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祕密運往臺灣

眾所周知,國民黨敗退大陸時,除了將大量黃金帶至臺灣外,也帶走了帶走了大量國寶級文物,它們絕大多數收藏於如今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至於蔣介石究竟帶走了多少國寶,難以統計,但它們件件都是精品,價值無法估量。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有這樣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它是鎮館之寶之一,放在西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而且是永不更換的展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件國寶了,它就是毛公鼎。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毛公鼎被譽為晚清“海內三寶”之一,它重達34.5千克,高近54釐米,大口圓腹,口沿上聳立著兩隻耳朵,半球狀深腹,腹下三隻獸蹄形足,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非常威武。另外,毛公鼎也與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人盤一起,成為晚清出土的最出名四大國寶。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毛公鼎之所以如此受到關注,最重要的原因是鼎內腹部有499個銘文,這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所有西周青銅器上,銘文最多的一件文物。銘文內容主要是描述了周宣王為振興周王室,革除弊端,策命毛公,讓他忠心不二地輔佐周王,並賜給了他大量珍寶。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毛公為感謝周王,命人鑄造了毛公鼎並刻上銘文記述這件事。銘文為西周時期的金文風格,“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專家描述,銘文文辭嚴謹,對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歷史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此重要的一件國寶,它出土後卻顛沛流離半個多世紀。道光二十三年,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耕地,意外發現了毛公鼎。毛公鼎出土消息傳出後,當地古董商人瘋狂而至,最終董春生以300兩白銀的價格將其出售。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後半個多世紀,毛公鼎輾轉多人手中,最終於抗戰期間流轉到軍統特務戴笠手中。對情報痴迷的戴笠,向來對古董文物沒有多大的興趣,毛公鼎也不可能引起戴笠的多大關注。很長一段時間裡,戴笠將毛公鼎作為香爐來使用,軍統很多機密文件的也通過這個香爐來焚燒。

戴笠偶獲國寶,只當是香爐,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946年戴笠失事後,毛公鼎被國民黨收繳,後劃撥國民黨中央博物院保存。1948年,毛公鼎從南京被秘密運往臺灣,後面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毛公鼎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