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出現心理問題怎麼辦?

頭條健康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國家衛健委已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疫情影響人群的分級

面對每日疫情報道中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數已經超過3萬人,危重患者中病故人數已經超過600人,人們的恐慌心理也在逐步蔓延,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原則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四級,干預重點應當從第一級人群開始,逐步擴展。

1、第一級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

2、第二級人群: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3、第三級人群:與第一級、第二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如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

4、第四級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

疫情對人群心理方面的影響

<strong>

1.認知方面:受疫情影響,在焦慮抑鬱情緒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態”也會發生變化,容易形成判斷失誤,使思緒陷於紊亂,不能對事件做出正確評價。

2.情緒方面:恐懼、害怕、很擔心疫情會再進一步的發展、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沒有安全感。

3.行為方面:易衝動,煩躁,壓抑,玩有關病毒、激戰的遊戲,甚至覺得人類是多麼脆弱,不堪一擊、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感覺前途茫茫、覺得世界末日到來。

4.軀體方面:易疲倦、發抖或抽筋、呼吸困難,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記憶力減退、 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暈眩、頭昏眼花、月經失調,子宮痙攣、心跳突然加快、胃腸道功能紊亂、腹瀉等症狀

身心調節方法

(一)、要保持情緒的穩定和積極樂觀的信心

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抵抗病毒的強有力屏障。信心能使人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在面對困難時會表現出百折不撓、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行為。

面對疫情,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以下變化:

1、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對疫情防控特別是患者治療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和部署,極大地推動有關地方全面加強防控一線工作,使全國的疫情防治工作駛上快車道;

2、是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立即行動,馳援武漢,全國一流的醫學專家深入第一線,開展治療工作;

3、是“出門戴口罩、及時洗手、注意房間通風”等好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社會風尚。情緒的穩定和積極樂觀的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一旦產生,會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毫無畏懼感和戰無不勝感。通過科學防治,此次疫情一定能夠被戰勝。

(二)、瞭解識疫情性質和流行情況

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的信息的瞭解, 能夠消除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更好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

(三)、學會過濾信息,避免造成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是指通過看、聽、讀新聞報道或與人討論創傷性事件等方式造成間接暴露於該事件,進而產生心理創傷的情況。在這個特殊時期,在關注社會新聞和疫情發展情況的同時,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產生替代性創傷。不信謠、不傳謠,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

(四)、利用多種方式與家人和朋友多交流雖然無法出門見面,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和朋友交流。而這段難得的與父母共處的時間,更是與父母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好機會。大家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通過人與人之間交流,消除負面情緒。

(五)、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疫情造成的心理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讀書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六)、軀體放鬆技術如果出現了嚴重的焦慮情緒,可以試著用正念或冥想的方法放鬆自己,比如,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後讓呼吸慢慢變深變緩,也可以在此過程數呼吸的次數,以20次為一個階段,每天堅持10-20分鐘就會有益身心。(七)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當恐懼、緊張、焦慮情緒難以承受並感到痛苦時,可以到心理專科醫院或心理諮詢機構找心理從業人員獲取專業的援助。大家可以參考下圖——“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時期,你是否需要心理援助嗎?”進行自我評估。總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積極的社會心態有助於齊心協力戰勝疫情。在防控重大疫情中,信心和藥物同樣重要!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鼓勵、肯定、幫助的心理氛圍,整個社會傳遞出的溫暖、友愛和信任,眾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心理氣勢,無疑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

本文由全景全景虹口中心李輝撰寫


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你這個問題,可能是華下兒女們的心聲。包括我也擔心!兒子買來體溫計,我娘倆每天都測量,超過37度了就會怕怕,有兩天我37.4度,去藥店問,對方說由於疫情期間人的緊張擔憂也會讓身體發熱,於是我就當沒有這疫情,和平時一樣,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我每天體溫在36.8至37.兒子也是36.5至37.2。不過防患於未然,沒什麼急事不出門,非得出門就戴口罩,儘量少逗留,少與人接觸說話。回家了外套脫了用酒精噴一下,反過來疊著放口袋裡,立馬用酒精,洗手液洗手。個人衛生要到位,不要總認為你自己被傳染了,要相信醫療,現在到處都封路,封村了。相信政府部門,做好個人防護就是做好了大家的防護!相信中國的力量!這疫情會過去的!


