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啃硬骨頭要有決心信心恆心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社會活動水平大幅度下降,例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春節期間的公路貨車和客車流量較平時分別下降了77%和39%。在社會活動水平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出現的重汙染天氣,導致網絡上,乃至部分業內人士質疑大氣汙染防治成效或打法,出現了一些不恰當的言論。

客觀上說,公眾如此質疑,表明公眾高度關注環境空氣質量,已經從單純關心AQI、PM2.5數字的變化,發展到了關注汙染成因,關注治汙成效等深層次領域,這是彙集全民力量推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大利好。但這個轉變過程中,公眾普遍還傾向於關注身邊的、密切相關的領域,例如機動車、建築工地、餐飲油煙,很容易忽視一些普通公眾難以掌握但往往又是基礎性、關鍵性、決定性的因素。

什麼是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性、關鍵性、決定性的因素呢?筆者認為,中國科學院賀克斌院士提出的“機動車、施工工地,餐飲等汙染源排放量降低最低水平時,工業源排放量就是區域的基礎排放量”,一針見血、一語破的。

基礎排放量,簡而言之就是基礎,是決定基本面的關鍵因素。俗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同樣的道理,基礎牢,地不動、山不搖。要攻破治氣這個難關,不攻克基礎就無從談起難關的全面攻克,不破解基礎排放量大於環境容量這個難題,就難以迎來環境空氣質量根本性、持續性的好轉,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重汙染天氣必然接踵而至。

有關數據表明,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鋼鐵總體產量高於去年同期0.6%,河北省鋼鐵企業高爐開工率略高於去年,焦化、石化、玻璃、有色等行業無明顯變化趨勢,特別是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佔比高達三分之二的工業和採暖所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並未實質性下降。因此,雖然春節期間,京津冀區域雖然社會活動水平基本降到了極限值或者說本底值,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排放量未發生明顯變化,基本面也就不會發生明顯轉變,春節期間京津冀部分城市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也就不難理解了。

基於此,京津冀區域春節遭遇重汙染過程不是藍天保衛戰打法不對、也不是思路有誤,這幾次明顯汙染過程不但不是質疑“減排才是硬道理”的依據,反而更加有力地證明了治汙減排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最關鍵、最有效的一招。

當然,京津冀區域秋冬季基礎排放量來源於工業和採暖,對於其他地域而言,區域工業結構、能源結構等不一樣,其基礎排放量貢獻源也不大一樣。那麼對於今年春節這個非常特殊的“點”,發生的典型“過程”,各地應當好好抓住、好好分析,特別是對於重汙染天氣多發、頻發的城市而言,珍惜並把握好此次特殊過程,運用有效的先進技術手段,深入分析、縱深對比、科學評估,摸清、吃透區域基礎排放量,對於指導下一步藍天保衛戰意義重大。

說一千道一萬,無論區域的基礎排放量是什麼、有多大,治汙的決心、治汙的信心、治汙的恆心才是推動基礎排放量轉化為藍天白雲的關鍵,否則數字依然是數字、思路也就只是思路。

各地各部門要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堅持正確的策略方法,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跨越汙染防治和環境治理的重要關口,要把攻堅舉措落到實處,毫不動搖地走產業轉型、綠色發展、深度治理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從根本上大幅度降低汙染排放量,扭轉基礎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的局面,用排放基礎量的“傷筋動骨”,來推動重汙染天氣的“煙消雲散”,實現藍天常在、白雲常見。

同時,也更需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遇到一時阻力困難時,在公眾關注度從淺向深轉變過程中,不能一味埋頭苦幹,更不能自亂陣腳,既要紮紮實實推進各項既定攻堅舉措,以實實在在的環境質量取信於民,也要堅持主動發聲、科學發聲,理清一些不正確的言論,讓正確的策略方法深入人心,真正營造一個全社會認可、支持、參與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樂山市生態環境局 任理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