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明朝野史?

李劍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存在很多豐功偉績,但是也有很多備有爭議的君王。

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 導致國力衰退,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

明朝二百多年裡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一是帝國有良好的一面,也會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很多人都從影視或者雜談其他方面瞭解明朝,以金庸的著作《袁崇煥評傳》為例,中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腐朽,最封建,最黑暗的王朝,而且近代又出現了說明朝幾百年之間,沒有明君,沒有名士,沒有名將,是一個三五朝代,這不的不讓近代更多人去從新看待明朝。

內閣制度的完善,促使皇帝不務正業。

永樂皇帝朱棣所確立的內閣制度,被西方人看做人類近代民主政治的兩大支點之一, 幫助皇帝參預機務,隨著內閣制度的完善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所以內閣的出現也讓明朝皇帝有了不務正業的依仗,皇帝不上朝,皇帝不幹事,內閣還是做事的,所以國家不會亂套,帝國可以正常運轉,但是明朝內閣始終都是屈服在皇權之下,這也讓很多野史民間記載道士皇帝,蛐蛐皇帝,木匠皇帝,感覺明朝昏君比比皆是,幾乎毫無建樹。

明朝的特務機構很猖狂,皇權特許,監察百官。

明朝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存在讓明朝歷史感覺非常的混亂,錦衣衛無法無天,隨意抓人殺人,搞的民不聊生,貪官橫行,文官過於強大,這些非常不利於一個國家發展的名詞,錦衣衛東廠在明朝近歷史長河中有功有過,經常被人拿來當做談資,經常以殘害忠良,宦官權傾朝野,欺上瞞下的形象出現,不得不跟昏君聯繫起來。

鞏固統治推翻前朝功績,推送清朝的功德。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關並建立王朝,肯定採取了鄙視的態度,彰顯一個新生帝國的功勳,讓取而代之成為理所當然,推崇清朝“功德”,把明朝有顯著成績的地方一筆抹殺。明史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著明史,那些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編修《明史》時,一方面大量採用明朝書商用來吸引讀者眼球的各種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責任,著力證明不是大臣不給力而是皇帝“用人不識”“殘害忠良”“剛愎自用”,才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輝煌”與“黑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帝國。

明朝建國這麼多年,從靖難之變明朝皇庭內部奪位的紛爭,明朝中後期社會發生的暴動以及混亂,君王長期懈怠政務,貪汙腐化叢生,這也讓人們對明朝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甚至是特別招黑。


風情漸漸依舊


很有意思,要說到野史,大多數人最感興趣同時第一反應就是“後宮野史”,歷史上有很多野史,為什麼明朝那麼多?哈!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想,具體有以下幾點。

1在明朝確實發生了很多的大事件

洪武年間的“洪武大案”,朱元璋大規模的屠殺“功臣”和“貪官”、“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永樂遷都北京”、“土木堡事件”、“成化的兩廣之戰”、“王陽明平亂”、“崇禎吊死於萬歲山”……

2明朝的皇帝都很有特色,“獨行特立”,風格十足,往往更吸引人們的目光!

太祖朱元璋是布衣出生,做過和尚要活飯。明惠帝朱允文的皇位不是父親傳的,是爺爺直接傳位的。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造反登上皇位的,文可定國,武可安邦。明仁宗朱高熾是個走路一瘸一拐的胖子,但生性和藹可親。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蛐蛐”。英宗朱祁鎮一生充滿傳奇,從皇帝到俘虜到再次做皇帝。憲宗朱見深“怕老婆”,孝宗朱佑樘和思宗朱由儉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武宗朱厚照在明朝三百年曆史上是出了名的能“鬧騰”,“虎房豹房”,還喜歡帶兵打仗。世宗和神宗幾十年不上朝,至於幹什麼去了“鬼知道”。明喜宗朱由校喜歡做“木工活”……

3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是最早的特務組織

2明初太祖朱元璋認為文臣太過圓滑,肚子裡的壞水多,靠不住!所以就選了一大批性格直來直往的“武將”來為自己收集大臣情報,是否有造反舉動,後來錦衣衛遍佈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角落。再到明朝中後期又加了個“東西廠”,由太監來掌管!

3清朝是動不動就來個“反清復明”!變相的為明做了宣傳!

總之明朝發生的事多,發明的組織多,“混蛋不務正業的皇帝多”,所以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就造成野史多!


