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區有“熊媽媽”、有她在,我們害怕啥?

“熊媽媽”來了!前天,當感染科的護士長王捷力來到30號病室,小楊揚就高興的叫起來。

小楊楊是位9歲的小女孩,因不明原因而發熱被收住到感染科的隔離病房。為了更好的照顧這個孩子,護士長王捷力把她安排在離護士站最近的一間病室裡。感染科的護士們只要有時間,就會進去陪陪這個小女孩。每天晚上,王捷力忙完了一天的工作,還會抽點空兒聯繫楊揚的奶奶,向她轉達楊揚的情況,避免家人擔心。

隔离区有“熊妈妈”、有她在,我们害怕啥?

自疫情發生後,保康縣人民醫院感染科隔離病區,陸續入住了一批小朋友,他們最大的11歲,最小的才9個月。起初,孩子們見到這些身著防護衣,帶著護目鏡,“全幅武裝”的醫護人員時,嚇得嚎啕大哭,根本不配合治療。

隔離區的護士們就耐心的哄他們玩,還專門託隔離區外面的同事送來了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還有好看的圖書……漸漸地,孩子們不僅不害怕了,並且還喜歡上了這裡的醫護人員。後來,孩子說護士阿姨像極了動畫片裡的胖胖熊,就開心的叫她們“熊媽媽”。天真的孩子們哪裡知道,其實他們的熊媽媽個個身材苗條。

白文麗原本是兒科的護士,小兒靜脈穿刺技術深受許多孩子家長們的好評。當她聽說感染科隔離收治有兒童時,就主動請纓來到了隔離區。令她沒想到的是每一項平常做起來非常簡單的工作,穿戴上防護裝備後,再做起來難度卻超乎想像。

穿上隔離衣,走路要格外小心,特別是上下樓梯,一不留神就會摔跤。戴上護目鏡,視物不清晰。手上厚厚的手套讓操作更不靈活,靜脈穿刺時,全憑經驗和感覺。每次給孩子們穿刺,白文麗都是小心又小心,儘量確保穿刺成功,減少孩子們的痛苦。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操作,白文麗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溼透。

有一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王美正準備下班,隔離區收住了一名9個月的寶寶和寶寶的媽媽。當時人手不夠,上了一天白班的她,又趕快接著給寶寶和寶寶的媽媽做治療。寶寶的媽媽眼看自己病了,孩子也病了,心情很差,晚飯也沒心情吃。王美做完治療,把自己的飯菜熱了端給這位媽媽,還主動幫她帶寶寶,又不停的安慰和鼓勵她們母子。就因照顧這對母子,王美一夜未休……

隔离区有“熊妈妈”、有她在,我们害怕啥?

現在,一批又批感染科的醫護人員加入到“熊媽媽”的隊伍中,哪怕大家的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有點空兒,她們就去陪陪孩子們,孩子們和這些“熊媽媽”很親。

這些““熊媽媽”們也有自己的孩子,白文麗的孩子剛滿4歲,王捷力的孩子3歲,王美的大女兒7歲,小女兒才2歲,只是她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孩子了。

護士王美說,當看到這些寶寶時,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寶寶。我們只是做了自己應當做的事,因為我們也是媽媽,我們更是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醫務工作者!

通訊員:彭豔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