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麼多“細思極恐”?不過是在收“智商稅”罷了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卻有人唯恐不亂。網紅滿某造謠稱,新型冠狀病毒是針對中國的基因戰爭。目前已被警方處罰。

  越缺少常識越容易相信“陰謀論”,就像很多“細思極恐”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很多傳謠者內心可能並不認同“陰謀論”,無非將其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他們認為自己傳播的“陰謀”披上了愛國的外衣,就可以逍遙法外而不受制裁。

  “愛國”與謠言雜糅,演繹了一出疫情時期的“紅與黑”。“愛國”不是謠言的護身符,這種謠言,看似“高級紅”的背後,其實是一種“低級黑”。滿某的“陰謀論”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完全憑想象編造,是典型的造謠,在調查過程中,其本人也對自己發佈虛假信息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這種文章的本質,無疑是打著愛國的旗號添亂。消費公眾情緒、博取流量,對疫情防護毫無價值可言,反而會加劇恐慌。

  無論什麼時候,謠言就是謠言,披上什麼外衣都改不了其本質。其實,每次災害發生時,都會有“陰謀論”甚囂塵上。17年前的非典如此,12年前的汶川地震如此,如今只是把套路又用了一遍。

  謠言都有著差不多的路數,無非是滿足公眾尋找“替罪羊”的心理。對於突發災難,很多人沒有形成科學的認知習慣,這種“認知鴻溝”就為謠言提供了滋生的空間。而“突發”和“災難”相加,本身就帶有神秘、未知的成分,更為天馬行空的腦洞提供了“背景氛圍”。這些套路,看似有很多“證據確鑿”的內幕,讀起來極其煽情,實則經不起推敲。其手段在於習慣性扣“帽子”、貼“標籤”、內容嫁接、牽強附會甚至編造。

  應該引起重視的是,雖然滿某已被依法處罰,但是很多影響力遠在其上的自媒體號亦是防範“謠言病毒”的重要戰場。要在依靠法律法規的震懾力的同時,充分發揮平臺之力,讓謠言無所遁形。

  作為受眾的我們也應該擦亮雙眼,不信謠、不傳謠,不為疫情防治添亂,在自己的戰線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才是我們應具有的價值。

  作者 呂京笏


未來網開通了YouTube賬號:社會時分秒,以雙語的方式為您呈現新聞時事,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