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冉閔武力值一流,怎樣可以避免覆亡?

驚覺五千年


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閔是一位武藝出色,軍事才能出眾的將領。在後趙皇帝石虎死後,他在後趙各路諸侯的征戰中脫穎而出,自稱武悼天王,剿滅了後趙諸石的勢力,最終卻敗於前燕慕容氏,身死國滅。那麼,冉閔能否避免覆亡呢?我認為是可以的。

五胡亂世,一個軍閥想要安身立足,大致而言,需要有地盤,有軍事實力,有軍事人才,有基本的民眾盤,還要有政治立場。

這些條件中,冉閔本人是有很強軍事才能的,實力也有(徵兵三十餘萬,後趙之盛無過於此)。地盤佔有了鄴城附近的領土,但這塊領土四面受敵,也是群狼窺覷。要守住這塊地盤,不但要有軍事實力和才能,還得有政治上的立足點。

冉閔雖然是漢人,但同時又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是後趙諸侯的一員,最初也是以“皇親國戚”的身份參與後趙內部鬥爭,還一度奢望當上後趙的皇世子。後來發現自己玩不過這幫純血的羯族人,這才更換了立場,準備團結鄴城一旦的漢人反對羯族人為代表的胡人。這個政治措施是有效的,因為羯族後趙統治時期對漢人壓迫比較厲害,漢人也願意起來反擊,故而通過此,冉閔凝聚了自己的基本盤,獲得了剿滅羯族諸石的戰績。

但是同樣的政治號召,在鮮卑慕容氏身上就不太靈驗了。鮮卑慕容氏的前燕與羯族不同,一直採取的是靠攏華夏的統治方式,治理的遼東地區也還稱得上國泰民安。所以當慕容氏大軍南下時,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冉閔被迫率領身邊的少數部隊血戰抵抗,最終兵敗身亡。

此時就顯出冉閔的政治短板來。他以後趙將領的身份,反戈一擊,團結漢民,號召力其實有些勉強。只是後趙原本的壓迫過於殘暴,才激發了漢民的自保能力。而當相對更華夏化的前燕南下時,冉閔政治上的法統便不再具備優勢。而他一介武夫,倉促下也無從對河北進行治理和建設,終於走到自己的末路。

要彌補這個短板,方法也很簡單,就是一開始不要自己建國。一旦決定反戈,就應該向東晉遞送降表稱臣。畢竟,東晉朝廷儘管當時也很昏亂,但還是多數人心目中的華夏正朔。一旦冉閔自稱晉臣,或者獲得東晉的冊封,首先對他治理下的軍民而言,號召力就比自稱的大魏天王要強出一條街。其次,東晉方面也有可能加大對冉閔的支持,派遣部隊支援。凡此種種,都將使得冉閔在面對慕容氏大軍時,不再孤軍奮戰。就算依然抵擋不住,守住鄴城或者退守中原也都是可能的。

歷史上,冉閔一開始和羯族反臉,就迫不及待自己稱帝登基,在政治上成了和東晉平起平坐,勢不兩立的關係。雖然他也曾派使者去東晉說什麼“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但東晉當然不會幫助一個自稱皇帝的人,尤其這個皇帝之前還在給後趙當打手。

直到冉閔敗亡之後,他的餘部,包括兒子冉智和謀臣蔣幹等這才向東晉請降,東晉隨後派來了援軍。然而為時已晚,此時冉閔已被擒,魏軍主力已覆亡,東晉再來救援,也是無以為繼。經過長時間圍城之後,鄴城被燕軍佔領,冉閔一系勢力徹底滅亡。

如果冉閔從一開始就向晉朝稱臣,晉朝勢力早些北上,那格局可能完全不同。

其實對比下另一位後趙諸侯,羌人姚弋仲的選擇就很明顯了。姚弋仲原本與氐族人爭奪關中,失敗之後向東晉請降。東晉方面非常重視:“以弋仲為使持節、六夷大都督、督江北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單于、高陵郡公,又以其子襄為持節、平北將軍、都督幷州諸軍事、幷州刺史、平鄉縣公。”依靠東晉的任命,姚弋仲趁機割據中原之地,最後其子姚萇還得以佔領關中,建立後秦帝國。冉閔要是有姚弋仲的一半政治智慧,焉能落得如此下場?


