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為什麼設計成踩上了鬆開才炸,而不是一踩上就炸?

鴻鵠創維


地雷並不全部是踩上之後不炸鬆開才炸,題主說的這種地雷叫做松發雷;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地雷主要分為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在反步兵地雷中地雷的引爆方式有壓髮式,絆髮式以及松髮式,而反坦克地雷傳統上的基本都是壓髮式,坦克一壓上就爆炸。



松髮式的地雷的原理就是在其引信上部的活閂的其中一端來挑起擊發杆,另一端則用上保險銷來固定,然後再在活閂上壓上一定重量的重物,接著抽出上、下保險銷,此時,這個松發引信就處於戰鬥狀態了,只要拿開上面的重物,活閂就會彈開,擊發杆在彈簧的作用下會撞擊擊針,進而激發裡面的雷管。而在真實戰場上這種採用松髮式引爆的地雷很少見,和我們有關的一個例子就是曾經有一年我國駐馬裡維和部隊在執行任務時,參謀孫寶瑋就踩到了一顆松發雷,其它戰友見狀經過檢查之後發現是一顆老式的“松發雷”,就迅速的脫下迷彩服裝滿沙石,並且使用兩把匕首穿過作戰靴底壓住,讓孫寶瑋慢慢的將腳撤出來然後將裝滿沙石的迷彩服壓住,最後孫寶瑋逃過一劫。



不過鬆發雷既然存在還是有一些原因的,像現在存在的大部分松發雷並不是最原始的像影視劇裡面那樣踩上去松腳後地雷埋在原地中爆炸,而是會跳起來,也叫做松髮式跳雷,當你腳踩上去沒反應,一抬腳後地雷就會從原先埋的坑裡猛然沿直線蹦出,蹦到大約人的腰部的位置然後爆炸,因為在這個高度爆炸比在土裡爆炸殺傷力更高,基本不會有死角,這樣一來就能達到最大程度的損害敵方兵力。



除了這些剩下的松發雷基本都是存在於影視作品中的戰場上,編劇為了構造緊張刺激的電影情節大部分時候都會將地雷設置成松髮式,然後讓主角的戰友去排雷,這樣一來至少能夠構造出15分鐘以上的緊張刺激的排雷情節。

而除了少數的松發雷外剩下的絕大部分就是壓髮式和絆髮式的佔絕大多數;壓髮式好理解,踩上去就爆炸,而且不像以前踩上去就給你炸死,現在的壓髮式地雷做的很小了,重量一般只有50g左右,你踩上後將你腿炸斷將你炸殘,這樣一來又可以起到拖滯敵方部隊部分兵力以及消耗敵方醫護資源的目的。



絆髮式的通俗點講就是有個線拉著,當這條線被牽扯時觸發到地雷從而引起爆炸,像電影《湄公河行動》中張涵予一行人在擺脫毒梟的武力追捕時誤入了一片絆髮式跳雷區,這個時候張涵予使用軍犬去排雷,利用軍犬移動速度快的特性去觸動絆線讓地雷跳起爆炸從而排雷。



不過綜合起來這些地雷各有各的優缺點,總而言之壓髮式地雷始終是使用的最廣的,因為其佈設速度非常快,可以機械化佈雷,不像松髮式地雷雖然殺傷力最強但是必須要人工佈雷,佈設速度較慢。

而回到科技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地雷的技術也並不是一直沒有發展改進,其也一直在向智能化發展,比如在反坦克地雷上俄羅斯的一種PTKM-1R式攻頂式反坦克地雷,就是一種智能化的地雷,這種地雷搭載了靈敏的電子傳感器,使得其能夠獨立地跟蹤敵方裝甲車輛,並且從防護最脆弱的車頂發起攻擊;有關專家稱這種新型攻頂式反坦克地雷不再需要掩埋,可以直接快速地部署在地面上。而且一旦部署將迅速在敵方裝甲行進路線上形成難以逾越的雷場。



