不壽之後,越國陷入了“越人三弒其君”的惡性循環,先是不壽被其子朱勾發動政變殺害,再是朱勾的兒子越王翳被其子諸咎殺死,最後是諸咎被越人殺死,如此越國再歷經這三次動亂開始走向了衰落。



當然越國最鼎盛,最強大的時候是在朱勾時期,“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此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為強者,這四國為當時最強的諸侯。前414年、前413年,越國先後出兵吞併了滕國、郯國兩小國,疆域進一步東擴。而到了越王翳時期,最初越國依然是中原一霸,前404年,越國趁齊國內亂,發兵討伐齊國,頗有收穫,並藉此吞併繒國。

但是到了越王翳晚期,越國的國勢開始衰落,先是齊國內亂終止,國勢日增,開始與楚一起對付越國,再是吳國舊貴族開始死灰復燃,意圖復仇,如此在內憂外患下,越國不得不將國都由琅琊遷往吳,自此越國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日趨減弱,開始失去霸主的地位。



前374年,越國開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先是太子諸咎殺死越王翳,再是諸咎被越人殺害,而後錯枝被在吳地的越人扶上王位。前373年,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前363年,越國安定不到十年的時間,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其弟無顓為越王。自此,因越國上層統治者間的互相殘殺,致使越國的政治越來越混亂,如此越國的衰落再也無法阻止。

前306年,無顓之弟無彊繼越王位,此時越國早已是外強中乾,更是失去了往日霸主的輝煌,按理說這時無疆應該是繼續秉持著與周邊國家交好的政策,然後與民休息,安心的進行內部的發展,這樣越國或許還有復興的希望。可無疆並沒有這麼做,他復興越國的方法不是發展,而是直接動用兵革,先是前306年,無疆欲率兵向北攻打齊國,但在齊國使者的蠱惑下,轉而攻打楚國,可楚威王早有準備,在得知無疆即將對其動武時,他就搶先下手,率先進攻越國,大敗越軍,無疆戰死。



而因無疆臨死時並沒有指定繼承人,致使其諸子紛紛自立為王,是時閩越國、東甌國等國相繼出現,此越國復興再無望,更是分崩離析。

當然此時的越國主體雖消亡,但並不算滅亡,“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此時楚國只是“盡取地至浙江”,而浙江以東廣大地區,仍是越國的天下。直至前221年,隨著始皇帝一統六國,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選擇自去王號,成為了秦朝的郡長,他們統治的地方也成為了秦朝閩中郡,自此越國宣告消亡。



此後,秦末農民起義四起,閩越王無諸、東海王搖先後加入到起義軍中,並最後都跟隨劉邦對抗項羽。劉邦建國後,先是無諸被封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郡稱王,都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再是前193年,搖又被惠帝復立為東海王,都東甌。因此此時越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又復活了。

前138年,東甌王請求把國家的居民都遷徙到中原,漢武帝遂同意,於是東甌王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原來,居江淮一帶,自此東甌國亡。前111年,閩越國又完全歸入漢朝,民眾依舊遷徙到江淮一帶居住,如此越國正式宣告消亡。


澳古說歷史


勾踐沒有夫差的婦人之仁,所以勾踐擊敗吳國以後,殺盡吳國王室,搗毀吳國宗廟,算是徹徹底底地將吳國從歷史上給抹去了。

由此吳越地區便全部由勾踐統領,統稱為越國。在吳越之戰中戰勝的越國,逐漸成為了東方強國,甚至有春秋霸主的說法。早先吳王夫差便要與晉國爭奪春秋霸主的席位,最終讓勾踐偷襲得逞,所以越王勾踐此刻便乘勢會盟諸侯,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

越國也因為勾踐的反撲,從而延續百年,都是東方最強國。一直傳到了越王無疆這一代,越國都是非常強盛的諸侯國,跟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是並駕齊驅的。

01無疆狂妄自大,最終葬送越國。

越國跟楚國以及齊國都是接壤的,所以他們之間常常爆發小規模邊境戰役。但是大規模的滅國之戰從未發生過,直到無疆時代的到來。

楚國國君楚懷王與無疆商議,要一起討伐強大的齊國。齊國的勢力若是被削弱,對楚國的影響並不大,但是對越國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所以越王無疆厲兵秣馬,帶著大軍上路了。走到半路上他才回想起來,自己的盟友楚懷王居然沒有出一兵一卒。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史記》

無疆心裡非常惱火,他覺得楚懷王侮辱了他的智商。這讓無疆想起了百年前,他的祖先勾踐曾經對付吳國所用的那一招。

當時吳王夫差要去黃池會盟,並且邀請勾踐一同前往,結果勾踐遲遲不肯發兵。夫差只好準時上路,讓勾踐跟上來。

勾踐的人馬的確跟上來了,不過他卻取道吳國國都,結果把吳國國都給滅了。這一招徹底損傷了吳國的根基,無數將士的家小都被越國俘虜,所以吳國這才戰敗。

無疆明白楚懷王這是要幹什麼,這個時候齊國壓根就不敢得罪越國,所以就想把禍水引到楚國去。於是齊國派使者前往無疆這裡,想要跟無疆一起攻打背信棄義的楚國。

無疆覺得齊國還是比較有誠意的,所以就帶著軍隊返回來要跟楚國一決雌雄。他的意圖很明顯,如果滅了楚國,那麼越國就能恢復昔年強盛的模樣,而且楚國疆土跟越國有太多接壤的地方,無疆早就想要一統楚國。