梅三月361


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你的心理問題。大眾都有(焦慮,恐懼,緊張)

目前你要覺察的是:你心理問題與大眾一致的還是略高於大眾。

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心理問題與大眾一致或者略高於大眾?如果是略高於大眾,你是什麼原因,是心理素質差,還是以往就遇到過類似事件?

如果找到原因了,你自己思維一下,以前遇到這種事件,自己是怎麼解決的?

找到自己的力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你找到以往解決問題的能力,焦慮,恐懼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少。

心理畫分析:我們還要接受現狀,生命就是充滿限制的,沒有一個生命是完全自由的。比如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侷限性,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學會自我調節,現在是疫情,未來會面對更多的人生挑戰(生病,老去,親人離去)你還要有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把這一次當做一次鍛鍊。

心理畫分析:面對疫情,做好運動,與自己進行積極對話,與不合理的信念做辯論(如果真的發生,擔心是沒用的)。正確掌握疫情知識。



心理畫分析


不疑惑不怕?萬事大吉!👍💪


用戶6665253435762


疫情當前,我們每一個人的情緒水平都會或多或少產生影響。

我們在媒體關注疫情,心繫武漢與醫護人員,或多或少會產生替代性創傷。當我們在目擊他人所經歷的災難時,因為共情,而間接導致自己的身心出現困擾,甚至有可能產生精神崩潰的現象。

容易被替代創傷的人,往往是內心敏感、善良天真,經常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悲慼同情的人。

如果你已經出現心理或生理的不適,請立刻放下手機,做一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你要知道,發生的這一切並不是我們的責任,鍾南山院士說過,面對疫情,我們普通人能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儘量呆在家裡。

當然在家裡,我們可以在網絡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力所能及捐助給湖北紅十字會。(貢獻自己的愛心請一定要找紅十字基金會官方或者具有公信力的基金會)

如果不能有效放鬆,可以用正念呼吸放鬆法,有意識的調節神經系統。

在正念呼吸時,你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純粹的坐下,留心觀察自己的呼吸,體驗當下的生命。

1. 吸氣,緩慢並深深地按"1-2-3-4"吸氣,約4秒鐘使空氣充滿胸部。呼吸應均勻、舒適而有節奏。

2.抑制呼吸,把空氣吸入後稍加停頓。感到輕鬆、舒適、不憋氣。

3.呼氣,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氣呼出來。此時,肩膀、胸,直至隔肌等都感到輕鬆舒適。同時想象著將緊張、恐懼、壓力都隨著呼氣慢慢地都排除了,感覺到身體越來越放鬆,心情越來越平靜。

而作為醫護人員或者身邊人經歷了疫情,則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這次的疫情對於醫護和正在經歷的人來說就可能成為創傷性事件。很多人在經歷了創傷事件後都形容自己像是行屍走肉,雖然看起來能夠正常地生活,但自己的靈魂好像脫離了自己的身體,自己感受不到任何該有的情緒。

我們可以通過自我重建和尋求心理援助。請注意,兩個都要做!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現在的痛苦情緒來自於哪裡,並分清楚想象、網絡與現實的區別,努力把自己放在當下,這是自我重建。

然後需要尋求心理援助,心理援助一定要是心理諮詢師!因為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僅僅是它本身,抑鬱,強迫,焦慮,狂躁也會隨之而來,我們需要有專業的心理人士幫助自己,走出障礙。




心理學時間


面對疫情,我們很多人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一些心理問題。

有的人可能會非常恐慌、焦慮,去超市裡大量的購買消毒液,酒精等。甚至會產生一些強迫行為,每天在家裡噴幾十次消毒液,洗幾十次手。身邊的人輕聲咳嗽一下都會引起極大的焦慮,總是擔心身邊的人患病並傳染給自己。

