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陷入兩線作戰前,應該先和親皇太極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

早晨初生的太陽


當然是和親皇太極,以實際控制線劃分國界,封皇太極為金國國王,兩國互市。

然後調關寧鐵騎鎮壓西北民變。

攘外必先安內,在國內平定之前,儘量要穩住金國。因為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

國內平定之後,消滅鼠疫,安撫流民,發展經濟,恢復生產,成了當務之急。

設大明銀行,發行紙幣,設立準備金,收稅只收紙幣。

培育並推廣己經傳到福建的土豆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耐寒耐旱耐貧瘠農作物。

全面開關,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貿易。

建立西式新軍,並灌輸以武士道精神。

獎勵發明,建科學院。

改良科舉,加入數學與物理等科目。

將違法官員與宗室人員抄家,以充國庫,其土地分與流民,並逐步廢除宗室供養制度。

待國力強盛後,與朝鮮、蒙古林丹汗以及俄羅斯聯手圍剿金國。

或者坐山觀虎鬥,看林丹汗與金國角逐草原霸主。此時俄羅斯人己經來到黑龍江流域,金國可能要腹背受敵了。



當代曹植


攘外必先安內是慣常的措施。在當時的局面下,清朝已經實際建立,雙方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雙方是完全可以握手言和的。而且,在清朝早期沒有展露出非常強烈的滅亡明朝的野心。基本上戰爭都是以爭奪遼東。關外為中心展開的。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則是以徹底推翻明朝為目標,兩者根本不能共存,明朝與闖軍屬於是在根本利益層面存在矛盾。所以,無論怎樣選擇都應該以先平定內部叛亂為優先。

從力量上看來,闖軍的流動性很強而且主要活躍在明朝的主要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要道。如果不平定李自成,那麼明朝的稅賦與糧餉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的賬面數字,根本就無法使用。而清朝方面佔據了關外,這片土地實際上從明中期就已經不再屬於明朝的有效管轄之下,因而對於明朝的影響不大。所以,保障東北的和平,平定國內的叛亂是當時國家的唯一生路。可就是在明朝混亂的朝政和迂腐的大臣手下,這條唯一的生路也被徹底堵死。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比較複雜。滿清地處關外,距離京師的直線距離比較近,加上又是蠻夷,在道義和輿論上影響比較大。所以,崇禎錯誤的將全部力量都壓在了東北地區,以至於南部的叛亂最後做大。可以說,這是根本路線上出現了偏差,讓後人唏噓。


經典守望者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唯一的陷入兩線作戰的皇帝,而且陷入兩線作戰完全是崇禎帝自作自受。

事實上,天啟帝朱由校留給弟弟崇禎帝朱由檢是一個不錯的局面。

對外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在寧遠大戰指揮一萬多明軍以少勝多大破努爾哈赤統帥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擊斃一萬七千多後金軍,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打傷,八個月以後死去。

寧錦大戰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率領的七旗十萬後金軍主力,擊斃幾千後金軍,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打死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與巴希、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皇太極狼狽撤退。

崇禎帝朱由檢繼位以後,剷除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提拔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明朝出現了撥亂反正的中興氣象。


因此袁崇煥在軍事上修築城池對後金步步緊逼,積極籌備建立六萬關寧鐵騎及車炮裝甲部隊收復遼東平定後金,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是完全可行的。

可惜崇禎帝等多疑急躁、剛愎自用,對袁崇煥“皇太極西向窺視中原”的提醒置若罔聞,甚至逮捕袁崇煥派去協防薊州的關寧軍將領,拒絕袁崇煥改革薊州明軍的計劃,導致皇太極繞道蒙古長驅直入攻佔薊州,直逼北京。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統帥的十萬後金軍主力,卻被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的崇禎帝逮捕下獄,距離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只有一年五個月時間。

在袁崇煥被逮捕下獄以後,北京城的明軍對城外的關寧鐵騎謾罵甚至殺害。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等被迫帶領關寧鐵騎離開北京。

