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超大城市應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2月10日,深圳節後復工第一天,當日全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例,累計報告375例。橫向看這組數字,在湖北以外的大中城市中排名靠前,反映出這個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疫情防控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縱向看這組數字,6日新增20例、7日新增17例、8日新增13例、9日新增4例,深圳能夠在返程高峰逐步臨近的背景下穩步降低新增病例實屬不易。而且,雖然累計報告375例,但正在接受住院治療的只有319例,因為已有56名確診患者出院,至今尚無死亡病例。

《光明日報》頭版:超大城市應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面對洶湧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按照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的要求,嚴格落實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外嚴防輸入、內嚴防擴散、堅決嚴防再輸出,為超大城市應急治理作出了有益的“深圳探索”。


“入城第一關”——科學防控


深圳現在仍然是“城能入、家能進”,無數工作人員和科技手段築成的一道道銅牆鐵壁正在全力保護這座城市。


2月10日晚10點多,記者驅車來到京港澳高速深圳南頭出入口。進城的車輛不多,但由交警、衛生防疫部門和基層街道組成的聯合檢疫點仍是嚴陣以待。由於已經在“i深圳”App上就車輛和司乘人員信息進行過事先申報,所以只需經過測量體溫、查看身份證件以及核對申報信息的二維碼就輕鬆過關,全過程不到一分鐘。


據估算,春節假期結束之後將有1200多萬人陸續返回深圳。如何做到科學防控、有序應對呢?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在1月25日大年初一就印發了春運返程高峰期間疫情防控專項工作方案,提出要通過科學預判,提前謀劃,做到戰略前移,心中有數,有條不紊,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例輸入和傳播風險的工作目標,以及充實交通檢疫力量,加大排查力度等18條具體工作措施。擔任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總指揮的市委書記王偉中到一線檢查,每次都會首先來到高速出入口。


按照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的工作機制,深圳組織精幹力量在入城的各關口嚴防死守,不阻斷一條路但也不漏查一輛車、不漏測一個人;在機場和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場所安裝紅外人體溫度快速篩檢儀,避免因為排隊測體溫而形成人群聚集,公路返深網上提前申報則避免了檢疫點的擁堵;而把工作做在更前面的是引導各單位延時、錯峰復工,深圳一方面對各類企業復工實行嚴格的報備制度,另一方面又出臺了全套幫助企業共渡難關的措施,讓企業自願、安心地推遲復工,而對那些實在需要返深的市民或來深的人員,指揮部在2月2日就發出3份告知書,其中一份是專門給深圳市民、一份是專門給來深人員,細心指導他們該做什麼、注意什麼。


《光明日報》頭版:超大城市應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公佈每一例”——透明防控


1月20日,不少深圳市民起床後看到了國家衛健委確認廣東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在深圳的消息。患者是誰?家住在哪裡?最近去過哪裡?一時間,烏雲籠罩、人人自危。如何消除民眾恐慌,讓全社會理性應對疫情、防控病毒?深圳意識到,“透明公開是最強的定心丸”。1月20日當天,深圳市衛健委就發佈了首例確診病例的軌跡、症狀、收治醫院等信息,同時告知公眾,政府正採取的系列防控措施以及專家對市民個人防護的指引。


1月24日起,深圳公佈累計確診的15個病例的詳情,包括年齡和籍貫等情況。深圳衛健委官微的文章一發出,閱讀量瞬間就上10萬+,不少網友留言要求通報小區名字。


1月30日,在不洩露病人隱私的前提下,深圳在全國率先公佈了第一批共31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發病期間曾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


1月31日,深圳繼續公佈了新冠肺炎患者曾在出現病症期間逗留過的82個場所。並宣佈從2月1日開始,每天下午2點公佈前一天確診病人逗留過的小區或場所,形成制度。當然,發佈內容同時也會明確這些場所均已完成消殺,確診人員已送至定點醫院接受治療,密切接觸者也已集中隔離,並呼籲公眾不要對公佈場所“歧視”,保護場所的合法權益。


如今,深圳300多個確診病例都有固定序號,除了各自的基本信息,每個病例之間的親屬或接觸關係也都有詳細說明,曾經有網友自發繪製了確診病例關係圖,讓人一目瞭然就看清楚這些病例中哪些是一家人、哪些是在聚會中感染的。


深圳市衛健委宣教處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在信息發佈工作上有很大突破,首先是努力爭取到副省級城市發佈病例個案的許可,而公佈到小區名字則是內地公共衛生史上的一次突破,可謂走在了現行法律的前面。該負責人表示,這一方面是落實上級群防群控的要求,回應廣大市民的訴求,滿足市民知情權,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公開透明的疫情信息督促物業、小區等相關部門“動起來”。


《光明日報》頭版:超大城市應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最後一公里”——聯合防控


作為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超高層建築、城中村等人口密集的區域遍佈深圳。隨著“返工潮”的來臨,如何守住位於疫情防控“最後一公里”的社區小區呢?2月7日,深圳出臺“史上最嚴”的社區聯防聯控措施,包括全市社區小區100%實行圍合封閉式管理,所有小區、城中村出入口處一律設立檢查登記卡、出現確診病例的住宅樓單元一律實行14天的硬隔離等19條措施,開始了方方面面的“精準施策”,築牢防疫之牆。


“還沒進深圳,就已經收到了來自社區的公開信。”家住寶安區西鄉街道的李先生在回深圳的路上,就收到了社區寫給居民的一封信,並根據信裡詳細的注意事項和要求填寫申報了自己的信息。“人人都申報,防控就更加有譜了。”李先生說,這項制度讓大家更安心了。


“您今天的體溫量了嗎?請發個視頻給我,明天社康醫生也會上門去看下您的情況。”在寶安區上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鎮浪通過微信監測居家醫學觀察人員的情況。如今,深圳的各個社區都建立起了這種網格化排查辦法,把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和有疫情重點地區旅居史人員找全找準管好,嚴把源頭防控關口;並在防控鏈條中遵循“非接觸式服務”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接觸。


相對於普通小區,多出口、高密度的城中村面臨著更大的管理難度。因此,除了100%圍合封閉式管理,深圳還組織社區黨員、志願者、出租屋業主各方聯動形成合力,以最大力量投身到防控工作中來。


返深人數每一天都在上升,復工企業每一天都在增加,防控任務每一天都在加重。深圳所經受的考驗仍在繼續,這裡的幹部群眾沒有一絲僥倖心理,知難而不畏難,決心繼續戰鬥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