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人數是多少人

2020年高考政策,除了新高考地區,最大的變動就是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從目前情況來分析,影響不會太大。按照原計劃,36所高校在3月底前公佈招生簡章。那麼,這36所高校投放強基計劃的人數大約是多少人?今年,高考考生會不會像自主招生一樣,熱報強基計劃?


2020年,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人數是多少人


2020年,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人數是多少人


2020年,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人數是多少人


所以,現在全國的學校開學延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全面複習一下強基計劃。客觀而言,不管通過什麼方式,要想被這36所高校錄取,難度很大的,因為這是中國最牛的36高校。

要搞清楚強基計劃,首先就要了解強基計劃和自主招生的區別。

首先是功能不同。這是我最早也是一直堅持的觀點,36所高校開展的強基計劃,並不是取代自主招生,而是新高考錄取模式的試點,經過兩三年的磨合之後,其錄取模式會向全國推廣,所有高校都會採取這種錄取模式。

其次,是專業不同。自主招生不限定高校的招生專業,由高校自主決定學校的那些專業參加自主招生。但強基計劃明確了基礎學科,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基礎學科的限定,會篩選掉很大一部分考生。

再次,招生計劃投放不同。自主招生一般投放招生計劃不超過總計劃的5%,但強基計劃沒有要求,彈性很大,可多可少。參加強基計劃的高校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決定投放計劃。

第四,錄取方式不同。自主招生高校一般在線下降20分錄取,但不會低於當地一本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考查。強基計劃的錄取方式和新高考錄取模式類似,可以看做是新高考錄取的試點。

第五,培養方式不同。自主招生錄取的考生不需要單獨編班。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單獨編班,採取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事實上,為了便於理解,才和自主招生進行對比。自主招生和強基計劃是完全不同的高校招生方式,我只是重點列出來5個,很多方式都是不同的。

目前,高校還沒有發佈強基計劃的招生簡章,根據我對高校招生政策的分析,強基計劃的高校是中國最頂尖高校,又是第一年推出來,必然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招生的公正和公平原則將會是矛盾中心。參與的36所高校今年應該是審慎的方式進行招生。在招生專業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預計沒有高校會拿出大量的計劃投放強基計劃,不會達到總計劃5%這個標準,有的高校會投放1%-3%的計劃。但有一所高校特殊,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可能會超過5%。

能被這36所大學錄取,是大部分考生的夢想。那麼,今年會不會形成報考強基計劃的熱潮?應該不會。2018年全國報名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有80多萬人次,而2019年嚴控自主招生,報名人數只有30多萬,減少了40多萬。參加自主招生的高校有90多所,很大高校的條件設置比較寬泛,導致大量考生填報。而強基計劃限定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領域。中學生階段,對某些學科產生興趣的考生有,但比例很小;同時,不排除有些考生為了進這36所高校填報強基計劃,但比例不會太大。意味填報人數不會像自主招生那樣,2018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報考人數分別高達1.6萬/1.4萬人。這麼多材料,光審查得耗費多少人力。我個人認為,類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填報強基計劃的考生超過1000人,就是不正常的。

今年是第一年推出強基計劃,未來,強基計劃的人數會逐步增加,那麼,報考人數也會隨之增加。隨著招生方式不斷改進,還會有其他專業採取這種模式。一直到所有高校、所有專業都採取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錄取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