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播客“石油的歷史”是一個非常好的節目,它從介紹石油工業之父喬治·亨利·比塞爾開始。1853年,喬治·亨利·比塞爾用在賓西法尼亞州西北部發現的“岩石石油”做實驗。比塞爾花了526美元對這種奇怪的物質進行了研究,並確定它可以提煉成煤油,一種用於夜間照明的需求量很大的燃料。由於鯨脂變得越來越昂貴(你可以說世界正在見證“鯨魚的峰值”,也就是說鯨魚的數量在直線下降),這種新發現的石油可能會成為鯨脂替代品,相當有利可圖。

然後,“石油的歷史”節目開始講述了石油工業精彩的開端“油溪”。“油溪”是阿勒格尼河的一段,石油鑽探就是在那裡的泰特斯維爾小鎮上開始的。這個坐落在賓西法尼亞西北部小山坡上的小鎮很快就成為了19世紀60年代版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這裡的人口從區區250人上漲到了熙熙攘攘的1萬人,房地產價格飆漲,財富滾滾而來。一個叫喬納森·沃森的幸運兒成為了第一個靠石油起家的百萬富翁,沃森擁有第一口油井的土地所有權,這口油井是由賓西法尼亞岩石石油公司的僱員陸軍上校埃德溫·德雷克所鑽探。

石油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博客節目講述了許多早期的財富積累,繁榮與蕭條的故事。我是通過“石油的歷史”的講述見證了一個23歲的雜貨店老闆約翰·洛克菲勒的故事,從一開始在他的商店裡賣煤油,到轉做煉油業務,後來建立了世界上最有價值,也是有史以來最令人敬佩的標準石油公司。

確實,這是非常早期的大型石油公司,後來被分拆了。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的雄心勃勃的民粹主義者,曾任三屆眾議院議員,美國參議院議員,當過財政部長和國務卿的約翰·舍曼提出了一項反托拉斯法案,該法案在參議院以52票對1票通過,在眾議院獲得一致通過。這部法案拉開了大型石油公司與政府監管之間鬥爭的序幕。

標準石油公司是在約翰·洛克菲勒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後分拆的。以今天的美元計算,約翰·洛克菲勒擁有接近5000億美元的資產,遠超當今的蓋茨,巴菲特等任何一個大佬。這對於一個雄心勃勃的賣雜貨的年輕小商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數字。他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賺到10萬美元。


石油生意

隨著能源價格暴跌,我開始慢慢地研究石油行業。我曾經買過一點一家石油公司的股票,但總的來說,當我總看到負債累累的企業的掙扎和現金流的枯竭,所以我一直在觀望狀態。很多公司都瀕臨倒閉,隨著他們的收入下降,利潤消失,固定成本(即利息支付)持續支出,佔據著每桶石油收入的大頭,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會破產。

我認為石油行業是非常有趣的,這是個典型的繁榮/蕭條週期性行業,特別是“上游”勘探/生產方面。

索羅斯曾在1985年的“即時實驗”中談到石油價格:

實際的供給曲線和理論上是相反的。大多數生產者需要現金流;隨著價格下跌,他們將試圖增加銷售量,直到價格跌至生產成本高的生產商觸及盈虧平衡點之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將無法償還債務

1985年,沙特阿拉伯因為減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即油價上漲)而感到失望,這使得他們決定將注意力從價格轉向市場份額。1985年12月,歐佩克正式宣佈要維持當時的市場份額(即維持或者提高產量水平),這震驚了所有人。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油價暴跌了50%,從每桶30美元跌至15美元。

石油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1986年的油價暴跌與2014年11月開始的一系列事件非常相似,當時歐佩克再次宣佈有意維持產量,以排擠美國高成本的生產商,保持市場份額。

在1985年和2014年,石油生產商(包括歐佩克和美國國內生產商)的這些決定都違背了“理性經濟人”的邏輯。


“理性經濟人”在哪裡?

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理論基本上是說:這個假想的人總是基於充分的知識和充分理性的情況下來追逐自己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他的行為方式將使供需始終保持在接近均衡的狀態。例如,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理論上需求應該增加,而/或產量應該下降,這種供需應該總是趨向於均衡狀態。

這很有道理。例如,化工企業在價格上漲時增加產能和/或提高產能利用率以滿足需求。與大多數大宗商品一樣,這最終會導致產能過剩和成本的上升。當週期越過峰值後,企業被迫裁員、減產,有時還會因為價格下跌而減少產能,這將使週期週而復始。

最終,經濟的理性人出現了,週期結束了。但是,在自我修正發生之前,有一種自我強化的行為(索羅斯稱之為“自我強化行為”)是普遍存在的,這種行為使得價格(和供求)遠離“均衡”,或者偏離了它們應該基於的經濟理論的位置。

因此,有時現實與經濟理論之間存在脫節,“經濟理性人”無處可尋。

例如,銀行在發放更多貸款的時候會影響抵押品的價值。在2000年的房地產泡沫的案中,證券化和諸如打包的CDO新金融產品穩定了房價,這些新產品為CDO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投資者對這些證券產品的需求刺激了更多的借貸。打包並以證券形式出售的貸款越多,放貸者就越願意提供貸款,這意味著更容易獲得貸款,對實際產品房子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這種循環在一段時間內自我強化。銀行願意為價格不斷上漲的房屋提供高達100%(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高)的貸款,但房價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銀行願意為房子提供貸款。這是雞和蛋的關係。

這與過去幾乎每一次繁榮/蕭條週期中出現的情況是一樣的。

石油行業也有類似的現象。有趣的是,從14年11月開始,發生的事情讓許多經濟學家和行業分析師感到意外。當油價開始下跌時,許多人預測高成本的頁岩油生產商將大幅減產。最終,隨著生產商的資金耗盡,預測將成為現實。但有趣的是,只要他們在銀行裡有足夠的現金,他們就會繼續生產更多的石油,即使他們損毀了從地下開採的每一桶石油的價值。到2015年4月,即油價開始下跌6個月後,美國石油產量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石油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和經濟理論不一樣,現實中經常發生的是:隨著能源價格的下降,生產商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會增產或者保持穩定的生產水平,一些國家(比如歐佩克成員國)會為了抵消價格下跌帶來的導致的無法實現國家預算而增產。

上世紀60年代末在索羅斯正在闡述他的反身性理論(自我強化理論)時,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在1986年,沙特阿拉伯對石油市場施加壓力時也是這樣;在今天,至少現在,歐佩克繼續維持其產量水平時還是這樣。

有趣的是,在19世紀80年代的“油溪”,這樣的做法非常普遍。即使是在那個時候,或者可能是特別在那個時候,因為供給/需求波動,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繁榮/蕭條週期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種愚蠢的行為使洛克菲勒大為沮喪,他專門從事煉油的“下游”業務,這就意味著他不得不從這些不理智的生產商那裡購買原料,他也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市場的劇烈波動。

無論是人類的本性,還是石油行業的本性(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種對經濟邏輯的蔑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

John Huber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透鏡社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