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正確面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做......


2020年,1月21日開始,每天都在播報有多少人感染了病毒,被確診了多少人,這場災難變得人心惶惶。

關於新冠肺炎,人們談之色變,謹小慎微......

那如果當孩子們正常的經歷其他疾病的侵襲時,我們怎麼辦?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情節中,當醫生警告蕾蕾的病情需要馬上住院治療時,蕾蕾媽竟然提出先讓蕾蕾去攝影棚繼續拍攝。聽到這句話的蕾蕾她會怎麼想?

讓孩子正確面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做......

電視劇《兒科醫生》截圖

根據中國衛計委數據,我國0~14歲兒童約2.3億,每年兒科門急診人數都在5億人次以上,平均每個兒童每年去醫院為兩次。

孩子生病是孩子必須的成長經歷,可家長往往僅關注孩子的疾病,卻忽略了來自於父母對待疾病的不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態度有時比疾病更傷孩子!”

心理醫生榮偉玲說好的父母是天賜的運氣,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心理基礎。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好的運氣,父母處理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傷害。

一、焦慮悲觀型,擴大了孩子的痛苦

哲學家約翰.洛克說:“不要每逢看見兒童受了一點點痛苦,就去哀憐他們,因為憐憫可以使他們的心理變脆弱,使他們遭受一點點輕微的傷害就支持不住,結果往往是他們更加沉浸於受傷的部分傷害更加擴大化。”

老公在幼年時期身體不太好。早已成年的他每當回想起來,都忘不了他媽媽焦慮不安的樣子和他母親常跟別人說的,“我兒子身體很不好,一咳嗽就要咳很久,一咳嗽就會變成肺炎。”

《吸引力法則》中有一句話,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

我老公一生病他媽媽就變得小心翼翼,各種擔憂和悲觀的話脫口而出。即便他父母想了很多辦法對付疾病,但他媽媽擔心的情況卻經常如其所料的出現。

孩子是情緒觀察的天才,他們往往以自己的身體來回應父母的情緒。一個焦慮的母親會增添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認定:我的確是很弱的,我的病確實很糟糕,就在這個無形的暗示下,孩子被導向到了更糟糕的狀態裡。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一個人情緒低落,疾病就會控制他的軀體

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面對疾病的人,父母就必須剋制住對疾病的焦慮,理性來面對孩子!

二、冷言冷語型,孩子感覺不被愛,被拋棄

“媽媽我頭痛”

“這麼小,就頭痛,是不是睡覺睡多了?”

“媽媽我感冒了”

“昨天讓你穿那件厚棉襖,你不穿,你看吧,感冒了,誰讓你不聽我的“

這些常見的無心之言,孩子的感受卻是:我的感覺是錯的,我是有罪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傷害。

簡書作者河南張洪濤在文章中寫到他小時候一生病,他爸就會攻擊他,“你就是不聽話,又要浪費錢!”爸爸的話導致他非常憎惡自己的身體,恨不得馬上死掉。

孩子生病的時候最需要是關懷,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冷言冷語,這就是對孩子的傷害,比疾病更讓孩子感覺到痛苦。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做給孩子愛的事情更重要

想要孩子在生病時也能感受到愛,請父母多一份耐心和慈愛。

三、孩子對疾病的認知,需要家長的引導

疾病不是敵人,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聆聽身體傳達的信息。每次孩子生病,都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健康知識和了解身體的機會。

兒子生病,肚子痛。臨睡前,我拿著他的小手和他一起輕輕撫摸肚子:“小肚子,你是不是痛呀?今天一整天,吃了太多的零食,讓小肚子不舒服了,對不起。下次我一定會少吃零食,好好保護你!”孩子學著我的樣子摸著肚子說:“我以後一定會好好保護你。”

讓孩子正確面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做......


孩子生病並不全是壞事,疾病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身體負責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人對生理衛生的知識,也是最好的一種保健藥品。  

想要孩子在生病時更加積極的面對,請父母幫助孩子去了解疾病,去了解孩子自己的身體

四、孩子生病了,我們該怎麼回應他?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著眼當下,我們應該怎樣陪伴孩子來面對疾病:

1、父母調整心態,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一個新生命的成長,哪有一帆風順的時候?孩子生病本來就是一種生長的自然規律,至於誰帶的孩子,誰又做了什麼,在發病的當下解決問題比糾纏原因對孩子更有益。

2、不要哀憐,儘量讓孩子開心

孩子生病了,他們最需要什麼?《假如幸福來臨》中羅成和百合去看望生病的豆豆,沒有提及病情而是拿出大黃蜂玩具和豆豆討論玩具。豆豆眼睛發光,一下興奮了起來。

讓孩子正確面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做......

電視劇《假如幸福來臨》截圖

《吸引力法則》說笑是最佳的良藥,笑的時候可以釋放所有的消極和疾病。

孩子生病時,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做什麼,那就想辦法讓他笑吧!

3、積極應對,傳遞正面能量。

生了病,積極吃藥看醫生是基本,而父母傳達正面情緒更是不能遺漏的重要環節。

在我小時候,我一生病,媽媽就會說,`沒事,沒事,不要怕,這點小事吃點藥就好了。”每次媽媽這麼一說,我就好像有了力量,不再害怕。

對於對疾病一無所知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反應完全依賴於家長。如果家長信心滿滿的告訴孩子不用擔心,那孩子也會變得勇敢堅強起來。

心理學認為如果孩子幼年時期,父母面對孩子生病太過焦慮或者太過冷淡,都會在孩子的情緒記憶裡埋下不良的陰影,甚至成為孩子內心的傷口,影響孩子對待自己身體,對待疾病的看法和態度,直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讓孩子正確面對疾病,

我們必須先改變自己,回應孩子健康的需要。

只有當我們願意經受這種改變的痛苦時,

我們才能成為孩子需要我們成為的父母。

文章作者簡介:北北溪,高級育嬰師,努力保持童趣,勤勤懇懇建築幸福生活的小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