崇禎帝又逼迫滿桂、孫祖壽等明軍出城與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決戰,結果幾萬明軍全軍覆滅,滿桂、孫祖壽等戰死。

在孫承宗、馬世龍、秦良玉、祖大壽等率領四十萬勤王大軍打敗阿敏的後金軍,取得遵永大捷,北京城轉危為安以後,崇禎帝自毀長城把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尤其是北方邊境明軍將士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在國內方面,大規模農民起義也是在崇禎帝繼位以後爆發的。

正是因為崇禎帝節儉到了吝嗇的性格導致他捨不得用自己的小金庫裡的幾千萬兩白銀,而用裁減驛站的辦法節省了幾萬兩白銀,導致李自成等人下崗走投無路被迫造反,星火燎原,成為蔓延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即便如此,崇禎帝有多次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機會,明朝擅長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名臣將領人才濟濟,比如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熊文燦、鄭崇儉、楊嗣昌、曹文詔、曹變蛟、賀人龍等,可惜這些人才都被崇禎帝瞎指揮浪費了。

比如名將孫傳庭活捉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把新闖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騎逃進商洛山,可惜崇禎帝又自毀長城莫名其妙把孫傳庭逮捕下獄,導致李自成起義軍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中原戰局徹底惡化不可收拾。

崇禎帝有多次平定國內農民起義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都被他瞎指揮浪費了。

崇禎帝另外一個致命失誤是冤殺明朝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孫元化是繼承袁崇煥鎮守遼東抗擊後金的最好人選,可惜也被崇禎帝冤殺,更嚴重的後果是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走投無路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後金,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火炮與艦隊優勢。

從此以後,即使崇禎帝想避免兩線作戰,狡猾的皇太極也不可能讓他如願以償。

皇太極先後五次派清軍大舉入侵中原燒殺搶掠,一方面是為了搶奪金銀財寶糧食物資青壯年人口,摧毀明朝的抵抗力量,比如孫承宗盧象升等明朝名將都被清軍殺害。



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派清軍入侵中原也是聲援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使明朝無法消滅農民起義軍,讓明朝軍隊陷入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困境無法自拔。

在松錦大戰之前崇禎帝還是有與皇太極議和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的,但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照崇禎帝的指示與皇太極議和,因為議和事宜意外暴露卻被崇禎帝作為替罪羊殺害,導致明清議和徹底破裂。

松錦大戰是決定明清命運的決戰,洪承疇統帥的十三萬明軍主力也給清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可惜崇禎帝又一次瞎指揮逼迫洪承疇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決戰,造成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祖大壽等被俘投降清軍,曹變蛟邱民仰等一百多明軍將領被清軍屠殺。至此在明清戰爭中,清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明朝外線對清軍敗局已定,崇禎帝又逼迫孫傳庭率領十萬明軍主力在內線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結果四萬明軍戰死,明軍一敗塗地,崇禎帝輸掉了逐鹿中原的最後的籌碼。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圍攻北京的最後時刻,崇禎帝仍然有擺脫兩線作戰的機會,李自成提出向崇禎帝稱臣聯合明朝共同抗擊清軍,條件是崇禎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賞賜李自成軍隊一百萬兩白銀。


李自成聯合崇禎帝抗清的主張與現代國共合作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頗為相似。

可惜崇禎帝不能像蔣介石那樣能屈能伸,崇禎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或者說崇禎帝要錢不要命,他也許捨不得給李自成那一百萬兩白銀,居然拒絕了李自成的建議。

最終崇禎帝自殺殉國,導致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而李自成從崇禎帝的小金庫裡獲得3700萬兩白銀,黃金等財寶還不算在內,遠遠超過李自成向崇禎帝要求的100萬兩白銀。