而其可以能夠智能攻頂得以實現是通過地震和熱傳感器的組合,這種組合可以在150-200米的距離上搜索可疑目標,當目標進入了毀傷範圍時,地雷會向坦克或裝甲車輛方向傾斜,隨後地雷上的攻頂子彈藥發射。子彈藥會在幾十米的上空,通過紅外熱能傳感器尋找坦克發動機的熱量以確定目標,並用聚能裝藥破甲彈的金屬射流向防禦薄弱的車輛頂部射擊。未來的話這種智能化的反坦克地雷也將是戰場的主力。


迷彩眼觀世界


事實上,正好與電視劇裡的橋段相反,那種“踩上了鬆開才炸”或者踩上了一直不動就不炸(靜靜地等著別人鞋底插刀子壓住,脫鞋搬石頭壓住)的“松髮式地雷”是很少見的,如果地雷都這麼低端或者好排,那讓我們英勇無畏的排雷工作者情何以堪?

▲被影視劇玩壞的“踩雷”-“排雷”戲碼

所謂的壓髮式地雷

現實中除了“非常少見的”根據戰術需要製作的松發雷以外,大多數反步兵地雷都是壓髮式地雷或者拉髮式地雷。其中壓發雷也就是你說的“一踩就炸”,拉發雷則經常被用來設置為“絆雷”,也就是常見的“踢碰到絆線就炸”,亦或者採用“壓發/拉發聯合作用”引信。

▲類似“絆雷”(拉發地雷)示意

以我國曾經出口泰國、科威特、秘魯、斯里蘭卡等國的“72式反步兵地雷”為例,該雷依靠炸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直接殺傷徒步有生力量,該類採用塑料雷殼以增加被探測和排除的難度。全雷重約128克,內裝擴爆藥4克、TNT炸藥48克,整顆地雷只有人手掌大小。這種地雷一般只要求具備炸傷敵人或者騾馬的下肢的威力。

▲72式反步兵地雷示意

72式反步兵地雷由上下殼體、橡膠蓋、壓蓋、保險圈、保險銷、擊針、擊片、擴爆藥、火帽、雷管、裝藥等組成,屬於壓髮式爆破地雷。這種地雷使用時,一般不會裸放在地面,常常用落葉、雜草、覆土層等隱蔽物遮蓋,一旦步兵或者騾馬等動物踩壓則即時爆炸,哪裡還會“默默的等你排雷”,更何況這些地雷踩中以後很難意識到自己踩到了地雷。所以戲裡的橋段,看看就好。

▲72式反步兵地雷結構示意(借用網絡圖)

另外,這種地雷戰鬥狀態時的壓髮結構的動作壓力為68-147N,也就是隻需要7-15Kgf的力就能激發,在保險裝置沒有打開的保險狀態下,其安全壓力為大約735N(75Kgf),以便儲存、運輸、佈設時的安全。平常,這種地雷的保險銷沒有抽出,保險裝置限制壓蓋下降;作戰使用時,抽出保險銷,保險圈裝置失去對壓蓋的限位作用,當地雷收到一定的壓力時,壓蓋下降壓迫擊片,擊片在彈簧作用下猛力下翻打擊擊針,擊針擊發火帽-引爆雷管-地雷爆炸,完成一系列擊發爆炸動作。

總體來說,壓髮式反步兵雷是才是主流,大多數類似的地雷都是踩中即爆,符合題主所問的問題。而電視劇裡那種“腦補”排雷大法,一般都只存在於想象中,更何況現代地雷的引信裝置和反排雷系統更為先進。


裝備空間


鬆開才炸的地雷基本都是影視劇設計的橋段,為的是凸顯緊張的戰場環境,再加上許多對軍事裝備並不瞭解的編劇屢屢推波助瀾,結果生生製造了一種“松發地雷”的神劇情。不過呢,確實存在松發雷,但它們並非普通的地雷,而是對付工兵和增加排爆難度的東西,或者乾脆就是戰場上的詭雷。

流行的標準裝備地雷中,有純粹的壓力擊發式,有擊錘引信式,有拉環絆髮式,有二次壓髮式,甚至還有靈敏的震動感應式,唯獨沒有松髮式。

最簡單的壓法雷僅僅是子彈做成的機關,一腳下去打穿腳背,哪給你松發的機會?

