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作為經典,要看其“陌生化”的作用

引言:

其實在日常的閱讀中我們不難發現,古往今來的作家、詩人都十分注意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使得語言陌生化。這樣雖然增加了讀者感知事物的難度,延長了感知時間,但卻使人在反覆品味中獲得一種審美愉悅,便也充分顯示出陌生化語言的獨特魅力。那何謂“陌生化”,說白了就是“換一種說法”,以陌生表現熟悉。我們在敘寫或陳述我們常見的事物或道理時,不用大多數人習慣採用的說法,而採用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表現語言——以一張“陌生的面孔”,會給文章帶來一道亮麗的色彩。譬如有這樣兩句話:

“春天來了。”

“被細雨淋溼的鳥鳴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漲。微風拂來,夾岸的柳枝被風剪成絲縷,舞成一片婀娜。” (董華翱《守望春天》)

這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就是春天來了,這我們都能讀懂,但似乎後者更容易抓住讀者的心,因為它更容易引發我們詩意的聯想和想象,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種美感的獲得就是靠語言的陌生化。其實,許多文學家都為我們樹立過語言陌生化的榜樣,這種例子可信手拈來。即便是在教材裡也是隨處可見:

我們這樣站著/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江河《讓我們一起奔騰吧》 )

黃昏蹣跚在蒼茫的原野上。最後看見它好像醉漢似的頹然倒下,消失在黑夜裡了。——黃藥眠《祖國山河頌》 )

其實“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它由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的成熟標誌。“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這個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司空見慣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裡存在聯繫的諸多因素的對立和衝突,正是這種對立和衝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那麼本文便以陌生化角度去探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效果。這麼說來,正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陌生化手法的廣泛應用使得這部小說在面世近百年之後還依然讓我們回味無窮。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作為經典,要看其“陌生化”的作用

陌生化的敘事

這種方式使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獲得新鮮感,從而來更新人們對生活的經驗和感覺的一種方法。陌生化反應出敘述者——人物的認識水平,一件事對敘述者來說是新的,可對讀者來說並不一定是新的。可是這種敘述也可以給讀者造成一種重新推理和重新審視的過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文本 陌生化牽制著讀者要不斷地深讀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作為主人公的“我”又是一個“陌生的女人”,這個“陌生的女人”不僅對R先生來說是陌生的,對讀者而言也是陌生的,讀者從題目中便感知到了一種陌生化的存在,從而激發出濃厚的閱讀期待。

小說講述了一個女人痴情於一個男人十幾年不曾改變,最後為此情而死,而男主人公卻不斷地將女主人 公遺忘。這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情節。依照常理,一個正常人不會健忘到如此程度。男女主人公曾有兩年的鄰里時光,曾有過一個孩子,甚至他們經常出席同一場合,經常碰面,男主人公是知名作家,有著聰明的頭腦和健康的體魄,因此他的健忘理由很難在邏輯上成立。但正是因為這種荒謬的描寫,才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不平等的愛情所帶來的悲劇。“

可能世界中反常規的反向推理,負負為正。這是利用生活中的悖論,不合理的現象,並使這些現象發展到極端,產生變異,形成怪圈,從而使讀者感到新奇”。

小說文本在“我”敘述伊始就說到,“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而我卻始終愛著你”。繼而開始從“我”13歲 那年最初見到你時開始敘述,很明顯,作者沒有先給出原因再給出結果,而是利用了倒敘的手法還原了故事的情節,先給讀者既定的答案,而後讓讀者沿著敘述者的回憶思路去尋找答案的源頭。“作者就像在刻圖章,他必須刻一個反字,印出來才是一個正字”。而當敘述者在第一次見到男主人公之前,她費了大篇筆墨敘述了當時的情況,包括R先生搬進這幢房子之前,那裡住的人是多麼地令人生厭,R先生準備搬進來之前的種種動作,以及女主人公拼命地想象著男主人公的形象等,這些都是作者從一個13歲女孩的視角進行描述的。這原本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搬遷,但在13歲的“我”的眼裡卻是不尋常的,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印度的佛像、意大利的雕刻、色彩鮮豔刺目的油畫……”當男主人公搬進來時,“我儘管拼命偵察,還是沒能見你的面——這隻有使我更加好奇”。當“我”終於見到“你”時,發現 “你”和“我”想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讀者也從“我”的這種稀奇的目光中看到了R先生的大概形象和身份。陌生化的意義就在於此,“可以給讀者造成一種重新推理和重新審視的過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作為經典,要看其“陌生化”的作用

