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事,咋說呢?這就是百合田裡邊栽麥子全是苦茬子,別提那個心酸了。

您以為但凡有把子傻力氣,抗把鐵鍬,撒上一把種子,這就能開荒了?就倆字天真。

這壓根就不現實,聽俺給大傢伙說道說道這個理。

第一,您有許可證嗎?

老話是咋說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瞅見沒這,這天下的土地不僅是王的,您這人他都是王的,所以您沒衙門口開的許可證,墾荒?

等著衙門口的大鐵鏈子吧!牢飯那餿飯到有您一口,留著那傻力氣和牢飯裡的老鼠鬥智鬥勇吧!

您看過成龍拍的那《大兵小將》嗎?就為了幾畝地,成龍這都使出了姥姥勁了,最後還是吹了。

當然電影裡的說法這有點吹,但他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

您想開墾荒地,這必須有許可證。而衙門口能把這東西開出來,這都是遇到了大災大兵,人口直線下降,無主之地海了去了,這許可證就能發下來。

這要是太平的年月,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第二,四海無閒田,農民猶餓死

這話您聽過沒。就這詩詞他已經告訴您了,這天下壓根就沒有可以供您開墾的荒地。

畢竟打有皇帝開始,咱大華夏都多少年過去了,少說他也有個四五千年。就這時間,都夠咱大華夏勤勞的子民把地球翻好幾個跟頭擱太陽底下曬著啦。

所以您倒是想,他壓根就沒有地。

您別告訴俺,山頭上有土的地方很多,把草拔了就能種地。

你快拉倒吧,您難道不知道種地這就離不開水嗎?

咱都說南方魚米之鄉,魚米之鄉的,為嘛呀,那是因為這地溫度好,還多水。

就南方這塊你瞅著每個村子,那大大小小的水塘,為嘛會那麼的多呢?

這些個水塘其實就是為了給村子裡邊的農田澆水用的,您以為那會這水塘是用來養魚的?

每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有條件的地方,會放開水庫放半拉月的水,目的就是給這些個水塘蓄水,為後面耕種做準備。

您這山頭,您告訴俺,他有水嗎?如果沒水,那就得瞅老天爺開不開心,他要是開心,沒準農作物需要水的時候,會下點。如果不下,這莊稼就得旱死。

當然您不能拿咱現在的農業水平來說事,現在不管擱那種地,這都能打一口深水井。

可過去要打一口水井,那可是大事,指不定死多少人,還不見的能打出水來。

再有農業資料您有嗎?

這說的文縐縐的,其實說道根子上,您犁頭有嗎?沒有!您這得去買去,畢竟您不能拿手刨去吧!而且都說了是荒地,那有熟地利索呢?沒點好工具,累死也出不了多少東西。

還有最重要的種子。

所以開墾荒地,這就是個大投入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每個朝代開朝的時候,這都給農民發農具和種子呢?

而且這種下去之後,要等收成,這就得等一年,中間有點啥差池,這投入可就白瞎了。

所以開墾荒地這絕對是一件吃力的事。

所以大傢伙但凡有把子力氣的,即使真有荒地,除非周圍有水源,不然還不如給地主打工。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在我國曆史之中,歷朝歷代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貧富差距很大,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古代的窮人大多數是從事農耕的底層民眾,不僅靠天吃飯還要被一些地主剝削。

我們有時候在嘆惜古代窮人被地主剝削的時候,會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窮人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坑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呢,還要給租地主的地呢?

勞動力不足讓他們無法開荒

雖然我國農耕的歷史長達幾千年之久,但是古人的農耕工具比較單一,並沒有現在的挖掘機什麼的高科技農耕用具。

古人窮人想要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需要有充足的勞動力,一般古人的勞動力有限。開墾一塊荒地需要很長時間,而這段時間還要全心投入大量勞動力,以古人的農耕工具開墾荒地至少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第二年才能收收成,而這段時間是零收入。

我們拋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就算開墾出來了耕地,但是這塊耕地是否能夠長出農作物呢。

因為並不是每塊地都適合耕種,就算能長出糧食來,收成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是租地主的地的話,最起碼可以有飯吃,可以生存,而開墾說不準能到沒有糧食可食的地步,權衡之下,到荒郊野外開墾荒地有點得不償失。