實際上,普通地雷的引信雖然沒子彈雷那麼簡單,但也複雜不到哪兒去,大多與迫擊炮引信差別不大,它們通過鋼珠或彈簧卡口進行擊錘阻斷,只要通過下壓觸發,擊錘就會被立即釋放,根本不存在任何踩著不放地雷就不炸的情況,因為壓發機關並不需要回彈,它只是個卡銷。

我們可以參考下德軍的Tellermine 42反坦克雷,它是典型的壓發雷,重19磅,內含11磅炸藥,頂上有個6英寸的圓形凹槽壓力板,下面塞著壓發引信。我們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到,它的觸發卡銷就是個鋼珠,它卡住了一段被收緊的擊針簧,這個鋼珠一旦被壓過,擊錘瞬間就會彈下去,打爆下面的發火藥。

那麼請問這種結構如何實現“松發”呢?打開保險銷的壓發雷,就如同上好膛的步槍,踩下去的動作如同扣扳機,擊針簧只會被釋放,不會因為你踩著不動就不打下去。

換言之,如果這顆地雷你沒踩爆,那麼收腳即可,因為你的力量並沒有觸發扳機。

反步兵雷的結構也大同小異,正如前面說的,地雷是個廉價的玩意兒,它們不會被設計的太複雜,人們所做的只是用彈簧做擊針簧,然後找個小格擋卡住緊繃的彈簧,你一踩,如同槍械的扳機被扣動,哪來的回彈機會?根本不存在回彈的原理。

上圖的PMR-3步兵雷引信相當清楚,緊繃的擊針簧,鋼珠卡口,擊錘一旦被踩得別過鋼珠,地雷頃刻即炸。

還有像PMA-3地雷這種東西,它的引信觸發原理借用的是雙瓣殼體的扭動。這東西比擊簧式的引信還麻煩,殼體被踩中後,只要殼體一歪引信擊錘就會釋放出去。這種雷踩歪了就炸,沒踩炸那它肯定不會炸,不存在什麼松發回彈。

總而言之,大部分的地雷你踩上就會炸,沒踩炸就不會炸。如果沒炸,多半是地雷因為長時間埋設出了故障,或者你運氣好一腳沒蹬開擊針簧,這時候要做的是趕緊走,而不是踩在雷上傻乎乎的不動,然後讓戰友學穀子地脫鞋或蘭博插匕首壓石頭。

那麼有沒有松發引信的地雷呢?有!但它並不容易被遇到,這種雷往往是作為“詭雷”存在,目的是為了殺傷對方排爆的工兵,或者佈設誘惑陷阱。大多數時候,松發雷只是“反工兵佈雷技術”,或“戰場心理威懾式佈雷”,很少當做戰場阻斷大量佈設,更不可能像影視中那樣,一踩就是松發雷。

有時候松發引信僅僅只是手榴彈的附件,美軍就曾經給自己的手雷配備過專門的M1松發引信,平時讓東西壓住它,壓下後扯掉保險,扳機啟動,別人移動物體時便會爆炸。說白了,這就是種反裝的壓發瞬爆引信。

M1松發引信使用時,需要把手雷原來的引信擰下更換(見過二戰美軍擰槍榴彈的應該不陌生)。說實話,戰場上一般你踩不著這東西,數量太少了,也沒人把它當普通地雷用,大多是給工兵準備的是,少量拿來特種作戰。

許多松發詭雷其實就是普通拉環手雷,通過手雷需要松保險桿釋放的工作原理,將其臨時設計成詭雷使用。比如放在需要移動的石頭、樹幹下面,或者乾脆在上面壓一把漂亮的步槍,敵方士兵移動這些東西時,手雷便“轟”的炸了。它們的缺陷是引信有延時,發現的快可以躲過,不如專用的松發引信。

