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羊毛出在“牧羊人”身上 在線醫療是偽業務嗎?

高級!羊毛出在“牧羊人”身上 在線醫療是偽業務嗎?


作者:資本時差 簡介:金融學博士,CFA,海外黨


一場疫情,讓一些行業步履維艱,同時也讓一些行業迎來“爆發”!

早前報道,餐飲巨頭西貝坦言,在這個特殊時期,全國大多數門店基本停業,賬上的現金流支撐不過三個月……

差哥這兩天看見個消息,說北京著名娛樂會所K歌之王宣佈全體裁員,如果30%的人不同意,公司將被迫進入破產清算。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現如今出門扔個垃圾回來都恨不得全身消毒三遍,更別提外出聚餐、夜夜笙歌了。

當前全民抗“疫”,飯可以在家自個做,娛樂會所這類活動不去也罷,

但是差哥有個疑問:


生病了咋整?特別是感冒、發燒、咳嗽、流涕,去醫院怕交叉感染,不去醫院又怕是新冠病毒,就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醫療迎來爆發。

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這家公司依然是與新冠肺炎有關,屬於互聯網醫療行業。


行業巨頭 卻不掙錢

說起在線問診、互聯網醫療其實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名詞。

早在2006年,中國第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好大夫在線就正式成立,截止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像掛號網、尋醫問藥網、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眾多在線問診平臺。

相比其他在線問診平臺,平安好醫生雖然成立的晚,但卻是上市最早的企業,公司於2014年成立,短短4年時間,2018年平安好醫生便登陸港交所上市。

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平安好醫生是在線問診平臺中活躍度最高的APP,2019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平安好醫生的月度指數為1371,是好大夫在線的6倍、微醫的6.8倍、春雨醫生的11.7倍,現如今平安好醫生的註冊用戶已經突破3億,位居行業第一。

高級!羊毛出在“牧羊人”身上 在線醫療是偽業務嗎?

2019年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平安好醫生聯合武漢衛健委推出24小時在線義診服務。

2020年2月6日,國家衛建委發佈《通知》, 強調要在疫情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

然而,行業領先、眾多風口推動之下的平安好醫生業績卻十分慘淡,來,看幾個比較常規的財報數據。

2015年到2018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28億、6.68億、22.40億、38.00億,淨利潤分別為-3.81億、-8.43億、-12.01億、-10.38億,連續四年累積虧損超過30億(注:以上單位為港幣)。

雖說互聯網公司“不注重”利潤,但是平安好醫生不僅沒利潤,現金流也很差。

公司在2015年到2018年期間,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5283.40萬、-2.92億、-5.80億、-12.36億(單位港幣)。

行業龍頭,業績卻如此之差,平安好醫生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在線問診 這門生意到底怎麼樣?

平安好醫生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四大塊,分別是家庭醫生(在線問診)、在線商城(賣藥)、消費醫療(體檢服務)和健康管理與互動(賺廣告費)。

這四塊業務當中最有辨識度的就是家庭醫生,即在線問診服務,也是平安好醫生這款APP最為核心的功能之一,提供7*24小時的在線問診服務。

然而比較尷尬的是家庭醫生服務佔公司的營收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從2015年的42.6%下降至2018年的12.31%。

毫無疑問,用戶付費諮詢的意願其實並不是很強,為了一探究竟,我們專門下載了一個平安好醫生的APP體驗了一下。

進入之後大概流程基本上是這樣:點擊快速問診之後,會出現一個導醫,你大概說一下你要諮詢什麼問題,然後導醫會根據你的症狀給你分配一個所對應的醫生,和醫生經過一番“你問我答”的交流之後,醫生開具處方單,然後就會跳轉到賣藥支付的界面,你付完錢之後藥給你送上門。

這個流程看下來基本上沒啥毛病,但其中卻有幾個比較大的BUG。

其一、醫生開具的處方單你是可以看到的,具體藥的名稱、服用劑量都寫的很清楚,不過最後買藥這一步並非“強制性”,你可以選擇退出支付,然後去你家附近的藥店去買。

其二、“小病不用看”,比如一些比較常見的感冒之類的,其實你自己就是“醫生”,去藥店裡面買點中成藥、或者什麼快克、泰諾之類的一些西藥,根本就不用去平安好醫生上去問。

其三、“大病看不了”,一些比較複雜的病,比如頭疼、肝、膽、腎、胰、胃、脾、肺之類的疾病,一般都需要去醫院做各種化驗檢查才能確診,有的時候甚至一些感冒你自己吃藥不見效也需要去醫院驗血,看是病毒性的還是細菌性的。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平安好醫生的利潤來源最後還是得靠“賣藥”,而“賣藥”這門生意也並不是平安好醫生一家在賣,像淘寶、京東、美團等一些互聯網巨頭也都能提供“賣藥”服務,而且入口都是嵌入到它們的APP當中,有些甚至還能提供在線問診服務。

在這樣的環境下,平安好醫生的核心盈利模式究竟是啥?


高級!羊毛出在“牧羊人”身上

很多互聯網公司宣稱自己的盈利模式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不過平安好醫生的“羊毛”既沒有出在“羊”身上,也沒有出在“豬”身上,反而是出在了“牧羊人”身上。

根據平安好醫生2018年的財報,公司的五大客戶分別是:陸金所、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和平安健康險,這五大客戶佔公司收入的比例達到43.2%。

平安好醫生與平安集團旗下的其他公司的合作流程大概是這樣:比如客戶在平安買了一個保險,下載了平安金管家的APP,這個APP當中有一個在線問診模塊,因為你買了平安的保險,那麼就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在線問診的服務,這樣一來想平安的保險公司就得向平安好醫生支付服務費,這就構成了平安好醫生的一部分收入。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平安集團這個大樹,平安好醫生也不會這麼快的做大。

接下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既然都隸屬於平安集團旗下,也就是“一家人”,“兄弟之間”做生意,要價不能太高,結果就是平安好醫生的毛利率下降,數據顯示,2018年平安好醫生家庭醫生服務的由58.9%下降到了40.1%。

最後,未來,科技或許能夠顛覆醫療,但是現如今互聯網醫療的這種商業模式的前景到底有多好,還真不好說。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為核心依據的研究;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