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戰場上你寧願戰死沙場流芳千古,還是苟且偷生?

愛璐紙的小哥哥


這要看時空把你放在哪個歷史段,放在吳越爭霸那叫臥薪嚐膽,放在抗戰性質則完全不同,汪精衛叫賣國求榮。民族氣節面前為國家沒有苟且偷生一說,只有千古流芳!


王者歸來之左手


從現實來說,我不是聖人,面對生死,我會動容,會驚慌,會膽怯,甚至如你所說苟且偷生。

但是戰場,自古就是多少英靈埋骨他鄉的所在,苟且偷安?如何苟且,何處是安!

楚霸王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殘兵英勇,老將當先,眾志成城最終一舉擊潰敵軍,這場戰役給世人昭示了一個道理:戰者,必無退路,哀兵必勝,懂得越早,勝面越大。

中國的俗話說,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既然上了戰場,刀劍無影,向前是敵人的斧鉞,後退是如山的軍法,由不得你退卻啊!

倘若,你偶得僥倖於敗軍之中撿到一條小命,然而國破家亡,你又何處容身,不幸被俘,運氣不好遇到殺神白起這種羅剎夜叉的人物,依舊難逃一死,並且還是屈辱的。

流不流芳,在生死麵前微乎其微不足掛齒,但是如果上了戰場,我想我寧願站著死,絕不跪著亡。


講道理的叨叨


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鍵盤俠會直接表示自己一定會戰死沙場,大話誰都會說,實際上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假如是你的話,你寧願戰死沙場流芳千古,還是苟且偷生遺臭萬年呢?

說實話,能真正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很少,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人還活著,一切都有希望。

畢竟大家都不是聖人,都做不到面對生死的時候,依然可以奮不顧身的衝上去。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件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們現在的安居樂業,靠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說靠自己的努力,這一點上是不會錯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這一點也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看一下現在發生戰爭的國家,不論是阿富汗的戰爭,還是伊拉克的戰爭,又或者是索馬里的內戰。

這些地區的百姓,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安居樂業?你不會是想多了吧,在兵荒馬亂之際,商業經濟還可以正常的進行嗎?在你上街買個菜的時候,突然一顆流彈打了過來,你還有心思跟人討價還價?

你不會是想多了吧,所以說我們只有背靠強大的祖國,才可以實現真正的安居樂業。

滿清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他們只是單純的打敗清軍就走人嗎?他們的武器裝備都不要錢嗎?打仗就是為了讓大家聽個響嗎?

很明顯打仗的本質就是侵略,當他們把你背後的祖國打沒了之後,而你就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小羊羔而已。

所以說想要達到真正的安居樂業,一定要保證我的國家富強,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能達到真正的國泰民安。

這個時候戰爭出現了,我們怎麼辦,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了,你還想著苟且偷生,還想著忍一時風平浪靜?

忍一時越想越氣,退一步越想越虧,因為你退步了,敵人就會進一步,千萬不要對你的敵人報有任何的僥倖心理。

敵人既然敢拿著武器來侵略你,他們就不會跟你講什麼道理,人人平等這種東西只存於在和平年代,在戰爭時期哪裡有什麼平等可言。

古代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的時候,誰站出來說他不講人權了呢?大家除了大聲苛責趙括沒有腦子之外,有幾個人對白起說,你太狠毒了呢?

假如當時白起所坑殺的四十萬降卒知道白起會這麼對待自己,他們還會投降嗎?哪怕戰到一兵一卒也要跟對方同歸於盡吧。

所以說真要是上了戰場,就千萬不要報著什麼僥倖心理,認為自己苟且一下就可以偷生,也千萬不要認為敵人會跟你講道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明白一件事,流芳千古這種事可能對於我們來說太遙遠了,但是當我們戰死沙場的時候,自己的家人卻可以得到好處卻是真的。

假如自己因為貪生怕死,從戰場上面逃了回來,自己抬不起頭來不說,順帶著自己的家人也會低人一等,身為一個男人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家人過的好一些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勇作戰,哪怕自己戰死沙場,都可以得到好處,最起碼自己的家人可以得到好處,萬一要是自己還可以活下來,那好處更大。

說白了就是富貴險中求,大多數人都認為命運對自己不公,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在戰場上面跟敵人一較高下,如果勝了將來的富貴指日可待,就算自己犧牲了,家人也會得到極大的好處,可以說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所以說真要上了戰場,就不想著苟且偷生,不然就不要上戰場。


虎頭山小妖


當然是戰死沙場。

著名的抗元將領文天祥在被俘後所作的《過零丁洋》中最後一句是這樣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古至今,誰都有一死,他為了國家民族而死,那他的死足以流芳百世。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反正人總有一死,只是死的價值有所不同,要麼比泰山還重,要麼比一根羽毛還輕。

這是古人的生死觀。他們都認為死並不可怕。死得沒有價值,這才是最可怕的。

一個人上了戰場,他最大的目的無疑是殺敵報國,如果有人在戰場上還總是想著求生,那還去當兵幹嘛呢?當兵本來就是為了打仗,怕死就不要當兵。如果臨陣脫逃,當個逃兵。那這樣的人一定會到死後還被天下人所唾棄。那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國建功,就算戰死沙場,也留得一世英名,被萬世所景仰。

所以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戰死沙場,流芳千古,因為我也最怕自己死的沒有價值,彷彿白來世間一趟。


一讀歷史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說過,大丈夫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亦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之說,所以有血性的男兒應該都知道怎麼選擇了吧?

