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為什麼有人打更?

用戶7863425346544


打更的三個作用:打更除了是準確的給人們報時間,更重要的還是為了防止火災和小偷偷東西,晚上有人生病也是需要這些打更的人來幫他們請醫生的。

一,打更是為了讓人們準確的瞭解時間,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鐘錶的,古人白天可以靠著日晷或者去觀察太陽的高低來判斷時間。可是到了晚上就沒有辦法來辨別時間了。

雖然說那時間是有沙漏計時和點香計時的,但是由於造價比較高,而且人們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才能使用,所以沒有辦法普及。他們半夜打更,更像是現在我們用的鬧鐘,來準時報點,告訴人們已經到了這個點了。

其次打更還是為了要防火防盜,維持街道的一個治安,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會宵禁,意思就是在晚上的時候是不能出門的,如果有不聽話的,打更的人就會找官府來對這些人進行管理。

所以他們打更除了準確的報時間,更重要的就是巡邏,古代的房子簡陋,大多是木頭做的,但是他們不管是取暖還是做飯都是要用火的,那時候的房子極容易發生火災,在巡邏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誰家會發生火災,或者是失竊了,所以打更的人也能及時地控制火災的情況。

在古時候小偷也都是晚上行動的,街上有人就巡邏可嚇唬下嚇唬這些小偷,他們可以及時的抓住這些小偷。

三,應急公共服務,如果在晚上有人生病,但是又因為宵禁的原因不能出門,這時候就需要打更的人去給他們請來醫生。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打更在古代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職業了,由鄉里或者村莊出錢供養專門的打更人,打更人的主要職責就是報時。

在這裡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於時間的重視,古代將一個整夜普遍分為五段,一段叫做一更,五段就是五更。具體的時間分佈是晚上七點算一更;九點為二更;十一點為三更;三點為四更;五點為五更,基本上打更的更夫一整夜就要守在沙漏旁,計算好時辰,然後盡職盡責的打更。

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視時間,出錢僱傭專職的更夫出力,是因為古代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離不開最基本的時間常識。

更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常人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顯然打更在這裡起的是一種警示作用。若是真發生火災了怎麼辦,更夫會把鑼鼓敲得比正常的急和促。當然具體劃分,不同的災害也有不同的鼓點。

除此以外,打更還有驅邪避害的作用,古代人普遍比較迷信,首先就是警示人們在黑白交替出沒的時間,比如說三更以後,五更以前,儘量在家待著,這時比較不好。當然這只是迷信。


瘋狂的歷史吖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更夫除了報時外,還肩負著保安工作,打更起源於巫術,1949年後,各鄉村的閘門樓也都拆除了,打更佬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打更的韻味

穿著厚重的蓑衣,胸前掛上一個足有15公斤重的竹梆,右手提著一盞被煙燻得有點發黑的燈籠,左手拿一根短棒。他有節奏地擊打竹梆,就著婆娑的夜色,孤單地行走在古城的街巷,有些泥土氣息的梆聲,清脆地響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長巷月影。古城石徑。燈籠梆聲。

這種極具懷念韻味的意象所構築的畫面,對於敲梆人來說,是不可能有神思遐想的份兒,但對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來說,卻能彌補一種怎樣絕美的回憶與嚮往。

有一首廣州民俗歌謠“嘆五更”是這樣的:一更嘆惜一更愁,更更愁思把心抽;若得五更停打點,離人心上更添秋。這首民謠藉助“打更”表達了心中的憂愁、思念、掛記等情愫。

打更的歷史

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古來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就有敲梆打更的習俗。這在過去的年代裡,對當地民眾的防火防盜起著很大的作用。除防火防盜外,它還能給人們一個時間概念。過去沒有鐘錶,白天靠日晷計時,夜間滴漏看時辰。所以,人們在夜間醒來時,可以根據敲梆人打出的不同節奏的梆聲中辨出大致的時間。

什麼是梆?《辭源》一書對“梆”的解釋為:巡更或官衙用以示集散所用的響器,用挖空的木頭或是竹筒做成。俗稱梆子。《溫州民俗大全》(葉大兵著)一書的《鄉規民約》中有“臘月敲梆”之說。即在每年夏曆十二月初一日到除夕,每夜有專人沿大街小巷,一邊敲著竹梆和鑼,一邊喊著:“灶前灶後,小心火燭,門戶關緊,小心賊盜入門。”提醒居民注意防為防盜,俗稱“叫火燭”。到除夕夜,各家捐助錢物給敲梆者,表示酬謝。敲梆者大都為民間貧戶或老人。