02楚越交鋒,最終無疆兵敗被殺。

無疆信心滿滿,早就想要收拾楚國,結果問題來了,楚國也已經做好了對付越國的打算。楚懷王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對無疆發起了毀滅性的打擊。

無疆壓根就沒有反應過來,此刻便已經被楚懷王的大軍給擊敗了。無疆本人甚至也在這一戰中戰死,越國絕大多數領土都淪為了楚國的地盤。

從這個時候開始,長江以南的地區,基本上都淪為了楚國的控制範圍。而越國則成為了楚國的附屬國。自從無疆死後,越國的建制基本上消失,族人退回到了會稽山附近。

楚懷王並沒有徹底滅亡越國宗廟的想法,依舊保留了越國的建制。只不過他們只能在會稽地區生活,在名義上來說,越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楚國的附屬國而已。

無疆本身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打算進取天下,再次恢復勾踐時期的榮耀和輝煌。可是他不清楚的是,光靠佔領他人的地盤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要想發展好自己的國家,就必須要發展本國的生產力。如果越國的生產力足夠強大,那麼軍隊的實力也一定會跟隨著逐漸壯大起來,也就不會落得亡國的命運了。

無疆不理解這一點,一直抱著窮兵黷武的想法。這是老一輩時期的強國方針,到了無疆這一代,每一個諸侯國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生產力,只有越國在不斷落後。

所以越國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無疆認為自己的軍隊強大,豈不是楚國和齊國的軍隊也相當強大。最終一戰體現了真實實力,越國徹底戰敗,無疆兵敗被殺。

03無疆雖死,但是越國並沒有亡國。

秦國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所以楚國即使短暫地消滅了越國,也避免不了他們被滅國的厄運。現在想想,被楚國滅或許還是一件好事,如果被戰爭機器秦國滅亡的話,可能傷亡更加慘重。

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史記》

無疆雖然死了,但是無疆的後代們並沒有絕嗣,到了秦始皇時期,無疆的後代當中,有兩位叫做無諸、搖,在當地被秦國封為君長,也就是管理當地的地方官員。

秦始皇還是比較厚道的,沒有因為他們是王族後裔就滅了人家全族。不過他們倆卻沒有知恩圖報的意思,等到天下反叛秦國的時候,這兩位居然也加入了其中。

大勢所趨之下,秦國被滅,取而代之的楚霸王項羽,並未因為無諸、搖有功勞,而封他們為諸侯王,為此這兩位心裡非常不服氣。

不服項羽,那就只能投靠劉邦了,所以他們是在楚漢之戰中,幫助劉邦的那一方。等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他將無諸立為閩越王,漢惠帝時期又將搖立為東海王。

所以越王無疆的後代,反倒是在亡國後,相繼成了王爵。福建人必須要好好感謝一下無諸,畢竟他是第一個帶人開墾福建地區的人。

與其說西漢封無諸為王,倒不如說是把他發配到了閩越地區,不過好在無諸的心態比較好,在這裡開闢了一片天地。

《史記》


江湖小曉生


簡單梳理一下越國中後期的歷史。

越王勾踐稱霸後,被世人奉為霸主,比如墨子就曾經評價越國是一個“好戰之國”,把越國和齊、楚、晉等傳統大國相提並論。

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墨子節葬下篇》

越王勾踐死後,他兒子鼫與繼位,這位越王在位時間不長,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

鼫與去世後,他兒子越王不壽繼位。這位越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他在位期間沒有像爺爺勾踐時代那樣富於侵略,而是專修內政,這使得越國從不壽繼位之後,在諸國之中的名氣就大不如前了。

在不壽擔任越國國王的第十個年頭,即公元前448年,他被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發動政變推翻,並且在政變後被殺。

朱勾與他父親不壽不同,這位越王喜歡打仗,他在位期間,把首都遷到了琅琊,決定跟中原大國爭霸。為此,他連續出兵併吞了滕國(山東滕州)、郯國(山東郯城),使得越國的名氣在諸國之中又大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楚國也在山東地區搞擴張,所以越國滅滕國和郯國後,楚越矛盾就激化了。(越國傾力爭中原霸主,致使後方空虛,原吳國的貴族掌控江南,這導致後來吳人和越人產生了巨大矛盾)



公元前411年,在位37年的朱勾去世,他死後,兒子越王翳繼位。(又名不光)

前面說了,越國在山東半島搞擴張觸犯了楚國的利益。所以越王翳繼位後,楚國和齊國就聯合打壓越國。而越王翳又很平庸,所以最終在公元前378年,越國逼迫遷都,放棄了琅琊,回到了吳(蘇州),被齊國和楚國擠出了中原。

被迫放棄了爭衡中原的目標後,越王翳開始疑神疑鬼。公元前375年,越國在王位繼承人問題上爆發了政變,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自己能繼承王位,就連續在越王翳面前構陷王子,使得越王翳一連殺了三個王子。

隨後,豫又挑唆越王翳,企圖把太子諸咎也除掉,但遭到了越王翳拒絕。

諸咎聽說這件事後,擔心自身被害,索性就率領軍隊叛亂,趕走了豫。隨後,諸咎害怕越王翳追究他叛亂的責任,就又索性發動政變,把越王翳給殺了。

不過,諸咎弒君篡位,不得人心,所以他不久後也被越國人殺了。就這樣,國君和太子全死了,越國陷入了內亂。

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君,但目睹了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他偷偷的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