雙人魚說歷史


我也喜歡看野史,有些“野史”可能是歷史發展的源頭。明朝有那麼多的野史主要有那麼幾個原因:

第一,明朝皇帝“路子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過和尚,吃過百家飯,造過反,也被造過反(藍玉案)。後面的朱棣啥的上臺也是路子特“野”的那種,叔叔造侄兒的反,還成功了。這就讓百姓有很多話說了。

第二,監察機構的“野”。明朝時期有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皇帝的暗衛組織,對百姓百官的言論進行監管,管的緊了,謠言就多了,今天哪個官員被皇帝殺了,哪個官員又得罪錦衣衛了啥的,“野味”到處跑了。

第三,文官系統的“野”。明朝時期文官系統的存在也是一種野路子,張居正都能做到“相權壓皇權”的地步,而且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朝,整個明朝行政系統還是正常運轉,這樣的一套系統就讓人感覺文官的實權還是挺強大的。而且明朝文官動不動就是“死柬”,弄的皇帝下不了臺,這就讓百姓或者文官之間有了很多的“野趣”可傳。

第四,清朝得天下的“野”。清王朝從明朝手上得得天下就比較野,什麼揚州屠城十日,吳三桂為紅顏一怒放清兵入關等等,這些都代表著清得天下不正統。後面的“文字獄”等事件又讓明朝遺老怕正史丟失就都以野問,野史的名號留史了。

第五,經濟發展的“野”。明朝時期,經濟已經有很濃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了,特別是到了晚期更明顯,百姓,或者說明朝的地主階層有很大的“政治需求”,加上明皇帝都不正經,對“皇權”的尊重沒有像之前那麼重了,有一種“敢把天子拉下馬”的心裡暗示在裡邊,就對“帝皇家事”,“政治吏事”,“花田香事”作為野史到處傳播了。





看影說史


在我的印象中,明史是修的時間最長的。從清朝順治二年開始,一直到乾隆時期定稿,前後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

司馬遷修《史記》,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修了13年;班固修《漢書》花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歐陽修私修《新五代史》和《新唐書》也是二十年,元朝修宋史三年,明朝修元史1年。

其他史書都是有生之年系列,而明史則是子孫無窮系列。

從《新五代史》開始,民間不再被允許私修史書,宋元明的史書都是官方修訂,其中以《明史》耗費最大,修撰時間最長,也是質量最高的一部史書。

但是《明史》卻有幾個令人爭議的地方:

第一:《明史》前後有四個版本,這四個版本中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差異很大;

第二:一般修史都會保留原始史料,以供後世參考,但乾隆帝卻下令焚燒原始史料,僅留下一部分。以致質量最高的史書《明史》沒有原始史料的佐證。

由於原始史料的缺失,我們只能相信《明史》就是正史,而且想修《新明史》也沒有了可能,所有和《明史》不相符的都是野史了,這也就造成了明朝多野史的現狀。


飛行之雲


我的論點如下:1、清朝統治者需要一個抹黑的明朝。2、明朝自己的文治混亂,後期黨爭多數靠道德攻擊來打壓對方。3、其實每個朝代的野史都有很多,限於保存能力和時間,後期看不到了,看看清朝,它的野史更多。



空中鈺


前浪推後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前朝皇帝也同樣被後世黑化了!

求明朝皇帝的心理陰影面積?江山被奪,皇帝被黑?難受,想哭……

翻看明史,會覺得明朝皇帝似乎個個都是怪人,不是殘暴變態,就是昏庸無能。酷愛道教的道士皇帝,極其喜歡鬥蛐蛐的蛐蛐皇帝,喜好建築設計和木工製作的木匠皇帝都聚集在了大明朝。

取名為明朝,但是卻好像沒有一個像樣的明君?

可以說,明朝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朝代。他在政治環境寬鬆,言臣諫官們可以毫無來由的向皇帝開懟…弘治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可以當著重臣的面直接罵他怠慢朝廷政事。正德想到江南遊玩,順便考察國家風土人情,大臣們就追在他的屁股後面罵,說他想做隋煬帝,宋徽宗。至於嘉靖,遇到海瑞更是被抬著棺材痛罵,他施行的是暴政。到了萬曆,因為錯事做得太多,被罵怕了,直接找個地方躲了起來。

言官諫臣們當著皇帝的面,敢往死裡罵,在背後又開始想方設法的說皇帝壞話,甚至編排皇帝的醜聞緋聞。你說他們八卦不八卦?可恨不可恨?