昔日的鄉村,在村前村後的入口處,都設立有閘口樓,樓門口設有數條木杉,每天晚上由打更佬用木杉將閘口關閉鎖實,在門外掛上“二更關閘,天明乃開”的牌子。

雖說敲梆的歷史起始時間無可考證,但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開始到臘月廿四結束卻是雷打不動,幾百年來一直衍續著。為什麼要在臘月廿四結束呢?坊間有“長年不吃廿四飯”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古時,在大戶人家幹長工的人,在臨近過年的臘月廿四,是無論如何也要回自己的家裡的,是不會在主人家過的。套用這個“臘月廿四日是一年打工終止日”的說法,或許有點可信。

更夫的工作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

每天晚上7時至8時算一更(初更)。一到這個鐘點,打更佬便在更樓下打響“咚咚咚”響亮的鼓聲。這時,打更佬只在更樓內打響更鼓即可,不用上街巡邏。

9時至10時,打更佬便拿著一個圓圓扁扁的皮鼓,手中掛著一面小銅鑼,在橫街窄巷巡邏。每走一段路,皮鼓打響兩聲,銅鑼打響兩聲,這便是二更了。11時至12時,皮鼓和小銅鑼便要打響三聲,這是三更。凌晨1時至2時是四更,響四聲。3時至4時,是五更,響五聲。

到了5點鐘,便只打響銅鑼,這叫做散更鑼,宣佈晚上結束。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近代打更逐漸消失

辛亥革命前後,一些有進步思想的文人採用“五更調”編醒世歌謠,宣講時事,起了良好的作用。有一首清光緒三十年(1904)所編的題為《愛國歌》的“嘆五更調”唱道:“一更裡,月初升,愛國的人兒心內明,錦繡江山須保穩,怕的是人家要瓜分。……”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用“五更調”舊瓶裝新酒,進行革命和抗日宣傳,在動員和教育群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解放前,還算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一般城市都少有鐘錶,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938年,廣州淪陷,日本人實行宵禁,不準打更。

解放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晚上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大大豐富起來,鐘錶也已得到普及,人們掌握時間比打更可精確多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但有些人仍然懷念打更時代那種平靜淡然的生活。每每聽到打更聲,就有時間流轉,景色依舊,物是人非的感覺。


大黃扯點歷史


打更就是古時候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因為在古代沒有鐘錶這類方便的計時工具,白天可以依靠太陽位置判定時刻,而晚上只能靠滴漏、燃香等方式計時。滴漏、燃香這種計時工具不易攜帶,而且普通百姓也不用起,所以就需要有專門的人來打更報時。

打更的歷史演變

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用來驅逐妖魔鬼怪,也只有地位高的巫師才有資格打更。後來由於古代晚上計時報時的需要,打更演變成為一種報時制度,提醒人們晚上的時刻,以按時作息。打更在報時的同時,慢慢也增加了一些新的作用,主要是防火和防盜。新中國解放前,還有些落後地區在使用打更報時,直到鐘錶慢慢普及起來。

職業打更人-更夫

這種夜間報時制度也催生了職業的打更人,更夫。更夫打更時通常兩人一組,攜帶馬燈、銅鑼、梆子等工具。因為更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颳風下雨都要工作,所以還得備有蓑衣、斗笠、水靴等。

更夫一般都會挑選那些腿腳好、眼神好、膽子大、嗓門高的人擔任。富裕一點的地區,會由兩個壯漢打更,而窮的地方就只能找個人湊合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或燃香,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

如何打更?