厚德載物49847


如果崇禎皇帝不錯殺袁崇煥,那麼清軍就打不進北京城,明朝也不可能滅亡的。就是明朝兩線做戰也是沒有問題的,下面我列舉以下的戰例。

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大軍主力攻打寧遠城,後金兵舉著盾牌架起幾百個用木頭做的雲梯,往城牆上爬。明朝的官兵們在袁崇煥的指揮下,用弓箭、磙木壘石往下猛砸,大批的後金官兵從城牆上掉下來,摔死摔傷的無數。但是在努爾哈赤的親自督戰下,大批的後金兵是倒下一批又衝上一批。袁崇煥命令士兵們開炮,炮聲一響,後金兵們是被炸的哭爹喊娘,血肉橫飛,後金兵們是紛紛逃跑。努爾哈赤只得下令收兵。第二天,努爾哈赤親自站在高崗上,指揮大軍攻城。袁崇煥也站在城牆上的指揮塔樓上,命令士兵們往後金兵多的地方開炮,幾聲炮響後,是大批的後金兵們被炸的人揚馬翻,死傷無數。努爾哈赤也從戰馬上被炸的掉了下來。幾天後,努爾哈赤是毒火攻心加上傷勢嚴重就死了。這個打敗草原上無數梟雄的大英雄,沒有想到會栽在小小的寧遠城下。

皇太極即位後,接著攻打幾個月的寧遠城,也是損兵折將。聰明過人的皇太極知道自己不是袁崇煥的對手,就率幾十萬大軍,不得不繞過寧遠城,攻打河北去了。所以說袁崇煥不死,清朝的大軍就進不了北京城。下面再介紹一下農民起義軍的剋星—盧象升。

崇禎六年,山西的農民起義軍襲擊京師郊區。盧象升臨危受命,率領大軍鎮壓,在臨城冷水村大破起義軍數萬人。在戰鬥中,他親率大軍衝在前面,被冷箭射在臉上,他把箭拔下,雖然血流如注,但是他依然提著大刀搏殺,最終把起義軍打得潰不成軍。後來,起義軍把他稱為*盧閻王*,可以說起義軍是十分的害怕他的。

崇禎八年(1635年),崇禎任命盧象升為剿匪總理領軍,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進軍清剿農民起義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張獻忠受明軍招安投降,李自成被盧象升的剿匪大軍打得只剩十八個人,狼奔豕突的逃跑了。農民起義軍們都幾乎被消滅了。

可是這時,清軍大舉進攻明朝。崇禎把袁崇煥殺死後,再沒有將領能夠低擋清朝的大軍了。只好把盧象升調走,去和清軍拼殺。盧象升調走後,農民起義軍又死灰復燃,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又重新組織起來。

最後,盧象升率五千人的軍隊與多爾袞的八萬大軍在鉅鹿軍事要地進行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死在疆場。但是盧象升的五千官兵,沒有一個人投降清軍,全部戰死。而距離鉅鹿縣賈莊的約50裡的明軍將領高起潛(崇禎皇帝寵信的愛將)率領兩萬的大軍,卻懼怕清軍不敢出戰,也不派兵增援盧象升將軍。

崇禎皇帝是心胸狹隘,生性多疑。如果不殺袁崇煥,清朝的軍隊是打不進中原的;盧象升也不可能調走去低擋清軍的,李自成的起義軍們也不可能死灰復燃的。


隱者康司馬


其實大明王朝在滅亡之前所面對的困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遼東戰事焦頭爛額,另一方面是李自成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轉戰大江南北,把明朝統治攪了個底朝天,客觀上來說遼東戰事不是崇禎這一朝才出現的問題,而是從萬曆朝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那時候遼東的局勢還不是很嚴峻,直到崇禎登基之後,遼東戰事開始變得一塌糊塗,一發不可收拾。