稅賦問題讓古代窮人不能開墾荒地

歷朝歷代,農民耕地都是要交稅賦,再則古代天下是統治者的天下,古人稅賦的多少是統治者所規定的。

另外,封建社會沒有朝廷的允許是不可以開墾荒地的,私自開墾荒地乃是非法之舉,要接受很嚴重的處罰。

就算封建統治者不處罰,而開墾荒地不但廢時間,廢大量勞動力,產量還是未知數。

沒有產量拿什麼去上繳稅賦。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古代窮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開墾出來的荒地,古代封建社會雖然以民為本,以農業為重,但是耕作的老農的地位又有多高呢。

開墾出來的耕地被地主或者什麼云云給搶了去,古代窮人根本沒有能力去搶奪回來。要知道,封建社會對窮人管理及其嚴格,搶奪耕地勢必要用武力解決,你窮人動武隨便給你按個罪名你就擔當不起。

勞動力不足,收成未知數,國家不允許才讓古代窮人不能去荒郊野外開墾,相對而言,古代窮人租地種也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畢竟被剝削也比開墾要強上許多。


豫北老崔


若干年後,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初,開公司沒什麼成本,窮人怎麼不去開呢?”

這和“古代窮人為什麼自己不去開荒呢?”完全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古代窮人不開荒,一般是這麼幾個原因。

窮人錢少,沒有實力開荒

有人說了,開荒需要錢嗎?當然。在古代,你要開荒,意味著要用各種生產資源,那時沒有拖拉機,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錢嗎?那時必須要的,而且價格不低。


有了耕牛,還要犁頭,有了犁頭還要其它農耕用具。

說實話,很多窮人,置辦不起一套像樣的農具,總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說,要開荒,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

但是,有些窮人,有一套完整的農具,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開荒呢?

生產力落後,開荒成本太高

如果這是一家不算特別窮的人家,有一套農具,還有耕牛,這是不是可以多開荒一些?其實,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產力是很落後的,耕種全靠畜力,一頭牛一天犁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要開荒,相當於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兩三倍的力氣。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積還是非常有限,最關鍵的是,人和牛都費了很大的勁,一年下來,發現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場。

而地主開荒就會佔點優勢,因為牛多,農具多,錢也多,僱傭一些人,一切都解決。而窮人,扛不住開荒的成本。

開荒的風險比較高

開荒了,如果土地當年能見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數開荒的土地,前一兩年的收成低得嚇人,這不是古代窮人能抗住的,關鍵是,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稅畝”等制度,都是根據種地多少上稅的,這就導致,很有可能沒有收成,而且還要倒吐錢出去,這事誰幹呢?

面對看得見的風險,窮人只好放棄開荒的念頭,還是租用地主現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爺稍給點面子,土地就會產出糧食。或者,窮人直接變為地主的僱農,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氣,地主老財,就得給一口吃的,以便於養活全家。

窮人思維決定了,窮人不願意開荒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大多數窮人都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做事謹小慎微,不願冒任何風險,投資寺廟和信仰較多,投資個人能力增長很少,相信命運,甘於認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窮人的命運,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生活習慣則是有他的行為造成的,他的行為則是有思想造就的。改變窮的命運,首先就是要改變窮的思想。

地主開荒,考慮的是三年內如何增加財富,而窮人開荒則考慮的是當年能不能盈利的問題。可是,哪裡有當年盈利的荒地讓你開?

窮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窮人喜歡去寺廟求神拜佛,出香火錢。而如今的窮人,喜歡去買彩票。實際上,求佛求不來富貴,買彩票也很難成為富人。

其實,窮人如果能一點點改變,先開小片地,積少成多,開個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運就改變了,但這誰能耗得起?誰又願意耗下去?