打更也是有講究的,什麼時間喊什麼話都是約定俗成的。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

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

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每個職業都都每個職業的作用,更夫在報時的同時,也保障著每個家庭安居樂業。


時光山人


打更的幾乎是古代必備,歷朝歷代都不例外。古人也有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沙漏,或者用點香的方法等,但是這樣的方式比較麻煩,所以就有了更夫這個職業。

  打更的作用:

  古代打更的作用有三:一防火,二防盜,三報時。

  打更是古代民間一個特別的報時方式,是靠敲鑼巡夜報時,一晚上是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一晚上得報五次時。皇宮裡也有報時的,不過不像民間打更那麼普通簡易,皇宮報時大都是有人提著燈籠扯著嗓子叫,人聲尖利清楚,打更工具也較民間的鑼更好。

  打更的必要性:

  古代娛樂活動匱乏,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一天黑就上床睡覺了,省燈油柴火錢。但是到了晚上,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機械工具,自己沒有辦法知道幾點了,只能靠打更,如果半夜凌晨起床,聽打更聲知道時間該做什麼。

  打更的講究:

  打更自然需要人,因此一種夜間工作的職業應運而生——更夫。更夫有著自己獨有的工作裝備,馬燈、銅鑼、棒子等,更夫下雨天也要工作,不能例外,因為他們配備著蓑衣、斗笠、水靴。

  打更的更夫大都需要眼神好,能熬夜不瞌睡,腿腳利索嗓門大,膽子要大還有必須人品靠譜。

  打更的報時語言:

  打更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麼時候都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1、晚上七點到晚上九點是戌時即一更,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2、晚上九點到晚上十一點是亥時即二更,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3、晚上九點到半夜一點是子時即三更,喊“平安無事”。

  4、半夜一點到凌晨三點是丑時即四更,喊“天寒地凍”。

  5、凌晨三點到凌晨五點寅時即五更,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更的意義:

  打更者身兼救火、防盜、救治,半夜有病需要更夫帶路去或帶人來。

  三責於一身,意義不可謂不大。古人沒了打更者,會帶來許多不好影響。到現在,北方有些地方還是有打更的存在,有的老人聽不到打更聲都睡不著。


喜歡紫色的孩兒


說起打更,我們在電視上經常能夠看到。在晚上的時候會有人專門來打更,最裡面一般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會非常不理解這個行為。因為現代人經常失眠,為什麼會有人在半夜叫嚷,明顯會影響別人睡眠質量。那麼,古代為什麼會有人在晚上進行打更呢?

先解釋一下打更,這個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這在古代都是一種職業了,一般是打梆子或敲鑼巡夜,打更的人被稱為更夫,會有專門的人來做這個的。

首先,打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醒人們時間。古人不像我們現在有鐘錶、手機等計時。古人的計時工具主要有日晷、沙漏等。但是日晷只能在白天進行計時,沙漏也並不是沒家人都有的,這個東西價格也不便宜。所以更夫的存在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人們時間。人們知道時間之後就可以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了。這樣也不會耽誤做事。

其次,電視上放的打更的嘴裡會說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就是提醒人們放火。因為在古代沒有消防車,好多房子都是木頭或者其他易燃的東西做的,一旦著火就不止是一家的問題了。而且所有人都可能是要遭殃。打更的會提醒人們晚上注意火災,而且如果發生火災他也可以第一時間提醒人們,這樣也是減少損失。

還有就是預防盜賊。月黑風高夜,正是盜賊出來的好時機。電視上也經常有這樣的片段。所以打更的在夜裡打更的時候遇到盜賊也可以通報大家。而且盜賊遇看到打更的也會小心行事。

最後一點和人們的信仰有關,就是祛除邪靈。世界上大多數的神話上鬼怪都是晚上出來的。所以古人相信在晚上的時候這些鬼怪會出現。如果有人打更的話會把這些鬼怪給嚇走。這樣就不會來騷擾人類了。


梅姑姑318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舊時更夫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矗約兩小時。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起源於什麼時候不好考證了。

宋 楊萬里 《不寐》詩:“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內監·內臣罪譴》:“內臣得罪……發 南海子 常川打更,則示意殺之,十無一存者矣。” 張天翼 《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裡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彷彿敲到了他的心臟上。”

打更是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

  由於古代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打更的起源,現在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大多數人認為應該與古代的軍制有關,初期由鼓、鑼、號角等指揮士兵的動作,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成為古代民眾報時的方法,逐漸成為一種職業。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

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

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i(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i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

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使用,一週期為12個。

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週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

許多曆書註明某陰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醜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

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組合 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

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醜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醜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醜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醜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醜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醜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醜 醜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Hai子君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SYBJ