有的人可能會非常憤怒,他們痛恨最初吃野味的人,認為這場疫情本來可以避免。每天都在想要不是這些人,根本不會出現新型肺炎。他們每天都在重複謾罵和詛咒這些吃野味的人。

有的人可能會盲目樂觀,認為疫情和自己關係不大,自己該聚會聚會,該去人員密集地方去就去,疫情離自己很遙遠,自己不可能會得病。

產生以上心理,都是我們不能以一個很科學的態度去面對疫情,並因為疫情產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下面我提供幾個實用的小技巧來改善我們的心理狀態。

(一)將自己的情緒命名

面對疫情,我們一點也不害怕,內心毫無波瀾並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識別自己的情緒、給它們命名、清晰地描述出來,允許它們存在。比如命名“恐懼”,描述出產生“恐懼”情緒時候的感受。這個辦法看似很簡單,其實做起來效果很好。正如正念的理念,我們意識的到很多情緒、很多想法只是“發生在腦子裡的事”,是大腦對危險的應激反應,而現實比我們想象的穩定得多。

(二)讓生活更有“確定性”

恐慌大多來源於不確定,而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保證我們的生活規律相對穩定,那我們就能感受到更多可控感,不再那麼慌。

雖然在春節這一本就讓人忙亂的時間點上,這不是件容易事,但它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規律的作息,即便是假期,也不要花太多日常時間刷手機,適當鍛鍊,在室家裡我們也同樣可以鍛鍊身體,進行一些拉伸、做一些瑜伽等,充分利用好小假期提高自身免疫力,保障身體有抵抗力。

(三)取正面信息

除了照顧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在獲取信息的時候,我們也應有所選擇。應該瞭解科學知識,學習預防和應對方法,謹遵醫護人員的建議,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等;可看信息報道,多讀病毒科普,少傳恐慌情緒,要傳也傳積極的、支持性的情緒。(對於盲目樂觀的家屬,可以適當恐嚇一下)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好欺騙,只要多關注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大腦就會自發的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

(四)活在當下

我們要相信自己注意衛生,勤洗手,平時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等,我們就可以保證自身的身體健康,要明白我們中國人必將戰勝新型肺炎!我們其他能做的其實很簡單,在保證正常的日常生活下,有餘力的話可以捐款為疫情嚴重的地區提供支持等。


歐文亞隆小迷弟


疫情當前,出現的心理問題,往往是過度焦慮,恐慌。我已接到過很多這類的諮詢,包括來自熟人朋友。

疫情面前,我們需要保持適度的焦慮,這有利於我們做好防控措施。

但是過度的焦慮恐慌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焦慮恐慌的患者,往往有如下表現:

過度關注疫情的情況,反覆在刷疫情的變化。

對自己身體的過度關注,總是盯著自己的身體,看有沒有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等表現。

身體稍微有一點不適,就覺得是得了新冠的表現。

反覆回憶有沒有可能接觸到高危人群的情景。

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當下的事情。越想越怕,惶惶不可終日。

看到每個人都覺得是高危人群,甚至不敢出門。

過度的焦慮,恐懼並不利於疫情的預防。

我們怎麼來調節我們的恐慌情緒呢?

首先要相信我們黨和政府,不傳謠,不信謠。很多時候恐慌源於謠言。

其次,要客觀解讀一些數據。人在焦慮的時候,對有威脅性的信息特別敏感,簡直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容易高估風險,低估我們應對風險的能力。有些人看到確診的人數不斷在往上漲,心裡也在蹦蹦跳。在國家強有力的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其實你看除了湖北省之外,其他省份的確診患者的死亡率還是挺低的。我想只要你聽國家的話,認真做好防控措施,患這個病的概率是很低的,當然屬於重症或者危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就更低了,每年的流感都有很多人死於併發症的。你可以去查一查相關的數據,靜下心來想一想,或許你的恐慌的程度就會大大減輕。

還有, 學會分散注意力,少出門的同時也可以做做自己喜歡的事,規律的保持一些簡單的運動,保持與外界有一定的交流,把自己的擔憂和想法說給別人聽聽,看看別人是怎麼想的,改變想法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情緒。

如果對自己的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的話,可以求助於心理醫生。


水洪說心理


剛看了書《瘟疫與人》《中國救荒史》,查了歷代中國疫情論文📃,只能說溫暖地待在家裡看書多讀史內心深處是安定的。怕是沒用的,越獨處越寧靜越安全。

有史以來,我們有最強大的政府和文明智慧的人民,有如此好的物質條件,精神世界得樂觀才行。打贏這場人與微生物之戰是遲早的事!