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於是錯枝就這樣被大臣們推舉為了新任越王。

錯枝當了兩年越王后,多次推辭,大臣寺區見他是真不想為王,就將他廢黜,改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無餘)為越王。

內訌到這裡,還沒有停止。之候繼位十年後,即公元前363年,越國大臣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並擁立之候的弟弟無顓為越王。

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句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公元前343年,無顓去世,他死後,其弟越王無疆繼位。

越王無彊這個人,很有雄心壯志,他不想龜縮在越地當土皇帝,他想恢復昔日六世祖勾踐昔日的榮耀。於是他就整軍備戰,一面興師北伐齊國,一面西征攻楚。

不過,無疆的志氣是很大,但他的能力確實不行。多年的征戰,越國不僅沒有稱霸,領土反而還越打越小。

昔日在越王勾踐時期打下的江淮地盤,在無疆手裡全弄丟了。

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秦武王舉鼎而死的第二年。越王無彊調整戰略,他覺得以越國一國之力同時打齊、楚兩個大國不現實,於是他便和楚懷王商量,一起進攻齊國。但是楚懷王沒有出兵,這讓無疆很不滿。

事後齊國知道這件事,就跟越國講和,打算聯合越國攻楚。結果誰知道,越軍剛和楚軍一交戰,立即就大潰敗,越王無彊在潰敗中也被亂刀砍死。

無疆死後,越國分崩離析,楚國陸續吞併越國土地,成為當時最大的“巨無霸”。

PS:按照《史記》記載,越王無疆死於楚威王時期,但據考古學家考證,《史記》的記載是錯誤的。所謂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亡越國其實是楚國和齊國交戰,起因是齊國和魏國在徐州相互稱王。這個事件與越國無關。並且所有先秦史書中,除《史記》外都沒有提到過越國和楚國在公元前333年有過交鋒。所以越國真正被滅的時間是公元前306年。而齊國忽悠無疆打楚國,也是錯誤的記載。

楚國吞併越國大部土地後,越國倒沒有徹底玩完。無疆的子嗣率族人遷徙至浙江南部和福建,建立了另外的政權,他們分別是閩越國和東越國。

另外,越國在山東半島的飛地也一直堅持到了秦始皇滅齊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這些越人後裔建立的小政權紛紛被兼併,他們的王號被取消,成為秦國任命的郡長。

秦末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起兵,這些越人後裔也隨起兵。後來他們率兵歸附了秦國的鄱陽縣令吳芮。(吳芮就是後來的長沙王)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統一了全國的劉邦無暇管理東南蠻夷之地,便重新冊立勾踐的後裔無諸為閩越王。讓他代替中央管理閩越地區。

到了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3年),漢惠帝又冊封勾踐的另一個後裔搖重為東海王。由於閩國的都城在東甌,所以在西漢時期,他也被成為東甌王。

至此,越國的後裔又再次復國。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漢武帝時期,東甌和閩越開戰,漢武帝派兵“勸架”,然後把他們都滅了。越人建立的政權,也徹底歸順漢朝,成為漢朝會稽郡的一部分,其民眾也大部分被遷徙到了江淮一帶。

至此,曾經稱霸天下的越國的歷史才算徹底被終結。


Mer86


當年,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兩大能臣的輔佐下,強大起來,並一舉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歷史上最後一個霸主。既然能夠稱霸一時,自然相當厲害。但是越國最終卻在歷史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越王勾踐)

一、臥薪嚐膽,成就百年霸業。

越國在消滅吳國後,越王勾踐首先將吳國當年奪取的領土,歸還給各個國家,然後遷都琅琊,被周天子封為霸主。

勾踐死後,從公元前446—前410年,在其曾孫朱勾統治下,越國先後兼併了滕國、郯國,並使莒國成為附庸國。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和齊、晉、楚並稱為諸侯四強。

墨子曾這樣評價當時的越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朱勾之後,越王翳即位。趁當時齊國田和篡權內亂,出兵攻打齊國。齊國大將要求反攻,奪位成功的田和回答:“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不敢與越國正面交戰,可見當時越國之強盛。

(諸咎之亂)

二、宮廷內亂,逐漸走向衰落。

公元前386年,面對日益強大的齊楚,越國的霸權開始難以維繫。同時,吳國舊勢力死灰復燃,圖謀復仇。為了加強吳越之地的控制,越王翳決定遷都吳地(今蘇州)。

此後,越國內部發生內亂,為了搶奪王位,越王翳的弟弟豫,挑唆越王殺掉太子諸咎。害怕被殺的諸咎率兵發動政變,將越王翳殺害。越國民眾在豫的操控下,又將諸咎殺死,擁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當越王。

但是,目睹宮廷政變殺戮的錯枝不願登位,躲在洞穴裡。大臣們用煙燻,才將他逼了出來。被強推上王位的錯枝戴上王冠後,站在馬車上高呼,君位呀,還是不要交給我!

