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500&創業板,應該怎麼選?

中證500&創業板,應該怎麼選?

還在疫情籠罩下的春節後A股市場,不僅迎來了大盤的持續反彈,更加讓人想不到的是,創業板指數居然創出了近三年的新高,從去年12月初的1670到今天已經上漲到2050點,短短2個月時間20%左右的漲幅。


咱們曾經講過,在A股市場上,代表大盤的是上證50、滬深300指數,而最具代表性的中小盤指數是就中證500和創業板指數。創業板已經開啟了快速上漲,那麼在中證500和創業板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今天咱們就來綜合對比一下這兩隻指數。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個指數的成分股,也就是分別包含哪些股票。


中證500指數里的股票,是除去滬深300的這300只股票後,選取滬深兩市中市值排名前500的股票,也就是市值從第301只到第800只的股票。


中證500&創業板,應該怎麼選?

這500只股票中,前三大權重板塊分別是信息技術、工業和材料,佔比大約57%,行業分佈相對更分散。與滬深300指數相比,中證500更能代表先進製造、先進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雖然可能不是A股最頂尖的企業,但可能是最有潛力的企業。


而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則是創業板當中市值排名前100名的個股,其中,與中證500指數成分股重合的有31只。


中證500&創業板,應該怎麼選?

行業分佈上,創業板更集中在信息技術、醫療保健、日常消費等板塊,尤其是信息技術、醫療保健這兩個板塊佔比相對較高。與中證500相比,創業板中的新興科技企業佔比更高。

雖然中證500和創業板指數都是中小盤指數的代表,但由於兩者覆蓋的股票數量和範圍不同,導致這兩組成分股的市值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截止到去年年底,中證500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值大約在173億元左右,而創業板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市值則高達310億元,已經接近中證500平均市值的兩倍。

從2017年以來,A股市場基本屬於大盤股的行情,主要是藍籌股、白馬股領漲,而中證500成分股這樣的中小盤股普遍漲幅不大。以至於最近兩年,中證500指數的估值一直處在低位區間,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26倍左右,估值百分位在15%左右。


與中證500比較相似的是,創業板指數經歷了2015年到2016年的大行情之後也轉向了弱勢,一直比較低迷。但自從去年5月初到現在的大半年內,日常消費、醫療保健、信息技術三大板塊漲幅非常可觀,而這三大板塊恰恰是創業板的權重板塊,導致創業板指數不斷推高。


即使在嚴重的疫情影響下,僅僅是開市第一天出現下跌,隨後展開了強勢反攻,可以說讓很多投資者猝不及防,不僅收復了疫情之前的點位,而且創出了三年以來的新高。目前的市盈率高達58倍,估值百分位已經接近75%的位置。

中證500&創業板,應該怎麼選?

看完了估值,我們再比較一下這兩個指數的ROE,也就是淨資產回報率。目前來看,

中證500的ROE是6.94%,而創業板指的ROE是10.53%。很明顯,創業板指的ROE更高,而這個ROE代表盈利能力更強。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創業板由於行業分佈更加集中,在收益更好的同時,風險波動性也比中證500更大。中證500由於行業較為分散,東邊不亮西邊亮,所以整體的波動就會更小,防守性會更好。


根據以上我們比較的這兩隻指數各自的數量、成分股行業分佈、市值規模、估值、ROE、波動性這幾個維度,就不難做出這兩個指數的取捨了。


對於風險偏好穩健、相對比較保守的投資者,更適合選擇估值很低、行業分佈較為分散、波動相對比較小的中證500。而且,過去兩年收益不好也不代表未來一直不好。一旦經濟好轉或者中小盤風口來臨,中證500上漲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而對於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投資風格較為激進的投資者,選擇創業板更有可能帶來比較好的收益,當然風險也相對較大。


所以在選指數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沒有哪隻一定最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