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這是一個大變局的時代,熊彼得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每天都在加速,30年前,S&P500公司在榜單裡,存在的時間平均是

33年,如今已減少到24年,預計到2027年會繼續減少到12年,行業領先的公司忽然就被超越,這就是技術的創造性破壞,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崛起的各種行業創新都告訴我們,改變行業現狀的能力通常不來自於行業本身

比如在《中國製造2025》一書中就提到,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機器人技術是製造業走向智能化崛起的關鍵。

的確,製造業的流水線就像是一條條奔騰的大河,這些河流在智能化技術的賦能下,才可以實現高速運轉,由河流匯成江海。這就是智能製造對製造業的高效提升,最貼切的一個比喻。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但總有一些細微的環節,讓這些高速運轉的生產線的速度變慢,比如“質檢”。以部分光學元器件的生產線為例,在超高亮度的質檢燈下,質檢員們每天工作12小時,日均檢測1萬多個零件,顯然這種傳統的質檢模式,既容易降低產品良率,又嚴重拖累生產線的效率。

而在“質檢”背後,還有製造業更為關心的“質量”以及質量相關的“工業大數據”。從如何在生產線上有效獲取質量相關數據開始,到從海量的數據中“掘金”並找出質量改進的關鍵點,最終形成工業大數據和生產管理的實時互動閉環,不斷提升品質並減少浪費。這也是數字化時代的製造業所追求的核心能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這種時刻,如果有AI的能力(算力/算法)賦能給“質檢”以及“工業大數據”,並用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幫助製造業企業解決“質檢”效率以及“工業大數據”應用的難題,就等於幫助智能製造整個行業提速。

在常州,微億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它以工業質檢為切入點,協助實現全面數字化工廠,並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工業大數據模型,工業雲平臺複合能力以賦能製造業。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 在2019年末,微億智造與戴爾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針對在大中國區數字化業務開展戰略合作,並將結合各自在不同領域的優勢,共同服務於中國製造的智能化升級

據瞭解,在合作當中,微億將基於戴爾的基礎架構產品和方案為Dell研發並提供智能質檢相關產品,雙方共同探索工業大數據在供應鏈管理及生產環節內的運用,並研發基於戴爾基礎架構產品和方案相對應的工業大數據平臺。並共同探索基於戴爾基礎架構產品和方案的算力設備在智能製造領域的研發及運用,以及其他新型工業應用內的合作。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顯然,這一合作的簽署,可以充分發揮微億智造在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以及戴爾在算力和IT整體解決方案技術方面的優勢,為各類大中小製造企業的轉型升級、智能製造提供技術和諮詢服務,滿足企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改造需求及工業大數據的應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

戴爾攜手微億智造

工業質檢就是用人眼看看表面有無破損、髒汙、劃痕。這看起來沒有什麼技術含金量,但在工廠裡,這恰恰是自動化程度最低的工種,這讓微億智造看到了其中的機會。

從成立之初,微億智造就致力於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提供核心質控技術,打通關鍵生產數據的取數節點,進而為實現符合中國特色的數字化生產助力。並圍繞實現生產現場的數字化管理及全過程的質量追溯進行了長期的產品研發與市場實踐,打造了一系列的智能質檢裝備,生產管理系統及工業物聯網相關產品。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作為中國領先的工業智能智造服務提供商,微億智造如今已經可以提供,包括智能質檢光學系統開發、智能質檢設備生產、質量數據管理系統研發、傳感及數採產品研發製造在內的多個解決方案,深受制造業企業的認可。

科技是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便捷之徑

事實上,今天這個時代,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企業來說,也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麥肯錫發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製造業技術創新之光白皮中》中就提到:近10年的製造業生產率停滯不前,需求愈加分散,創新更是姍姍來遲。少數企業已成功跨越試點階段,在實踐中大規模推廣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創新。它們以最小的員工取代數實現了效率的空前提升。然而,多數企業似乎仍深陷“試點困境”中。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而從中國的角度看,“大而不強”一直是我國製造業的基本情況。我們的製造業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等難題。