公元前前373年,越人在卿大夫寺區的率領下,殺死了豫,削去吳國舊貴族權力,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十年之後,寺區的弟弟思又將之侯殺死,擁立其弟無顓為越王。

從“諸咎之亂”開始,整個越國宮廷反覆上演弒君奪位的歷史悲劇。王族之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衰退。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越王無顓)

三、以弱攻楚,終於分崩離析。

越王無顓上位後,面對國力日漸衰弱的越國,終於在遷都一百多年之後,將越國的國都,又遷回了舊都會稽。

無顓死後,其弟無疆繼承王位。為了重振越國國力,無疆決定北伐齊國立威中原。齊威王派遣使者勸說無疆,以楚國精銳在外征戰,國內兵力空虛為由,引誘越國攻打楚國。越國滅亡的命運,從此開始。

楚威王集中所有兵力迎戰無疆,最終越軍慘敗,無疆也死於亂軍之中。楚軍乘勝追擊,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佔領,然後在長江邊的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起金陵邑(今江蘇南京)。

經過這次楚國攻擊的重創之後,失去大部分土地的越國王室,不僅沒有精誠團結,共渡難關,反而又開始爭權奪利,割地自據。僅存的領土四分五裂,成為楚國的附庸自治國。

(楚越戰爭)

四、偏安一隅,難逃徹底消亡。

到了楚考烈王時期,楚越戰爭還偶有發生。楚國在越國南北通道的邗溝,修建了廣陵城,扼住越國咽喉。由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駐守吳地,又指示召滑挑起越國宮廷內亂。

同時,楚國攻破了越國在北方的領土琅琊。由於邗溝通道已被楚國陷斷,眾多越國人只得從海上繞道,遷居到當年夫差圍困勾踐的南山之中,越國的王系也就此終結。

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大將王翦滅楚,繼續南下佔領越國,將其都城設為會稽郡,從此越國徹底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越國不復存在,但無疆的後人無諸和搖,在天下反秦時,率領越人跟隨潘陽縣令征戰,寄望建功立業,再封諸侯。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天下,無諸和搖並不在分封之列。

兩人轉向跟隨劉邦,攻打項羽。劉邦功成,西漢建立後,無諸和搖先後被封為閩越王和東甌王。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民眾遷徙到江淮一帶定居,從此越地也不復存在。

(參考史料:《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張生全精彩歷史


開門見山,先從源頭講起。

越國的起源

越國的建立者是越族,一個很少用族名取名的國家。越族並不僅僅等同於如今的越南,因為越族的根在中國,諸如壯侗語族中的絕大多數源自於越族。殷墟考古的甲骨文中 出土了與“越”相通的“戉”字,越人之所以用“越”相稱,因為他們最長用一種叫做“鉞”的石斧來從事生產勞動。他們所謂的勞動就是單調的伐木,他們手中的“鉞”如同光頭強背上那把很個性酷炫的鋸子。


越國的先主叫無餘,他是夏朝第五位帝王少康的庶幼子,長大後成為第一個外放諸侯,專門到會稽山為大禹看守陵墓。由此可見,無餘的存在似乎多餘,事實證明也如此,因為大禹陵儘管源於傳說,但一直被人叨唸,而無餘如同進入墓穴一樣的寂靜。直到無餘的第十九代夫鐔(xin)時,才零星的出現在歷史的屏幕上,因為夫鐔生了一個赫炟建國的兒子允常。

允常於東周敬王姬匄(gai)十年(公元前510年)建立越國。與此同時,近鄰吳國也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佐下日益強盛。一山不容二虎,決鬥是生存者的不二法則,明爭暗鬥時刻都在上演,究竟鹿死誰手,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吳越之爭

最初的相安無事,並不代表永遠的和睦。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之際,吳王闔閭之弟夫概臨陣逃脫。原因並不畏敵,而是鵲巢鳩佔、圖謀篡位,好像楚國故施了一條調虎離山之計,最可氣的是越國還在暗中支持了夫概。闔閭怒而回師趕走弟弟,也因此與越國結怨。

公元年496年,越王允常病逝,其子勾(句)踐繼位。闔閭認為此時是滅越的絕佳時機,於是置孫武及伍子胥的勸阻而不顧,親率3萬士兵攻打越國,於是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檇李之戰”。戰爭的過程就是勾踐一個人的表演,吳軍入戲太深,一敗塗地。



(夫差劇照)

原來勾踐將一部分死刑犯分成三隊列於陣前,事先交待他們當眾自刎,不聽命令者罪及家人,服從命令者優待其家人。於是,所有死刑犯在吳國軍隊面前引頸自戮,不明真相的吳軍只看的目瞪口呆。這時,勾踐一聲令下,越軍潮水般湧入敵陣,本來穩操勝券的闔閭不僅大敗,而且腳中毒箭,不久便因傷口潰爛而死。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繼位,積極備戰,準備一雪前恥。越王勾踐先發制人,於公元前494年率3萬兵馬殺向吳國。吳王夫差奮起迎敵,雙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展開決戰。結果3萬越軍成了甕中之鱉,被10萬吳包圍碾壓,最後只剩下5000殘兵退守會稽山。越王勾踐為了免於亡國,派人向夫差請罪,表示心甘情願做吳王的僕人。

此時,吳王虛榮心爆棚,急於體驗將對手踩在腳下,肆意蹂躪的快感。再加上已經被勾踐收買的太宰伯嚭(pi)從中斡旋,夫差斷然拒絕了伍子胥殺掉勾踐的建議。由此也為日後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因為勾踐不僅是一個深藏不露、忍辱含垢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勾踐劇照)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歷史上流傳下許多成語,沒有一個故事如“臥薪嚐膽”這麼勵志,如此激盪人心。勾踐在吳國為奴的日子裡住囚室、服勞役,替夫差養馬駕車,受盡凌辱與唾棄,甚至還為臥床的夫差嘗便症病。因此,吳王夫差被感動的一塌糊塗,三年後準其回到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馬上制定破敵良策,大臣文種搜腸刮肚獻上妙計七條:

