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解決問題並不難,難得是發現問題、界定問題與確定問題,當你能確定問題時,很多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接下來閆明老師就帶領大家從人性的角度全面剖析解決“問題”的心智模式成長的三大心路歷程:

選擇一:逃避現實

趨利避害是人性的基本體現。所以在我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會無意識習慣性的選擇逃避。但是不管你如何逃避,如何的對困難視而不見,問題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不解決掉它,它永遠都在,拖得時間越長,甚至還會加重你的心理負擔,進而自己產生無能為力的錯覺,做事情也會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所以,遇到問題一味地選擇逃避(困難與責任),是消極的,對自己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深刻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後,人就會進入第二層選擇(即:面對問題)。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選擇二:面對問題

“選擇面對問題”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巨大挑戰。當你選擇逃避問題時,各種矛盾會暫時性的擱淺,所以各種矛盾不會直接發生衝突,但當你選擇面對時,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會短兵相接,進而產生劇烈的衝突,各種不適感、焦慮、煩躁等情緒就會孕育而生。

對與各種焦慮情緒的反應不要過於擔心,應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逐漸的進入狀態後,這些不安的情緒的就會逐漸減弱或消失,並在你的內心深處還會增強對自己的自信心。

謹記:你害怕什麼,你就去面對什麼,值得恐懼的只有恐懼本身。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選擇三:理解世界

“理解問題”是消除不安情緒的重要內因。一個人要想變得厲害,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即克己),而克己不是讓你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

心’是人慾望生髮的源頭,在生活或工作中,大多數的不和諧,都不過是因為我們的各種慾望在打架。所以祛除人生痛苦的源頭也要從‘心’開始,使其變的純淨、堅韌與闊達。

人之所以產生情緒化,是你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不能深入的認知與理解,接著人就會對周圍局勢變化與發展產生失控感,並影響你對事物發展的客觀判斷與遠見。所以,一個人如果對周圍事物沒有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力”的生長,你是沒有辦法駕馭自己的情緒或駕馭一個組織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一個人不要擔心別人不理解你,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別人。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世界誤解了你,而是你誤解了這個世界。當你能理解了自己你不會和自己過不去,當你能理解了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支持,當你能理解了這個世界,整個世界就會投入你的懷抱。

你能理解自己你就能“心安”,你能理解別人你就打通了與他人溝通的橋樑,你能理解周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你就能駕馭整個局勢的變化與發展。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 人生自我修煉與提升

一、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人類繁衍不息,可以說慾望是生命的動力。這裡的“不欲”是指人不要有多餘的妄念,否則多餘的欲心雜念將消耗掉你剩餘的人生,同時還會影響一個人正常心智的成長與發展。

“不二”就是專心致志的做好本分的工作,你的生活與事業自然會得到安定與發展。

岳飛學習射箭時,師傅周侗講到:“箭術最重要的不是練箭,而是練心。你在乎輸贏,便失去了力量,瞄準箭靶,便是瞄準你自己的修身之道。孟子云:發而不中,求之諸己,士量其弓,弓量其力,心平體正,不動容;和其肢體,調其氣息,意其心智,你才能百發百中。”

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想通的,一個人的心不妄動,才能保持冷靜的思考與客觀的判斷,老子曰:“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你做什麼,動也好,靜也好,但你的內心是有根的,是清靜的,就像大海一樣,海面無論是波濤洶湧或風平浪靜,這些‘象變’很快就過去了,但海底要平靜的,如果海底暗流湧動(即地殼運動或火山爆發),就有可能發生大的災難。

所以,一個人遇到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把它當成一次磨練自己的心性的機會,祛除欲心雜念,使其堅韌;遇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要懂得適可而止,知止而不怠,月圓則虧、水滿則溢。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二、動治寒、靜治熱;寒則動、靜則熱

動治寒:‘動’指行動,當天氣很寒冷時,你要不停地蹦一蹦、跳一跳,你就不會感覺那麼寒冷了。人的內心變化也是一樣的,當你心寒失落時(這種情況,一般的反應是不想動,什麼也不想幹!),這時你更要勇敢面對、不斷的行動,這樣才能消除你內心的恐懼,並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其實當你真正去面對所恐懼的東西時,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了,這也告訴我們,你害怕什麼,就去面對什麼,因為真正值得我們的恐懼只有恐懼本身;

靜治熱:‘靜’指內心,如果你去澡堂洗澡,池子裡的水很熱,這時你千萬不要亂動,因為你越動就越熱,反之,你靜下來心不亂,反而能在熱水裡待得時間久一些。在心理上,當你煩躁不安時,要學會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唯止能止眾止),當你想通一些事情,你的內心才會變得闊達無礙,行動起來也會更有效率(不盲目)。

心寒時,多行動;躁動時,要回歸本心,摒棄欲心雜念,不急不躁。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三、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行者問一個老和尚,你在得道之前是做什麼的?老和尚說:“我在得道之前,主要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和做飯。”行者接著問道:“那你得道之後又是做什麼的?”老和尚說:“得道之後,我做的事情依然是三件事情:砍柴、挑水和做飯,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我在得道之前,砍柴的時候經常想著挑水的事情,挑水的時候經常想著做飯的事情,而我得道之後,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飯就是做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下事為無上,當下人為無上人,當下法為無上法,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把我們當下的事情好其實就是高效的。從我們工作的角度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看似慢其實是快,與其你把十件事情都做到六十分,不如把一件事情做到一百分來的更有價值,而且還避免了重複返工的無謂消耗。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人的慾念太多,就會相互打架,最終讓其心神不寧,惶惶不可終日,痛苦甚大。更難以安心下來做事情,一次只追求一個目標,就像一根線一樣,當各股凝聚到一點時,要穿過小小的針眼也就輕而易舉。所以自我情緒管理的源頭是‘不欲’,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取,‘無求’之人才能遇事寵辱不驚、從容淡定。無慾則靜,付出不圖回報,但必有回報,只要你保持一顆平常心,並持續不斷的付出,必定有著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您。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相互交融,自然就會普降甘露。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順應自然而不妄加增減,事物自然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這和佛家常說的“不增不減”是一個意思,同時,這也

是一種養心的境界。當我們感嘆心累的時候,不要總是抱怨外界的因素,看看是不是我們自己畫蛇添足了?

功到自然成,不要有過多的個人感受,達到“無故加之而不怒,瘁然臨之而不驚”的思想境界,尊重事物的本性與客觀發展規律,在你做事的時候,就不會有多餘的思想包袱,輕鬆上陣。

關於自我情緒管理,情緒就是人對環境的一種反應。當然這種環境也包括我們自己內心的變化,思維的習慣等也是一種環境。環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外部的環境(外因);其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是一種環境(內因),內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擴大範圍,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內在的、外在的,任何的變動,都會使我們有一種反應,而這種反映就叫做情緒。反映無所謂好壞,情緒只是一種信息的反饋。情緒管理,就是讓我們把這種情緒的反應控制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不要過度解讀,過度反應,過度深陷其中而忽略了問題本身。(本文閆明老師原創,勿侵權)

當你的事業遇到瓶頸時,有以下三種選擇“化險為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