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時,新冠病毒會不會通過雨水傳播?傳播範圍是否會更廣?

我將在這裡


您多慮了,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聽科學家的,自己胡亂揣測小心被“造謠”哦~

根據官方發佈的消息,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確信的”和“可能的”共包括:

1,飛沫傳播;2,接觸傳播;3,氣溶膠傳播;4,糞口傳播。

咱們不必去分析傳播方式到底是什麼,或者哪種傳播方式更為主要,咱們挨個看過去,看看題主擔心的雨水,會不會加劇這幾種傳播方式的傳播能力。

首先來看飛沫傳播。

飛沫嘛,得懸浮吧!之所以冬天更有利於病毒傳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乾燥的空氣可以讓飛沫中的水分快速蒸發,從而留下包裹著病毒的更小顆粒。小而輕的顆粒,顯然更有利於在空氣當中長久懸浮,自然增大了被吸入的風險。

那下雨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空氣溼度飽和,100%!那大部分飛沫就快速墜地了,因為比較重嘛,而且雨水的下落,還能洗刷大部分漂浮在空氣中的包裹著病毒的微小顆粒,這就叫溼沉降。顯然,雨水會大幅遏制飛沫傳播。

再來看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什麼意思?就是患者的體液、分泌物,或者噴出的飛沫等,帶著病毒粘在了一些物體上,你摸到了又沒勤洗手,最後揉眼睛挖鼻孔或者擦嘴什麼的,沾染到了結膜、鼻腔或口腔,從而被感染。

那雨水對物體上的病毒,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影響很小。因為攜帶病毒的人,觸摸過的東西還是以室內為主,飛濺出來的飛沫,也大部分沉降在室內物體上(室外都帶著口罩呢),所以雨水沖刷不到。

再說氣溶膠傳播。

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說病毒一定能通過氣溶膠傳播,雖然出過非親密接觸被感染的案例,但比例很低,不足以作為氣溶膠傳播的鐵證。我們退一步講,即使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那麼雨水的溼沉降對氣溶膠同樣有效,下雨對遏制病毒傳播是大利好。

最後看糞口傳播。

糞口傳播也叫消化道傳播,能夠糞口傳播的病毒可以在患者糞便中生存,所以如果便後沒有洗手就接觸到了餐具甚至食物,或者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地區,帶著病毒的糞便汙染了水源,就可能引起大範圍感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期肆虐印度地區的霍亂,以及傷寒的“超級傳播者”瑪麗·瑪倫。引起霍亂的霍亂弧菌,就存在於水中,而最常見的感染原因,就是食用了被患者糞便汙染過的水。而傷寒的超級傳播者瑪麗·瑪倫,不愛洗手卻是個家庭廚師!

瑪麗·瑪倫在1907-1910年隔離期間的報紙報道~

不過大家也不必恐慌,一是雖然在患者的糞便和肛拭子當中發現了病毒核酸,但新冠病毒能否通過糞口傳播還有待驗證;二是即使新冠病毒存在一定的糞口傳播,預防也是容易的。大家只要勤洗手,飲用水和食物燒熟煮透就可以防範了。

糞口傳播示意~

而題主提出的下雨會不會增加病毒的傳播範圍,如果真的存在一定的糞口傳播,那麼雨水過多確實容易使得包裹著患者糞便的茅廁或者下水道外溢,所以雨水過多的時候大家不要去踩踏或者觸摸被汙水淹沒過的地方,去了公共衛生間回來一定要記得洗手和消毒。雖然不一定存在這樣的傳播方式,但防患於未然嘛~

綜上,雨雪總體對防疫有利不必擔心,倒是伴隨雨雪而來的降溫值得大家警惕,因為寒冷會降低我們的抵抗力,大家一定做好注意防寒保暖工作,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科學應對疫情##戰疫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