而農民起義確實是在崇禎這一朝開始的,而最終推翻明朝統治的也正是闖王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打進紫禁城,崇禎帝出逃無路,最終選擇自縊於煤山上的歪脖樹上,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大明王朝也就此結束,雖然之後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幾十年的時光,但不過是迴光返照,大明王朝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從崇禎帝的角度來看,其實對他威脅最大的還是農民起義,看過往歷史,農民起義是威脅封建王朝最大的隱患,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無一不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導致漢唐兩個統一的大王朝走向滅亡,所以國內的農民起義才是崇禎帝應該首先應對的,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其實李自成差一點就被明軍殺死,只不過陰差陽錯之下李自成死裡逃生,又死灰復燃了,最終打進了紫禁城。

另外當時的清政府這邊,皇太極已死,順治帝即位,當時順治帝還是個孩子,大權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裡,看似穩定的政權其實內部充滿了各種的較量,所以剛剛進行過權力交接的清政府其實並沒有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的志向,所以對於遼東,崇禎帝所面對的問題還沒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完全可以用和談或者其他的方式拖延一下,如果沒有闖王李自成的出現,以明朝的國力再和清朝周旋幾年或者十幾年完全不是問題。

只是可惜上天沒有給崇禎帝這樣說機會,李自成的僥倖逃脫已經宣告了崇禎帝的死期不遠了,如果上天再給崇禎帝一個機會,他肯定會舉全國之力把農民起義扼殺掉,畢竟農民起義才是威脅王朝統治最大的隱患。


心立方


感謝提問。

崇禎在陷入兩線作戰前,先和親皇太極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我認為應該先平定內部叛亂,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更何況內部的李自成農民軍要弱於關外的清軍,柿子撿軟的捏,也應該是先平定李自成。


明朝末年,明朝的財政收入無法支撐明軍的兩線作戰,只有先穩住一方,打擊另外一方,明朝才有希望。

李自成在明朝內部,破壞力十足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屬於明朝內政,而皇太極則屬於外敵入侵。二者相比較而言,李自成對明朝的禍患更大,畢竟皇太極在關外,有關錦防線的防禦,短暫情況下,皇太極進不來。

李自成就不一樣了,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而農民起義軍說白了就是一群流民加上難民組合起來的隊伍,戰鬥力雖然不強,但是破壞力十足。

  1. 農民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給當地百姓帶去了災難,且抓走壯丁加入起義軍隊伍。
  2. 起義軍人數的增加意味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使得禍患範圍增加,財政收入越發減少,陷入惡性循環。

而皇太極在關外折騰不起多大的風浪,只要山海關一線在明朝手中,皇太極的部隊就始終無法真正大規模的進入內地。

穩住皇太極

對於崇禎皇帝而言,穩住皇太極也是一個迫不得已的辦法,誰能想得到曾經一個小的部落能成為如今這個龐然大物,還屢屢讓明朝受挫。

但是明朝的財政使得他必須面對現實,和親也好,結盟也罷,首先是要穩住皇太極,哪怕是一兩年的短暫的和平時期也好,李自成不除,明朝始終如坐針氈。

穩住皇太極,對明朝而言,也有很多好處。

  1. 在山海關一線留下足夠的駐守部隊,其他部隊均調入關內,負責平叛,畢竟在明末,遼東地區的關寧鐵騎是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了。
  2. 可以減少財政在關錦防線上的開支,集中力量賑濟災民,剿滅叛亂,重新恢復生產秩序。

只有在消滅李自成以後,明朝才能一心一意對付關外的皇太極,少了內部的亂像,戰爭會更容易一些。即便是招安李自成,最起碼名義上也是解決了內部問題。



結語

“攘外必先安內”,古今通用,若要對付外敵,首先必須保證內部的團結。

歷史上崇禎皇帝想要兩方面同時解決,結果財政施展不開,明朝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最後被李自成所滅。


盛夏一抹清涼


引言:

在明朝滅亡之後,有不少人將明滅的一大部分錯歸咎於崇禎的身上,認為是崇禎錯信他人導致國庫空虛,社稷動亂,而隨著朝代的更替,似乎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的所作所為也是情有可原的,一個朝代之所以覆滅,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統治集團這個整體而不是帝王個人。

在古代,帝王並不能經常獨斷專行,多數時候都是通過大臣們的同意之後才可以施行決策。就像崇禎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之時,儘管崇禎皇帝當時有意要去改變這一困局,但是由於明廷很多朝臣不支持崇禎的決策導致陷入了被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以及和以皇太極等清廷為首的多方勢力夾擊的困境。那麼如果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崇禎當時真的和清廷議和是否大明就不會被滅亡呢?