還有種更專業的“拉、松兩用引信”,可以直接插在地雷中使用,比如美軍的M3,上圖中間那個就是,它可是專門坑工兵的神器。如果不設置松發的話,它就是顆絆發雷引信,但如果壓到物體下設置,引信在鬆動的瞬間即可引爆。

還有M5松發引信等等,不排除在戰場上會遇到這些東西,它們有可能會以未壓發的方式,混合在壓發雷中佈置,為工兵的排爆造成各種障礙。

當然,踩到後也別想著怎麼壓匕首或脫鞋子了,正規的工兵排爆方法是清理周圍泥土,露出彈體,然後想辦法把保險銷子插上去即可,什麼壓磚啊、綁草啊、卡刀子啊,不排除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基本都是瞎搞。

其實這些壓板類的松發引信極為簡單,遠不如M3那種兩用引信麻煩,上面說過,這類松發雷就是反裝的壓發引信,需要有空間彈開簧板才行,且需要一定空間才能彈出。假如你真踩著不松腳,它們還真沒辦法炸,畢竟人家設計是當詭雷的,不是反步兵雷。


王司徒軍武百科


地雷是什麼?

地雷顧名思義是埋在地下的“雷”,埋在水裡的叫水雷,甭管什麼雷,都是一種爆炸物,軍用武器。

地雷在現代戰爭中最常見,也是造價最低廉的武器,就它的性質來說是防禦性的。

為什麼說低廉呢,一枚地雷就是由觸發彈簧和引信、彈片組成,最便宜的地雷造價才1.5美元。

為什麼說它是防禦性的呢,因為它一般都是埋在自己的地盤,等待對方陸軍部隊進攻時還發揮作用的。

比如我們很多中老年觀眾最愛看的電影《地雷戰》,看完了它之後,我們就會對地雷的成本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原來石頭、陶瓷都可以用來製作地雷,成本自然高不了。地雷是針對來進村襲擾的日本兵的,但它是埋在我們自己國土上的,又沒有跑去埋在你們日本,來了炸死活該。

地雷是誰發明的?

如同萬千發明一樣,最早的地雷據說也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的地雷誕生於十二世紀三十年代,也就是宋金戰爭中就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的地雷還比較原始,氣勢很大,殺傷力卻有限。

到了明朝時期,國產的地雷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構造開始變得複雜,殺傷範圍也擴大了,但質量仍然不穩定,也容易誤觸發,傷到自己人,殺傷力仍然有限。

沒辦法,就像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後來的提純技術和配方改進沒啥進步,反而被阿拉伯人和西方人一步步彎道超車了。

大部分時間內,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並不鼓勵火器的研發和火藥的改進,他們想保持江山的穩定程度,不希望民間百姓倒騰這些技術,不鼓勵科學創新,地雷的研究幾乎終止。

現代意義上的地雷是俄國人研製發明的,誕生於20世紀初,主要是用來阻止步兵進攻的。在日俄戰爭中,日軍攻勢兇猛,俄兵低擋不住,在日軍衝鋒的路上埋下了地雷。


可以想象蜂擁而至、勢不可擋的日本兵,踩到地雷的情形。東洋兵一下子就懵逼了,心說這什麼玩意,怎麼從來沒有見過?兩腿一下就發軟了,進攻的時候,戰戰兢兢,唯恐再踩上這種不知道什麼名字的東西。

