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一個名叫湯姆斯河鎮的貧瘠小鎮,因為大型化工企業汽巴公司的進駐而變得富足,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獲取的。當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確診為癌症的時候,人們知道,該是湯姆斯河的歷史被揭開的時候了。

這就是曾經發生在美國的“湯姆斯河案”。

湯姆斯河鎮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多年,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內情,為了還原來龍去脈,汲取教訓,美國紐約大學新聞系教授、記者丹▪費金歷經7年實地調查,寫成了這部紀實作品《湯姆斯河鎮: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

2014年,《湯姆斯河鎮: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獲得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圖書和蕾切爾▪卡森獎最佳環保圖書。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❶一個與癌症有關的故事

邁克爾▪吉利克三個月大的時候,生命就被宣告死刑。

那一天,他被診斷患有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腫瘤,起源於交感神經系統的任意神經脊部位,預後差別很大。

邁克爾屬於比較倒黴的一類,雖然通過治療活下來了,但腫瘤並沒有因此停止生長,加上長期化療並服用類固醇藥物,邁克爾失去了左眼和左耳的全部功能,臉部也長期浮腫,狀態不好的時候邁克爾幾乎不能動,因為稍微動一下就鑽心的疼。

對吉利來說,活著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他卻一直堅持著,努力讓自己活得更長久一些。

吉利的堅持並不是因為他眷戀這個世界,而是他一直在等待著,等待著他的家鄉湯姆斯河鎮的秘密歷史被揭開的那一天。

湯姆斯河鎮是一個以河流命名的小鎮,位於美國新澤西州中部的茂密松林,由於地處偏僻,那裡的居民雖然大多窮困潦倒,但生活還算平靜。直到1952年,美國三大化工公司之一的汽巴公司在湯姆斯河邊開了一家工廠。

作為一家化工廠,不選擇大城市而選擇湯姆斯河鎮這樣一個偏遠小鎮,汽巴公司顯然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湯姆斯河舊貌


早在1860年,化工三巨頭就在萊茵河畔建立了一個化工廠,主要生產苯胺染料。

當時,品紅這種紅色染料非常賺錢,但生產品紅需要用到砷酸,砷酸裡又含有三氧化二砷,而三氧化二砷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俗名:砒霜。

生產品紅需要大量的砷酸,可想而知汙染有多大,加上那個年代的加工能力遠不如現代,所以有毒的廢棄物就更多,而這些不加處理的廢棄物全部傾倒在了工廠的露天礦井和排汙池裡。

苯胺產量的增多,增加了汙染物的排放,排汙池開始不夠用了,這時,化工廠的高管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建一條排汙管道,將汙染物直接排入萊茵河。

僅僅過了20多年,萊茵河就無法承受這些有毒物質,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工人們開始患上了一種職業病——“膀胱癌”。

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迫使這化工公司更換廠址,1920年,他們來到了美國辛辛那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十幾年過去,辛辛那提附近的俄亥俄河河段的汙染越來越重,“膀胱癌”這種職業病也開始在工廠的工人們之中出現,醜聞爆發後,美國國會還因此舉行了四場聽證會。

既然掩蓋不住了,汽巴公司決定搬遷,這次,他們學聰明瞭,不再選擇那些喧鬧的大城市,而是來到了偏遠的湯姆斯河鎮。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❷在利益面前,人性到底可以貪婪到何種地步

發生在辛辛那提的汙染事件在當時是一個大事件,但湯姆斯河鎮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文化水平也相對落後,所以對於汽巴公司的到來,沒有一個居民意識到汙染問題,反而對此歡欣鼓舞,因為這意味著養殖不再是當地居民的唯一職業。

汽巴公司也高興壞了,為了讓湯姆斯河鎮的居民更加專心致志的工作,汽巴公司的管理者居然聲稱“排入到湯姆斯河的汙水一定是清澈純淨的,絕不會汙染河流和港口,那是為大家提供生計、給居民和遊客帶來快樂的地方。”

這當然是謊言。

和在辛辛那提一樣的是,汽巴公司排放的所有汙染廢棄物都是未加稀釋的,或者隨意的倒在工廠的廢料桶裡、或者未加任何處理就隨意扔在井裡,或者倒在沒有人的密林中。

“當年沒有任何人想過垃圾填埋,你把‘廢物’放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就行了,所謂合適的地方,就是不礙事的便宜地方。”——《湯姆斯河鎮: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隨著時間的流逝,液體廢棄物的量越來越大了,隨意處置變得不可行了,為了更方便快捷的排放汙染物,他們打起了湯姆斯河的主意。