1.崇禎真的可以和皇太極言和嗎

皇太極真的有可能和崇禎把手言和嗎?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當時皇太極是否真的願意和崇禎議和。皇太極在明末之初並沒有真正的進入中原。

根據史料記載,皇太極在崇禎在位中期只是在北方邊境騷擾不斷並沒有大舉進攻中原,而真正讓明朝當局緊張的其實是李自成為主的農民起義隊伍,明朝中後期實際上曾多次對明末起義隊伍進行圍剿,圍剿的前期是採取了比較柔和的態度,安撫為輔,到了後期,局面不可收拾,當局下令大舉圍剿明末起義隊伍。

在萬曆年間和崇禎時期,明朝又經歷了兩次自然災害,尤其是鼠疫到處橫行,導致明朝的局勢更急嚴峻,可謂是內憂外患,這一點皇太極也是清楚的。崇禎皇帝得知錦州失守之後十分擔憂和恐慌,加上洪承疇向清軍投降,便有意向皇太極言和的打算,然而當時明朝已經病入膏肓,朝廷體制以及瀕臨崩潰,加上清軍早已佔領東北等地搜刮掠奪不計其數,清兵攻破紫禁城只是遲早的事。

所以言不言和只是在皇太極一句話,崇禎有意和皇太極言和,可是信還沒有送出就走漏了消息,為了穩定朝局,言和的希望也徹底泡湯,而皇太極得知崇禎有言和的打算,也曾做了口頭上的約定,從這一點來看皇太極並不是真的想和崇禎言和。即使皇太極真的想要言和,對於崇禎來說這是一步險棋,明朝當局內部還是存在一些主戰派,所以言和的事情崇禎才會秘密進行。

2.崇禎有可能和皇太極言和嗎

自古以來,古代很多朝代都會遵行一種戰略,那就是能不動武就不動武,可以和親議和就和親,可是在歷朝歷代中,心平氣和的議和的情況是很少的,要能夠言和成功,必須雙方的軍事實力都懸殊不是很大。

如果一方的弱勢很明顯,對於強大的一方而言也就沒有必要去言和,直接攻佔,就宋遼來說,北宋中期,北宋也確實和遼議和過,不過都是割讓了不少地也賠了不少錢,這才換來短短几年的和平。從這一點來看,宋遼能夠議和其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北宋當時並非是完全病入膏肓,也並非是沒有一點防禦能力,遼當時也是沒有底氣徹底滅掉北宋的。

而崇禎和皇太極,其實和遼宋差不多的,儘管皇太極已經佔領了明朝不少的領土,並且在松錦大戰中明軍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可是在皇太極的心裡,他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一口氣吞掉明朝的。

再者滿清內部也是存在諸多的問題的,滿清當時的形勢是比較複雜的,滿清的軍隊實際上是由各族部落組成的,並非所有的部族都是完全聽命於皇太極,八旗制度是滿清的一個體制,內部存在三大貝勒勢力,這些貝勒和八旗貴族手上都是有兵力的,所以讓皇太極擔心的是在他大舉進攻大明的時候滿清貴族內部會出現叛亂,一但明朝趁機平定了李自成為首的起義隊伍轉過來反攻滿清,就會導致滿清被滅,這個風險在皇太極看來是無法預知的。

所以就皇太極而言,和大明議和是明智之舉,和大明言和既可以獲得邊境貿易和錢財,對於滿清貴族來說也是十分願意看到的。而站在崇禎的角度來看,和皇太極言和就可以抽出手來應對起義隊伍,因此皇太極和崇禎是有可能言和的。

3.如果崇禎和皇太極言和,明末起義隊伍真的會被明軍鎮壓嗎?

