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在高等“吃貨”心裡,每個地方都有一種著名的吃食:北京的烤鴨、上海的灌湯包、重慶的火鍋、西安的肉夾饃、廣州的早茶……對於山西來說,“麵食”是最著名的刀削麵、豆麵抿面、河撈麵,還有一種不得不提的,就是貓耳朵。

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貓耳朵”因其獨特的名稱,還曾鬧過不少的笑話。有外地人來山西吃飯,山西人說要吃“貓耳朵”。外地人嚇壞了,偷偷給家人打電話說:“他們這裡的人好殘忍呀,居然要吃貓耳朵,聽得我都有點害怕了。”後來才知道,此“貓耳朵”非彼“貓耳朵”,而是一種可口的麵食,這才消除了誤會。

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在盂縣貓耳朵又稱為窟窟圪墶是用推捻的方法制成的一種傳統麵食。因形狀嬌小,圓滑,彎曲像個空心的小貝殼,更像是貓的耳朵,故此得名。這種麵食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費工,四五個人吃一頓,一個人要捻一上午。

在兒時的記憶中奶奶總是喜歡坐在土炕的窗前,守著一坨面,望著山樑哼著家鄉的小曲兒把期盼親人歸來的化作一個個思緒,所以說,一家一戶製作“貓耳朵”的過程,不僅僅是做麵食,還體現了對親人濃濃的思念。

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的條子,再揪成酸棗大的小面蛋,滾上乾麵,放在左手掌心或小胳膊上,用右手拇指從上到下擠壓,將小面蛋捻成薄片自然捲曲,在開水裡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裡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貓耳朵原是民間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逐漸進入了“大雅之堂”,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在閒暇的日子裡,約著親朋好友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一邊拉家常,一邊捻貓耳朵,無論是溫馨的一家人,還是嬉笑的好友鄰居,總歸是多了一種淳樸的人情味兒。作為吃食,貓耳朵無非就是滿足味蕾的一道菜品;作為習俗,它彰顯的是家鄉的溫馨,無論經過多少年歲,唯有這一碗山西貓耳朵,熬出了思念,熬出了香濃,熬成了歲月的歷久彌香。

盂縣的美食窟窟圪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