湯姆斯河是湯姆斯鎮居民飲用水的直接來源,汙染物進入了河水,味道自然也發生了變化,為了掩蓋事實,汽巴公司居然宣稱“廢水中腐蝕性的酸能讓河水味道變得更好,對魚對人都好,因為自然狀態下湯姆斯河鹼性太大了。”

是不是很荒謬,為了利益,竟然如此指鹿為馬般的胡說八道。

為了讓百姓相信這些拙劣的謊言,汽巴公司向湯姆斯河的排放必須有所保留,可是,汙染物越來越多,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汽巴公司發現,湯姆斯河鎮的地表下是多孔的砂石質土層,土層下充滿了地下水,而且只離地面幾英尺,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挖一些淺井,用地下水來稀釋廢液,然後再將稀釋後的汙染物直接倒在地上,讓其滲入地下,自行消失。

大量的汙水處理費用就這樣節省了,但這樣做的後果是,湯姆斯河鎮的地下水幾乎全部被汙染。

❸州政府、水務公司為了各自的利益,不約而同地選擇掩蓋真相

這場史無前例的汙染能全怪汽巴公司嗎?

早在1949年,汽巴公司在寫給州政府的信中就承認液體汙染物將以“灌溉適當面積的沙床”的方式排放。而州政府呢,在明知道汽巴公司可能會造成大面積地下水汙染的前提下還是給汽巴公司辦齊了經營許可。

儘管州政府有意隱瞞,但常年累月的排放大量的化工汙染物,不被注意到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汽巴公司能隱瞞幾十年?這是因為汽巴公司有第二個幫兇——水務公司。

1965年,湯姆斯河鎮遭遇了一場乾旱,隨著取水量的增加,水龍頭中開始出現了刺鼻的化工氣味,水務公司的化學專家們來到了湯姆斯河鎮,這次檢測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無論是井水還是水龍頭裡的水,“重氮化胺”都嚴重超標,達到了驚人的160ppb。

要知道按照現在的標準,飲用水中的二氨基聯苯不能超過1ppb。

此時,只要關閉水井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在經濟利益面前,水務公司選擇了隱瞞。

水務公司隱瞞的原因也很簡單,當時正處八月,是旅遊旺季,如果關閉水井,汽巴公司的汙染事件就要曝光,而這對當地形象和未來發展都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如果說州政府和水務公司充當了幫兇的角色的話,當地普通百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他們當然也有責任。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早在汽巴公司建廠的第二年,《布魯克林鷹報》就曾刊登過一則簡訊:

“新澤西再次面臨汙染危險,一家化學企業正在湯姆斯河建廠,它將每天從湯姆斯河中抽取一百萬加侖的河水,並將被硫酸和製藥廢物汙染後的水再排回河道。”

按照常理,這種劇毒汙染物的排放,哪怕是外地媒體的報道,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上來自辛辛那提的老員工平日裡也會談論癌症事件,任何一個人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揭穿汽巴公司的謊言,可惜的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站出來,而是由於化工廠的建立,湯姆斯河鎮來了大量的外來人,這些外來人並不知道湯姆斯河鎮原本的模樣,加上經過15年的發展,汽巴公司已經成為了湯姆斯河鎮的經濟支柱,所以多數居民都下意識的選擇忽略。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湯姆斯河


❹環境汙染的後果,癌症集群的出現

凡是秘密就總有被揭開的那一天。

1971年,美國環保局拜訪了汽巴公司湯姆斯河化工廠。汽巴公司的環境汙染問題,雖然是一個大案子,但查起來並不是很難,1972年,大陪審團就判定汽巴公司湯姆斯河化工廠的排放行為是違法的。

美國環保局和檢察官辦公室決定將汽巴公司直接定罪,但是如此一來,就勢必要經過複雜且繁瑣的流程。一直到1977年,汽巴公司才終於建稱成了第一個汙水排放廠。

湯姆斯河的汙染問題似乎已經落定,但對於湯姆斯河鎮的居民來說,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從1972年開始,湯姆斯河鎮就陸續有兒童身患癌症,到了1993年,這個比率就更大了,在美國費城的兒童醫院,來自湯姆斯河鎮的兒童癌症患者幾乎佔據了十分之一。

