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鼠蛇能夠預感地震,人沒有預感?

Duxiangli


蛇和鼠的身體是貼近地面和深入地下的,對地震很敏感。而人只有雙腳底是貼近地面和行走的,加上走路時腳的震動掩蓋了微小地震的震動,更不可能對地震來臨前的預感了。現在的地震儀器對地震的預防功能都不太理想。地震沒有周期,沒有規律,很難預防,人們只能從動物的反常,天氣的變化,歷史的記錄,總結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和加強防範,使地震對人類的災難降到最低。


十里梅花香


動物能預感到地震的傳言很多,除了蛇、鼠外,很多種動物都被認為有此能力,比如狂吠的狗、狂奔的牛、狂跳的雞,橫衝直撞的豬、躍出水面的魚……但是,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動物有預測包括地震在內的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可否認,動物們好像是比人類敏感,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氣象變化,它們好像也能率先感知,對於這種現象確實有些合理猜測。

第一,動物的過人之處;

第二,我們要理性對待。

動物憑什麼感知

有時我們會說,女人比男人有更強大的直覺,但是截止目前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明,這種直覺很可能是因為蒐集和整合細節的能力較強,動物在自然災害之前的異常表現,同樣不是直覺或者第六感導致,而是它們能夠充分利用聽覺。

人類聽力的理論範圍是20赫茲到20000赫茲,現實生活中能夠達到這個聽力水平的人並不多,所以自然界中的很多聲音是我們無法聽到的。但某些動物的聽力範圍遠遠超過人類的聽力範圍,比如狗的聽力範圍是15赫茲到50000赫茲,老鼠的聽力範圍是200赫茲到90000赫茲,貓的聽力範圍在60赫茲到65000赫茲之間。

蛇的聽力不太相同,它的耳部構造特殊,沒有鼓室、鼓膜、外耳孔,所以它實際上是依靠振動“聽到”聲響的,由於蛇的身體貼在地面,所以對於振動格外敏感。因此,這些動物都能夠聽到人類無法聽到的聲響,所以也讓它們長期處在格外警覺的狀態。

理性看待動物的行為

從上述聽力範圍看,動物確實會在災害前有些異常反應,比如地震是地殼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造成的能量釋放,這種能量釋放會引起振動,而它最先是從地面以下的地方(即震源)開始的,人類無法感受到這種頻率低於20赫茲的地震次聲波,但是狗卻可以,所以它們一旦聽到異常,就開始變得不安。然而,狗狗即使感受到了這種異常,它也無法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人類也無法根據狗狗的行為作出判斷,因為即使大雨將至之前,狗狗同樣會有類似的反應,蛇和鼠是一樣的道理。

與蛇、鼠、狗在災害前的不安類似,魚類也會在諸如颱風、颶風等自然災害前出現異常,因為在這些災害到來之前,氣壓和靜水壓力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常年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來說很容易感知,與陸地動物的躁動不同,魚類會潛入更深的地方,從而獲得安全。

所以綜上,某些動物確實能憑藉過人的聽力提前感知到自然環境中的一些變化,但是我們得理性看待動物的行為,避免草木皆兵,過度緊張。


FUN知識點


  

大量的震例資料表明,在大多數強烈地震前,動物習性異常的前兆時間,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內,短至幾分鐘,長至數天和數十天,呈明顯的短臨特徵。

從我國調查資料比較完整的震例來看,7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動物習性異常出現的地區範圍可達一二百公里,甚至遠達數百公里。

  但是在這廣闊的分佈地區內,異常點的分佈是不均的,一般較多地集中分佈在沿地震的發震構造和活動斷裂的條帶區以及震中區或高烈度區。

調查資料表明,隨著地震震級增大,震前出現習性異常的動物種類和數量、異常的分佈地區以及異常活動反應的強烈程度等,有相應增加的趨勢。

  可見,動物的習性異常反應強度與地震的震級有一定的關係。

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鳴叫,但在地震前卻有亂叫現象。如1857年2月4日浙江鄞縣地震,史料曾記載震前“山雉皆鳴”。在日本有一種說法:“野雞亂叫,地震要到”。

———震前反應———

地震前,動物到底會有怎樣的“特別行動”?大量的震例資料和觀測結果表明,地震前動物的習性異常主要表現為興奮性行為活動,即大多數為在正常活動狀態下出現的驚恐不安、逃離、遷移等反常的習性活動,少數表現為抑制性行為活動,即在活動狀態下出現發呆、憂鬱、不進食等反常活動。

  