我們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獲知李自成是第一個攻入紫禁城的,可是在攻佔了紫禁城之後很快就退守到了直隸,被吳三桂和清兵聯合打擊,1645年在湖北一村落遭到了村民的誤殺。

那麼如果當時崇禎真的和皇太極言和了,起義隊伍還有優勢嗎?就明末當時的局勢來看,即使明朝可以抽出身來對付李自成,完全鎮壓起義隊伍也是希望不大的,因為崇禎時期明朝已經國力耗盡,國庫入不敷出,百姓怨聲載道,加上明朝在前期投入了不少兵力對付滿清,兵力不同以往。即使明軍有300萬,但是明朝的疆域是很遼闊的,300萬的兵力對漫長的邊線是無法形成控制的,這也就給起義隊伍發展壯大的機遇。

再者當時明廷已經羸弱不堪,沒有什麼德高望重的大臣,剩下的都是一些搜刮民脂民膏的小人,在當時有不少官員甚至將用來圍剿起義隊伍的軍餉用來自己用,挪用軍餉成為了一種普遍,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當局即使在解決了清兵的進攻這一困擾也是沒有多大的能力去平定內亂的。

4.崇禎在兩線作戰面前,應該先解決哪一方

崇禎在陷入兩線作戰之後,在私底下有和皇太極言和的打算,就崇禎看來,是希望先和清廷議和之後再轉過來對付李自成的起義隊伍,而在皇太極看來,既擔心滿清貴族內部以多爾袞等人又對滅掉大明沒有十足的把握。

就這樣,李自成在中間獲得了好處,明廷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很快就被起義隊伍打得無招架之力。終於李自成帶領的起義隊伍在崇禎十七年攻佔了北京,明朝的滅亡對於皇太極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原本擔心明朝的氣數未盡,明朝被起義隊伍滅掉之後,也就沒有前面的擔憂點,加上當時吳三桂向清兵投降,對李自成形成夾擊之勢。

結論:

綜上所述,崇禎不論是先和皇太極議和還是先平定內亂,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即使是解決了這些,明朝也無法恢復到明朝前中期那樣輝煌的時刻了,如果明朝末期的體制沒有出現問題,國庫也不是入不敷出。

崇禎是有籌碼和皇太極談條件,和皇太極言和之後就解決了外患,轉過來對付起義隊伍,這一策略也是崇禎當時所想。那麼為何即使崇禎解決了外患也無法對付李自成,我們不妨可以瞭解一下李自成大順政權所奉行的制度。

李巖當時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之後的李自成也是如此,處於災難中過著水生火熱的日子的廣大農民來說,這是他們所希望的。而明朝當局卻只知道搜刮錢財享樂,可見明朝末期的明軍儘管在裝備上和起義隊伍力量不對等,在兩軍交戰的時候甚至出現了2000明軍對戰三萬起義隊伍的情況,可是由於明軍軍糧缺乏,軍心不穩導致企業隊伍勢如破竹。

拋開明朝當局困頓的情況不談,如果崇禎選擇先平定內亂然後再去對付清兵,也會有非常大的風險,盤踞在直隸山海關的吳三桂也是有可能和皇太極聯手的,因此在很多軍事家看來,如果崇禎有能力還是應該先選擇和皇太極言和然後對付內亂,而且皇太極在滿清貴族中的地位並沒有表面上那麼高,雖然皇太極是滿清八旗的領袖,可是八旗中也有滿清貴族們的勢力,滿清貴族對皇太極也是有一些不滿。而根據史料記載,崇禎因為祖訓的關係,對和皇太極言和的決定是有些遲疑的,並不是很願意言和,為此才會秘密的進行言和的事宜,因此如果言和的秘密沒有洩露,言和的希望也不是很大。


舊時樓臺月


讀者老爺好,我是龍馬君。

這個問題稍有瑕疵,因為和親皇太極與平定內部是一回事,要先平定內部,就要先穩住皇太極。提問的讀者老爺可能是想問,當時情況下應該是以和親穩步皇太極先平定內部,還是消滅皇太極後再回來消弭內部的叛亂?簡單來說,就是先內後外,還是先外後內?