要知道費城兒童醫院是覆蓋了上千萬人口的區域大醫院,而湯姆斯河鎮區區八千多人口就有如此多的兒童得了癌症,肯定是有問題的。

為了尋求真相,邁克爾▪吉利克的母親琳達▪吉利克於1988年創建了一個互助組織“歐申之愛”。

作為教師,琳達的行動力很強,她一邊通過“歐申之愛”向湯姆斯河鎮的癌症患兒提供幫助,一邊蒐集當地的癌症患兒地圖,當越來越多的癌症病例開始出現的時候,一個驚人的想法出現在了她的腦海——癌症集群。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在大多數人的想法裡,癌症集群指的就是癌症,事實上癌症只是一個統稱,只有細化到單一病種才能成為集群,如此一來,樣本數量就會大大減小,這也就是邁克爾▪貝里在湯姆斯河鎮前後長達數年的調查都沒有獲得進展的最主要原因。

兩次徒勞的調查,州政府其實已經決定放棄了,但就在大家都要灰心的時候,一個匿名電話改變了這一些。

在這通匿名電話是費城兒童醫院腫瘤科的一個護士打給美國毒物與疾病登記處的區域主管代表斯蒂文▪瓊斯的,在電話中,這名護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湯姆斯河兒童的腦癌數據比預期高了近70%。

癌症的種類雖然很多,但腦癌是比較少見的,兒童腦癌就更少見,所以湯姆斯可能真的存在一個癌症集群。

出於對這些孩子的同情,斯蒂文決定重新對湯姆斯河鎮的兒童癌症進行調查。

明確了責任主體,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些潛在的被告告上法庭。

1996年,琳達選擇了因“沃本案”而聞名的施利息特曼等3名律師,代表符合標準的69個家庭,將汽巴公司、聯合碳化物公司和水務公司告上了法庭。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❺流行病學研究,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談到癌症集群,有一個經典案例不得不提,這個經典案例就是“沃本案”。

“沃本案”發生地在馬薩諸塞州沃本市,由於J.J.萊利皮革廠下屬貝翠斯食品公司以及同在沃本市的化工巨頭W.R.格雷斯公司一直非法秘密傾倒、掩埋含有三氯乙烯的廢料,三氯乙烯通過土壤、滲透,破壞了市政G、H號井的飲用水源。

由於飲用了被汙染的水源,沃本市兒童患白血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從1969年到1986年,共有21名當地兒童被確診為白血病,是期望值的4倍。如果懷孕期間的母親經常喝這兩口井的水,生下的孩子患白血病的風險則比期望值高8倍。

“沃本案”對於癌症集群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得到這個結果,僅檢監測井就打了157口,證明井水與白血病的相關性則耗費了8年,花費之巨更是讓律師施利息特曼破了產。

從某種程度上說,“湯姆斯河案”與“沃本案”相似,比如它們都是因汙染而造成了癌症集群,但同“沃本案”相比,“湯姆斯河案”的難度大了很多。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在“沃本案”中,造成兒童白血病集群的罪魁禍首是被汙染的井水裡含有三氯乙烯,三氯乙烯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但在“湯姆斯河案”中,雖然發現了花園路井水中含有SAN三聚物,但對這種化合物的風險,科學界並沒有明確的說法,所以證明SAN三聚物的毒性就成了擺在研究人員面前的首要難題。

僅僅證明了SAN三聚物具有毒性是不夠的,因為毒理學的基本準則是,一個潛在的有害物質的量的多少和這東西本身的性質一樣重要。但是,想要證明證明劑量-效應關係是非常難的,因為在沒有監測記錄的年代,沒有人能確切知道1962-1996年間水裡到底有什麼化合物,濃度是多少。

如此一來,就必須聘請一支專業的科學家團隊,比如化學家來識別汙染物,衛生學家來估計估計汙染物如何被生產和利用,水利工程學家和大氣化學家計算汙染物在土壤和大氣中的遷移,流行病學家估計其暴露於人群之後的風險,最後由醫生來解釋疾病。

5年過去了,“湯姆斯河案”終於有了進展,新澤西州衛生部流行病學家法格里亞諾發現了兩個病因,汽巴公司的空氣汙染和花園路水井的水汙染。

2001年5月,69個癌症患兒家庭與3家被告達成和解,和解金3500萬美元,比“沃本案”區區800萬美金的和解金高出了不少。

美國“癌症村”始末:一起偶然的事件,一個註定的結局

❻結語

從1952年汽巴公司正式建廠開始,到2001年達成和解,“湯姆斯河案”表面上結束了,但它的清理工作卻還在繼續,僅僅清理露天排汙井就用了10年,共超過34萬3千立方碼的土壤被挖出,最難處理的地下水處理則一直要持續到2025年,總清理費用接近2億美元。

20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讓全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尤其應該注意環境的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重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就更加不應該被忽視。因為環境汙染的代價,人類幾乎無法承受。

不要在嚐到了惡果之後,再來悔不當初不應該涸澤而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