一、用貨幣取悅吳國君臣,今其麻痺大意。

二、高價購買吳國糧草,令其積聚空虛。

三、送上絕色美女,迷惑吳王心志。

四、送去能工巧匠,讓其大造宮室,窮其財富。

五、賄賂吳國佞臣,暗中助力越國。

六、強其諫臣自殺,消弱夫差的輔助力量。

七、積累財富,操練兵馬,伺機而動。

勾踐不僅一一照辦,而且冬抱冰,夏握火,食不加肉,衣不重彩,俯薪而眠,出入嘗膽。十年之功,越國強大,而吳國卻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江河日下。最可悲的是,吳王夫差聽信伯嚭讒言賜死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警覺的伍子胥,致使吳國痛失中流砥柱。就在伍子胥自殺的第二年,即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越國聲東擊西,借討伐魯國之際突襲吳國。夫差與西施做樂的姑蘇臺也付之一炬,回援失敗的夫差低聲下氣向勾踐求和。勾踐十年磨一劍,霜寒十四州。



然而,勾踐的一把火併沒有燒醒夫差,吳國的宮殿裡依舊煙籠十里,無邊風月。九年後,勾踐舉全國之力對吳國發動總攻,徹底擊敗疲於應對的吳軍。灰頭土面的夫差請求成為越國附庸,勾踐嚴詞拒絕。大臣文種用高亢的語調當眾宣佈夫差六大狀:一是殺忠臣伍子胥;二是殺諫臣公孫聖;三是重用小人伯嚭;四是數次撻伐無罪的齊魯;五是數次攻打應和平共處的越國;六是越王殺掉吳王光(闔閭),夫差不知報仇,反而縱敵為患。

此刻,夫差才明白成王敗寇的道理,仰天長嘆:悔不聽伍子胥之言,才受如今之辱,有何顏面去見地下的良臣!說完用布覆面,橫劍自裁。勾踐除掉了夫差,佔居了整個吳國,終於實現誓言,一雪前恥。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稱雄,春秋最後一霸與歷史塵埃

勾踐是一位忍辱負重的智者,也被視為忘恩負義的小人。助勾踐擊敗吳國的另一位能臣范蠡曾對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樂。子何不去?”然而文種戀戀不捨眼前的富貴,范蠡視富貴為過眼雲煙。結果,前被勾踐賜死,後者故了閒雲隱士。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一些人是不能用道德去衡量,更無法用道德去綁架這些人,這類人就是生殺予奪的帝王。


除掉對手,殺掉功臣,勾踐率軍北渡淮河,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然後向名存實亡的東周王室發難,逼迫周元王封自己為伯,然後坐上春秋五霸的最後一把交椅。當上霸主的勾踐不再甘心蝸居江南,詩和遠方成了他心中的又一憧憬。於是,他於東周貞定王姬介元年(公元前468年)把首都從諸暨遷到了千里之外的琅琊,距齊國首都臨淄不足400里路程。使得齊國與魯國如芒刺背,不得不小心恭敬這位遠方貴客。

勾踐去世後,子鹿郢、孫不壽延續了越國霸業。後來,朱勾殺父不壽篡奪王位。朱勾當政期間,越國達到鼎盛,疆土東至大海,西鄰楚國,南達福建,北到山東南部。但是朱勾弒父篡位行卻成為子孫後代效仿的榜樣,並引發了一系列的內訌,宮廷中弒君弒父的悲劇不停的在上演,越國貴族間也無休止的殺戮,整個國家成為一團亂麻。為此更造成越國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如同一根被點燃的蠟燭,雖然發出光亮,但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最終將化為一縷灰塵。

公元前333年,趁齊、楚對立之間,越國出兵齊國。齊國巧用四兩撥千斤之術轉移禍水,派人前往越國遊說,越國轉而攻楚。於是在楚威王發動徐州之戰的同時,又發生了越、楚之戰。在楚國有力的打擊下,越王無彊被殺,越國滅亡,吳越之地盡為楚國佔有。越國滅亡後,王族沿海岸線向南逃竄,其中一支進入福建,同土族人結合形成了“閩越”。無彊的七世孫無諸自立為閩越王。劉邦建漢後,無諸因滅秦、伐項有功,繼續任閩越王。西漢中期,閩越統治集團逐步漢化。



結語:無數王朝的興衰更替就如一條奔襲不止的長河,是河流最終要匯入大海,或是一頭扎進浩瀚的沙漠中戛然消失。而歷史又會推出一個又一個前赴後繼的王朝,如同大河的源頭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為河流續水,注入奔騰不息的動力,好讓它們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眾王朝的消失最終都擺脫不了一個從內憂外患直至滅亡宿命,如同一個模子澆鑄而成。所謂內憂就是內部集團的爭鬥,自我消耗,不知不覺中走向衰落。所謂外患就是趁虛而入,給予衰弱者致命一擊,繼而取而代之的一類。越國的消失正是遵循了這樣一個過程。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時,吳的國力也日漸強大。吳王闔閭採納楚國逃亡之臣伍子胥的建議,向楚國發動連續的進攻,五戰五捷。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結果大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即位。公元前493年,吳國打敗越國,越國宣告投降。吳國乘勝北上征服中原各諸侯國,儼然以霸主自居。越國降吳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進行了長期的復仇的準備工作。公元前482年,吳國北上會盟,內部空虛,越國乘機大舉伐吳,經過近十年的激烈戰爭,最終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越國也北上會盟諸侯,號稱霸主。吳越爭霸已經是春秋爭霸的尾聲,戰國七雄混戰的局面即將來臨。