陌生化的感情

愛情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情觀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追求差異、自由、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愛情中,西方人較東方人更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不會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獨立個性和其他追求,不會為家庭而放棄愛情的獨立性。這也是茨威格在其小說中的愛情觀“我愛你,與你無關”的文化來源, 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原著中將此觀念用極端的方式表達:女主人公13歲時感懷於新房客R先生的溫柔注視及其豐富的精神氣質為她所帶來的明朗,一頭栽進愛情的激流。

為了愛情,她不顧金錢、地位、聲名甚至自尊,與R先生有數次從陌生到熟悉的感情糾葛,之後又數次被R先生所遺忘。而女子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無視男人的漠視,始終對他愛戀有加,無怨無悔。即使為了養活R先生的孩子而不得不賣身、賣笑,仍然心無旁騖,淡定執著,直到孩子因病死去,女人才以一紙信箋將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對方,而R先生對這一切均毫不知情。這等純粹、偏執的愛情是不尋常甚至是奇異的,因此風格不致流於平淡,使讀者有驚奇的快感。這種驚奇感打破了讀者潛在的期待視野,將一種與眾不同的超脫日常經驗的陌生前景置於審美主體面前。

這種藝術家的奇異表現力正源於作者對於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使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文學性,從而與其他非文學性作品相區分開來,同時使之成為真正的藝術。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藝術的手法》中談到,對熟悉的事物,主體僅僅是機械的應付它們,藝術則是要克服這種知覺的機械性,以喚醒主體對生活的感受。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讀者對女主人公的感受不但已被喚醒,且早已達到共情的階段,而這正是茨威格作為一名文藝創作者的成功之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作為經典,要看其“陌生化”的作用

陌生化的結構呈現

從小說主人公與社會人群關係來看,也有一種陌生的氣息。女主角自幼孤獨,對男主角傾注孤注一擲 的情感,以至於她抗拒社交,離開家庭,甚至一次次拒絕了別人的愛戀。雖然她對他們單方面的愛情感 同身受,她聯想到自己也同情他們,但卻依然不肯接受。她從感情上封閉了幾乎所有其他的出路。她保持了自己的愛情,社會保持了對她的陌生。反觀男主角,能與他長期維持親密關係的似乎只有老僕人一人。可偏偏他看上去朋友甚多,是走馬觀燈?還是萍水相逢?他頻繁地遺忘女主角更是說明他內心深處 的“拒絕”。因為拒絕,所以他與外界永遠無法真正地彼此瞭解,他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社會保持了對他的陌生。

這樣看起來,小說中主人公都在充分個人化 的世界裡演繹著自己的世界,就像叔本華所言,客觀世界都成了主體的表象。“主體所認識的都是由主體的認識結構所構造的,而客體對象本身到底怎樣並無認識。”但這畢竟是一篇以一女主角口吻來行文的獨白小說,作為讀者,是直視了女子袒露的內心世界,因而這自然是個主體意識的世界。當跳出這個視覺維度來縱觀世界時,陌生,也就難免成為了主題意象 。

在小說中,女主角對愛情別無它求卻始終如一的堅貞,固然伴著落寞和孤獨,卻有著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力量。它與陌生化社會相對比,它與男主角的短暫而不確定的溫情相對比,是將人非理性的一面的美,純潔到了極致,彰顯到了極致。最終它在男主角的思念中得以圓滿。而事實上,正是這樣的結尾,才真正給予了小說悲劇性的美感。這恐怕也是作者對女性最溫暖的體諒,對人們最溫厚的寬容,面對現實掙扎過的希望的體現吧。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所以作為經典,要看其“陌生化”的作用

結語:

茨威格的小說裡蘊涵著深厚的對陌生情節的熱戀,他善於運用陌生元素,而這種陌生不是語言上的阻拒、內容上的標新立異,而是一種內在的文化與心理因素。陌生元素在茨威格的小說中擁有獨立的地位,也是茨威格小說的風貌獨特之所在。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茨威格把陌生演繹成了一種美學、一種藝術。對於主體來說每一個讀者都是或者曾是我們的陌生人,初見時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延伸到交往過程,左右人際活動走向,這首先決定了文本敘事內容的呈現與時空展開。R先生在打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對於見信者是開啟與寫信者的完全不同於自身的一個世界,文中的來信者又是一個對R先生而言的陌生人,如果不是這樣一封來自“陌生人”“寫的龍飛鳳舞,寥寥草草,與其說是封信倒不如說是份手稿”的信——沒有署名也沒有地址,吸引著R先生去閱讀一個女人動人的感情故事就無從展開——陌生促使行動的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