新出現的地雷給了日本兵沉重打擊,日軍的進攻勢頭一下子就蔫了;可惜當時的地雷還沒有大量生產,不然日俄戰爭的歷史就真有可能被改寫了。

地雷由幾個部分組成?<strong>

普通地雷首先要有炸藥,然後是引發炸藥的引信。

接下來就是觸發引信的彈性鋼板,或者彈簧。

最裡面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彈片、鋼釘、鋼珠子或者強度更高的穿甲鋼片。

一組有關地雷的觸目驚心的數據。

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的地雷一共有367種,這還是不完全統計。有單發雷、連環雷,跳雷、松發雷,反覆觸發雷、信號雷和磁性地雷等等,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世界上埋在地下的地雷1.13億顆。阿富汗地雷最多,都說阿富汗的地雷比人都多,都是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當年埋下的,戰後,排雷器材在阿富汗是暢銷大單品。

清除世界範圍內的這些地雷需要的費用多達368億美元。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地雷造成的人類傷亡超過了100萬,而其中達半數以上是平民;這個地球上,每年都會因為地雷造成的傷亡有27000人。

因此,在1997年,聯合國通過了《渥太華禁雷公約》,禁止各國生產、儲存、使用、轉讓所有地雷。

即使這樣,全世界每年新埋設的地雷數量還會增加250萬枚,每天都會有80人左右死於地雷。

地雷為什麼設計成踩上了鬆開才炸,而不是一踩上就炸?<strong>

說到這種地雷,年齡大一點的朋友都會想起京劇《奇襲白虎團》志願軍英雄嚴偉才率領大家正在行軍,突然停下,告訴大家踩著地雷了,就在大家非常擔心的時候,嚴團長告訴大家,這種地雷是美製的松發地雷,踩上去只要不抬腳地雷不會響,因此從容地排除了那顆地雷,化險為夷。

什麼是松發地雷,它的原理就是引信部分有一個活閂,這部分跟擊發杆在一起,上面加了個保險銷。因此有人踩上去的時候,它不會立即爆炸,可是當你的腳離開的時候,它就會發生爆炸。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strong>

首先是要造成大面積傷亡。

如果是觸發型的,只會傷一個人。而松發地雷不但能殺傷踩雷的人,後面的人也會被殺傷。

而且這種地雷它的引信高度敏感,哪怕是觸動的人稍微一鬆動,地雷就會爆炸。松發地雷結構最複雜,也是最難拆的,如果工兵去排雷,按照一般模式去操作,手一離開,地雷就會爆炸,增加了排雷難度。

松發引信可以應用於各種地雷上,主要運用在跳雷和詭雷上,甚至還可以配上一枚手榴彈,這種引信主要目的就是延緩敵方的排雷速度,因為耽誤敵方更多的時間,就意味著為己方爭取更多時間和主動。


歷來現實


首先地雷存在的意義並非是致死,而是牽制。比如,你們三人小組作戰行進時,一名隊員突然觸發地雷造成大面積出血且喪失行動能力,那麼你們餘下的兩名隊友,會立即進行止血包紮並將他送回後方醫院或者呼叫救援。你看一枚地雷就牽了三名作戰隊員的行動。這就是地雷存在的價值所在。

在不少戰爭片中都有這樣的情節,行進中突然踩上了地雷,然後解決辦法一般都是先用鞋子壓住地雷,然後脫下鞋子逃過地雷殺傷的橋段。最熟悉的就是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幫助踩上了地雷的趙二斗(鄧超飾演),就是用匕首從鞋底穿過,然後用自己的手壓住匕首,讓趙二斗脫鞋子走人,最終穀子地一隻眼睛被炸壞,但好歹命還在。

那麼在真實的戰場上,這種地雷屬實嗎?

首先,專門對付單兵的反步兵雷採用的引信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踩上就炸的壓髮式,這種地雷就根本不存在脫鞋子處置的辦法了。另一種是踩上並不炸,但是一抬腳就炸的松髮式,所謂用匕首壓住脫了鞋子逃生的處置看起來就是針對松發雷的,所在這種地雷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在現代戰爭中,松發雷的產量和裝備數量都非常少,在地雷這個大家族中絕對是屬於非標準化的稀罕物。大都是用於詭雷,主要作用是配合陷阱和其他爆炸物來殺傷排雷的工兵。松發雷數量少的原因很簡單,地雷就是用來炸人的,那麼直接炸就行了,何必還要多此一舉等人家抬腳再炸呢?搞得跟做慈善的一樣。

