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莊子:世間萬事皆不入心,方能以“道心”凌駕於痛苦之上。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01

樊登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傷害你,除非你願意。”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能夠傷害你的未必是事物本身,而是你的“心”。

當你的心動了的時候,外在的言行才能在你身上施加傷害,若是心不動,外在的譭譽、寵辱、得失對於你來說,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就好像對於一個世俗之人來說,讓他感覺痛苦的,都是外在寵辱、誹謗、指責、詆譭等聲音,在世間,有多少人苦惱於別人的詆譭誹謗和不被理解的指責之上。

但是這些痛苦在我們內心形成的時候,並非是因為這些聲音本身,而是因為自己的心,因為你內心在乎了,所以才會讓自己感到痛苦。

這便應了這樣一句話:這個世上沒人能傷害你,除非你願意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禪宗六祖慧能到法性寺觀光大會,偶然聽到兩位僧人因為一面幡而爭論。

其中一個僧人說:“你看,風在飄動。”

另外一個僧人爭辯著說:“不,這不是風飄動,是幡在飄動。”

這個僧人又說:“是風動,沒有風,幡不會動,幡因風而顯,主因是風,是風動。”

另外一個再次爭執著說:“不是幡動,沒有幡動,怎麼知道有風呢,風因幡而顯,幡是主因,是幡動。”

慧能禪師見兩個人一直在那裡爭論,走到面前一聲斷呵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兩位僧人聽了若有所悟,連主持印宗都頗感驚愕,並拜其為師。

在世俗浮躁之間,我們的內心總會隨著外物而波動,心動人生便生苦海。萬事不如入於心,人生自有坦途。

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莊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叫士成綺,他見到老子就說:“我聽說先生是一個聖人,不辭遠道而來,希望見到您,一路上長途跋涉,腳生厚繭,沒有止步,但是我見到聖人之後覺得您不算是一個聖人,鼠洞有剩餘糧食,如此丟棄,可謂是不仁,面前有生熟食品享用不盡,還無限聚斂。”

老子聽了十分冷淡,並沒有回答。

士成綺第二天又來見老子,說:“昨天我刺傷了你,現在我已經有所覺悟,這是什麼緣故?”

老子說:“巧智神聖的人,我自以為早已經脫離這種人的行列,過去你叫我為牛我就稱作牛,叫我馬我就稱作馬。假如存在那樣的外形,人們給他不仁之名,他卻不願意接受,將會第二次受到禍殃的罪過,我順應外物總是自然而然,我並不是因為要順應而有所順應。”

士成綺再次追問:“請問修身該怎麼辦?”

老子說:“你的容貌傲岸,眼睛突出,額頭寬大高聳,你的嘴巴虛張欲言,體型高大,像奔跑的馬,是因為被繩索繫住才暫時止步,你動起來如利劍迅速,能細查事物卻過於挑剔,運用智巧,表現出驕傲的樣子,所有這些都是與自然之性不符,假如說邊境有人這樣,那叫做盜竊。”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這個故事出自於莊子“天道”篇章中,其中的智慧便是得道者以無心面對世事的態度。

第一天士成綺見到老子時指責老子,但是第二天就親自來謝罪,原因就是士成綺體會了“得道者”與“未得道者”之間的區別。

“得道者”面對指責皆不入心,然而“未得道者”內心浮躁,聰明而傲慢,運用自己的智巧以滿足自己的傲慢之心,所以士成綺第二天又去請教於老子。

這就是萬事不入於“道心”的道理,真正的得道者對於外界任何的寵辱都能做到不計較,即便是遭遇誹謗辱罵,也不強辯不生氣。

因為老子對士成綺說:“人們給他不仁之名,他卻不願意接受,將會受到禍殃的罪過”,就像一個人面對世俗不好的聲音時,這些聲音本身對自己並不會產生傷害,但是當你不願意接受,而又過度排斥的時候才產生了痛苦,你才第二次受到了禍殃的罪過。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我們都聽過“沉默是金”的道理,但是“沉默是金”是對於外在寵辱得失的一種消極接受,而莊子的“得道者”卻是對於外在聲音的淡然不入心。

人生的痛苦,就是因為世俗嘈雜的聲音而生,在世俗中,有太多的人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語而動情。

比如,別人的一句褒獎會讓他歡喜多日,別人的一句貶低和指責,也會讓他懊惱多時而產生痛苦,但是,當一個人能夠以得道之心凌駕於這些外界嘈雜聲音之上,一切無所畏懼的時候,那麼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這便是“得道者”的狀態。

莊子:以“無心”面對事實,世間便無人能傷害你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