古代窮人開荒不容易,主要還是這麼幾個原因造就的:一是窮人實力不夠,二是古代生產力低,三是開荒風險大,四是窮人的思維限制了發展。


藍風破曉


你去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沒人種,還是比較肥沃那種,一年收兩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著,後來才知道,一塊地要能成為真正的農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條件的,最基本的要解決水利問題,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然雨季農作物分分鐘被淹死,旱季分分鐘枯死,但打造一個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需要時間精力和財力體力的,新開墾的土地只能依附於原來的水利設施作為基礎,就註定了不能離的太遠。

再就是一塊地能有穩定的糧食生長,是要養幾年地的,一開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適合糧食生長,需要灌溉施肥改變土地的養分配比,要不然可能產量很低,費力不討好。養了幾年的地,終於能穩定種植了,但你能保住嗎?沒有了地主勢力和官方的保護,分分鐘被人搶走,農作物還沒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總結下來,新開墾土地是一件很複雜成本極高的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裡開荒,就註定跟社會文明脫節,交通極為不便,子女無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後慢慢退化為野人一樣。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決溫飽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強盛的唐朝時期,中國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極端貧困當中,更何況其它不太強大的朝代。


大愛無姜小愛有蔥


什麼叫愚昧無知,這就叫遇昧無知。

記得40多年前,我們那裡人傻得連蘿蔔都不會種,而離我們30裡開外的另一個地方的人,他們也傻得連紅薯也不會種。

到了年底,農閒了,我們就挑著紅薯走幾十裡地去跟他們換蘿蔔,他們也用同樣的方法跟我們來換紅薯。

你說,傻不,太傻了。

後來,我們那裡出了個聰明人,從他們那裡引進蘿蔔種子,並且還教會了他們怎麼種紅薯。

於是呼,這種笨傻的交易就從此消聲滅跡了。

人類不傻,而是聰明的那個人還沒有出現。


手機用戶6064635183


古代種二畝薄田收200斤糧食就不錯了,一頭牛一天耕地3畝,給你300畝地需要100天才能耕完,你還沒播種,別人家的莊稼就熟了,300畝地需要6000斤種子,窮人沒有。八十年代我們村有個人借了一頭牛,拉著耕犁在河灘劃了300畝一個圈用了一天,第二天他不種了。耕地需要幾個月,平整土地需要多少時間是未知數,所以開荒不是容易的事。沒有牛就更別提了。


快樂生活629


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沒有土地想種地的人都會去野外開荒,只是你不知道、還有回答這個問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城裡人“都不知道而已。

先說現代,我就不止一次看到下崗職工及別的人在河灘、山丘地開荒,雖然開荒,但這地都是有主的,一般都是城郊農村集體性質的土地,一旦有佔地變更,補償會給土地權屬原所有者,而開荒的不會得到補償。很明顯,土地所有者也屬於“地主",只是開荒者不交任何費用😄😄。

我國古代是以自耕農為基礎的、以君主與士代夫文官集團共治天下為上層建築的農耕社會,奴隸制在我國曆史中從來都不是主流。

每當王朝建立,統治者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均田地”,以建立一個大多數底層人民都有土地的農耕社會,最著名的是隋唐時期的“均田制"。

因為一個政權的稅賦絕大多數來自自耕農,我國曆代的統治者都比西方及其它地方的統治者要明白的多,如歷代開明統治者都知道,奴隸制社會是長久不了的(別信西方人說的奴隸制社會多輝煌的文明,都是瞎扯亂編),所以不少開明統治者都會嚴令放奴,連王莽都知道幹這事能爭取民心,到了北宋直接不承認奴隸,必須僱傭!不管具體實行如何,但畢竟是在國家層面上實現了全世界古代社會中,唯一最具文明性的統治!這才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要比其它地區始終要優秀的本質。

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落後,一旦入主中原便會朝奴隸制{農奴、牧奴、家奴…)反覆,如遼金元清。明是受元影響太大,如果直接受宋影響,估計朱元璋設計明代制度時不會那麼狹隘。至於清,逃奴法、圈地……還是別提了。

但中國古代畢竟是土地私有制,每到王朝中後期便會出現大規模土地兼併,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統治集團巧取豪奪,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但這些失地農民要麼當佃戶要麼賣身為奴,要麼落草為寇,最後演變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一導致改朝換代,然後再如此循環。

失地農民在為佃(主流)、為奴(非主流😄😄)、暴動等出路之外,還有一個出路,就是另找一塊地方,開荒!