所以不要被影視劇而誤導,他那樣拍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烘托氣氛罷了,現實中地雷大多數都是一踩下去就炸的,不會大量使用松發雷。

地雷的種樣也是數不勝數,並不是單一的只有松發與壓發兩種。還有例如:

防坦克地雷

1918年由德國人研製。1916年,坦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這導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誕生。受坦克威脅最大的德國人在1918年道德將炮彈改裝成防坦克地雷,隨後又研製了兩種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於對付英、法軍的坦克,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防坦克地雷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在當時被毀傷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戰線。文章配圖就是防坦克地雷。

防步兵跳雷

1938年前後由德國人發明,該雷由絆線絆發,目標觸雷後,雷體跳起在距地面0.5米以上的空中爆炸,它的殺傷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還有很多種類,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百度一下。

現在國際公約已經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


長安城不良人




地雷有很多種。鬆開會爆的叫松發地雷,一般用的很少,大多數是用在佈置詭雷上,專門炸工兵的。


一踩就炸叫壓發地雷。目前數量最挺多的。

有個繩子牽著,碰到就炸,叫絆發地雷。下面這個m16反步兵跳雷,大概會起跳1米左右爆炸,360度無死角,一顆可以報銷一個班。



還有就是定向雷了。這個起爆方式很多,有線起爆比較多。越戰時候越軍伏擊美軍,幾顆就幹掉巡邏隊。


不過除了以上,實際上對現代軍隊威脅最大的地雷應該叫IED,庸俗的說就叫路邊炸彈,製作簡單,價格便宜,使用方便,用手機就可以引爆,威力巨大。統計表明,美軍陣亡的官兵中,有一半以上是死在IED手裡的。



非常酸爽


兵說


因為這是影視YY,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大部分有據可查的松發雷,是各種詭雷。其布放是先用一定重量的物品(比如屍體、彈藥盒、罐頭甚至是另一顆地雷)壓住引信,然後拔出保險。這時雷就已經處於待發狀態(不勞人再踩一下)。一旦有人拾取或碰倒壓在引信上的重物,就會引爆地雷。

至於影視裡先踩後炸的地雷,我認為是不存在的。任何認為存在的人,請提供確實可查的證據,亦即指出具體型號和資料來源(那些我見過、我覺得、據XX說免開尊口,拿出實錘來,哪國的什麼型號,可供核實的資料鏈接)。

松發常見於跳雷。M16A1反步兵跳雷。可以有壓、絆、松三種模式。想等抬腳炸?踩下去照樣炸。各種跳雷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不存在電影裡的抬腳炸。不過它又確實勉強算是抬腳炸——踩下去後引信有個延時,以免你的腳壓著跳雷讓它飛不到預定高度——不過就算你不抬腳,延時到了照炸不誤,等戰友飈劇情?休想!



M1松發引信:通常用來設置詭發爆炸裝置。其由引信體、活閂、固定座、擊發杆、擊針、擊針簧、火帽和上、下保險銷等組成。設置時,使引信上部活閂的一端挑起擊發杆,另一端用上保險銷控制在固定座上。在活閂上壓上大於1kg的重物(例如另一顆地雷),抽出上、下保險銷即呈戰鬥狀態。移開重物後,擊發杆失去活閂的控制,在彈簧的作用下擊打擊針,衝擊火帽發火。


而且有些引信的所謂松發,僅僅是指絆線——你絆上它炸,你把絆線剪斷它也炸。增加抗排能力的


說起來簡單實用的壓發雷和絆發雷才是主力。比如美軍M14地雷,踩就炸,不墨跡。


薺菜糰子


在戰爭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主角人物踩到地雷的故事情節。但是絕大多數影視劇中的地雷,並不是一碰就爆炸,只要踩地雷的人保持不動,就不會出現地雷爆炸的情況,只有鬆開腳以後到,才會發生爆炸的情況。

接下來的排雷劇情就十分有意思,十有八九這顆地雷都不會傷害到踩到地雷的主角人物,因為總會有一個英雄人物出現,排除這顆地雷。如果戰爭中都是這種踩上鬆開以後才爆炸的地雷,那豈不是給了敵人逃脫時間,地雷為何不設計成一踩就炸的模式呢?