巴山夜雨涮鍋


基本戰績如下;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淩水河畔擊潰鮮卑燕軍二十萬大軍,斬獲燕軍七萬,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臺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推翻後趙王朝。

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復仇,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

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再次興兵推翻羯族後趙,之後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魏,史稱冉魏。挾新盛之威,攻打各路胡軍。從公元350年到公元352年間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因篇幅關係,不一一詳盡敘述:

對於胡人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中軍大營,斬殺敵酋數名,斬獲胡首三萬;

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值此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收歸漢土。幾番血戰,打出了華夏漢騎雄風。

“無月不戰,互為相攻”將胡族一律逐出中原地區,以石虎的羯族一脈盡皆被冉閔滅族!石虎一生罪孳深重,卻到後今遭到屠門滅族,實為惡有惡報。

五胡中除了鮮卑一族,其餘均被冉閔屠滅,冉閔軍隊也元氣大傷,漢軍精銳越打越少,可是此時佔據遼東地區的前燕慕容氏,卻進入了極盛時期,軍力大漲。

慕容軍乘中原地區戰亂未息,分兵三軍直取南下佔據幽州,前燕慕容恪率軍於廉臺攻擊冉閔部,起初冉閔率軍出城迎戰擊退燕軍主力,十戰十捷。

最後於公元352年,由於被圍,廉臺城中糧草不濟,百姓食不果腹,凍死餓死不計其數,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

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鐵騎兵為主)包圍。

冉閔血戰,一力斬殺燕軍三四百名,勇不可擋,燕陣軍中競無將敢與之交鋒!數度衝散燕軍陣勢,卻因跨下朱龍戰駒,體力消耗過大,粹死。


驚覺五千年


在那個五胡十六國的混亂狀態下,誰也無法脫離客觀環境,僅憑其個人武力值,就能夠扭轉乾坤!即便是本文中所提的武悼天王冉閔,也同樣如此。

做為身處亂世之中的梟雄,冉閔雖然在一時之間可以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從而反噬侵入中原的異族政權,但卻依然無法避免因敵強我弱,所造成的被動局面。

如果一定要給冉閔支招,那麼他唯一的出路,恐怕只有在反抗諸多對手時,採用遠交近攻、打拉結合的方式,已便在對敵對勢力實施分化瓦解後,再逐一消滅他們。

應該絕對避免單純依靠自己的武力,四處出擊到處樹敵!因為一旦置自己於眾矢之的之下,必將遭到對手的群毆,導致陷入失敗的結果!


北疆同心


冉閔的歷史意義,不在於是否冉魏覆滅。

冉閔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所以他的覆滅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認,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人對胡人野蠻統治的激烈反抗情緒。也正因為此,他的死獲得了漢人的同情。慕容雋祭祀冉閔,追諡武悼天王,以安漢人之心。

以暴制暴成了那個時代的主題。拳頭大,就是老大。至於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已屬不易。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不施援手,是以亡不旋踵,成為歷史悲劇。


木落生花


國隨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身於憂患死於安樂,天下豈可樹敵過多殺閥過重而長治久安的,不懂權謀安邦定國之策予民休息恢復農墾生產,連年紛戰不休是他的決策缺失。可想而知北方多省在趙國統治下早以民不聊生無了信仰,隨然他發佈了殺胡令,人民大眾群雄激奮,但殺敵十萬自傷八萬,傷了元氣,不是短時間可恢復的,他崇尚武力窮兵黷武,以殘忍暴劣起家,也必亡於心高氣傲嬌狂無德。如果有向張良,陳平,周勃曹參那樣的文臣武將輔佐必成大事。他有勇缺謀不懂安邦定國之事,以一己之力氣呑山河,幾呼百戰百勝,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知以戰養戰積蓄民力軍力戰力,縱是天神下凡也難免失敗。更何況天下雜胡是一窩,豈容它人勢大。所以前燕大王幕容儁令幕容恪領虎狼之師十餘萬人,決殺而來,兩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不對等,缺兵少糧必敗無疑。











94310417小云


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


南朝居士


惜人才,以和為貴

避強敵,各個擊破


大道至簡T2


只有一個辦法:

如果他不出生,就不會滅亡;

歷史不能假設,下象棋還講究個:舉棋不悔,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