公元前306年的時候,當時的越國國王無疆就打算率領大軍攻打齊國。那時齊國的國王是齊威王,他是個非常狡滑的政治人物,他馬上派出使臣到越國。對越王無疆說:*現在楚國的大軍主力都在外面打仗呢,不如咱倆聯合起來攻打楚國*,無疆是個無腦的人,馬上就說:*這個辦法很好,就攻打楚國*。

無疆調動太湖舟師五百戰艦進入長江,進攻楚國雲夢澤,自己親自率領十五萬馬步大軍,先在徐州齊國的軍隊面前虛張聲勢,隨後密秘的出動十萬戰艦和五萬的騎步兵日夜兼程,密秘東進,另有部分舟師順長江東進。

楚越兩軍在昭關相遇,展開大決戰。越軍主動出擊,卻被楚軍埋伏的戰車和騎兵包圍。經過激烈的拼殺,越王無疆戰死,越軍潰不成軍逃跑了。

越王無疆生前沒有指定的繼承人,越國王室子弟四處潰散,紛紛逃至海濱,自立為王。

後來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將越國的王號廢除了,設立一個郡,叫*閭中*。從此越國勾踐的後代們再也不是*王*了。


隱者康司馬


都別搶,我來答。

簡單來談談越國覆滅的始末。

越國是春秋戰國時代位於東南一帶的諸侯國,許多人對於它的印象來自於歷史典故臥薪嚐膽。

談到越國,就不能不談到吳國,吳越之地指的就是這兩個諸侯國所處的地區,即今天長江三角洲的江浙一帶,包括上海、江蘇和安徽南部的這一地區。

後來的百越則又泛指的是東南沿海一帶,兩者的地域有相互重疊之處,但各自延伸方向不同。

越國強盛於勾踐時代,它在巔峰時期稱為東南一帶的“方伯”,這個方伯是什麼呢?

《禮記·王制》中如是形容: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這個方伯就相當於地域性的霸主,管理著某一地區的秩序和穩定,“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

這是越國的高光時刻,但是越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忍受巨大的屈辱才換來的結果,在吳楚爭霸中,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

當時不得不低頭向吳王稱臣,還派使者屈辱性的跪著走進吳王宮裡,把自己的妻子送給吳王當妾,所以這才有了後來的臥薪嚐膽。“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句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史記》)”

這時候吳國把重點放在和中原諸侯爭霸之上,也就沒有過多關注越國。臥薪嚐膽十二年後,終於發兵擊敗吳國,四年以後再度擊敗吳國,使得歷史戲劇性的上演。

吳王夫差派人像越國當初那樣跪著走進越王宮,向越國稱臣,後被越國吞併。

吳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而這些都是春秋時候的故事了。

進入戰國初期以後,越國的實力達到鼎盛,在越王朱勾(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子王翁世系)時代,越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四大霸主之一,即齊、晉、楚、越

這時候的秦國還被晉國擋在西邊,秦國崛起也是三家分晉以後的事情。

彼時的越國被形容為“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足見彼時的越國之強大。

隨著中原爭霸進入白熱化階段,越王無疆時代,越國表現的十分活躍,它同時兩線作戰,西攻楚國,北擊齊國,試圖進入中原地區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

此時的楚國和齊王正值楚威王和齊威王在位時代,這時候的齊國已經是田氏代齊之後,在他的治理下,齊國湧現了鄒忌、孫臏和田忌等出色的軍師武將。

而此時楚國的楚威王也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楚國在他的治理正日益強大,蘇秦遊說齊威王時曾說楚國“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史記》)”

而齊威王回答蘇秦說道“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史記》)”

,足見彼時的齊威王對戰國局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相比這兩位賢明的君主,越王無疆則顯得有些瘋狂,對彼時的戰國局勢似乎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這也是越國走向滅亡的時刻。

越王無疆原本打算出兵攻擊齊國,而此時的齊國已經和魏國達成聯盟,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並密謀攻打楚國,“齊王、魏王會於徐州以相王(《資治通鑑》)”

越國的進攻讓齊威王心生一計,於是他勸說越王無疆去攻打楚國,其理由是楚國正在和三晉之地的秦魏爭鋒,國內空虛,防備不嚴,

“越王無疆伐齊。齊王使人說之以伐齊不如伐楚之利(《資治通鑑》)”

越王無疆接受了齊威王的這個建議,從齊國邊境撤兵,掉頭去攻打楚國,而齊威王也順利的把禍端轉嫁給了楚國,他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

因為不管是楚敗,還是越國敗,齊國都沒有任何損失。相反,齊國可以聯合魏國一起出兵楚國,同樣也可以出兵南下攻擊越國。

而這時候的楚威王也沒有閒著,楚國的刺探早已打聽到越國將要進攻楚國的消息,還沒有等越王無疆出兵。楚威王的軍隊就已經從楚國出發,攻進了越國境內。

在這場戰爭中越國大敗,無力抵抗楚國,而齊國作壁上觀,不願出兵解救越國。越王無疆在戰鬥中被殺,曾經貴為方伯的越國頓時四分五裂。

越國的宗族後裔紛紛自立為王,臣服於楚國,“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於楚(《資治通鑑》)”

