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清朝取代,亡國還是亡政權?

我是你同學4


由於明朝後期的政權腐敗,民不聊生,人民揭杆而起,最後被清朝取代。縱觀歷史,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決定了的。我以為亡國與亡政權是有本質的不同。亡國是一個國家被它國侵略,領土被他國佔領,殖民,人民被異族奴隸,最後國家滅失,永不存在。而亡政權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由於政權腐敗,被另一個統治階級所取代。但是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完整。


愛鄉


中國存在五千年了!沒有亡過,亡的都是利益集團,剝削壓迫人民的政權!


1234567-168947921


朝代更迭,只是政權更替,和亡國沒有關係哦!這是統治者騙人的說詞而已!😀😀😀


之乎者也179109938


所謂的國有國界的,是疆域,是土地,土地怎麼亡呢?亡的只能是政權,所以說亡國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由此推論“賣國”,普通老百姓也是實現不了的。你連土地都沒有私有,怎麼可能賣國呢?


老黃弟


國家就是國家,政黨就是政黨,執政黨就是執政黨,不能混淆,我只是一個愛國的老百姓,


菩提本無樹256575826


政權更替並不意味著亡國,只不過是城頭變換霸王旗罷了。無數事實證明,一個王朝為什麼移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王朝只維護王公貴族的利益,而殘酷的壓榨剝削老百姓,形成嚴重對立的兩個階級,如有外敵侵入,老百姓就不會和統治階級是一條心,如形成兩極分化,形成內亂,最後導致跨臺。這就是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道理。


藍邑放歌


言簡意賅:滅亡的永遠是無能的執政者政府,老百姓跟誰都是扛活、養家的


鄉間小路154358715


自古每個朝代的當政者,為了政權的穩固,不拿開明民主的政策來惠民,卻拿亡國會如何如何來愚弄老百姓,造成我國後世許多人的腦子內多了一根神經錯亂的筋,堅持認為亡朝代就是亡國,寧願餓死在自己無道政權者腳下,也不願意接受良知者思想的救援,把良知者視為惡魔,餓得無力養家生活窘困還高呼“反清復明”,實是可悲!

如果將明朝的倒臺叫亡國,這無異於在說中國史從夏商傳到明朝這裡就斷了。

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語言和生活習俗、以及歷史等等,如果因清朝上臺而消失了成了傳說了才叫亡國!我們(包括清朝)都一直在過著古人一樣的清明節(奇怪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書法漢字等等是吧?說明中國歷史從未斷過。

明朝是不得民心而亡政權,被勞動人民推翻是活該,搶佔上臺的清朝如果不是本土的少數民族,則明朝才叫亡國。

如果說,明朝的倒臺叫亡國,則中國史就有了個斷層,有了斷層,我們現在就會被歷史標記為後中國時代!

中國史所有的朝代更換,不應叫亡國,希望史學家教育家立即上表更正過來。


半個畫家天上來


什麼叫亡國,中國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亡國"二字。我來給中國人民解釋一下真正的亡國是怎樣的概念。真正的亡國有二種情況,一種亡國是指土地被外族(既從末加入並融入過這個國家的民族)全部佔領,本國民族及人民被外族全部殺盡,這才叫真正的無土無人的滅種亡國,也就是真正的亡國,假如只有土地被佔,民族人民還在,那還不算真正的亡國,因為本民族人民仍然生活在本來的土地上,只是改了一下國號,本族人民的地位改變了,但本族人民仍然有希望在,因為只有有人,還不算徹底亡國,仍有復國的希望。所以中國曆代歷史,大部分屬於變更國號,換過朝代政權而已,也可以說中國從末真正的亡國過,如果真要找一個朝代,只有元朝,中國勉強可稱為亡國了,還有一種情況也可以稱為真正的亡國,即土地被外族佔領或自願加入外族,國號被更改,原本國本族人民自願永遠加入並擁護外族的國號,並願意交出本國的一切國權,法權,治權等權力,並願接授外族的軍隊保護,那麼這樣的國家也可以叫真正的亡國。例如,錫金,不丹等國家,


強國先學習


先得弄明白,什麼是國,什麼是政權。

國是一個疆域的概念,而政權,是執掌這塊疆域的當權者。

我們來看看明朝的疆域:

再來看看清朝的疆域:

很清楚吧,按照領土面積,清取代明,國不但沒亡,領土反而擴大了許多。

但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國真的亡了,否則他也不用跑到景山上吊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皇權思想根深蒂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是我的,國土是我的,人都得聽我的,國就是我,我就是國。

到了蔣公的年代,再當皇帝已經為世界潮流所不容了。於是,蔣公提出了“黨國”的概念。黨既是國,國即是黨,黨既是蔣。

可惜這套“黨國”體制並沒有救得了蔣介石,最終還是敗走了臺灣。1949年,對於蔣,差不多也是亡國了。

但國亡了嗎?

當然沒有!

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翻開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多少朝代更迭?

你方唱罷我登場,

城頭變幻大王旗。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長江依然奔騰,

崑崙依然巍峨,

黃河仍然蜿蜒,

百姓日子照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