龍馬君的回答是,先內後外。應該先與皇太極議和爭取時間穩定內部,再將矛頭對外,理由如下:

其一,先內後外是基本原理

當一個國家同時面臨內部威脅與外部威脅時,合格的決策者多數都會對外部威脅暫作妥協,待內部矛盾消弭之後再應對外部威脅,這是歷史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內部威脅往往更致命,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心腹之患。外部威脅有時雖然看起來很嚴重,但畢竟遠在天邊,尚有騰挪餘地,事分緩急,應優先處理內部威脅。

另一方面,內部威脅不首先處理,會極大影響外部威脅的應對。由於有內部威脅的存在,執政者往往就不能很好的整合內部力量,會大大減弱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當與外部力量展開博弈時,內部的威脅會成為非常大的安全隱患,隨時可能與外部威脅相聯結,共同發難,屆時局面將不可收拾。

因此,以一般原理論,先內後外,即犧牲部分利益穩住外部力量以爭取時間,消弭內部矛盾後再應對外部威脅,這是常規的決策思路。

<strong>

其二,以當時的歷史條件,先內後外是完全可行的

先內後外符合基本原理,但外部力量是否允許呢?

崇禎即位之初,遼東局勢尚算穩定,滿清此前雖屢戰屢勝,但終究是偏居一隅,國小民寡,綜合實力遠不及明朝。當時皇太極在位,地位不穩,明朝又實行封鎖政策,其國內也出現若干困難,因此,曾多次主動向明朝尋求議和。以當時的情況,明朝是能以極其微弱的代價達成合議的。

明朝為應對滿清的威脅,軍費浩大,為彌補軍費不足,大幅度加稅,徵收所謂“遼餉”。民眾因加稅而不堪重負,更多人成為流民,農民流民武裝越發壯大,於是軍費更加浩大,又徵收“剿餉”以充作圍剿農民軍的軍費,於是稅負更加沉重,流民武裝更多,於是軍隊不夠了,又徵收“練餉”以訓練擴充軍隊。明朝就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中滑向深淵。

以此來看,與滿清的連年戰爭是內部矛盾的重要誘因,如果能與滿清議和先穩定內部,流民武裝叛亂絕不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局面可以得到極大改觀,先內後外是完全可行的。

<strong>

其三,為何明朝未能採用先內後外這一正確決策?

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樣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明朝士大夫觀念中的夷夏觀在作怪,他們認為明朝是華夏正統,滿清是蠻夷,一旦與滿清議和,與滿清平起平坐,等於是否定明朝的正統地位,向滿清蠻夷屈服。所以他們觀念上渡對議和是很難接受的。

二是決策層嚴重缺乏現實感。明朝的決策層對內部和外部威脅的嚴重程度以及自身的實力缺乏客觀的認識,他們認為可以同時應對內部和外部威脅,這是他們作出這一錯誤決策的主要原因。後來,局面糜爛之時,再想回到先內後外的軌道上來,已是不可能了。滿清也認清了這點,連續發動軍事行動打擊明朝,目的就是明朝的國內形勢進一步糜爛。

綜合以上兩大原因,明朝由於傳統的夷夏觀念以及嚴重缺乏現實感,錯過了黃金決策期,也錯過了歷史機遇。

<strong>

結論

明朝在完全陷入兩線作戰之前,先行與滿清議和以集中力量穩定內部,待內部矛盾消弭之後再集全國之力以抗滿清,不僅符合歷史的基本原理,也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允許的,無疑是正確的決策思路。