海的女兒2020


在當前疫情狀況下,像驚恐發作這樣極端的心理反應雖然比較少見(一般只會發生在原本就有比較高的焦慮問題的人身上),但還有許多不良的心理反應卻更為普遍。今天的回答,我們就給大家統一回答一下,

在疫情面前,人們會產生哪些不良心理反應,以及如何應對它們。


我咳嗽了、還發燒了,不敢去醫院怎麼辦?

1.人在這種時候出現這些情緒很正常,在面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適度的害怕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情緒,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危險的警覺,從而做出反應。2.如果不敢去醫院,但又為自己的症狀焦慮,現在很多平臺都開通了線上免費諮詢通道,可以先在線上諮詢,如果醫生建議去醫院再去。


我平時太忙,好不容易盼到過年可以和家人朋友團聚,抒發自己的情感,現在只能呆在家,心裡很難受。

1.自己計劃好的事情,因為意外被打亂,這個時候如果出現生氣、煩躁、悲傷,都是正常情緒。2.與人面對面交流確實是表達情感和疏解情緒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現在網絡發達,通過文字、語音、視頻都可以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3.當然有一些人並不喜歡隔著屏幕與人交流,心裡覺得不舒服。如果是這種情況,暫時先接受這種不舒服,試著轉移注意力去做讓自己放鬆、開心的事情是比較有效的策略,比如追劇、玩遊戲、做美食、閱讀等。

我去超市人山人海,就像世界末日,這個問題有那麼嚴重嗎?該怎麼辦?

<strong>

1.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後,囤積食物是人們最先考慮到的。所以網上經常會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出現超市貨品被瘋搶、被買光的照片。2.這個問題確實挺嚴重,但並不是世界末日,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度過這次困難。囤夠食物、儘量少出門,必須要出門時做好防護,勤洗手、戴口罩(網上有很多相關的教學視頻)。


家人很恐慌,讓我很煩躁怎麼辦?

1.情緒會相互傳染,尤其是這種草木皆兵的時候。每天處在應激狀態下,情緒會慢慢積累,讓人變得更敏感脆弱,所以一家人在一起相互安撫、鼓勵很重要。如一起聊天,相互安慰對方,一起玩遊戲等。2.我們需要理解家人的恐慌,也需要理解自己的煩躁。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應對問題的心理調節策略也是不同的。有些人遇事會迴避問題,不看、不聽、不關注,而有些人則會更主動地應對,不停地洗手、消毒、量體溫。不管是哪種方式,其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這場危機。3.如果家人或自己對外界刺激較敏感,可以試著減少對外界刺激的關注,如果要關注,儘量去看權威的、專業的報道,有一些報道非常煽動情緒,看到後很難保持理性和平靜。

疫情還沒有結束,科比又遇難了,這個春節怎麼了?

1.科比遇難對我們來說確實非常難過。他不僅是一個籃球運動員,也是我們的青春。“你知道洛杉磯每天早上四點鐘是什麼樣子嗎?”這句話更是鼓勵了無數人。我們沒見過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卻在凌晨四點刷到了噩耗。此時此刻再多的言語都是多餘的,靜靜的緬懷他,表達對他的敬意和哀悼是我能想到最好的方式。

2.公共安全事件讓人恐慌,而命運的無常總是讓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無力、產生懷疑。這個時候不要去質疑自己的情感,“我這樣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太消極了?”我們需要時間去消化噩耗,也需要時間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3.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但也不讓自己陷進情緒的漩渦。過度地陷入悲傷中,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不好的聯想和消極認知,選擇消極的應對方式,更不利於情緒調節。


面具讀心理


可以關注我,給我私信你的困惑。

我們在群體性恐慌的大背景下,可能沒有辦法準確客觀的分辨自己信息。出現了焦慮等情緒是很正常的。建議你可以試著不去關注這方面的消息,暫時讓自己躲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