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文 | 酒顏君

當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心,很多人都想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近日,媒體頻頻報道老人為疫情捐款的新聞:

重慶87歲獨居老人捐出畢生積蓄20萬元,這筆錢她攢了30多年;

瀋陽賣爆米花的老人50年攢2.5萬全捐醫院;

杭州退休環衛工捐出10萬積蓄,卡里只剩13.78元;

93歲老兵捐出存摺上的1萬5千塊錢,覺得錢不夠,向女兒借5千塊錢……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這些正能量新聞獲得不少網友的點贊,認為老人們拿出畢生積蓄是品德高尚。但是當頻繁的感動堆積在一起,真的沒有讓人感覺太溫暖,反而是一把心酸。

網上越來越多的人建議,媒體別再報道老人捐款,別再鼓勵老人們獻愛心了。

的確,從新聞內容來看,這些心繫國家、傾囊相助的老人獲得榮光的背後,還有更值得淚目的生活現狀。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生活質量不高,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群體,可以說,這些捐款基本是“棺材本”養老錢了,是他們晚年生活的主要保障。

我們當然知道,現在疫情嚴峻,需要更多的人齊心協力共克時艱,但當把鏡頭從疫情中心武漢移開,反觀捐款老人的生活處境,也並沒有安逸到哪裡去。

捐款20萬元的87歲老人,獨自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擺攤賣小百貨來補貼家用。她居住的逼仄空間,廢舊的宣傳海報糊滿了牆和房頂。老人捐出畢生積蓄後仍然要蝸居在此。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87歲老人為抗疫捐出20萬積蓄 圖為老人生活環境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老人捐款現場

媒體在報道捐款老人善舉的時候,從不忘對他們的生活環境進行特寫,環衛工的破衣爛衫、殘疾夫妻的辛苦勞作,彷彿他們越落魄,捐款行為越能感動中國。

但從大眾的反饋來看,人們對這種煽情不僅不會感到共鳴,反而覺得無力和悲哀,更多的是擔心他們捐了款之後可怎麼生活。

當然,拒絕老人捐款,並不是說生活困難的人沒資格獻愛心,畢竟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每個人都有行善的權利和自由。

“當老人得知可以捐款後,才放心的睡個好覺。”

光從老人們的態度來看,這份善舉很值得點贊,民間自發的慈善熱情確實是正能量,可媒體沒必要一例又一例著重報道,去渲染“為大國奉獻小我”的舉動。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再說,為防控疫情,財政部已經緊急下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補助資金10億元,跟國家的整體資金調動相比,老人們付出金額不大,但是犧牲很大

這些錢是他們一輩子攢下來的養老錢,如果失去這份保障,可能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都能使他們陷入困境。

對拾荒老人、孤寡老人、生活特別貧困老人的捐款,收款機構應該儘量不收或者進行評估後設置收款上限。

作為生活能力不強、抵禦風險能力低的老人,更應該得到周全考慮和照顧。連生活都得不到基本保障的人,他們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即使是個人意願想捐獻,機構也應該首先考慮他們自身的生活所需。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媒體的聚光燈對他們來說只是暫時的榮耀,眾人的感動也難以維持他們日後拮据的生活。

危難的時候有能力就盡一份心意就是最大的正能量。畢竟,老人們的愛心不是用捐款多少來衡量的。如果非要拿困難老人捐款當做正面典型來宣傳,反而違背了慈善的初衷。

慷他人之慨,鼓勵因獻愛心變的一無所有,並不是真正的正能量。


- 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 -

拾荒、孤寡、貧困老人們捐出畢生積蓄,媒體不必聚焦這些感人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