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中第一個“1萬元”是怎麼賺到的?

用戶69330833


補課、修電腦、打印機

剛參加工作,工資低,收入養活自己,存的不多,同事的娃需要補課就給補了,比市價低,補了大半年。賺了4500。

公司打印機維修,公司電腦本是承包給維修商的,但往往時間趕不上,和維修人員溝通,如果自己動手修了,每次的費用分一部分,一年下來賺到了大幾千,算是用一年時間積累了一萬多吧。


Dooooo丫


記得03年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辛辛苦苦幹了一年,才攢了一萬多塊錢,存了一萬,多餘的給爸媽買了衣服和吃的,當時感覺一萬塊是不小的數目了,在老家可以買個院兒了,給老爸花三百塊錢買了件上衣,老爺子挺喜歡,到現在都不捨得穿[霧霾][霧霾][霧霾]



ZjK東北Ren


老闆招工時說工資每月3000包吃住月休4天。可他沒說一月結算,還是半年結算。幹了一年也不結算,每月給500零花錢。過年了都給我了,一下幾萬塊。關注我,書法視頻免費看,天天更新











爛筆生渣


眾生不易,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賺錢。

有人選擇盡全力拼搏,有人選擇下海經商,無論收入多少,只要有理財意識和成熟的財務管理習慣,就有了財富增值加速器。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打了這麼個比方: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並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40年後財富會增長為1億零281萬元。

除此之外, 打破自我侷限,升級認知,培養前瞻性和大局觀,或許也能成為你財富的突破口。

文章源於:行者三由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沒背景、沒關係、沒資源的普通人,怎麼樣才可以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萬?

下面有一個答案我很喜歡:先轉變你的思維,等你不再把沒背景、沒關係、沒人脈這幾項因素當成你賺不到錢的必要原因時,你就離第一個10萬不遠了。

說白了,就是提升你的認知。

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其實都是在認知上的不同。成為一個富人之前,你得先具備富人的思維才行。

那麼今天,跟大家聊聊,哪些才是真正能幫助到你賺錢的思維。

01允許“中間商”賺差價

很多人之所以變窮,就是從他們想當有錢人的那一刻開始的。

其實這話真正理解起來也不難。大多數想要一夜之間就擺脫貧困現狀的人,往往更容易被短期的利益所誘惑,從而做出了很沒有價值的選擇。

說白了,就是把錢看得太重。

把錢看得太重的人,往往都會有些自私,內心裡容不下別人也能變好。直到最後,被越來越固化的圈層所淘汰。

馬雲一直都說:我對錢沒感覺。

其實不只是說錢太多,所以花起來沒感覺。而是從一開始,人家的創業主要方向就不只是為了錢,淘寶,支付寶,花唄這些項目的落地,每一個都可以稱得上是完全改變國人生活的工具。

一個能為別人扛起正面大旗的人,掙錢多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你掙多少錢,其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眼界有多廣,時機把握有多強。很多時候,只是取決於你有沒有讓別人也能掙到錢,或者獲取到某種便利。

這種便利越有價值,或者越無可替代,你的財富才會自然而然會實現累積。

不要去想自己能獲得什麼,而多去想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讓自己獲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讓別人獲利。

02目標足夠重要,你才會足夠努力

以前有人問: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到在某件事上一直持續而有效地努力下去?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

比如:

工作完不成,你會焦慮,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會被領導批評,甚至開除,所以你熬夜加班加點。

信用卡沒錢還,你會擔心,是因為你知道自記會被徵信,甚至影響以後貸款,所以才舍下面子四處轉借。

你之所以能為一件事情付出這麼多,歸根到底,都是由它在你心中的位置所決定。

TED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對:當我們認為一件事情不重要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沒時間去做。

不是因為懶,也不是因為時間不合理,只是因為在你的思維中,它並不值得你當下就付出行動。

有的人總是將日子過得很糟,然後怪罪於缺乏自控。

但事實上,根本沒有嚴格意思上的自律可言,就像你之所以會要求自己每天早起,是因為你想擁有健康。你要求自己每天寫作兩小時,是因為你想快速地通過這項技能掙到稿費。

你所有以為能自我控制的事情,說白了,還是藉助外力誘因。

人是功利性的生物,用功利性的目標來促進慾望,才是產生行動的最好方法。

作家連嶽曾說過一句話:減肥這件事無關少吃,也無關多動,只有一個秘訣,就是你很想很想減肥,其他也同理。

只有當你真正地認同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時,所有的規劃和行動,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眼前。

你不需要控制,也不需要引導,那種強烈渴望完成它的想法就會迫使著你前進,走向目標。

一個人之所以廢掉,不是因為無法堅持也不是身心懶惰,只是因為他的人生裡,那些目標看上去都沒那麼重要。

03打破思維慣性

前段時間,IG奪冠,被封為“國民老公”的王思聰,頻頻地登上熱搜,帶動了不少流量。

很多人覺得,有錢人搞戰隊玩跳票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就算到最後毫無成績也是正常。結果IG奪冠了,一夜之間商業價值暴漲。

這,其實就是普通人的思維慣性。

你總是活在自己的認知標準裡,並以此拿來衡量一切事物,那麼和結果自然就會產生偏差。

你看不起的反而掙錢了,你覺得高大上的反而餓死了。你的自以為是其實也讓你浪費了不少機會和資源。

還記得以前曾經有人加我微信,上來就旁敲側擊地問我能不能幫助他先掙個10萬。

我很好奇: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就一定能幫助你掙到10萬?

他一臉無辜地回覆我:“因為你就掙到了呀。如果你能讓自己掙到錢,幫別人再掙一份應該也不是太難的事情吧。”

如果你覺得同一種掙錢方法能適用於所有人的話,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什麼窮人了。

世界是多面的,每一個人的認知只決定了他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想當然這樣,應該是那樣。即便是具備最優秀頭腦的商業人士,也從來不敢說自己就能理解所有事物的底層邏輯。

就像早些年公眾號剛剛興起,很多人固執地覺得這個領域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肯定沒什麼值錢的東西。

結果不出三年,全都被打了臉。那些一直堅持把號做下來的,反而都賺得盆滿缽滿。

打破認知侷限的最好方法,其實就是摒棄掉原有的思維慣性。

不去想當然地掙錢,而是想好所以然再去掙錢,這才是讓你快速擺脫困境的最好方法。










歐特魯斯


第一個一萬元 懵懵懂懂 是打工賺到的 那時候工資一個月才500塊 差不多兩年多吧 其實也填補家用了 [呲牙] 人生需要經歷 現在想想 奮鬥在路上真好



擁抱那份愛灬


2000年買來了七千元買來了一幅何紹基的書法對聯,兩萬元賣出賺了一萬多。當時就感覺就賺多得很,只是放到現在的話,那幅對聯要賣二十多萬呢!你說這是賠了還是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