夏商兩代為什麼屢屢遷都?就是那時候人少土地多,人們還不知道給田地施肥,這片地方種一段時間,田地沒了肥力,就遷走。

後來兩漢、南北朝、兩宋等亂世時,原本最繁華的中原地區成了戰亂之地,中原人不斷南遷,大規模的開發南方,這才有了今天南方的富裕之地!這也是開荒啊,那時的南方可不是現在,都是荒、都是野!

當然,規模小的也有,一些山區有人數較少但遷居當地很久的小山村(幾百年、一二百年、八九十年的都有),比如現在很著名的太行山幾個著名景點,都是躲避戰亂、暴政。另外,明代中晚期,湖北鄖縣等地就湧進大批失地無地及受災農民,這些農民在此開荒,不入戶口,不受官府統治,最高時達幾十萬人,這對於任何一個政權來說都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其中會不會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者!

歷代統治者建立政權時以及之後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行“編戶齊民",就是要給老百姓建立戶籍,好收稅賦、讓百姓服徭役、做兵源儲備等,野外開荒的,人無戶籍,田地無記錄,這是統治者的損失啊,一般要強行登記。

再者,人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人必須與別人進行交往互動,極端性的、個別性隱於荒野、獨居不在此話題內。

而且當時皇權不下鄉,我國古代又有祖先崇拜,基本上大多數人都要受到自己宗族管轄,不到走投無路活不下去時,都不會拋下祖宗之地亂跑。再者,你以為佃戶租地都是隨便租地?一般都是一個宗族的大地主的地,租給本族少地或無地的宗親!!!明清時出現的“投獻",無權無勢的有地農民,地本來是自己的,可為了少交或不交稅賦不服徭役,乾脆連人帶地投到本宗本族大官僚大地主等有功名有權勢的家,自耕農便搖身一變成了佃戶。

還有許多有權有勢者,豐年低收荒年高賣、放高利貸、誣陷栽髒、殺人……千方百計奪人家產土地搞兼併;而自耕農在古代那種條件下,抵抗各種災難的能力又很低,稍有災難也許僅僅是一場病就能傾家蕩產,更不要說別的災難了,沒了自己田地大多數人只能去當佃戶,而不是去野外開荒!

比如,人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產出,總要與人交流交換,如食鹽等物,如家族繁衍,真正的做不到極少數人去野外開荒。

還有,古代醫疔衛生條件不高,野外猛獸毒蟲瘴氣又多,少數人去野外開荒生存機率太小!

古代野外,可不像現代野外這麼安全,不說有極危險的自然環境,還或許有土匪之類。

民國時期還到處土匪呢,中國曆朝歷代沒有一個時期根絕佔山為王、落草為寇的;根絕這些的,只有今天的中國。至於現在常說的“車匪路霸“之類,與以前有本質區別。現在屬地方治安的偶然個別性質,以前屬常態成規模的敵我對峙。


餘笑寧


首先要說明的一件事就是,所有的良田都是由荒地開墾出的,而且最早開墾這些土地的人也全部都是窮人。這些人往往是逃難出來的,跑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荒墾田,先是一畝再是兩畝,再是十畝百畝,這也是國內所有自然村的起源。之所以會出現沒有土地,不得不租地種那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懶另外一個是因為鼠目寸光,沒有其他理由!像這樣的人只能說,窮不是沒有理由的。

我們都知道,這開荒的難度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需要各種人力物力,比如燒荒,剷平土地,耕耘土地,這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因為這種開荒難度直接導致自己開荒的早期收入很低。而同比之下,從地主手裡租地種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從淨收入角度來看,在開荒的前十年時間,自己開荒所賺的肯定是不如租地來種賺得多,這直接導致了當時比較沒眼光的人就會選擇租地種。只有在那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自己去開墾!這就是升斗小民的安逸心理。

其次,在古代,勞動人民只要夠勤快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苦!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古中國便建立了完整的私有土地制度,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土地私有制便推廣到全國,這種格局便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這時候,老百姓允許被僱傭(長短工)種地,可以租地種,也可以自己買賣田地。以當時的工資收入,一般3~5年就可以買上一塊上好的土地。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一無所有,那麼他可以選擇當長工,賺收入,然後買房買地,從此成為自由人。


優己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荒地可以開,還有剝削嗎?還有壓迫?還有吃不飽穿不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