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城趙鎮修善村:代代傳承的“善”舉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宋國宏 李晉陽)從古至今,修善村以一灣“善源”哺育後代,以一份“善念”教化鄉民,以一樁“善緣”結交高朋;現在的修善,早已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先進村,獲得的榮譽也掛滿了整面牆。新春前夕,新冠病毒如同狂風席捲了節日的喜慶,“全國一盤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成為主節奏。修善也全村動員、全民上陣、勠力同心抗擊疫情,開展了一場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遠在異鄉的遊子,通過多樣的方式為村裡捐款捐物,以自身的行動體現了抗擊疫情的決心,為全村戰勝疫情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物質保證。

善:老一輩的鄉情守望

“闊別家鄉40年,我只想盡一點微薄之力,願家鄉人健康、平安度過疫情期。”祖籍修善村的90歲老人高玉英通過微信轉賬方式,為村內捐贈200元,她的兩個女兒也相繼各捐贈500元支持村內疫情防控工作。

“全國各地人民都在抗擊疫情,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就是為奮戰在前線的逆行者們盡些綿薄之力,感謝他們的守護,獻上自己的一份心意,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戰勝疫情。”83歲的修善老黨員武士哲在此次疫情中捐款1000元,他動情的說道。

73歲的老支書主動加入黨員志願隊,從正月初二每日堅守在一線……

這一樁樁、一件件,體現著老一輩修善人樸實無華的善良品格和對家鄉的美好期望。他們的溫暖與堅持被一句句走心的話定格,和這個難忘的春天一起被銘刻。

善:中年一代的勇挑大樑

疫情發生後,修善村召開防控疫情緊急專題會議,成立了防控疫情領導小組。組織兩委黨員幹部積極參與到了村集體的抗擊疫情病毒防控工作中。為了堅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青年黨員連夜在每個路口設立了通告牌,設立了疫情防控黨員先鋒崗,包括73歲的老支書竇興旺在內的黨員同志們分成了三組,24小時巡邏警戒,加強了對外來人口及車輛的登記與管理。

在太原工作的田春林等24人自發捐款12000元用於為家鄉採購防疫物資。2月3日,短短一天時間,他們發動親朋好友為家鄉購置了口罩3000個、消毒水200斤、醫用酒精5桶、電子測溫儀2個,摺合人民幣10360元。2月4日,代表人員將這批物資送回修善,剩餘資金1640元和企業家王立國捐贈的4000元隨同物資一同轉交給了修善村防疫工作領導小組,用於修善村疫情防控工作。

這一串串數字,擎起了修善人參與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愛心捐助,正在匯成一道大愛的洪流,溫暖人心。

善: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上學時受過村裡資助,現在是該我報答的時候了。”在哈爾濱科技大學讀大一的任興鈺,曾經在考上高中、大學時受過村委資助,這次疫情來臨,他特意從自己的生活費中省出100元,捐給了村裡。

長期在榆次上班的郝春旺,在聽聞巡邏值守人員條件艱苦後,為巡守值班人員送去了10箱飲料、5箱石頭餅;遠嫁廣西的姑娘楊錦麗,攜丈夫和兩個女兒因回家途中在湖北荊州停留了一宿,在家隔離了14天,隔離期間,由村內組織專人為其送蔬菜、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隔離解除時,為感謝鄉親們對她及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在聽聞村內防控物資缺乏後,也為村內巡守人員和志願者捐助了500元用於購買口罩,幫助修善共克難關;在天津工作的張國棟,在鄭州工作的王中傑,在太原工作的王靜,在太原工作的年輕律師王曉紅,在太原工作的王中亞等等都參與了捐助……

他們用點滴善舉點亮大愛修善,給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增添了許多溫暖和感動,彰顯了修善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善:少年一代的美德弘揚

“尊敬的補昌爺爺,您好,我是燕強的兒子張晉瑞,今年14歲了,在祁縣示範小學六年級271班就讀,我拿出我的100元壓歲錢為咱們村表示一點心意,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是一位小學生給修善村委主任段續斌的短信,看完後,他淚眼婆娑,他為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精神的修善“後代”而感到驕傲,為薪火相傳的“善文化”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為戰勝新冠疫情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在這些人的帶動下,化風成俗,捐獻愛心成為一件爭先恐後、人人稱讚的熱潮。截止目前,共有94人捐款54520元。然而這個數字並未終止,仍有源源不斷的善款善物湧向防疫一線。這一份份飽含深情的物資表達著村民一心共抗疫情的決心,也溫暖著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的心。

天地間有一種力量,總與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生死與共,它在大難中生根、苦難中磨礪、艱難中成長;歲月中有一種精神,總與修善兒女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它在法制中播種、德治中成長、自治中茂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精神;以善為本,厚德載物的文化內涵,讓我們無往不勝。我們終將贏來春回大地,播撒生命芬芳。到那天,久閉的家門一定會被春風敲開;到那時,歡樂的笑聲一定會迴盪在城趙大地。

祁县城赵镇修善村:代代传承的“善”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