地雷

許多讀者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影視劇中的誤導現象所導致的。地雷的出現在影視劇中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事物。

因此,它主要的目的在於增加主角之間的感情,而非成功實施爆炸。在實際戰爭中,確實存在這種鬆開腳才會爆炸的地雷,但是,這僅僅只是地雷種類中一種,它並不能囊括所有的地雷種類。

影視劇中的松發地雷

地雷這種戰爭時期的重大“足下威脅”,在二戰時期被頻繁投入戰場使用。就地雷的通發引信而言,它可以簡單的被分為壓發地雷、拉發地雷、松發地雷、拉(松)兩用地雷。

如果地雷配用壓發引信,就可以靠目標一定的壓力作用而產生爆炸;這種壓發地雷,具備結構簡單,動作可靠、成本較低等特點,經常使用於反坦克戰爭之中,這才是大規模戰役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地雷。

拉發地雷

如果需要在戰場上對眾多敵人進行埋伏性戰爭策略,那麼最常使用到的地雷為拉發地雷。這種地雷配有拉發引信,靠一定的拉力作用才能夠使地雷爆炸。通常在使用拉發地雷的時候,會採用直徑0.5~0.8毫米的鐵絲作為絆線,絆線的一頭綁在先前埋伏好的固定物體上,另一頭與地雷的拉火栓相連。

由於在伏擊戰爭中會設置多根絆線,當敵人進入伏擊區域以後,只要有一個人踩到了一根絆線,就會讓周圍的地雷自動彈出、展開爆炸。只是這種地雷所設置的障礙範圍太大,殺傷力較強,人工設置時較為複雜,在戰場上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戰士排雷

最後一種就是松發地雷,這種地雷的松發引信,通常由人工設置。在地雷的松發機構上,需要加載不小於規定質量的載荷,當敵人踩到地雷以後,這顆地雷便進入待發狀態,一旦壓力解除,地雷便會即刻爆炸。

為了增加松發地雷的排除難度,一般還會在松發地雷之下連接一顆詭雷,一旦松發地雷被取走,下面的詭雷就會接連發生爆炸。所以這種具有靈活多樣、排雷困難、便於誘惑敵人等特點的地雷,經常在游擊戰中使用。

當然,地雷的排除過程並沒有像影視劇中演繹的那麼簡單,它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時間才能夠真正排除地雷;而且慌亂的戰場上,其實敵人很難注意到自己踩到了這種松發地雷,根本不會給這些敵人合理的排雷時間。


鳶飛九天2018


你這是電影,電視劇看多了吧?地雷的種類很多,用途不同,只不過電影,電視劇上常用松發地雷而已,目的是主角光環,踩到壓發地雷,直接劇終了,松發地雷還能搶救一下,讓觀眾緊張一下。但事實上是地雷不僅僅有松發地雷,松發只是地雷觸發的一種而已,比如反步兵地雷,一種是地雷表面壓力變化觸發地雷跳起,在空中爆炸,大面積殺傷,可以稱之為跳雷,一種是跘發,地雷上會標註朝向,當拉繩被跘倒,或者跘斷,地雷則會水平散射彈片殺傷,還有一種就是你說的壓發地雷,一腳踩上去立馬向上爆炸,這只是常見的幾種方式,還有遙控的,反掃雷的,只不過在電影,電視上效果呈現松發有優勢,多鏡頭可以拍攝,踩到地雷,地雷彈出,地雷爆炸,碎片橫飛,中彈倒地,壓發地雷就只有踩到地雷,地雷爆炸,中彈倒地,如果你拍攝電影,電視劇願意選哪個?