雪恩伯格爾在《世界級製造業:下一個十年》一書中總結:傳統制造業所具有的計劃與控制型管理非常僵硬死板,像個反應遲鈍、性格死倔的竹節怪。

的確,現在的智能製造標準規範體系尚不完善,且與智能製造相關的物聯網、智能裝備及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軟件等關鍵技術具體發展標準規範尚未統一。這導致了很多智能製造的案例很難複製,拖慢了整個製造行業智能化的速度。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麥肯錫在2019年“製造業的未來”(Future of Manufacturing)研究項目中發現:領先的製造業企業,都具備這四個因素▼

第一,多樣化

不僅在工廠內部,還擴大到整個生產網絡,甚至拓展到組織外部,覆蓋整個端到端價值鏈。

第二,端到端用例

這些企業,構建起互聯互通的價值鏈,用例主要集中於供應網絡對接、端到端產品開發、端到端規劃、端到端交付、客戶對接等。

第三,價值創造

領先的製造業企業,會不斷創新,從數字化中捕捉新的價值來源,主要價值驅動因素包括:普及技術並提升操作人員能力;以大數據為基礎制定決策;對流程和商業模式展開創新;利用動態的生態系統應對供應商和客戶的變化。

第四,規模化

例如,以紮實商業邏輯支撐數字化戰略;使用敏捷工作方法;創建能夠支持規模化的物聯網架構;調動現有員工積極性等等。

由此可見,這些領先的製造業企業,都通過數字化的戰略和智能技術創新改變了現狀。

而製造業本身又具有流程異常複雜,環節多而瑣碎的痛點,如前文所提到的“質檢”環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所以,戴爾和微億智造的戰略合作,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戴爾公司,通過於智能製造產業鏈條上的各種企業合作的一個嘗試,通過實現每個環節的智能化,來逐步解決製造向智造轉型的完整過程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燈塔,讓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一場孤獨的航行

事實上,麥肯錫給出了製造業發展的明確的路徑,就是通過“燈塔工廠”,作為製造業的示範,並將它們成熟的技術作為標準化的創新,來影響所有制造業的企業

▐ 這是否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呢?

簡單地說,“燈塔工廠”是“數字化製造”和“全球化4.0”的示範者,它們擁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所有必備特徵。此外,它們還驗證了一個假設,即生產價值驅動因素的全方位改進可以催生新的經濟價值。這些驅動因素包括:資源生產率和效率、靈活性和響應能力、產品上市速度及滿足客戶需求的定製能力。改進傳統企業的生產系統、創新設計價值鏈、打造具有顛覆潛力的新型商業模式等舉措都能創造價值。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麥肯錫認為,“燈塔工廠”凸顯了製造業的全球化特徵

這些“燈塔工廠”可能來自於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並從採購基礎材料到加工工業,再到解決特殊需求的高端製造商,行業千差萬別,包羅萬象。它們既可以是立足全球的藍籌企業,也可以是員工不到100人的本地公司。

並且,它們對科技的前瞻性運用可大幅提升製造業的效率,它們會主動擁抱互聯化、智能化和靈活的自動化技術;它們還證明了:通過大規模推廣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人類的勞動技能可以得到提高和更有效的發揮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孤獨的航行,讓中國智造擁有更多“燈塔”

戴爾和微億智造的合作本身,將同時為企業導入戴爾的精益生產管理的理念、工具以及微億工業大數據技術及服務,讓企業能夠充分理解並利用好數據,讓數字化生產通過工業大數據真正的在企業內部運營起來,幫助企業探索所有可用的數據,實現數據回報的最大化

這何嘗不是為了賦能更多的“燈塔工廠”的出現,幫助製造業更快的走向智能化和自動化。

“燈塔工廠”的出現,可以很好的證明: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必是一場孤獨的航行,在戴爾和微億智造這樣的科技企業賦能之下,燈塔的光芒可以照亮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