究其緣由,因為朝廷給了他們充足的話語權,而如果政策在觸動他們利益的時候,就會惡意描述皇帝。明朝就有很多文人言臣,說朱元璋有精神疾病,稍不如意就殺人施暴。

除了這些,言官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明朝滅亡之後,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編修明史時,一方面大量採用明朝書生用來吸引讀者眼球的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責任,著力證明不是朝臣不給力,還是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剛愎自用導致明朝覆滅。

清朝康熙年間明史編修初稿,送呈康熙閱讀。連康熙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幫文人們實在是把明朝皇帝醜化的不堪入目。比如在正德實錄中提到正德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便傳旨查問,百官全部跪在御道兩旁,因為天氣太熱,有好多人中暑暴斃。上朝議事都可以這麼多人,那這班誰來上呢?

而對於明朝的滅亡,康熙皇帝他也有比較客觀的見解,認為是由於崇禎皇帝在位時朝廷大臣置國家社稷不顧是主導原因,不應該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崇禎皇帝和他身邊的太監身上。

幸好有康熙這位明君,否則明朝皇帝更是要被明朝末年的那些無聊文人和篆寫明史的清朝史官們黑化的不成樣!






海納百川智識分子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野史說白了也就是八卦。明朝能有那麼多的野史主要還是和明朝的社會環境有關。

1,明朝文官太囂張。

如果說歷史哪個朝代最重視文人那一定是宋朝,但要說哪個朝代文人最囂張那一定是明朝。

明朝自朱元璋開過以來,對文人還是比較重視的。明朝的朝堂裡面,由於內閣制度的設立,根本上制約了皇權。文官幾乎主導朝堂,甚至一些文官敢於直接和皇帝叫板。更奇怪的是,部分文官更是以和皇帝叫板為榮,以至於皇帝必須用太監來牽制文官。

2,明朝讀書人地位高。

明朝讀書人的地位相當高,只要考試了秀才就可以衣食無憂,甚至可以給皇帝上書評說朝局。比如明朝著名的東林黨人,就經常以評說政治。

3,明朝對文人的話語權沒限制。

明朝由於文官把持朝堂,所以他們要求皇帝廣開言路,革除弊端。尤其明朝中後期,東林黨人主導朝堂更是如此。

4,總結

這因為這些原因,導致明朝文人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寫,也就導致了明朝野史比較多。





登哥讀歷史


因為明朝的故事曲折離奇,明初朱元璋大批殺功臣名將,朱棣靖難之役奪走皇位,一個比一個離奇,被迫害的文臣們,沒處發洩只能黑明朝,黑明朝皇帝,野史就越來越多了。

明朝皇帝們個個奇葩,有不愛上朝,有愛做木匠,有愛當大將軍的,有上吊自殺寧死不投降。哪一個不是編野史最好的素材。民間最愛這種野史,越驚奇越有人看。

不止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文臣武將也是,比如北京保衛戰的于謙,救了國卻被殺,大臣們結黨,鬥來鬥去。還有太監們一個比一個出彩,劉瑾,汪直,魏忠賢甚至史無前例當了九千歲。

皇宮後院就更出彩,第一個皇后就是大腳馬皇后,還有明孝宗只娶一個女人,還有著名的狠辣萬貴妃,這簡直是野史素材多如牛毛,寫野史的人愛寫,其他人也愛看!


春華歷史宇宙


首先,野史是有待考證的記錄。那麼非官方的記載多,最重要的還是我國古代教育普及度上的提升,宋 以後都比較重視教育,讀書人受人尊敬,有記錄 撰寫能力的人增加了。這裡包括元代,元代時間短,它的統治沒有破壞漢人最底層的社會單元 家庭宗族這一結構。

其次,不得不說到中國小說史。小說發展到宋代就有很多話本形式,到了明清更是達到了古典小說的高峰。這種形式便於記錄 和傳播。很多當時的一些軼事 都被用這種形式記錄下來。另外,四大名著就是這一時代創作的。

另外,明代相對市井生活只要不涉及政治 都還寬鬆,所以有了一些流傳保存下來的空間。到了清代,文字獄大興。一些官方人士也選擇性報道了一些前明的黑歷史,百姓迫於言論壓力 很多借用前明的一些故事來借物抒情。當然明清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所以流傳的野史也更多啦。





奇趣觀地史


何為野史,沒有官方大印考證的就是野史。本身歷史就是文人墨客寫出來的,近代史不是也有野史嗎?每個朝代都有大量的野史,只是經過改朝換代有的讓新政權焚燒殆盡,有的保留而已。

滿清異族入關初期,輕文重武,加上以穩定政權為主,才得以大量文字書籍保留。後來的文字獄主題也僅僅是針對叛逆的級別書籍。

現在頭條裡,電視劇裡,小說裡,對於清朝的宮廷劇不也是野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