草木菁華2005


量子,一位熱愛武器的小白。為大家帶來另類的軍事解說。

小夥伴們對地雷應該都不太陌生。像我們小時候看的《地雷戰》講述的就是在敵中我寡敵我力量懸殊的時候,游擊隊所採用的一種獨特的戰術。而前幾年比較熱火的一個軍旅電視劇《戰雷》,也讓我們瞭解到了各式各樣的地雷,雖然這個電視劇的劇情有點扯,不置可否裡面還是有一些乾貨的。

地雷應該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武器了。簡易的製作方式、廉價的成本卻可以換取比較高的殺傷力和對敵方的威懾。在世界上地雷的種類都可以達到幾千多種,而埋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地雷數量甚至多達1億多顆。而地雷雖然埋設簡單,可要排雷需要冒到極大的風險,首先需要找到地雷的位置,而各式各樣的地雷,比如說陶瓷做出來的地雷使用普通的探雷器根本無法探知。而地雷的埋藏地點都是隨機的,除非是找當事人過來指認,否則想要確認一枚地雷的位置,是十分困難的。除了地雷位置確認困難,排雷更加困難。先不說地雷的種類,只說說地雷引爆的方式就有松發、壓發、觸發、感應、絆發,這麼五大類引發方式。而佈雷者為了增加排雷的難度,往往是多種引爆方式並存甚至是連環雷、字母雷。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地雷廉價,但是排雷卻要付出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地雷很少被用作進攻型武器,地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禦。它基本是佈置在邊境線或者是陣地的薄弱部分,防止敵人的偷襲。所以地雷的佈置往往都是人跡罕至的位置。

再回到這一個問題。為什麼影視劇中的地雷大多數被設計成踩上去鬆開才會炸。其實這只是電影中的一種表現手段,為了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如果真的是使用那種踩上去就爆炸的地雷,還有什麼看頭呢?不要說有主角光環的加持了,當場就把主角炸死了還有啥可看頭呢?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突出主角臨危不亂,有勇有謀,膽大心細。在隊友或者是自己踩到地雷的情況下,可以成功脫險,這樣的牛逼普通人可以吹一輩子了。

說完影視劇中的再來回到現實中。影視劇中這種踩上去,鬆開之後才爆炸的地雷叫做松發雷。而踩上去直接爆炸的地雷則被稱為壓發地雷。上面量子所說的五種地雷引線製造出來的地雷各自有各自的用途。松發地雷主要是在部隊撤退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拖延敵軍的追擊時間,或者是行進速度。也是為了給敵人更大的心理威懾。想象一下,如果追兵其中的一名隊員踩到壓發地雷直接被炸死。他的隊友們只能怒氣中燒,更加堅定了為隊友報仇的念頭行軍速度也不會受到任何延遲。而如果採用松發地雷,隊友觸雷之後肯定會分出人手來救援,這樣也就大大縮短了追兵的追擊速度。而且追兵們在謹慎期間,有很大的概率會選擇繞路迂迴追擊。這也為己方的撤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如果是在雷場佈雷很少有使用單獨引爆方式的地雷。雷場中的地雷更加複雜,跳雷、字母雷、雷公雷、延時地雷 。除非是在電視劇中有主角光環的加持,否則普通人進入雷場中很難全身而退。

對了,在最後補充一點現代戰爭中所使用的反步兵地雷。不管是使用何種引爆方式,它們的殺傷力並不會太大,不會直接致人死亡。頂多也就是炸斷一條胳膊一條腿兒,使觸發地雷的倒黴蛋陷入重傷狀態。其實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出於人道主義,而是為了換取最大的殺傷力。怎麼說呢,一個受了重傷的士兵肯定要比一個陣亡了的士兵對所在的部隊有更大的殺傷力。受了傷的士兵就需要勻出資源去救治他,而陣亡了的士兵只是為他舉辦一場追悼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