我是龍馬君,與諸位分享有觀點、有態度的歷史分析。歡迎關注。

<strong><strong>


龍馬人文歷史


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就說過:“攘外必先安內。”

  

  楊嗣昌在上臺剿滅農民軍時,他把大明帝國比做一個人,後金如肩膀上的跳蚤,農民在心腹,肚子爛了這人就廢了。他也是要攘外必先安內,他要穩住後金,同後金議和。這可不是作者說的和親。當時後金是很願意議和的。

  

  崇禎十一年,有過一次廷議,議的就為了是該不該議和而發起的,楊嗣昌說議和之事,甚至還用天象示警,這黃道周卻繞過他的主題,老拿奪情起復說事,楊嗣昌被駁的沒有閉口不言。

  

  但是崇禎帝還是相信了楊嗣昌並且說道:“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

  

  還派了宦官高起潛跟後金接觸,議和就要成功,崇禎帝卻讓,高起潛繼續細灼,便沒了下文。後金在信中明說了,如果不答應還會入關,八月果然後金入關,盧督戰死。

  

  

  從當下人的視角來看,議和方能救大明,議和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站在三百多年前,你就知道為什麼人人都反對議和,宋的屈辱就要眼前,在加上土堡之變皇帝被抓都沒有議和這麼一說。當年的土堡之變可是比現在危險得多。所以沒有人會同意。

  

  

  回答到一半發現作者的兩個問題實際就是一個,先和親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和親的目的你不就是為了平定內部叛亂麼,難道是為了玩?

  

  

 不過作者硬要說和親的話,也不是不可以,找一個公主嫁過去,穩住皇太極,就像文成公主那樣,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不過這樣的話,大明國臉上還有一絲威嚴麼?崇禎皇帝的臉上還有一絲天朝上國的榮耀麼?在大明一朝,動不動就是“失地辱國”的罪名誰又敢擔當後人戳脊梁骨的事。

  

  崇禎末年議和都只敢偷偷進行,可以看出當時輿論壓力,沒有大魄力的人無法擔任和親之事。








雨哥港歷史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為崇禎皇帝,那時候的崇禎皇帝面對的內憂外患,直接威脅到國家的興亡,記得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城的時候,李自成曾經給了崇禎皇帝一個機會,那就是闖王要受封,希望與明軍一起將遼東咄咄逼人的滿清趕走,趕走之後,希望崇禎皇帝將陝西地區封賞給自己,而自己也不過是王,年年也會進貢明帝國的。

這樣一聽,確實不錯,畢竟此時的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已經從陝西擴展到了山西、河南大部,而且大有將北京拿下的勢頭,這可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將李自成的叛軍招安,一起將滿清這個威脅拔除掉之後,何樂而不為呢?

起初崇禎皇帝已經被個在每個人看來非常合理的要求打動了,但是崇禎卻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假裝在朝會上,希望有人提議,答應李自成的要求,自己好順水推舟,這樣一來可以驅虎吞狼,一箭雙鵰。

沒出現此時東林黨的人站了出來,大罵武將們無能,讓李自成發育的這麼好,大肆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那一種不低頭唱誦了一番,總之大體的意思就是,我們不會將你這威脅當回事的,要戰那便戰。

這好,這可是將李自成放在架子上烤了,既然你不給我臺階下,那我們就打吧,結果一場戰爭下來之後,李自成完勝,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若是按照慣例,往往朝廷都是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基準的,但是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李自成的實力已經威脅到了明廷,“攘外必先安內”已經成了一個非常冒險的選擇,畢竟後金已經在遼東地區發育成熟,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作為崇禎必須要做一個選擇,那就是招安了,國家都快亡了,你還要什麼面子?

綜上,崇禎平內亂是一個有必要的選擇,而且平內亂還必須要招安,因為繼續打下去,唯有亡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