而對齊國十分不滿的楚威王乘勢北上攻打齊國,兵圍徐州,並擊敗齊國軍隊,楚國的疆域在楚威王時代達到了巔峰。

而越國自從從歷史上消失,那些分散在吳越地區的越國後裔建立了兩個小方國,分別是閩越王和越東海王,但都是楚國的附庸國。

在秦始皇時代,這兩個地區被設置為郡縣,納入到秦國的版圖裡,“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資治通鑑》)”。

為了征服百越地區,當時秦始皇還派遣了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嶺南地區,後屠睢戰死,秦始皇又派任囂和趙佗繼續平定嶺南。

後又命令趙佗衛戍嶺南,秦末天下大亂,趙佗在任囂的建議下割據嶺南而治,在漢高祖劉邦時代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數次與漢朝修好和分裂,最後被消滅。

在漢朝建立後,越國的後裔閔越王由於幫助劉邦消滅項羽有功,又恢復了爵位和封地,越東海王被封為東甌王,後來為了便於管理,漢武帝下令把兩國民眾往內陸遷徙,居住於江淮一帶,“元鼎六年秋,…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史記》)”

自此,越國消亡。


圍爐談史


越王勾踐,當年被吳國打敗俘虜以後,臥薪嚐膽,經過勵志全方面發展的提高國力,最後一舉殲滅吳國,勾踐也夠狠的,不當把吳國滅亡,還把吳國全宗室殺盡,搗毀宗廟,就此吳國從歷史上消失。

當年吳王夫差和晉國爭霸春秋霸主位,沒有防備越國的偷襲,最終讓勾踐偷襲得逞,也給吳國帶來滅頂之災。越國吞併吳國後領土擴大,戰鬥力也是逐漸增強,就想跟其它大國爭奪霸主之位。逐漸強大的越國,已實力會盟諸侯,坐上了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

雖然越國的強盛,延續了百年之久,但是內部的王權爭鬥一直沒有停止過,勾踐的子孫在位時間都短,貴族內部的紛爭導致國力逐漸衰退,最後一位繼位者“無疆”不發展國力,而是以爭奪領地而改變國力衰弱局面,可惜一舉被楚國殲滅,國滅身亡。

安撫鄰邦,穩固霸業

越王勾踐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戰之國”,勾踐努力地向鄰國做安撫,讓子孫秉承鄰邦友好相處的原則,跟晉、楚、齊傳統大國齊名稱雄。

越王勾踐很明白,當年越王是如何被吳國殲滅的,又是如何勵精圖治把吳國滅亡,最終走向強大成為春秋霸主。這裡離不開他治理國家的策略,又跟鄰邦修好所取得的成果。

吳王夫差的教訓給勾戰啟示,首先要和鄰邦結交,給一些相應的好處,向周天子進貢,被封為“伯”,償還宋國的土地,給魯國劃分土地,遷都到北方琅琊。在一系列的行動後,諸侯國積極給予承認支持,奠定了基礎,鞏固了春秋霸主之位。

王位之爭,兄弟相殘

從越王勾踐死後,他的兒孫們繼承王位就發生了多起的弒父弒君血腥,這個紛爭越演越烈,繼承王位者時間都比較短暫。

越王鼫與繼位後六年就去世,也沒有什麼作為。鼫與死後,有兒子不壽繼位,繼承王位的不壽,不喜歡使用武力向外擴張,修好睦鄰關係後,整治內政,發展國力。就這位不好武力的越王,正在關心治理國家時期,朱勾發動政變並殺死了不壽。

朱勾繼位,也是越國第一個弒父君王,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朱勾想通過武力征服獲得王位的鞏固。為了更好的征服周邊國家,把國都遷到了琅琊。他不敢硬碰硬的奪取大國的領地,先從弱小國家行動,首先吞併滕國(今山東滕州)、接下來把郯國(今山東郯城)也吞併了。

吞併這兩個小國家,就直接和楚國產生了領地之爭矛盾,楚國知道越國想要擠身進入中原,楚國作為中原霸主,也在持續的擴張領土,越國的擴張已經觸碰到楚國的利益。

朱勾死後,越王翳繼位後,父親在位時未能取得楚國的突破,吳國貴族和楚國貴族之間產生矛盾,形成壓力,越王翳向齊國出兵征討,楚國和齊國就聯合向越國施壓,越王翳就把國都從琅琊牽制吳屬境內。

越國後來又發生了幾場腥風血雨的王權爭鬥,從而引起的貴族王權幾代爭奪更換,貴族內部紛爭不斷,國力漸顯衰退。

楚越之爭,無疆無力挽回楚國滅亡

越王顓感到國力衰弱,迫於無奈把國都遷回了舊都地會稽。無顓死後,有弟無疆繼位。從越過的地圖中可以看到,跟楚國、齊國都有接壤,雖然是兩國之間小摩擦不斷,卻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

為了改變國力越王無疆要出兵攻打齊國,楚懷王得到這個消息,就和無疆商議共同討伐齊國,還說到齊國的勢力如果被削弱對楚國是沒啥影響,但是對越過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無疆覺得有理,準備去攻打齊國。

齊威王聽說楚國要攻打齊國,害怕被攻打,也派使者同越王無疆商議,齊國願意割讓部分利益給楚國,楚國比齊國更有錢,更有名氣,如果能把楚國打下來越國的威望會更高,獲利會更多,齊國願意跟隨越國一起攻打楚國,無疆改變原先攻齊計劃,調頭向西攻楚。