古代沒有精確的報時工具,白天尚且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高度來判斷時間,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無從辨別,所以出現了“打更”這種夜間報時方法。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沒有時鐘,人們在白天時可以根據太陽的影子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這樣的計時方法卻不能判斷出準確的時間。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來,沒有了太陽,人們便不知道應該如何判斷時間了,特別是在人睡著以後,對於時間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而這時,打更這種古代中國民間的夜間報時制度便誕生了,由此產生了還有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他們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打更人一般是兩人成為一個隊伍,一個拿著鑼,一個敲,一唱一和,這樣的組合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給彼此壯壯膽。

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所以打更人一個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鑼,人們可以根據他們敲鑼的規律來判斷時間。

打更並不是隨更夫所欲的,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亥時二更(即21點-23點),更夫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子時三更(即23點-1點),更夫高喊:“平安無事。” 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寅時五更(即3點-5點),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總的來說,打更的時候是由慢到快,每更連打三次便收更結束。五更過後,早睡的人們就準備起床,開始晨練、做家務了,這時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古時的更夫非常辛苦,他們需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不能睡覺,而是要時刻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人不僅僅要打更,他們還要充當古代的“電話傳真”,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要知道,人們在古代沒有電話的時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個跑腿人士了。

古代沒有電話,也沒有監控,要是家裡進了盜賊和小偷,或是半夜家中失火,那真是防不勝防,這時候更夫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他們一見有事情發生,便立刻敲響鑼鼓來引起他人注意,讓附近的人支援他們解決事件。尤其是元朝、明朝之時,由於夜間巡邏,若是發現什麼蛛絲馬跡的,可以立即向官府衙役稟報,若是抓到了盜賊,還能領到一筆豐厚的獎賞呢!

當然,更夫這個職業,在古代民間是值得讓人敬佩的,古時候並不像如今有豐富的夜生活,若是夜裡生病需要請郎中的話,就能夠讓打更的人幫忙,因為在夜裡,婦人家是不方便出門的,因此就可以讓更夫幫忙,將大夫郎中請到自己家裡,為病人看病。

打更的歷史中其實也包含著不少封建迷信的傳統。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道:“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在古代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甚至很多農村城鎮直到現在都有打更的人。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除了文字記載,我們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視劇中。





覓史記


在古代有個特殊的行業,那就是“更夫”,顧名思義就是晚上打更。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大晚上的都睡覺了,更夫有必要去街上轉悠嗎?這個職業是不是存在的多餘呀?


實際上,古代與今天不同,古人晚上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古代房屋也多是以草木為材料,而且古代更沒有今天新進的攝像頭,所以這些都需要更夫來完成。故在古代歷史上打更是必須要存在的,有著極其重要的功能。

報時

古代社會不像今天似的,哪裡都能看時間,既可以看手機上的時間,也可以看掛鐘的時間,古代可不是這樣。古代普通人看時間只能是看日出日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但是到了晚上就沒辦法知道時間了,所有這時候更夫的作用就來了,更夫每一個時辰打更報時一次,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農民就可以根據更夫報的時辰來有計劃的早起耕作,保證農業生產。


防火

今天我們的建築物都是鋼筋混泥土,門窗都是鋁合金,而古代卻都是木頭的,甚至有的窮人家的屋頂都是用草搭起來的。更夫有一句經典的話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更夫還兼任著防火的職責。到了夏天,天氣炎熱,草木房屋很容易著火。假如沒有更夫值班打更,很可能火燒起來了很多人還不知道,不能組織人們及時滅火。因此,防火也是晚上打更的一大功能目的。

防盜

古代晚上是實行夜禁政策的,雖然歷朝夜禁的時間不同,但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都是晚上天黑後,城門關閉,任何人都不能出門上街。正常人不出人,可是也有人會出門,那就是小偷,小偷白天不敢行動,只能晚上去偷別人家的東西。所以更夫在打更的時候也有著防盜的職責,首先如果晚上遇到有人在街上亂竄,十有八九就是小偷,要及時報官,並且有時還需協助抓捕。因此,更夫的存在也一定意義上對小偷起到了震懾作用,使其不敢肆意妄為。


綜上,古代更夫打更是有必要合理性的,它有著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報時、防火、防盜。所以更夫也擔任著保護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是必不可少的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