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中,一心效忠封建帝王者,是否可算“濟天下”?

領袖詩人盧偉宗


1、這是一個多維問題。古人早就談過“愚忠”。

2、以晚清為例。效忠末帝溥儀,可算是“濟天下”?

3、效忠封建帝王和效忠國家要分開。

4、不要把古代封建帝王“家國天下”的體制,當做我們今天分析歷史的視角。要學會轉換。國家和王朝是不同的。


理簡


孟子曾經曰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大概意思是不得志沒能力時就潔身自好修身養性來不斷提高自己,如果得志發達了,就要想著兼顧他人,造福眾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要想“濟天下”首先要有能力,有地位,說白了你得有實力才行,否則你一介窮書生拿什麼來“濟天下”。而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對於文人來說似乎也就只有寒窗苦讀,考取功名才能得到一定的地位。要知道號稱天子門生的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是要皇帝親自殿試決定的啊。當然要效忠古代的封建帝王了,而且這是一個先決條件,如果你不效忠帝王,別說得到一定的地位和能力來完成“濟天下”的大業,小命都要保不住了。所以古代文人如果想要“濟天下”也只有效忠帝王這一條路可走。至於發達了,有了地位和能力以後,是隻想著升官發財還是能不忘初心牢記“濟天下”的使命去造福於民就不得而知了。而更為糟糕的情況是如果效忠的帝王是個昏君的話,那就更別說“濟天下”了,那就成禍國殃民了。


牛刀小試00


我們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一個文人,讀書治學,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儒家經典名著-大學有言: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知識分子由小我成長為大我,實現宋代思想家,大儒張載所言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的必經之路。但是呢,想要兼濟天下,不但是需要自身博學且勇於並願意知行合一,同時,更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能夠兼濟天下,把所思所想付諸於實踐的用武之地,這就需要一個廣闊的平臺。沒有大的平臺去支撐,那麼終其一生的付出可能在廣闊的時代洪流中也激不起一點漣漪,所以古代文人既然有鴻鵠之志,只能效身於帝王之家,得到實現抱負的職權,在廣闊的平臺天地之間施展才能,實現自己心底的那份抱負,或改革政治,或軍事抵禦外辱,或發展國家經濟,或推到文化產業發展,平臺廣闊,才能輻射惠濟更多的人民。所以,對於古代文人來說,效忠帝王家,獲得縱橫馳騁的平臺,服務於社會與人民,就是最好的達則兼濟天下 。





奔跑吧濤濤


在古代讀書人都有一個共同追求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有忠君愛國的思想,忠君=愛國。所以對皇帝忠臣就是對國家忠誠,對國家忠臣就算是“濟天下”。


明發不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他的意思是即使窮和地位低下,那就隱於山野之中,獨自修行自己的個人品德如果地位高,有成就的人,那麼就,感染天下的人,使得天下的人都像自己一樣品德高尚。

古代人能有這種思想,我覺得非常的引以為傲,作為一代的文人,能夠一心的效忠封建的帝王,假如能夠把封建帝王作為一個平臺,把自己好的方面品德高尚的,感染帝王,把封建的一些事態給扭轉過來,也算是對天下有所濟,可謂成功的人士。如果相反,輔佐封建帝王一味的沒有思想,品行不端正,輔佐封建帝王,不務朝政,品行極端對社會做一些沒有貢獻的事情,這樣的文人是非常失敗的。

當然了,在封建帝王專制的時代,如果帝王身邊的文人說錯一句話,哪怕是一個字都有可能坐牢,甚至殺頭,但如果能夠掌權,能夠進一步建功立業,這是每一箇中國曆史上文人的一個追求

歷史上有一句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毛主席都稱讚封建帝王的劉邦,綜上所述,一心效忠封建帝王,可以稱為“濟天下”




歷史榴芒教授


顏元曾經批評過那些“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所謂“忠君”之流,這樣的“忠君”似乎只要能為皇帝死就了不起,完全不思考自己的死有何實質性的價值,與其臨危一死倒不如濟世匡時來的有用。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周遊列國,並沒有一心要做周王的臣子。管仲原先侍奉的是公子糾,而在公子小白搶先繼位成為齊國國君(就是齊桓公)之後,他又為這位新國君出力。管仲在私德上有一些遭人詬病的地方,孔子也批評他不知禮節,但是孔子更加看重管仲“一匡天下”的功績。

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他歷仕四朝,官居高位,侍奉過中國歷史上的十位皇帝,這就是馮道。有的人在評價馮道時,認為他既然大節有虧(不忠君),平時作風再好又何足道哉;也有人覺得馮道在亂世中能保全自己就非常人所能及,身居高位也做了不少好事,能夠提拔優秀的寒門士子,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他歷仕四朝都起到了穩定政局維護秩序的作用。

不管怎麼說,大有利於國計民生才算“濟天下”,如果一心效忠皇帝只是能夠為皇帝去死那就不算“濟天下”的本事,如果效忠皇帝最終實現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那就可以算“濟天下”。更進一步說,本著“民貴君輕”的思想,就算不忠於一君一姓,只要有利於天下蒼生,就是兼濟天下了。


璀璨詩文與您共賞



這個問題得分開看,倘若所遇是賢明君主的治世,君子之志,就是治天下,國富民強,四海昇平,那麼效忠帝王就是濟天下。

那是因為,封建王朝時期,政權是帝王建立的,效忠帝王就是服務於政權,而一個能讓天下成為治世的政權,代表的就是天下人的利益,為其服務,治理天下,自然就是濟天下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裡的窮和達各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財富,二是指機遇(也可以理解為是否得勢)。所謂單打獨鬥不如依靠機構,一個人再怎麼才高八斗,如果僅憑一己之力,能夠聊以果腹活下去也就不負此生了。要想兼濟天下,還得依靠機構。在古時候,要兼濟天下,自然是隻能依靠政權了。


而政權的最高決策者,就是帝王,影響帝王或者協助帝王掌權柄,就能在舉手投足之間,改變天下人的命運,所以效忠帝王就是效忠江山社稷天下人。

倘若遇上桀紂之暴君,為君子者,不但不能對其效忠,還應該登高一呼,高舉義旗,即便殺身成仁,也當替天行道,為民請命。這個時候推翻暴君就是解救天下生靈,也算是兼濟天下了。


謝金澎


不算,我個人認為濟天下者,天下為民,為民服務才是濟天下,而忠於封建君主,只是為君主服務,不如說是濟朝廷。濟天下者一定要濟天下之百姓,濟天下之災禍。


任鴻苟且


效忠封建之帝王

古代文人所應選

人皆社會之產物

難超歷史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