越王無疆伐齊,齊王使人說之以伐齊不如線楚之利,走式王遂我楚。——《資治通鑑·周本紀》

說來也好笑,沒立場的無疆真的率軍一路西下攻打楚國。楚國早已對越國虎視眈眈,想法攻打越國。早有了防備,又是出於自衛,士氣高漲,齊軍沒來,無疆只有獨自率軍攻打,越過剛發起攻擊不久就被擊潰,楚軍乘勝追擊混戰中把無疆殺死。

越國亡國,勾踐後裔依就保留下來

楚人大敗之,乘勝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手楚。——《資治通鑑·周本紀》

反觀越王無疆,具有雄心壯志,卻處於能力一般,多年征戰,領土反而越打越小,把勾踐時期打下的江淮地域,在他手都丟了。本來計劃還要兩面同時做戰,一面要北伐齊國,一面要西征出國,當時的越國根本不具備這種實力。

結果沒有把其它國家吞併,反而把自己國家滅亡,無疆也戰死。打敗無疆,楚國陸續吞併越國大部土地,也在當時成為最大的領土巨無霸。楚國也算仁慈,沒有把越國宗親全部趕盡殺絕,也沒倒毀宗廟。無疆的子嗣率族人遷徙到浙江南部和福建,建立了南越國和東越國,這個山東半島的飛地政權一直在秦始皇滅齊後才兼併,王號取消,任命為郡長。

秦末起義爆發後,越人後裔也參加了起兵故歸附鄱陽吳芮。從(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3年)漢帝連續冊封了兩個王、閩越王和東甌王。

至漢武帝時期,越人自自家人打起來,東甌和閩越交戰,漢武帝以勸架為名派兵把這兩個小政權滅了,武帝為了兩族人再幹架,就把一部留在會稽郡,另一部遷徙到江淮一帶安置。

結語

越王勾踐勵精圖治強盛復國,乘勢滅吳國,安撫恩惠、結交鄰邦,使之越國強盛百年之久。越國百年之中有十位君主相續繼位,貴族王權內鬥頻發,使之國力逐漸衰退。越王無疆繼位,想要一張宏圖擴大越國領地,具有野心能力卻一般,導致身亡國滅。越人後裔歷經週轉在閩東南建立小政權,在漢武帝征討後分兩撥安置,一部留會稽,一部遷徙江淮安置,至此,曾經稱霸天下的越國曆史到此終結。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周本記》


五六居河西


勾踐滅吳後越被周天子承認為方伯,並一度遷都臨沂,交聘中原國家,作出一副要“融入並領導主流社會”的姿態。但周圍王族、貴族中抵制北遷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中原各國也是陽奉陰違,等勾踐一死,國都很快遷回江南(定都於吳國舊都姑蘇),從此喪失了和中原大國爭霸的底氣。

儘管越國重新南遷後軍事力量、尤其水軍仍然比較強,但戰略格局和眼光日趨狹隘,逐漸遠離戰國爭霸的中心舞臺,加上王位繼承問題始終亂七八糟(吳國、越國等南方諸侯國幾乎無一例外因王位繼承問題導致大禍,似乎表明這些和《周禮》體系相對疏遠的南方諸侯國,“立嗣以嫡長”的規則尚未完全確立,強勢國君死後往往出現王位的殘酷爭奪,如果強勢國君在位過長問題就會更嚴重,因為這樣的國君,長子與幼子、子系與兄弟系之間都會關係紊亂)。

回到越國。公元前4世紀中葉越王無疆錯誤地將“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的齊國當成爭霸對象(如果真想圖山東,當初就不該南遷,已經南遷再圖山東,只能反主為客勞民傷財),又在齊國遊說下輕率改變戰略意圖,轉而攻打楚國。楚國在上游,舟槳時代沿江上攻是不利的,吳國當年破楚是放棄江路,轉而北上從大別山一帶繞到楚國北路,而朱元璋破陳友諒則是先取江西,然後誘使陳友諒進入鄱陽湖與自己決戰,仰攻武昌時陳友諒已死,陳軍主力已經覆滅,而無疆卻直接從長江打過去,結果可想而知。

無疆被楚國殺死後,越先是被隔絕為琅琊和會稽兩塊,後來琅琊丟失,越國殘餘都南下,雖然仍有國家的名目,但世系已經搞不清楚,公元前222年王翦滅楚也順手攻破了會稽,俘虜了越國國君,越國餘部散處在從江淮到福建的廣大地區,稱為“百越”,秦國始終不能完全征服。

秦末各地起兵反秦,無疆七世孫搖起兵響應,公元前191年被西漢封為東海王,屬於外藩性質,一般不被列入異姓諸侯王序列。公元前138年改名東甌國的東海國被同屬“百越”的閩越國所逼,舉國內附,被遷徙到江淮之間,逐漸被漢族同化,這一支越國王族,後來改姓“鄒”或者“駱”。

閩越國國君也是勾踐後裔,自無疆死後長期和東甌一支仇殺,爭奪百越“正統”,其國君無諸也參加了反秦戰爭,被西漢封為閩越王,六傳至餘善(改封東越王)起兵稱帝反漢,結果被漢朝消滅,餘善之子、末代東越王居古投降被降為東成侯,遷徙江淮之間,另一個更早投降的百越首領“醜”則被封為越繇王,但沒有傳承,至此越國徹底滅亡。這一支越王后裔改姓“騶”,除了北遷江淮並被漢化者,也有不少繼續南下,定居在嶺南,甚至再往南遷居印支半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