而貪生怕死、苟且偷生或許可以活著,可是等到自己遲暮之年躺在床上回憶自己平生的時候,是否會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羞愧,又如何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講述自己的平生事蹟?又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什麼貢獻呢?那個時候的悲涼苦澀又豈是一句後悔可以挽回的呢!

中國的960萬平方公里不是憑空生出來的,而且經過無數先輩們的英勇戰鬥得來的,所以才有我們今日安定和平的生活。

中國歷史中苟且偷生、貪生怕死的人固然是有,更多的卻是不屈不撓、永赴國難的好男兒。漢朝陳湯說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出了中國男兒的心聲與豪氣。

總而言之,中國經歷了五胡亂華、晚清的外強欺辱以及八年的抗日戰爭至今依然挺立在世界強國之列,足以說明了一切。

金戈鐵馬、縱橫沙場、開疆拓土不是每個熱血男兒心中的所思所想嗎?


孤風殘月


作為21世紀,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的第一回答都會是:戰士沙場,保衛祖國,絕不做亡國奴。但是當戰爭真的來臨,我們真正的面對面死亡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做到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呢?

在溫室中成長的我,當真的戰爭來臨,開始的時候,我會選擇後者,苟且偷生,畢竟人活著比什麼都好。但是如果戰爭還在持續,我在第一輪的戰爭中沒有被淘汰,我又有機會上了戰場,我會毫不猶豫的拿起武器,和敵人鬥爭到底,就是拋頭顱,灑熱血,我也要敵人戰鬥到我倒下的那一刻,因為我是一箇中國人,有一顆中國心。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現實,現在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何嘗不是一場生與死的戰爭呢?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看到了有一個又一個的白衣天使負重逆行;看到了我們解放軍戰士,不怕犧牲,不怕苦,不怕累,為保障全市武漢市民生活物資,日夜兼程;看到了信陽小夥李俊,免費捐贈自己家50噸蔬菜來支援武漢市民。還有好多好多的愛心人士來捐贈他們的一份愛心,他們不留姓名,不求回報,只為武漢能夠挺過這次難過,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最後在這裡我想說,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如果武漢的“戰場”需要我,我會毫不猶豫,披肩上陣,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終不悔!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朝夕推送


戰爭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敵人最大的利益,軍人在戰場上聽從軍令是他的天職,是死是生不是他能左右的,完成任務才是首要的。為了完成任務而犧牲是值得歌功頌德的,為了自己能活下來而沒有完成任務是遭人唾棄的。

戰爭是最詭異的事情,不能簡單的論生死,舉個栗子,為了完成一個小任務,全軍全部犧牲或全部犧牲了也沒有完成,這樣的高代價是不值得稱讚的。

個人認為要從戰爭全局看待生死問題,如果你的命有利於戰爭的最終勝利,認為即使苟且偷生也是值得的。服務大局和統籌考慮個人生死問題,片面的考慮生死沒有意義。



木水田外


中國的俗話說,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既然上了戰場,刀劍無影,向前是敵人的斧鉞,後退是如山的軍法,由不得你退卻啊!

倘若,你偶得僥倖於敗軍之中撿到一條小命,然而國破家亡,你又何處容身,不幸被俘,運氣不好遇到殺神白起這種羅剎夜叉的人物,依舊難逃一死,並且還是屈辱的。

流不流芳,在生死麵前微乎其微不足掛齒,但是如果上了戰場,我想我寧願站著死,絕不跪著亡。


安然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憑心而論,這世上有不想活的人,卻沒有不怕死的人,哪怕是為了心中大義而死。如果是我肯定會盡最大努力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活下去才能爭取勝利。再者要看死的值不值得,如果因我之死而有機會換取巨大的勝利,那我會選擇戰死沙場,我可能真的會流芳千古。可是如果我只是白白的成為愚蠢將領和無能統治者的犧牲品,我的死只是徒然增加一具無名枯骨而已的話,那我還是選擇偷生吧。畢竟科學家研究過,說腦袋掉了之後,吃什麼都不香了



雲之彼端123


這得看是個士兵還是個將軍了,如果只是個小兵,敗局已定,死與不死於戰局而言無關痛癢,那麼選擇苟且活下來無可厚非,反正犧牲已是無謂的犧牲了。但如果是個將軍,我會選擇戰死決不投降,歷史上投降的將軍差不多都會面對這幾種情況,父母親人被當做叛徒殺掉,自己得不到敵軍的信任,常遭侮辱,自尊心什麼的基本離你遠去,史書上留下個貪生怕死的罵名,入不了祖廟,被清除家譜,但凡有點兒氣節的人都不會投降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