魚類:翻騰跳躍,漂浮打旋

魚類是地震前動物習性異常現象中較為多見的動物,其震前習性異常的行為特徵主要表現為遷移、翻騰、跳躍、漂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動等。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外的8。4級地震前,距震中100公里的伊豆半島西海岸,發現許多魚死在海邊,這些魚往往生活在大海深處。

  

兩棲類:行為呆滯,蛙蛇出洞

兩棲類(蛙等)和爬行類(蛇等)動物震前習性異常的行為特徵主要表現為不合時令地出現呆滯等反常活動。1975年海城地震前,冬眠動物(蛙、蛇等)發生出洞事件,尤其是冬眠蛇的出洞,是人們公認的震兆現象。該現象在1978年11月2日前蘇聯中亞6。

  8級地震前得到進一步證實。

鳥類:驚飛驚叫,遷飛拒食

家禽、鴿,雉、烏鴉、喜鵲等野生鳥類及虎皮鸚鵡、孔雀、金雞等觀賞鳥類,震前習性異常的行為特徵主要表現為驚飛驚叫、不進窩不吃食、遷飛等。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鳴叫,但在地震前卻有亂叫現象。

  我國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如1857年2月4日浙江鄞縣地震,史料曾記載震前“山雉皆鳴”。在日本有一種說法:“野雞亂叫,地震要到”。

哺乳動物:嘶叫奔跑,驚恐不安

狗、貓、鼠、家畜及其它哺乳動物地震前習性異常的行為特徵,主要表現為驚恐不安、嘶叫奔跑、集群遷移等,少數表現為憂鬱和呆滯等行為反應。

  1739年,寧夏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後,連年地震。據《銀川小志》(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記載:“寧夏地震,每歲小動,民習為常。大約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渾濁,炮聲散長,群犬圍吠,即防此患。”1972年尼加拉瓜的馬那爪6。2級地震前幾小時,市內某孤兒院飼養的猴子大肆騷亂。

  院長見此情景可疑,迅速將孤兒帶到屋外。不久,地震發生了,孤兒們倖免遇難。

動物機體實際上是一架複雜而敏感的環境變化的感知系統,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監測系統,可以把有關的地震前兆信號進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



糖豆愛追劇


當人類還無動於衷的時候,動物已經早早預感到災難的臨近。這樣的例子,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公元2世紀,希臘修辭學家埃利亞努斯就在書裡記載,公元前373年helike城大地震發生前五天,居民就發現了動物的異常:“城裡的老鼠、貂、蛇、蜈蚣和金龜子傾巢而出,它們一股腦兒逃出城,沿著大路一直向南。”動物為什麼會在災難出現之前行為反常,埃利亞努斯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如此,東方亦然。日本是地震和火山多發的島國,老百姓向來流傳著觀察魚類活動預測危險的傳統。1991年6月日本某火山噴發,《巴黎競賽畫報》常駐日本的記者用這樣的句子開始他的報道:“魚缸裡一旦發生騷動,必然預示著災難將臨。我看到六鬚鯰發了瘋似地圍著魚缸四壁打轉,快得像顆流星。每當看到這種現象,人們就會明白危險近在眼前……在日本,人們很早就懂得通過觀察六鬚鯰的活動預測地震和火山活動。六鬚鯰在魚缸裡鬧得越厲害,災難的破壞力就越大。”


白米飯007


普通動物為了能夠在危險的環境中生存已經進化出較為敏感的“感知系統”,所以在很多地震,尤其是大地震來臨前會提前感知,然後尋找生存對策。那麼人為什麼不行呢?是因為人類是高等動物,高智商已經讓我們通過製造工具延長感知系統,從而站在生物鏈的頂端。所以,隨著時間推移、進化之路後,人類已經降低了對“原始感知系統”的依賴,所以人類不能感知大地震是正常的


影視動漫展


人可以通過天空的變化來預防地震。因為去年上半年宜賓周圍的縣老愛地震,每晚我都要先看看天空才能睡覺。小時候常聽父輩提到一句話,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大地震大洪災都發生在夏天那個季節裡。


愛我中華英


我想在洞裡會有響聲,而且它們離地面近。


東晉王


蛇鼠為穴居動物,對大地變化敏感。大地震發生之前可能有先期的活動跡像,因而使有些動物出異常表現。人在繁雜的社會狀態中,對有些細小的地動變化感受遲純,反爾無感。對以上這種說法沒有得到重複性的驗證,.並無科學性定論,在實踐中證明不可用於地震予報。


嶽風輕雲淡


它們在土裡,知道是正常不是迷信


華夏天道法自然


人類雖說是高級動物,但在莫些方面不如低級動物,比如:聽力,鼠、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